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背后可能藏猫腻 警方提醒消费要清醒
2018年1月,江苏苏州张家港警方根据群众举报线索,循线追踪,在当地查获一存放假冒伪劣日化品的仓库,以及4家连锁实体店铺。这4家店铺以“清仓折扣价”售卖40余种知名品牌旗下的洗衣、沐浴及洗发等假冒伪劣日化品,打着“结业甩卖”、“最后三天”的幌子,却永不结业,销售总额高达2000余万元。
2017年9月,高新区警方通过侦查,破获系列特大生产、销售假酒案,一举捣毁一个跨省生产、加工、销售中高端假酒窝点,查获百余箱由低端白酒灌装而成的高档白酒。
日常生活中,很多市民喜欢抢购低价或打折商品,但有的是真货打折,有的却是犯罪嫌疑人正是抓住了群众“贪便宜”的心理售卖假货,以假充好。
案例一中,犯罪嫌疑人偶然收购到一批假冒伪劣日化品,采用掺假的方式销售,发现利润可观,便扩大规模,在网上寻得购买渠道,以超低价批量购入假货。他们所售的假冒品牌伪劣日化品外观与正品极为相似,标签上统一标写商品正价,营造出一种正规合法店铺的假象。再以“店铺关门清仓”、“最后三天”等噱头,以正价的5—6折售卖。而经相关部门检验,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洗涤效果差,不排除对人体可能造成伤害。
案例二中,犯罪嫌疑人非法收购大量的高档白酒瓶和外包装,通过灌装低价白酒,再以正品白酒一半的售价,将成本价10元的白酒卖出300-500元不等。经查,这些白酒的销售对象一般是小店经营者或是自称有“特殊渠道”供货的人,他们对这些“高档白酒”的真伪心知肚明,却仍会以正品价格卖给不知情的消费者。
在日常消费中,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在外观上与正品相似度很高,顾客往往无法一眼识别真伪。因此,广大市民首先应当从源头上来避免购买到假货,应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不要贪图便宜购买来路不明的打折物品。其次,购买时,应当查看包装是否粗糙、封口咬合是否严丝合缝等细节。最后,可以按照商品提供的查验防伪方式,采用扫描商品外观条形码的方式进行验证。
“洋品牌”来自本地造
2017年,相城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假减肥药案,犯罪嫌疑人通过物流渠道购置机器、提供原料,在农村民房内生产名为“健之达”、“舒立轻”的减肥药,再直接通过网上销售或发货给所谓“下线”通过电商平台网店代理销售。这款在外国市场及我国药品进口名录里并不存在的减肥药竟因其极高的好评率成为了风靡外国的减肥神药,一夜之间为人所知。后经相关部门检测发现,这款减肥药中竟含有国家早在数年前就禁止使用的非法添加物西布曲明,对人体危害极大。
无独有偶,2017年11月,吴中警方捣毁一个涉嫌制造销售假冒保健品的团伙,犯罪嫌疑人通过自行购买蛋白粉、饼干等制假原材料及生产、包装工具和材料,调配出了一款外观和口味极其相似却毫无作用的“三无”产品并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各地。不同的是这伙犯罪分子并不是“自创品牌”,而是瞅准了外国某知名公司旗下主打的一款食用性保健产品,同时也是国内销售排名最前列的减肥产品之一——减肥奶昔。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从包装、外观、口味等方面进行模仿,从而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而据该公司权威说明,该品牌的产品只能通过该公司官方网站订购,其他的途径都有遇假风险。而且即使许多海外保健品有海外版,也是不会在国内进行销售的。
看到这里,有消费者也许会问“我通过海淘途径购买行吗?毕竟有正规的购买发票、邮寄凭证不是更可靠吗?”不久前,园区警方查获的一起特大生产、销售伪劣品牌化妆品案中,犯罪嫌疑人的所为就为广大海淘爱好者敲响了警钟。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从上海、广州、浙江等各地分别购入假冒伪劣化妆品及伪造的外包装,重新喷码、自行包装,再以正品的名义通过网络平台对外销售。为获得消费者的信任,犯罪嫌疑人专门仿制了代购发票,将化妆品运往国外后,再以代购或海淘的形式邮寄回国。
警方提示,消费者要理性购买化妆品、保健食品等,不要盲目迷信“洋品牌”,在购买时应当通过正规渠道。拿到商品时要注意查看外包装盒上是否有天蓝色的国家保健食品标志,即俗称的“小蓝帽”图案或者查验官方指定的防伪码。只有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才会准许使用国家规定的保健食品特别身份标志。正规保健食品产品外包装盒上应有“卫食健字”、“国食健字”等批号,这些批号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上都可以查到。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必须有中文标识,同时需表明产品规格、等级等。
朋友圈里的“危整形”
近期,江苏昆山警方接报多起因注射“肉毒素”引发的矛盾纠纷,报警人称她们均是通过网上发布广告或熟人介绍方式与所谓的“美容师”取得联系后,以几百元至两千元不等的价格注射美容针剂“肉毒素”,注射后却产生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通过调查,民警从现场查获大量“微商”售卖的所谓“肉毒素”、“瘦脸针”、“美白针”等美容针剂300余支。经相关专业部门鉴定,这些美容针剂全部为假药。
在利益驱使下,没有任何医师美容资质的人员通过个把月的临时学习,就从事起了美容整形行业,通过非正规途经购买“玻尿酸”、“肉毒素”等美容针剂,以朋友介绍、网上发布广告方式吸引顾客,将廉价购买的针剂以正规医院三分之一的价格售卖。联系顾客后每次都选在不同地点注射针剂。这些人员明知自己做了违法事情,但普遍认为网上售卖产品大家互补相识不知道真实身份,很难被发现,而顾客打针后一旦出现身体不适现象再回去找人,才发现根本找不到人,去正规医院检查后知道自己被注射的针剂是假药。
在此,警方提醒广大消费者,只有持有整形美容专科资质的三甲医院才能从事整形美容业务,只有持有整形美容资质的医生才能注射整形美容针剂。一旦购买这类产品,在注射前顾客可以要求查看药品,查看药品包装及使用说明,任何来路不明的所谓价廉物美产品都不要轻信。
“网红”商品实为禁药
一款传说对儿童鼻炎、支气管炎等疾病有奇效的德国药品风靡宝妈圈,国内却没有出售,求药心切的宝妈们将视线转向了海外代购和网购平台。2017年,姑苏警方抓获一名明知所代购药物不符国家要求仍然铤而走险的嫌疑女子钱某。其明知某药品早在2015年就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告停止生产或进口。但仍私自从德国药店进购该种药品,仅贴一张自制的服药说明就转手卖出。
据了解,该药品之所以被停止生产或进口,是因为实际处方与申报处方不一致、工厂留存的生产记录未能说明药物主要成分原料来源。
类似于上述进口药的商品还有许多,捕风捉影的“好质量”、“好功效”被口口相传,不少消费者趋之若鹜,但对于原料来源、制作工艺、储存条件、使用须知甚至产品真伪都不甚了解。
特别是进口的“网红”商品,即使在境外可以正常销售,也可能因为潜在的质量和安全隐患而被国家禁止进口,同时也造成了“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抱有侥幸心理的消费者无形之中将自己的合法权益置于潜在危险之中。这样的危险可能是未知原料对身体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是仿造品、伪造品带来的消费陷阱,也可能是购物渠道保障不足引发的维权困难。无论是哪一种潜在的隐患,一旦发生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得不偿失。
警方提醒广大消费者,对于“网红”商品一定要擦亮双眼,切勿把口碑和销量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可参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等权威部门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或客户端发布的相关文件,了解所购商品的来龙去脉;对于真伪难辨、了解甚少的商品,更要保持理智的消费观念,切勿盲目从众、侥幸购买,选择正规渠道供应的其他同类产品更加安全。
2018年1月,江苏苏州张家港警方根据群众举报线索,循线追踪,在当地查获一存放假冒伪劣日化品的仓库,以及4家连锁实体店铺。这4家店铺以“清仓折扣价”售卖40余种知名品牌旗下的洗衣、沐浴及洗发等假冒伪劣日化品,打着“结业甩卖”、“最后三天”的幌子,却永不结业,销售总额高达2000余万元。
2017年9月,高新区警方通过侦查,破获系列特大生产、销售假酒案,一举捣毁一个跨省生产、加工、销售中高端假酒窝点,查获百余箱由低端白酒灌装而成的高档白酒。
日常生活中,很多市民喜欢抢购低价或打折商品,但有的是真货打折,有的却是犯罪嫌疑人正是抓住了群众“贪便宜”的心理售卖假货,以假充好。
案例一中,犯罪嫌疑人偶然收购到一批假冒伪劣日化品,采用掺假的方式销售,发现利润可观,便扩大规模,在网上寻得购买渠道,以超低价批量购入假货。他们所售的假冒品牌伪劣日化品外观与正品极为相似,标签上统一标写商品正价,营造出一种正规合法店铺的假象。再以“店铺关门清仓”、“最后三天”等噱头,以正价的5—6折售卖。而经相关部门检验,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洗涤效果差,不排除对人体可能造成伤害。
案例二中,犯罪嫌疑人非法收购大量的高档白酒瓶和外包装,通过灌装低价白酒,再以正品白酒一半的售价,将成本价10元的白酒卖出300-500元不等。经查,这些白酒的销售对象一般是小店经营者或是自称有“特殊渠道”供货的人,他们对这些“高档白酒”的真伪心知肚明,却仍会以正品价格卖给不知情的消费者。
在日常消费中,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在外观上与正品相似度很高,顾客往往无法一眼识别真伪。因此,广大市民首先应当从源头上来避免购买到假货,应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不要贪图便宜购买来路不明的打折物品。其次,购买时,应当查看包装是否粗糙、封口咬合是否严丝合缝等细节。最后,可以按照商品提供的查验防伪方式,采用扫描商品外观条形码的方式进行验证。
“洋品牌”来自本地造
2017年,相城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假减肥药案,犯罪嫌疑人通过物流渠道购置机器、提供原料,在农村民房内生产名为“健之达”、“舒立轻”的减肥药,再直接通过网上销售或发货给所谓“下线”通过电商平台网店代理销售。这款在外国市场及我国药品进口名录里并不存在的减肥药竟因其极高的好评率成为了风靡外国的减肥神药,一夜之间为人所知。后经相关部门检测发现,这款减肥药中竟含有国家早在数年前就禁止使用的非法添加物西布曲明,对人体危害极大。
无独有偶,2017年11月,吴中警方捣毁一个涉嫌制造销售假冒保健品的团伙,犯罪嫌疑人通过自行购买蛋白粉、饼干等制假原材料及生产、包装工具和材料,调配出了一款外观和口味极其相似却毫无作用的“三无”产品并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各地。不同的是这伙犯罪分子并不是“自创品牌”,而是瞅准了外国某知名公司旗下主打的一款食用性保健产品,同时也是国内销售排名最前列的减肥产品之一——减肥奶昔。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从包装、外观、口味等方面进行模仿,从而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而据该公司权威说明,该品牌的产品只能通过该公司官方网站订购,其他的途径都有遇假风险。而且即使许多海外保健品有海外版,也是不会在国内进行销售的。
看到这里,有消费者也许会问“我通过海淘途径购买行吗?毕竟有正规的购买发票、邮寄凭证不是更可靠吗?”不久前,园区警方查获的一起特大生产、销售伪劣品牌化妆品案中,犯罪嫌疑人的所为就为广大海淘爱好者敲响了警钟。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从上海、广州、浙江等各地分别购入假冒伪劣化妆品及伪造的外包装,重新喷码、自行包装,再以正品的名义通过网络平台对外销售。为获得消费者的信任,犯罪嫌疑人专门仿制了代购发票,将化妆品运往国外后,再以代购或海淘的形式邮寄回国。
警方提示,消费者要理性购买化妆品、保健食品等,不要盲目迷信“洋品牌”,在购买时应当通过正规渠道。拿到商品时要注意查看外包装盒上是否有天蓝色的国家保健食品标志,即俗称的“小蓝帽”图案或者查验官方指定的防伪码。只有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才会准许使用国家规定的保健食品特别身份标志。正规保健食品产品外包装盒上应有“卫食健字”、“国食健字”等批号,这些批号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上都可以查到。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必须有中文标识,同时需表明产品规格、等级等。
朋友圈里的“危整形”
近期,江苏昆山警方接报多起因注射“肉毒素”引发的矛盾纠纷,报警人称她们均是通过网上发布广告或熟人介绍方式与所谓的“美容师”取得联系后,以几百元至两千元不等的价格注射美容针剂“肉毒素”,注射后却产生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通过调查,民警从现场查获大量“微商”售卖的所谓“肉毒素”、“瘦脸针”、“美白针”等美容针剂300余支。经相关专业部门鉴定,这些美容针剂全部为假药。
在利益驱使下,没有任何医师美容资质的人员通过个把月的临时学习,就从事起了美容整形行业,通过非正规途经购买“玻尿酸”、“肉毒素”等美容针剂,以朋友介绍、网上发布广告方式吸引顾客,将廉价购买的针剂以正规医院三分之一的价格售卖。联系顾客后每次都选在不同地点注射针剂。这些人员明知自己做了违法事情,但普遍认为网上售卖产品大家互补相识不知道真实身份,很难被发现,而顾客打针后一旦出现身体不适现象再回去找人,才发现根本找不到人,去正规医院检查后知道自己被注射的针剂是假药。
在此,警方提醒广大消费者,只有持有整形美容专科资质的三甲医院才能从事整形美容业务,只有持有整形美容资质的医生才能注射整形美容针剂。一旦购买这类产品,在注射前顾客可以要求查看药品,查看药品包装及使用说明,任何来路不明的所谓价廉物美产品都不要轻信。
“网红”商品实为禁药
一款传说对儿童鼻炎、支气管炎等疾病有奇效的德国药品风靡宝妈圈,国内却没有出售,求药心切的宝妈们将视线转向了海外代购和网购平台。2017年,姑苏警方抓获一名明知所代购药物不符国家要求仍然铤而走险的嫌疑女子钱某。其明知某药品早在2015年就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告停止生产或进口。但仍私自从德国药店进购该种药品,仅贴一张自制的服药说明就转手卖出。
据了解,该药品之所以被停止生产或进口,是因为实际处方与申报处方不一致、工厂留存的生产记录未能说明药物主要成分原料来源。
类似于上述进口药的商品还有许多,捕风捉影的“好质量”、“好功效”被口口相传,不少消费者趋之若鹜,但对于原料来源、制作工艺、储存条件、使用须知甚至产品真伪都不甚了解。
特别是进口的“网红”商品,即使在境外可以正常销售,也可能因为潜在的质量和安全隐患而被国家禁止进口,同时也造成了“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抱有侥幸心理的消费者无形之中将自己的合法权益置于潜在危险之中。这样的危险可能是未知原料对身体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是仿造品、伪造品带来的消费陷阱,也可能是购物渠道保障不足引发的维权困难。无论是哪一种潜在的隐患,一旦发生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得不偿失。
警方提醒广大消费者,对于“网红”商品一定要擦亮双眼,切勿把口碑和销量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可参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等权威部门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或客户端发布的相关文件,了解所购商品的来龙去脉;对于真伪难辨、了解甚少的商品,更要保持理智的消费观念,切勿盲目从众、侥幸购买,选择正规渠道供应的其他同类产品更加安全。
- 星期一、欧唯曼2款样品有害物质超标(2024-10-11)
- “天天招财爆单百货店”暗藏消费陷阱(2024-10-11)
- 谨防儿童电话手表“毁三观”(2024-09-05)
- 地方产业屡陷集体造假危机带来警示(2024-09-04)
-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学生用灯监督抽查情况“读书郎”等2批次学生用灯不合格(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