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合法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环境
内蒙古素有酒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酒的消费在内蒙古人民的日常消费中占了很大比例。记者从内蒙古质监局了解到,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取得酒类生产许可证的企业428家,其中白酒355家,占全国总数的10.4%;葡萄酒及果酒10家,啤酒15家,黄酒5家,其他酒39家。在内蒙古的农村及边远地区白酒消费群体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一些地区1.5~2.5元一袋的散酒居然有相当多的消费者,这就使得酒类的质量安全隐患凸显出来。
中小酒类企业隐患凸显
不具备生产固态法白酒的能力和条件,却申领了固态法白酒的生产许可证;用酒精、香精、色素勾兑成奶酒现象时有发生;白酒里加冬虫夏草浸泡液,酒中滥用糖精钠、安赛蜜等甜味剂等,这些国家明令禁止的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竟然堂而皇之地存在。全区428家酒类生产企业中除河套王、宁城老窖、蒙古王等知名品牌外,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产量低,季节性强,停产、半停产的占很大比例。一些企业资金短缺、生产条件落后、卫生条件差、检测手段不齐全,不能严格执行标准,不能对生产环节加以严格控制等因素,严重影响了白酒产业的发展,存在的安全隐患亟待解决。
今年以来,内蒙古质监局借鉴乳品企业监管经验,逐步开展对酒类生产企业的治理整顿。严格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严厉查处未建立和落实原辅材料采购进货查验记录和台账制度;生产过程记录不全,缺少关键控制点记录、投料记录、过程检验记录;不做出厂检验,不做留样记录和样品留存,企业购进原料的数量和产品产出的数量不成比例等违规行为。对于严重不合格企业要关停甚至吊销许可证,对有失信记录的不守规经营者纳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示。该局要通过专项整治全面彻底清剿无证生产的酒类产品和非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黑“窝点”,以净化酒类产品市场。
大力整治奶酒生产企业
呼和浩特是中国的乳都,但内蒙古奶酒品牌少得可怜,奶酒生产企业无序生产,造假现象严重。在内蒙古开展的食品互查行动中,奶酒企业全部被列为必查企业。检查中发现,即使在生产旺季生产的企业也没有几家。有些企业用白酒许可证生产奶酒,有些企业用酒精、香精、色素勾兑成奶酒,严重影响了奶酒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这次酒类生产企业的专项整治中,我们同时还开展了奶酒专项检查。目前,98%的奶酒生产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奶酒的质量安全问题异常严峻,亟须加大惩治力度。”内蒙古质监局食品生产监管处相关负责人说。奶酒行业的无序竞争,不仅制约着一些品牌奶酒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奶酒行业的健康发展。内蒙古百吉纳奶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敬泽称,这次酒类生产企业的集中整治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对正规产品起到一个保护作用。不合格产品得到整治的同时,正规企业可以借助这次活动进一步抓好产品质量,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建立电子追溯体系
据了解,内蒙古知名品牌酒企较少,河套王、宁城老窖等知名品牌屈指可数。目前内蒙古白酒生产企业真正做到产品出厂批批检验的没有几家,相当多的企业化验室及检验设备形同虚设,极少使用;有的企业甚至没有检验人员,有检验人员的多数能力差,有的不具备检验资质,这就导致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一些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急功近利,不肯扎扎实实地在质量、信誉上下工夫,这也是产品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为了对酒类生产企业加强监管,内蒙古质监局将对乳制品企业成功监管的措施应用于酒类生产企业:严格要求企业申证前后认真学习细则、通则、国家标准、生产规范、《食品安全法》等知识;强化企业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酒类产品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企业第一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实现批批检验;建立健全酒类电子追溯体系等。同时,通过对酒类进行专项整治,规范市场秩序。
专项整治效果显著
不久前,乌海市质监局执法人员集中销毁了在酒类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中查获的不合格标签、违法生产加工工具等物品。这只是内蒙古自治区酒类生产企业整治中质监执法人员销毁违法品的一幕。
6月至10月,内蒙古自治区质监系统历时5个多月对全区的酒类生产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和清理整顿。期间,内蒙古质监局食品生产监管处以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和包头市为中心召开了全区酒类生产企业座谈会,近400家酒类生产企业的代表、各盟市局分管食品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鄂尔多斯市对21家白酒生产企业进行巡查,13家企业停产,1家企业注销生产许可证。包头市质监局针对检查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当即责令其改正,对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问题目前正在约谈、整理调查笔录,拟进一步作出行政处罚,对属于行业潜规则但违反《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将比照相关法律法规上限进行处罚……酒类生产企业整治捷报频传。一位获证企业的老板拍手称快:“这样的打假治劣我们太欢迎了,不仅净化了酒类生产企业市场,最重要的是给了合法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内蒙古素有酒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酒的消费在内蒙古人民的日常消费中占了很大比例。记者从内蒙古质监局了解到,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取得酒类生产许可证的企业428家,其中白酒355家,占全国总数的10.4%;葡萄酒及果酒10家,啤酒15家,黄酒5家,其他酒39家。在内蒙古的农村及边远地区白酒消费群体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一些地区1.5~2.5元一袋的散酒居然有相当多的消费者,这就使得酒类的质量安全隐患凸显出来。
中小酒类企业隐患凸显
不具备生产固态法白酒的能力和条件,却申领了固态法白酒的生产许可证;用酒精、香精、色素勾兑成奶酒现象时有发生;白酒里加冬虫夏草浸泡液,酒中滥用糖精钠、安赛蜜等甜味剂等,这些国家明令禁止的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竟然堂而皇之地存在。全区428家酒类生产企业中除河套王、宁城老窖、蒙古王等知名品牌外,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产量低,季节性强,停产、半停产的占很大比例。一些企业资金短缺、生产条件落后、卫生条件差、检测手段不齐全,不能严格执行标准,不能对生产环节加以严格控制等因素,严重影响了白酒产业的发展,存在的安全隐患亟待解决。
今年以来,内蒙古质监局借鉴乳品企业监管经验,逐步开展对酒类生产企业的治理整顿。严格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严厉查处未建立和落实原辅材料采购进货查验记录和台账制度;生产过程记录不全,缺少关键控制点记录、投料记录、过程检验记录;不做出厂检验,不做留样记录和样品留存,企业购进原料的数量和产品产出的数量不成比例等违规行为。对于严重不合格企业要关停甚至吊销许可证,对有失信记录的不守规经营者纳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示。该局要通过专项整治全面彻底清剿无证生产的酒类产品和非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黑“窝点”,以净化酒类产品市场。
大力整治奶酒生产企业
呼和浩特是中国的乳都,但内蒙古奶酒品牌少得可怜,奶酒生产企业无序生产,造假现象严重。在内蒙古开展的食品互查行动中,奶酒企业全部被列为必查企业。检查中发现,即使在生产旺季生产的企业也没有几家。有些企业用白酒许可证生产奶酒,有些企业用酒精、香精、色素勾兑成奶酒,严重影响了奶酒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这次酒类生产企业的专项整治中,我们同时还开展了奶酒专项检查。目前,98%的奶酒生产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奶酒的质量安全问题异常严峻,亟须加大惩治力度。”内蒙古质监局食品生产监管处相关负责人说。奶酒行业的无序竞争,不仅制约着一些品牌奶酒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奶酒行业的健康发展。内蒙古百吉纳奶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敬泽称,这次酒类生产企业的集中整治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对正规产品起到一个保护作用。不合格产品得到整治的同时,正规企业可以借助这次活动进一步抓好产品质量,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建立电子追溯体系
据了解,内蒙古知名品牌酒企较少,河套王、宁城老窖等知名品牌屈指可数。目前内蒙古白酒生产企业真正做到产品出厂批批检验的没有几家,相当多的企业化验室及检验设备形同虚设,极少使用;有的企业甚至没有检验人员,有检验人员的多数能力差,有的不具备检验资质,这就导致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一些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急功近利,不肯扎扎实实地在质量、信誉上下工夫,这也是产品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为了对酒类生产企业加强监管,内蒙古质监局将对乳制品企业成功监管的措施应用于酒类生产企业:严格要求企业申证前后认真学习细则、通则、国家标准、生产规范、《食品安全法》等知识;强化企业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酒类产品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企业第一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实现批批检验;建立健全酒类电子追溯体系等。同时,通过对酒类进行专项整治,规范市场秩序。
专项整治效果显著
不久前,乌海市质监局执法人员集中销毁了在酒类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中查获的不合格标签、违法生产加工工具等物品。这只是内蒙古自治区酒类生产企业整治中质监执法人员销毁违法品的一幕。
6月至10月,内蒙古自治区质监系统历时5个多月对全区的酒类生产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和清理整顿。期间,内蒙古质监局食品生产监管处以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和包头市为中心召开了全区酒类生产企业座谈会,近400家酒类生产企业的代表、各盟市局分管食品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鄂尔多斯市对21家白酒生产企业进行巡查,13家企业停产,1家企业注销生产许可证。包头市质监局针对检查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当即责令其改正,对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问题目前正在约谈、整理调查笔录,拟进一步作出行政处罚,对属于行业潜规则但违反《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将比照相关法律法规上限进行处罚……酒类生产企业整治捷报频传。一位获证企业的老板拍手称快:“这样的打假治劣我们太欢迎了,不仅净化了酒类生产企业市场,最重要的是给了合法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