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市场准入

上海检验检疫局科学推动出口商品分类管理工作综述

2012年02月09日 11:45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news/zjpd/dfdt/528281.html

乘着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东风,近年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加速推进,进出口贸易连创新高,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量不断加码。怎样迎难而上、又好又快,越来越成为一道紧迫的现实考题。

这道考题,欲要成功,唯有智取。

据统计,去年上海检验检疫局进出境工业产品检验批次和货值均占该局货物总量的八成以上,这意味着,唱好了工业品检验监管这出重头戏,就抓住了整个检验检疫工作的关键。在实践中,该局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分而治之、突出重点,把有限的检验检疫资源盘活,把最精干的力量用在监管重点难点和高风险环节,通过分类管理提升监管效能,全力促进上海检验检疫事业科学发展。

二维模式 动态考量

把政策吃透,把措施用足。在构建二维监管体系中,该局坚持“企业分类+产品风险分级”双核心,配以多手段考量,动态化调整。

该局在系统内率先对企业分类评定的九大要素进行细分,设置27个要素分解项和70个考评小项,打造以“一部细则、三个规范”为框架的体系文件。截至2011年年底,完成上海地区全部2873家出口工业产品企业的分类,评定了所有1670种工业产品的风险等级,并采取信用监管、验证监管、一般监管、严密监管、特别监管等5种差异化的管理手段,形成了便捷一类、提升二类、帮扶三类、严把四类的总体监管格局。

动起来才能活起来。该局依据企业诚信情况、产品质量反馈、日常监管数据等对企业类别和产品风险等级适时调整,构建了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驱动企业“比学赶超”、精益求精,通过“高品质、讲诚信”获得“缩流程、快通关”的真实惠。

一降两升 彰显成效

不合格情况显著下降。实施分类管理后,好与坏、优与劣一个驶入“高速公路”,一个仍是逐个路口等绿灯放行,甚至要接受“限行”。何去何从,企业纷纷做起了提质增效的选择题。3年来,多达1867家企业添置了专项检测仪器设备,75家生产企业制订实验室能力认证推进计划,上海口岸工业品出口退货和被国外官方通报的案例数降幅超过40%。

监管效能大幅提升。差异化的监管手段释放了大量检验检疫资源,最严密的监管措施、最精细的检验手段、最全面的管理要求被用在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精干力量得以集中对风险较高的产品和诚信度较低、条件较差的企业打“歼灭战”,检验监管效能由此显著提升。如今,该局年人均检验监管量从2009年的2427批提高到4353批,增幅逾70%。

外贸增长飞速攀升。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获评一类企业后,进出口额三年间从24亿美元翻番至5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增长16.6亿美元;宝钢股份、第一铅笔等204家一类企业出口一路高歌猛增,雄踞上海外贸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成为不折不扣的大腕巨擘。

百尺竿头 全新起航

“实践证明,分类管理是抓质量的有力抓手、保安全的重要保障、促发展的基础措施、强质检的有效载体。”在1月召开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该局局长徐金记在交流发言时率先登场,言语铿锵。“新的一年,我们要服务大局、夯实基础、科学监管,深入推进分类管理工作。”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目标,更是动力。

——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优化分类管理的组织机构、体系文件、考评手段等要素,着力推动5种差异化监管手段与具体产品监管的深度融合。

——进一步加强动态管理,严格实施能上能下的企业类别动态调整,促使企业质量安全一抓到底、常抓不懈,放大重点产业集群规模联动效应,推动区域产品质量整体提升。

——进一步探索创新,试点扩大分类管理的应用领域。以进口金属材料为切入点开展进口分类管理试点,并将试行业务重大事项分级管理制度和以“调查事项分类,结果风险分级”为核心的出口退货追溯调查管理制度。

——进一步依托信息化手段,用好电子监管系统,构建企业分类数据库,推动分类管理电子化、智能化运作。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