手机预装应用新规存四大盲区 专家:难根治
买来一部新的智能手机,打开却发现里面已经被安装了不少应用程序——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的情景。一些预装的应用能为消费者带来方便,有些则是画蛇添足。更有甚者,一些无良厂商在预装应用中“埋雷”,吸费、窃取用户隐私等问题屡遭曝光。
从本月开始,工信部出台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正式实施,预装应用从源头开始接受更为严格的管控。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规定本身尚存不少盲区,新规只能算是在手机预装应用管理方面迈出的第一步。
□手机预装应用现状
四类应用充斥手机
由于工作原因,记者经常接触各种品牌、型号的手机,观察下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品牌的智能手机,预装应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所有的手机预装应用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别:
第一类:系统功能类应用。此类应用是满足智能手机必需的基本功能,也是所有智能手机中都有预装的,例如相机、浏览器、日历、音乐播放器等,此类应用基本不可以卸载。由于此类应用必不可少,所以很少会有用户对此类预装应用提出不满。
第二类:手机厂商特色服务类应用。在手机硬件和系统趋同的情况下,各手机厂商为增加竞争力,纷纷在特色应用上下功夫,推出自己的独家应用,例如厂商自己的应用商店、安全软件等。这些应用有的被固化在手机的系统中,无法直接卸载。
第三类:运营商定制类应用。在3G时代,运营商的定制机开始主导智能手机市场,定制机中也预装了多种运营商自己的应用,例如中国移动的MM商店、飞信,中国联通的沃商店,中国电信的天翼空间等,这些应用大部分是可以卸载的。
第四类:第三方开发者开发的各类应用。这类应用数量最多,也最为复杂,其中既有像微博、微信这样普及度非常高的大众应用,也有一些专业类应用,其中不乏带有恶意程序的应用,会给用户造成话费、流量损失。
大牌厂商相对规范
对比各种手机上的预装应用数量和种类,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大品牌手机预装应用的数量不是很多,基本都以前三类应用为主。对于第三方应用,这些品牌厂商在选择上会比较慎重。“我们只选取最流行、用户需求最高的应用进行预装。”宇龙酷派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一些主流的应用厂商会选择与大的手机厂商进行预装合作,通过这些厂商的手机产品推广自己的应用。不过,这些应用一般都是类似新浪微博、大众点评、腾讯手机管家这样的知名应用。“对我们来说,选择那些有安全隐患的应用进行合作是得不偿失的,一旦这些应用给用户造成损失,会给我们的品牌形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一家知名手机厂商的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比较而言,在一些小品牌手机中,各种预装应用尤其是第四类应用会更多。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小品牌手机厂商为了与大品牌竞争,一般会采取压低价格的办法,这使得其产品的利润率非常低,而通过预装应用,这些小品牌手机厂商能获得部分收入。
预装应用数量最多、质量最良莠不齐的,当属无品牌的山寨手机。由于山寨手机既无品牌形象方面的顾虑,又处于监管盲区,因此在预装应用上最肆无忌惮。尤其是吸费的恶意应用,很多都是通过这些手机传播的。
□预装应用功与过
好处降低手机使用门槛
其实,手机预装应用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消费者买来一个任何软件都没有的手机,还要去寻找和学习如何使用,这样等于立下了一个很高的使用门槛。”在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看来,手机预装应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确如项立刚所言,并非所有智能手机用户都是“玩机”高手,尤其是一些中老年用户,对他们来说,一款已经装好各种常用应用的手机用起来才够简单。
事实上,正是由于一些用户不熟悉智能手机的使用,还催生出了为用户下载和安装应用的服务,在一些专业的手机卖场中,都有类似的服务。“对于那些不熟悉智能手机的人,我们会询问他们的需求,向他们推荐并帮他们下载一些常用的应用。有这样需求的人挺多的。”北京一家迪信通门店的店员告诉记者。
坏处带来不便和风险
对于精通智能手机的用户来说,手机预装的应用则显得画蛇添足。资深手机玩家小方对此多有抱怨。“我上微博喜欢用‘四次元’,可手机里预装的是官方客户端;我喜欢用chrome浏览器,可预装的是UC……这些预装的应用对我毫无意义,还得去卸载。”
有类似抱怨的人不在少数。手机中预装的应用数量多,既会占用存储空间,也会占用内存,导致手机运行缓慢。更严重的是,很多应用会在后台联网,没用的应用多了,会在用户不知不觉中“消磨”宝贵的流量。
如果说上述问题只是一些小麻烦的话,那么安全性无疑是预装应用最大的风险。在安卓平台上,很多表面看起来正常的应用,其实都隐藏着恶意程序——手机安全专家不止一次地这样提示用户。据记者了解,通过在网上下载现成的工具,一个稍懂编程的人就可以轻易地将恶意代码植入正常的应用,从而带来各种危害:远程控制手机、窃取用户信息、造成用户话费损失……
□预装应用新规解读
新规五类应用禁止预装
随着媒体对手机预装应用问题曝光和用户投诉的增多,工信部于今年4月出台了《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对智能手机预装应用的管理提出了要求,该通知从今年11月正式实施。
和外界期待中的完整手机预装应用管理体系不同,《通知》只是要求禁止预装五类应用: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影响移动智能终端正常功能或通信网络安全运行的;含有《电信条例》禁止发布、传播的信息内容的;其他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以及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
而对于不属于上述五类的手机预装应用的管理,《通知》只有寥寥数语——“手机厂商在进网许可时,应当在申请材料中提供操作系统版本和预置应用的信息,同时,已经获得入网许可的产品在操作系统和预装应用发生变化时,厂商应向工信部报备。”
问题新规存在四大盲区
“说实话,单从内容看,这些新规定对于手机预装应用市场的混乱不会起到根本性的治理效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手机圈人士这样评价工信部的新规,不过他同时表示,此举的积极意义在于表明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注意到并有意解决手机预装应用的问题了,“迈出了第一步,总是一件好事。”
不看好新规效果的业内人士不在少数,其原因在于,新规存在几个严重的盲区。
盲区一 缺少自由卸载的规定
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表示,虽然预装应用的存在是有好处的,但必须要给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应用的权利,预装的应用都应该是可以自由卸载的。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手机的预装应用都是被刷入系统中的,无法直接卸载,有些即便可以卸载,但一旦手机恢复出厂设置,这些应用就又会重新出现。
这些被固化在手机中的应用,有些是用户根本不会用到的,于是有的手机玩家会用“root”的方式(获取手机超级管理员权限)来卸载那些毫无价值又占用空间的应用。但是,多数手机厂商都规定,root后的手机是不予保修的,这显然会让用户陷入一种两难境地。
“把删除应用的权限交给消费者,才是治理手机预装应用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表示。没有强制要求手机预装应用必须可以自由卸载,不能不说是工信部新规中的一大缺失。
盲区二 未对销售渠道加以管控
一位手机圈内人士告诉记者,在销售渠道中,经销商经常会通过刷机,在手机中置入与其有合作关系的应用。因为大部分应用如果单单放在市场上,是不会带来太高的安装量的,而通过刷机在手机上预装,是应用“上量”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大量预装应用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用户手机的。宇龙酷派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表示,很多预装应用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通常会归咎于手机厂商,但实际上,手机厂商常常是替刷机商背了黑锅。
“预装应用有很多种途径,各级经销商甚至个人都有可能对手机进行刷机预装,这些环节管理起来更加复杂。”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称,“到时候很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手机生产厂商自己不做预装软件这部分业务了,而外包给别人做。将来出了问题,即使查到自己头上也能推脱。而下游的各级经销商和水货商照旧刷机。”
盲区三 山寨机未被纳入监管
前面已经提到,山寨手机是恶意应用的重灾区,但由于山寨手机根本就没有工信部核发的入网许可,所以,以入网许可为途径的治理手段对它们来说毫无约束效果。“在对有证厂商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工信部也需要加大对山寨手机厂商的管理力度。”手机行业分析师成博表示。成博还提到,对于恶意应用的制造者来说,预装只是传播渠道之一,在预装环节的遏制措施不足以将恶意应用消除,它们还可以继续在不规范的电子应用市场加以扩散。
盲区四 处罚措施不够明确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规仅从手机出厂的环节对手机厂商进行了某种约束,却未出台配套的监督实施办法和处罚措施,“没有处罚措施,也就意味着这些条文可能无法被真正地贯彻执行,厂商很可能会阳奉阴违。”
记者就此询问了几家手机厂商,这些厂商也说不出如果违反了规定会受到怎样的处罚。试想,在处罚措施不明的情况下,又会有几家厂商会自觉自愿地遵循规定呢?
效果 执行效果尚待观察
由于《通知》只涉及一些规范性规定,而对于执行方式未做详细规定,于是在10月底举行的工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祝军又对手机预装应用新规的执行情况作了补充解释。
祝军表示,在手机预装应用管理的执行层面上,工信部一方面是加大抽查力度,对获得进网许可证的智能终端进行监督抽查,重点检查终端产品与获证产品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则是要求生产厂家将申请进网的智能终端中预装的应用软件相关信息通过说明书或者网站公示等方式向社会公开,使得用户可以将购买到的智能终端的预置应用软件信息与公示的信息进行对比。
到目前为止,手机预装应用新规的正式实施只有不到半个月时间,从这段时间的情况来看,手机厂商普遍还处于观望期,新规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现在还很难看出。例如,祝军提到,工信部要求厂商在通知书和网站上公布产品的预装应用信息以便用户查对。目前,11月以后进行入网检测的产品还没有到上市周期,所以尚无法知晓厂商是否会在说明书中对预装应用的情况进行公示,而记者查看了多家手机厂商的官方网站,也还没有看到有厂商在官网上披露这方面的信息。对于具体的落实情况,多家手机厂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以“我们会严格按照工信部的要求来实施”的说法作为回应,至于实施效果究竟会如何,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规将对手机行业和应用开发行业产生一些直接的影响。
手机行业分析师成博认为,相比大牌手机厂商和正规的应用开发者,小厂商和恶意应用开发者会受到较大的制约。“大牌的手机厂商出于商誉考虑,不会和那些恶意应用合作,因此新规对它们的影响有限;那些中小品牌手机由于在收入上对预装应用的依赖性更强,因此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起码利润上会较之前大大降低。”
买来一部新的智能手机,打开却发现里面已经被安装了不少应用程序——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的情景。一些预装的应用能为消费者带来方便,有些则是画蛇添足。更有甚者,一些无良厂商在预装应用中“埋雷”,吸费、窃取用户隐私等问题屡遭曝光。
从本月开始,工信部出台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正式实施,预装应用从源头开始接受更为严格的管控。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规定本身尚存不少盲区,新规只能算是在手机预装应用管理方面迈出的第一步。
□手机预装应用现状
四类应用充斥手机
由于工作原因,记者经常接触各种品牌、型号的手机,观察下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品牌的智能手机,预装应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所有的手机预装应用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别:
第一类:系统功能类应用。此类应用是满足智能手机必需的基本功能,也是所有智能手机中都有预装的,例如相机、浏览器、日历、音乐播放器等,此类应用基本不可以卸载。由于此类应用必不可少,所以很少会有用户对此类预装应用提出不满。
第二类:手机厂商特色服务类应用。在手机硬件和系统趋同的情况下,各手机厂商为增加竞争力,纷纷在特色应用上下功夫,推出自己的独家应用,例如厂商自己的应用商店、安全软件等。这些应用有的被固化在手机的系统中,无法直接卸载。
第三类:运营商定制类应用。在3G时代,运营商的定制机开始主导智能手机市场,定制机中也预装了多种运营商自己的应用,例如中国移动的MM商店、飞信,中国联通的沃商店,中国电信的天翼空间等,这些应用大部分是可以卸载的。
第四类:第三方开发者开发的各类应用。这类应用数量最多,也最为复杂,其中既有像微博、微信这样普及度非常高的大众应用,也有一些专业类应用,其中不乏带有恶意程序的应用,会给用户造成话费、流量损失。
大牌厂商相对规范
对比各种手机上的预装应用数量和种类,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大品牌手机预装应用的数量不是很多,基本都以前三类应用为主。对于第三方应用,这些品牌厂商在选择上会比较慎重。“我们只选取最流行、用户需求最高的应用进行预装。”宇龙酷派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一些主流的应用厂商会选择与大的手机厂商进行预装合作,通过这些厂商的手机产品推广自己的应用。不过,这些应用一般都是类似新浪微博、大众点评、腾讯手机管家这样的知名应用。“对我们来说,选择那些有安全隐患的应用进行合作是得不偿失的,一旦这些应用给用户造成损失,会给我们的品牌形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一家知名手机厂商的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比较而言,在一些小品牌手机中,各种预装应用尤其是第四类应用会更多。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小品牌手机厂商为了与大品牌竞争,一般会采取压低价格的办法,这使得其产品的利润率非常低,而通过预装应用,这些小品牌手机厂商能获得部分收入。
预装应用数量最多、质量最良莠不齐的,当属无品牌的山寨手机。由于山寨手机既无品牌形象方面的顾虑,又处于监管盲区,因此在预装应用上最肆无忌惮。尤其是吸费的恶意应用,很多都是通过这些手机传播的。
□预装应用功与过
好处降低手机使用门槛
其实,手机预装应用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消费者买来一个任何软件都没有的手机,还要去寻找和学习如何使用,这样等于立下了一个很高的使用门槛。”在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看来,手机预装应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确如项立刚所言,并非所有智能手机用户都是“玩机”高手,尤其是一些中老年用户,对他们来说,一款已经装好各种常用应用的手机用起来才够简单。
事实上,正是由于一些用户不熟悉智能手机的使用,还催生出了为用户下载和安装应用的服务,在一些专业的手机卖场中,都有类似的服务。“对于那些不熟悉智能手机的人,我们会询问他们的需求,向他们推荐并帮他们下载一些常用的应用。有这样需求的人挺多的。”北京一家迪信通门店的店员告诉记者。
坏处带来不便和风险
对于精通智能手机的用户来说,手机预装的应用则显得画蛇添足。资深手机玩家小方对此多有抱怨。“我上微博喜欢用‘四次元’,可手机里预装的是官方客户端;我喜欢用chrome浏览器,可预装的是UC……这些预装的应用对我毫无意义,还得去卸载。”
有类似抱怨的人不在少数。手机中预装的应用数量多,既会占用存储空间,也会占用内存,导致手机运行缓慢。更严重的是,很多应用会在后台联网,没用的应用多了,会在用户不知不觉中“消磨”宝贵的流量。
如果说上述问题只是一些小麻烦的话,那么安全性无疑是预装应用最大的风险。在安卓平台上,很多表面看起来正常的应用,其实都隐藏着恶意程序——手机安全专家不止一次地这样提示用户。据记者了解,通过在网上下载现成的工具,一个稍懂编程的人就可以轻易地将恶意代码植入正常的应用,从而带来各种危害:远程控制手机、窃取用户信息、造成用户话费损失……
□预装应用新规解读
新规五类应用禁止预装
随着媒体对手机预装应用问题曝光和用户投诉的增多,工信部于今年4月出台了《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对智能手机预装应用的管理提出了要求,该通知从今年11月正式实施。
和外界期待中的完整手机预装应用管理体系不同,《通知》只是要求禁止预装五类应用: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影响移动智能终端正常功能或通信网络安全运行的;含有《电信条例》禁止发布、传播的信息内容的;其他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以及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
而对于不属于上述五类的手机预装应用的管理,《通知》只有寥寥数语——“手机厂商在进网许可时,应当在申请材料中提供操作系统版本和预置应用的信息,同时,已经获得入网许可的产品在操作系统和预装应用发生变化时,厂商应向工信部报备。”
问题新规存在四大盲区
“说实话,单从内容看,这些新规定对于手机预装应用市场的混乱不会起到根本性的治理效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手机圈人士这样评价工信部的新规,不过他同时表示,此举的积极意义在于表明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注意到并有意解决手机预装应用的问题了,“迈出了第一步,总是一件好事。”
不看好新规效果的业内人士不在少数,其原因在于,新规存在几个严重的盲区。
盲区一 缺少自由卸载的规定
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表示,虽然预装应用的存在是有好处的,但必须要给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应用的权利,预装的应用都应该是可以自由卸载的。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手机的预装应用都是被刷入系统中的,无法直接卸载,有些即便可以卸载,但一旦手机恢复出厂设置,这些应用就又会重新出现。
这些被固化在手机中的应用,有些是用户根本不会用到的,于是有的手机玩家会用“root”的方式(获取手机超级管理员权限)来卸载那些毫无价值又占用空间的应用。但是,多数手机厂商都规定,root后的手机是不予保修的,这显然会让用户陷入一种两难境地。
“把删除应用的权限交给消费者,才是治理手机预装应用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表示。没有强制要求手机预装应用必须可以自由卸载,不能不说是工信部新规中的一大缺失。
盲区二 未对销售渠道加以管控
一位手机圈内人士告诉记者,在销售渠道中,经销商经常会通过刷机,在手机中置入与其有合作关系的应用。因为大部分应用如果单单放在市场上,是不会带来太高的安装量的,而通过刷机在手机上预装,是应用“上量”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大量预装应用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用户手机的。宇龙酷派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表示,很多预装应用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通常会归咎于手机厂商,但实际上,手机厂商常常是替刷机商背了黑锅。
“预装应用有很多种途径,各级经销商甚至个人都有可能对手机进行刷机预装,这些环节管理起来更加复杂。”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称,“到时候很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手机生产厂商自己不做预装软件这部分业务了,而外包给别人做。将来出了问题,即使查到自己头上也能推脱。而下游的各级经销商和水货商照旧刷机。”
盲区三 山寨机未被纳入监管
前面已经提到,山寨手机是恶意应用的重灾区,但由于山寨手机根本就没有工信部核发的入网许可,所以,以入网许可为途径的治理手段对它们来说毫无约束效果。“在对有证厂商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工信部也需要加大对山寨手机厂商的管理力度。”手机行业分析师成博表示。成博还提到,对于恶意应用的制造者来说,预装只是传播渠道之一,在预装环节的遏制措施不足以将恶意应用消除,它们还可以继续在不规范的电子应用市场加以扩散。
盲区四 处罚措施不够明确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规仅从手机出厂的环节对手机厂商进行了某种约束,却未出台配套的监督实施办法和处罚措施,“没有处罚措施,也就意味着这些条文可能无法被真正地贯彻执行,厂商很可能会阳奉阴违。”
记者就此询问了几家手机厂商,这些厂商也说不出如果违反了规定会受到怎样的处罚。试想,在处罚措施不明的情况下,又会有几家厂商会自觉自愿地遵循规定呢?
效果 执行效果尚待观察
由于《通知》只涉及一些规范性规定,而对于执行方式未做详细规定,于是在10月底举行的工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祝军又对手机预装应用新规的执行情况作了补充解释。
祝军表示,在手机预装应用管理的执行层面上,工信部一方面是加大抽查力度,对获得进网许可证的智能终端进行监督抽查,重点检查终端产品与获证产品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则是要求生产厂家将申请进网的智能终端中预装的应用软件相关信息通过说明书或者网站公示等方式向社会公开,使得用户可以将购买到的智能终端的预置应用软件信息与公示的信息进行对比。
到目前为止,手机预装应用新规的正式实施只有不到半个月时间,从这段时间的情况来看,手机厂商普遍还处于观望期,新规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现在还很难看出。例如,祝军提到,工信部要求厂商在通知书和网站上公布产品的预装应用信息以便用户查对。目前,11月以后进行入网检测的产品还没有到上市周期,所以尚无法知晓厂商是否会在说明书中对预装应用的情况进行公示,而记者查看了多家手机厂商的官方网站,也还没有看到有厂商在官网上披露这方面的信息。对于具体的落实情况,多家手机厂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以“我们会严格按照工信部的要求来实施”的说法作为回应,至于实施效果究竟会如何,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规将对手机行业和应用开发行业产生一些直接的影响。
手机行业分析师成博认为,相比大牌手机厂商和正规的应用开发者,小厂商和恶意应用开发者会受到较大的制约。“大牌的手机厂商出于商誉考虑,不会和那些恶意应用合作,因此新规对它们的影响有限;那些中小品牌手机由于在收入上对预装应用的依赖性更强,因此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起码利润上会较之前大大降低。”
- 谨防儿童电话手表“毁三观”(2024-09-05)
- 地方产业屡陷集体造假危机带来警示(2024-09-04)
-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学生用灯监督抽查情况“读书郎”等2批次学生用灯不合格(2024-09-03)
- 特供酒专项治理|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特供酒”消费警示(2024-08-23)
- 谨防宠物“免费领养”陷阱(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