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市场准入

光伏产业突围 亟待政府出手

2012年03月02日 16:54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news/zjpd/dfdt/539881.html

2011年,中国光伏行业可谓折戟沉沙,市场萎靡、产能过剩、价格大战、“双反”调查等不利因素贯穿全年,全行业外困内忧中被迫集体“入冬”,2012年,光伏产业应全线谋求“突围”。

光伏产业国际形势

资料显示,2011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大致为24GW,相比前一年增长30%左右,而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光伏产能大致为50GW,在欧洲市场萎靡不振的背景下,大量国内的光伏企业根本找不到出口。目前国内光伏产品90%以上出口,欧洲市场占70%以上,整个产业对外依存度太高,一年前,欧洲各国相继减少了光伏产业补贴,加之欧债危机影响,欧洲市场走势不容乐观。因国外市场波动,国内许多企业为回笼资金,纷纷抛售积压库存,互相压价,打乱了市场秩序,使得整个市场雪上加霜。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坦言,目下光伏产业本身病因之一是国内企业盲目扩产,导致产能过剩。中国光伏产品全靠欧美地区消化早已不是秘密。来自光伏产业最大的消化地区——欧洲国家的光伏产业政策变动,令国内光伏企业不寒而栗。 2011年5月,意大利批准了新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补贴法案:对太阳能发电的补贴将持续到2013年,但补贴比例逐渐降低。其后,补贴将与一定规模的装机量挂钩。意大利政府准备将每年用于太阳能发电补贴的资金限制在60亿~70亿欧元,一直保持到2016年。德国政府在削减太阳能光伏发电补贴方面的力度一点也不比意大利逊色。德国政府规定,太阳能光伏发电新增安装量在2010年超过6GW之后,德国政府有意进一步削减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如果今年3~5月间的年均新增安装量超过6.5GW,则7月份的补贴下调幅度将限制在12%以下,最高可达15%。其中,对于屋顶安装的削减将从7月份开始,对地面电池组件的削减将从9月份开始。 德意两国在光伏补贴政策上的剧烈变动,让基本完全依靠欧洲市场的国内光伏组件厂商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光伏产业国内目前现状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江浙,到处都是近三年内新创建的光伏产业园,太阳能集聚区。江苏是全国光伏第一大省:拥有光伏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人,产业链条完整,从多晶硅原料生产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再到终端的光伏电站建设等均有涉足,产值规模占据全国三分之二,而行业内的知名领军企业多集中在江苏。去年末,江苏省工商联对该省光伏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无论是光伏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经营业绩普遍出现大幅下滑,少数企业面临停产。 国内很多光伏企业都是半道出家。之前多晶硅料处于400美元/公斤的暴利时代,不管是房地产企业,还是外贸、化工、食品、农业公司,都在砸巨资抢滩光伏产业链。比如,三星、友达光电、台积电等亚洲知名电子产品制造商纷纷在该领域跑马圈地。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推动,如以皮革闻名的浙江海宁就将光伏产业作为当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政府在税收、技改、人才引进、认证和展会等五项对光伏企业均设补助,如此一来,海宁光伏企业从14家增长到40余家,且旨在将把光伏打造成为产值达300亿元的第一支柱产业。放眼浙江,2007年之前从事光伏行业的企业只有30多家,而今翻了7倍。浙资蜂拥而入的大背景是,201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迎来了井喷式发展的一年,国内成熟的光伏企业纷纷扩张其组件和电池的产量,无锡尚德、英利、赛维LDK、晶澳、天合光能、CSI阿特斯等光伏企业的扩张速度甚至超过了10%。面对如此商机,部分企业甚至只是匆匆了解了基本情况或是听人介绍之后就开始筹资上马项目。按照计划,这些投资项目大多今年才能开始正式投产,但是2011年的行情却急转直下,让那些还在热火朝天建设厂房的中小企业猝不及防。

国内光伏企业发展的窘态

自2007年起,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跃居世界首位。2009年,已占全球太阳能电池总产量的40%。然而,制造大国并不等同于产业大国。正如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并不能掩盖中国企业在铁矿石定价权上的全面溃败;全球首位的汽车产量,也并没有培育出中国的大众与克莱斯勒。我国光伏产业表面光鲜之下,掩藏的是产业链困境与企业的无奈。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大体上可分为五个环节,自上而下依次为:太阳能级硅材料、硅锭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最终作用于市场端,实现光伏发电。整条产业链中,上游的晶体硅制备、切片环节技术门槛最高、利润回报最大,而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则技术门槛较低、利润回报较少。尤其是组件环节,成本竞争最为激烈,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最低。然而,我国企业恰恰是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上游的晶体硅材料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的传统七大厂商所垄断,2008年,占全球多晶硅材料供给量70%以上。下游光伏发电市场,则主要集中在欧洲,其光伏系统装机量占全球比例接近80%。可见,对我国而言,所谓的“光伏大国”仅仅是“生产制造大国”,再说得准确一些,则仅仅是“电池和组件制造大国”。在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内,我国依旧没能摆脱“世界工厂”的角色。资金、技术、市场等战略制高点留在了海外,低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制造环节,引入了中国。

面对如此不利因素,光伏企业如何突围?

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即刻启动市场培育手段,建立政府、企业、银行、电网公司的一体化合作机制,加快启动国内光伏应用市场。从世界光伏事业的发展进程看,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当前光伏行业的整合过程中,如果任凭中国光伏行业自由调整,必将给国家带来不应有的巨大损失,更将威胁中国光伏行业已经在世界光伏市场占据的优势地位。中国政府应当结合其他国家对太阳能光伏产业规划的合理性和对光伏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通过多种手段,影响并引导中国光伏行业的调整和发展。对此,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继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短期看,市场的容量是对过度调整最好的缓冲,是政府对国内市场开发应有的补课;长期看,面对今年国内大部分地区未能完成减排任务,面对全力实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仍不改南方大范围供电紧张,传统能源电价亟待上涨的局面,特别是面对新能源的国际之争,国家应当在即将出台的光伏行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继续加大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建设规模。这既是逐步改变中国光伏行业市场在外的畸形格局的需要,也是通过市场需求引导行业合理调整、再上台阶的需要,更是中国更多承担人类新能源发展责任的需要。

其次,尽快建立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的行业准入标准,给予多方面的债务融资支持。建立行业标准,一方面严格限制新的盲目投入,避免增加更大的社会浪费;一方面对符合标准、具备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比照国际通行办法,给予税收、贷款、债务融资等多方面支持。当前的光伏市场,在价格狂跌,短期调整的同时,需求始终存在。中国和世界的光伏电站安装市场仍保持平稳的发展,但中国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面对需求,或因价格暴跌巨量库存占压资金,或因国家今年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都面临着严重的流动资金不足,如果此时国家能够按准入照标准给予输血,对于规模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建立政府主导的、以服务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为目标的专项光伏产业基金。近些年,来自境内外的各种风险投资产业基金蓬勃发展,但他们是以追求短期超额利润为目的,绝无按照国家战略考虑投资取向的可能,更无现有市场条件下进入光伏行业的冲动。有研究证明,在光伏行业,企业规模每增加一倍,生产成本降低20%。当前整合中的光伏市场,对有竞争力的企业来说,不是灾难而是难得的低成本整合并购的机会。但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这些企业是难以得到战略性的资金支持的。要培育更具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国家就应围绕中国光伏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管理机关的主导下,以市场化的运作,发起设立专门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产业基金,给予企业在资源整合、企业并购等方面以战略融资的支持,鼓励中国光伏企业加速规模化和产业链延展。

随着国际光伏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产业在国际间向竞争力强的国家流动趋势明显,部分国际著名光伏高端设备生产企业已经开始与中国规模光伏企业洽谈合作生产,对于这一端倪,国家应当予以关注。如果能够通过政府指导下的产业基金针对这类重大的产业转移给予支持,首先逐步改变中国光伏生产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的严重不合理现象,最终逐步实现国家提出的中国的光伏产业要成为高端设备制造和新能源的支柱产业的定位,其意义也是极其深远的。

总之,中国的企业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下,用极短的时间,取得了在世界光伏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他们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如果此时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背后是雄厚的、市场化运作的政府支持,更多的规模光伏企业定能度过难关,并对世界新能源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此次光伏行业调整,虽然过程是惨烈的,但蕴含的机会是巨大的,如果政府市场干预得当,结果完全可能为最佳。相比其他行业,中国的光伏企业最有可能首先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转移。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