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一次3万元到手 朋友圈假文章背后暗藏利益链
“我朋友圈转发了一篇防癌的秘方!”“妈,你发的是假的。”这样的对话,在无数父母与子女之间上演。
好不容易教爸妈学会用微信,朋友圈里不间断的谣言、假消息,却让父母成了受害者:他们没经验,容易轻信假话;他们善良,却不小心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
记者调查发现,父母朋友圈里的“鸡汤”、养生、解密背后,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生产和推送,暗藏着并不光彩的利益链条。到头来,孩子们发现最难的并不是教父母如何使用新技术,而是如何辨别这网络世界里的真真假假。
朋友圈文章真假难辨
明推老药师,暗卖问题药
“中医老药师肾虚验方首次揭秘!网上传疯了!”昨天一大早,这篇看似养生、对身体有所帮助的文章出现在80后孙乐的朋友圈里,转发的正是他爸。
和不少人的父母一样,孙乐老爸的朋友圈里,每天都高频出现不少养生、“鸡汤”、解密类的文章。仔细对比来看,基本是按照一个套路制作的:标题党,足够惊悚,高度引人关注;配图照片要么毫无底线,要么让人头皮发麻;标题里、文字中必定夹带着几个夺人眼球的小表情,常常以“秘”字为主;点开一看,无论是文章作者,还是公众号均不是权威机构。
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一位“中医老药师”发明一种名为“膏滋”的中药经历,并盛赞其疗效“就像换了一个人”,并在最后直接引入了“求医问药”的微信二维码。
然而,当记者以买药人的身份咨询时,却发现这堪称“神药”的产品有不少猫儿腻。“咨询者多,不适合电话说,微信即可。”记者添加后,一位名为“刘老师”的负责人询问记者的身体情况,但有意思的是,全程他只用微信,甚至连电话沟通都不提供。
只问了三个问题,刘老师说了几句文言文式的病情判断,便开出两副名为“旗黄养源膏”的产品,口服80天,但价格高达3120元。
面对记者关于产品是否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的提问时,这位刘老师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只发送了一张咸宁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并称该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自有许可”。
记者再三追问下,他才承认该产品并没有以上证件。然而,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无论是药品,还是属于食品类别的保健品,生产许可证都是必须具备的。
背后暗藏利益链
只推送一次,3万元就到手
这样的文章是如何出现在爸妈朋友圈里的呢?
推送这篇“老药师”文章的公众号名为“传统节日祝福”。几乎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它都会统一发布8条文章,标题和内容都是颇受长辈喜欢的,几乎每个头条访问量都突破10万。
微信页面显示,该公众号账号主体为“莱芜菁航网络有限公司”,记者通过备注的QQ号码联系到相关运营负责人。但进一步调查才发现,其负责的微信公众号不止这一个,他传来的一份名录中详细列着超过300个微信公众号,涵盖烘焙、亲子、戏曲等多个领域。
记者注意到,这些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几乎都在1万以上,最高甚至达到两百多万。这位负责人透露,这篇老药师的文章实际就是“推广”,“就是你发来文案,支付给我们费用,我们编辑之后,推送给粉丝。”他说。
然而,他们是否确认自己发出的文章内容属实?“我们又不是药监部门,检测不了。”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推广产品的生产许可证、质量合格证有更好,没有也能推送文章。
从他开出的价目表上看,投放方提供文案、自己负责编辑的推广类文章价格不菲。比如“传统节日祝福”公众号,费用是按照粉丝数量计算,发一篇头条文章费用是300元/万粉丝,二条文章是120元/万粉丝。以刚刚这篇处于二条位置的“老药师”文章为例,在此推广需要发送给250多万粉丝,发一次就需要大约3万元。
在业内看来,一个公司运营如此众多公众号并不少见。这些公司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赚钱。互联网专家洪波说,他们先是利用吸引眼球的文章赚取点击率和粉丝量;之后,就能以此替人推送广告,点击率和粉丝量越高,费用越高。
“50、60后”触网
易受骗,广告效果也更好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工具上的谣言一直备受关注。去年6月,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发布新媒体蓝皮书,对“为什么新媒体上的谣言屡禁不止?”进行调查,其中61.3%的受访者认为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制谣传谣成本低;59.5%的受访者指出一些公众号、大V等出于牟利目的制造谣言;38.8%的受访者感觉微信等新媒体传播环境较封闭,辟谣难度大。
而当这些谣言出现在使用互联网不如年轻人熟练的中老年人群里,也就发生了新的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说,老人的辨别能力差,跟外界联系少,获取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容易相信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老人心地比较善良,想做点好事,转发信息帮助别人。他们主观上并不想传播谣言,但结果好心没有办成好事。
更重要的是,这些或虚假、或夹杂广告的文章被推送给刚刚学会使用微信的中老年人,往往效果更佳。“老年人本身就刚刚接触网络,他们更容易受骗,同时正是因为他们容易受骗,针对他们的广告效果也能更好。”洪波说。
“朋友圈里都是朋友,别人转发的信息难道是不可信的吗?”“以前获知消息都是靠报纸、电视,现在靠网络,上面的消息难道是假的?”记者调查中,有不少“50、60后”长辈都如此反问。
在专家看来,父母使用互联网更需要依靠子女,在信息传递特别方便的时代,要有很强的辨识能力,这就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替爸妈关注几个权威的养生等领域公众号,“不是说给父母买个手机、教会怎么用就行了,而是应该像我们小时候父母教我们辨别世界一样,去教父母怎么辨别他们很少接触的网络世界。”
“我朋友圈转发了一篇防癌的秘方!”“妈,你发的是假的。”这样的对话,在无数父母与子女之间上演。
好不容易教爸妈学会用微信,朋友圈里不间断的谣言、假消息,却让父母成了受害者:他们没经验,容易轻信假话;他们善良,却不小心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
记者调查发现,父母朋友圈里的“鸡汤”、养生、解密背后,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生产和推送,暗藏着并不光彩的利益链条。到头来,孩子们发现最难的并不是教父母如何使用新技术,而是如何辨别这网络世界里的真真假假。
朋友圈文章真假难辨
明推老药师,暗卖问题药
“中医老药师肾虚验方首次揭秘!网上传疯了!”昨天一大早,这篇看似养生、对身体有所帮助的文章出现在80后孙乐的朋友圈里,转发的正是他爸。
和不少人的父母一样,孙乐老爸的朋友圈里,每天都高频出现不少养生、“鸡汤”、解密类的文章。仔细对比来看,基本是按照一个套路制作的:标题党,足够惊悚,高度引人关注;配图照片要么毫无底线,要么让人头皮发麻;标题里、文字中必定夹带着几个夺人眼球的小表情,常常以“秘”字为主;点开一看,无论是文章作者,还是公众号均不是权威机构。
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一位“中医老药师”发明一种名为“膏滋”的中药经历,并盛赞其疗效“就像换了一个人”,并在最后直接引入了“求医问药”的微信二维码。
然而,当记者以买药人的身份咨询时,却发现这堪称“神药”的产品有不少猫儿腻。“咨询者多,不适合电话说,微信即可。”记者添加后,一位名为“刘老师”的负责人询问记者的身体情况,但有意思的是,全程他只用微信,甚至连电话沟通都不提供。
只问了三个问题,刘老师说了几句文言文式的病情判断,便开出两副名为“旗黄养源膏”的产品,口服80天,但价格高达3120元。
面对记者关于产品是否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的提问时,这位刘老师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只发送了一张咸宁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并称该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自有许可”。
记者再三追问下,他才承认该产品并没有以上证件。然而,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无论是药品,还是属于食品类别的保健品,生产许可证都是必须具备的。
背后暗藏利益链
只推送一次,3万元就到手
这样的文章是如何出现在爸妈朋友圈里的呢?
推送这篇“老药师”文章的公众号名为“传统节日祝福”。几乎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它都会统一发布8条文章,标题和内容都是颇受长辈喜欢的,几乎每个头条访问量都突破10万。
微信页面显示,该公众号账号主体为“莱芜菁航网络有限公司”,记者通过备注的QQ号码联系到相关运营负责人。但进一步调查才发现,其负责的微信公众号不止这一个,他传来的一份名录中详细列着超过300个微信公众号,涵盖烘焙、亲子、戏曲等多个领域。
记者注意到,这些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几乎都在1万以上,最高甚至达到两百多万。这位负责人透露,这篇老药师的文章实际就是“推广”,“就是你发来文案,支付给我们费用,我们编辑之后,推送给粉丝。”他说。
然而,他们是否确认自己发出的文章内容属实?“我们又不是药监部门,检测不了。”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推广产品的生产许可证、质量合格证有更好,没有也能推送文章。
从他开出的价目表上看,投放方提供文案、自己负责编辑的推广类文章价格不菲。比如“传统节日祝福”公众号,费用是按照粉丝数量计算,发一篇头条文章费用是300元/万粉丝,二条文章是120元/万粉丝。以刚刚这篇处于二条位置的“老药师”文章为例,在此推广需要发送给250多万粉丝,发一次就需要大约3万元。
在业内看来,一个公司运营如此众多公众号并不少见。这些公司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赚钱。互联网专家洪波说,他们先是利用吸引眼球的文章赚取点击率和粉丝量;之后,就能以此替人推送广告,点击率和粉丝量越高,费用越高。
“50、60后”触网
易受骗,广告效果也更好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工具上的谣言一直备受关注。去年6月,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发布新媒体蓝皮书,对“为什么新媒体上的谣言屡禁不止?”进行调查,其中61.3%的受访者认为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制谣传谣成本低;59.5%的受访者指出一些公众号、大V等出于牟利目的制造谣言;38.8%的受访者感觉微信等新媒体传播环境较封闭,辟谣难度大。
而当这些谣言出现在使用互联网不如年轻人熟练的中老年人群里,也就发生了新的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说,老人的辨别能力差,跟外界联系少,获取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容易相信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老人心地比较善良,想做点好事,转发信息帮助别人。他们主观上并不想传播谣言,但结果好心没有办成好事。
更重要的是,这些或虚假、或夹杂广告的文章被推送给刚刚学会使用微信的中老年人,往往效果更佳。“老年人本身就刚刚接触网络,他们更容易受骗,同时正是因为他们容易受骗,针对他们的广告效果也能更好。”洪波说。
“朋友圈里都是朋友,别人转发的信息难道是不可信的吗?”“以前获知消息都是靠报纸、电视,现在靠网络,上面的消息难道是假的?”记者调查中,有不少“50、60后”长辈都如此反问。
在专家看来,父母使用互联网更需要依靠子女,在信息传递特别方便的时代,要有很强的辨识能力,这就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替爸妈关注几个权威的养生等领域公众号,“不是说给父母买个手机、教会怎么用就行了,而是应该像我们小时候父母教我们辨别世界一样,去教父母怎么辨别他们很少接触的网络世界。”
-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提示:谨防食物中毒 织纹螺不能吃(2024-08-08)
- 中银金行加盟店人去“店”空 黄金托管骗局不断(2024-06-24)
- 舒适达牙膏套装被指“套路”消费者(2024-06-18)
- 功能性软糖不是药 多吃防糖摄入过量(2024-06-18)
- 上海:黑芝麻酥卷、鸡蛋酥卷等3批次食品不合格(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