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315在行动

工商所所长张国炎:义务监督员成食品监管“眼线”

2012年12月04日 10:01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315/2012/1203/454878.html

重庆市工商局渝北区分局龙溪工商所辖区内的食品零售经营主体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人均监管户数多的特点。另一方面,辖区内还有重庆地区最大的专业小食品批发市场——万隆小食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战线长、纵深大、责任重。龙溪工商所所长张国炎告诉记者,面对困难和挑战,龙溪工商所发扬“敢为、能为、有为”的“三为”精神,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的新方法、新模式,确保了辖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高效开展。

引入社会监督力量

龙溪工商所在监管执法工作中注重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动员辖区内法律意识强的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及其他社会成员共72人,担任食品义务监督员。义务监督员或其他群众在发现食品安全违法线索后,可直接与所长联系,工商所按程序进行线索排查和立案调查。对举报属实的,在政策范围内给予举报人一定物质奖励。

今年6月4日,义务监督员张明发现住家附近的一个小车库突然变身为一个食品仓库,进出货物及人员颇为神秘。张明将这一情况反映给龙溪工商所。张国炎派人前往调查,发现车库里面堆满了纸箱,纸箱上没有任何标识。打开箱子一看,里面装的是一瓶瓶的“益达”口香糖,经清点共12箱2700多瓶,价值4万多元。经“益达”口香糖商标权利人鉴定,这些“益达”口香糖全是冒牌货。货主承认这些冒牌货来源于一家黑作坊,主要销往火车北站附近的小超市。工商人员依法对相关人员作出了行政处罚。

“食品义务监督员是工商所安插在辖区内的‘眼线’,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千里眼、顺风耳,帮我们破了很多案。”张国炎对记者如是说。

率先推行“一单通”

张国炎介绍说,《食品安全法》出台后,食品流通行业要求建立起食品溯源体系,在基层工商所的监管工作中,关键是对食品的进货、流通、退市环节进行严格监控,督促经营者履行主体责任义务。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和不合格食品退市等4项制度,是做好监控工作的有效手段。为此,龙溪工商所早在2006年就推行了食品进、销货台账,但传统的进销货台账内容复杂、不易分类保存,经营者很难坚持做到规范的填写和保管。针对这一问题,2009下半年龙溪工商所在全市率先推行食品进销货“一单通”台账制度,有效解决不少食品经营户文化程度不高,记账难、坚持难等问题,实现了批零对接,健全了追溯体系,增强了食品流通从业者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为督促经营户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义务,工商所还对食品经营者全面开展市场主体消费维权信息“七规范”公示活动,有效促进了食品经营者的规范经营行为。

为了更好地推行“一单通”台账制度,龙溪工商所从2009年起,每年都会定期组织辖区的市场经营者、超市、批发商、零售商及其从业人员召开培训会,通过案例宣讲、法律宣传、知识培训、经验交流等形式,宣传食品安全法律知识,提高食品流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4年来,已累计培训食品流通从业人员30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经营者守法自律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提升监管效能

张国炎告诉记者,在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践中,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提升监管效能,确保有限的监管力量用到刀刃上。除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完善各项进销记录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食品本身的质量监管。工商所结合辖区食品市场大批发、小零售的特点,确立“管住批发、规范零售”的监管思路,以辖区食品流通环节的源头——万隆小食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对食品批发经营者采取逐户实地调查的方式,建立了完整的食品批发经营者档案,登记了批发经营者的主体信息、信用信息、品牌信息、仓储信息等各项内容。

食品安全监管仅靠工商机关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龙溪工商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构建。以万隆小食品批发市场的行业自律组织为例,在工商所日常监督检查的基础上,行业组织不定期组织成员进行交叉监督检查,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相互指导,共同营造规范的市场环境。通过教育培训和组织引导,目前龙溪工商所辖区初步建立起了经营者自查、行业自律约束、工商部门行政监管“三位一体”的社会化监管模式,既有效弥补了工商所监管力量的不足,更使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渗透进入食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之中,有效提升了食品流通安全水平。

通过动员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龙溪工商所近年来共查获各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23件,罚没款187万元,组织经营者销毁各类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17万公斤,有力震慑了食品流通领域的违法行为。由于监管得力,多年来龙溪工商所辖区没有发生一起因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故。辖区内食品流通经营主体经营行为不断规范,以食品批发为主的食品流通经营行业得以快速、健康发展。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