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产业遭遇“生死时刻”
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产业,现在却是屋漏偏遭连阴雨:先是美国“双反”调查,如今又是欧洲的“反倾销”危机。
有媒体报道称,7月24日,以德国Solarworld(太阳能世界)为代表的欧盟光伏电池产业向欧盟委员会提起对华光伏电池的反倾销申请。这是自今年5月,中国光伏产业遭遇美国商务部做出31.14%~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率初步裁定之后,在欧洲可能面临的又一项打击。
在此背景下,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光能、阿特斯国内4家主要光伏企业联手公开发表声明,强烈呼吁欧盟立足长远,从中欧贸易合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呼吁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果断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8月2日,中国光伏产业的代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发布关于欧洲企业可能申请对华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声明,呼吁欧委会严格遵循WTO(世界贸易组织)及欧盟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光伏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秉持严格、审慎的态度,做出公正的决定。
一个关乎中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甚至“生死”的重要时刻,将在大约半个月后来临。
45天“生死时刻”
根据中国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得到的确切消息,这是德国SolarWorld继2011年10月美国“双反”调查后,第二次举起了对中国“反侵销”和“反补贴”大旗。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光伏产业陷入低谷,欧盟本土的光伏组件商经营惨淡,倒闭成潮,当地企业却把责任推脱为“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因此SolarWorld向欧盟委员会的诉求中提出,中国企业在欧洲销售的光伏产品价格低于成本,其目的是为了主导欧洲光伏市场,要求欧盟委员会像美国一样对进口的中国光伏电池征收惩罚性关税——“反倾销”。
“这次调查一旦成立,对中国光伏行业将带来致命打击,因美国的光伏初裁已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1%至250%不等的反倾销税。目前中国光伏企业对欧洲的出口超过50%,影响比美国大好几倍,如果欧洲对中国企业推出反倾销税,英利及其他企业将被逼而且有必要将生产基地撤离中国,可能搬到越南、非洲等这些没有倾销税的国家以减低成本。”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对本报记者说。
根据资料显示,欧洲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市场,也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60%以上销往欧洲,出口量达到了5年前的11倍。另据2012年最新数据表明,从各品牌2012年第一季度的出货结构看,欧洲市场依然份额最大。以各企业光伏组件出货市场为例,尚德电力占44%、英利占65%、天合光能占89%。
此前,美国就曾针对中国的光伏产业展开了“双反”调查,至今尚未正式结束,但根据2012年5月的初裁,目前已经出现了对中国企业的不利结果,业界担心欧盟跟风的可能性会更大。
有数据显示,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不足10%,如果说美国“双反”对我国光伏行业影响有限,国内光伏企业对其尚具抗冲击能力,而欧盟“双反”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有业内人士担忧,一旦欧洲如美国一样也执行类似裁决,中国一大半的光伏企业都将死掉。
英利法务总监兼总裁助理陈卓介绍说,和美国的反倾销诉讼立案不同,欧盟反倾销诉讼案需一系列的流程与时间进度表。
具体来说,美国法律规定,一旦美国本地企业递交了申请,而且符合产量、代表性等程序性要求,美国就会自动立案,然后走完相关程序。欧盟的不同则是,提出贸易申诉后,欧盟委员会有45天的时间展开调查,在这期间,欧盟要考虑是否符合欧盟共同体利益,然后再决定是否立案。
“这45天很关键。”据陈卓介绍,理论上,即使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反对,欧委会仍然有权利采取行动。但是实践中的一个政治常识是,如果多数欧盟成员国反对,欧委会也就不再采取行动了。
从传统上看,欧盟成员国的话语权是“一国一票”。不过,陈卓告诉记者,欧委会刚刚有一个新的变化,即按照国家的人口、经济等加权来体量。这个变化导致德国、法国等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发言权增大。
产业“春天”在哪里
目前,欧盟委员会拒绝就此事发表任何评论,而最终决定的公布还需要等到9月初。不过,这一消息被证实传出后,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做出反应。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4大中国光伏企业在48小时内对其做出回应并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烈呼吁欧盟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呼吁中国政府积极与欧盟进行磋商。8月2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也发表声明,驳斥了关于中国光伏产业价格过低等观点,呼吁中国政府高度关注该案走向,给予产业支持与帮助。有消息称,商务部已经关注此事。
“希望商务部及其他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维护光伏行业的利益,而中国商务部有关部门已向业界表示,只要企业积极反映,政府方面会更积极向欧盟方面施压,维护内地光伏企业的发展。”王亦逾表示。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持续疲软,近年来,欧盟各国纷纷削减对光伏产业的补贴,这一方面使得欧洲光伏产业的发展遭遇困难;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的光伏产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光伏行业遭遇寒冬”已是目前业内的主流声音,如果再来一场风暴,情况更不容乐观。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太阳能光伏产品分会秘书长孙广斌表示,中欧光伏产业互补性强,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事实上也给欧洲带去了许多就业机会。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与欧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尤其在当前欧债危机及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中欧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克时艰。
据悉,光伏产业链主要涉及多晶硅提纯、电池生产、组件封装、系统集成4个环节。中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电池、组件制造环节。近些年,我国光伏企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骨干企业已经掌握了高性能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成套生产技术,在商业化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上也取得多项突破,光电转化效率已提高到18%以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产业技术上与国际同步。
内忧外患之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国光伏业究竟如何引来“春天”?专家建议,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合理规划光伏产业发展布局,保障光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光伏企业要加快自身结构调整,走多元化发展路线,完善光伏产业链条,增强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要适当减少或放缓大规模光伏项目的上马,缩减近期投资规模,低调度过“严冬”。
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产业,现在却是屋漏偏遭连阴雨:先是美国“双反”调查,如今又是欧洲的“反倾销”危机。
有媒体报道称,7月24日,以德国Solarworld(太阳能世界)为代表的欧盟光伏电池产业向欧盟委员会提起对华光伏电池的反倾销申请。这是自今年5月,中国光伏产业遭遇美国商务部做出31.14%~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率初步裁定之后,在欧洲可能面临的又一项打击。
在此背景下,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光能、阿特斯国内4家主要光伏企业联手公开发表声明,强烈呼吁欧盟立足长远,从中欧贸易合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呼吁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果断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8月2日,中国光伏产业的代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发布关于欧洲企业可能申请对华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声明,呼吁欧委会严格遵循WTO(世界贸易组织)及欧盟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光伏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秉持严格、审慎的态度,做出公正的决定。
一个关乎中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甚至“生死”的重要时刻,将在大约半个月后来临。
45天“生死时刻”
根据中国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得到的确切消息,这是德国SolarWorld继2011年10月美国“双反”调查后,第二次举起了对中国“反侵销”和“反补贴”大旗。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光伏产业陷入低谷,欧盟本土的光伏组件商经营惨淡,倒闭成潮,当地企业却把责任推脱为“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因此SolarWorld向欧盟委员会的诉求中提出,中国企业在欧洲销售的光伏产品价格低于成本,其目的是为了主导欧洲光伏市场,要求欧盟委员会像美国一样对进口的中国光伏电池征收惩罚性关税——“反倾销”。
“这次调查一旦成立,对中国光伏行业将带来致命打击,因美国的光伏初裁已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1%至250%不等的反倾销税。目前中国光伏企业对欧洲的出口超过50%,影响比美国大好几倍,如果欧洲对中国企业推出反倾销税,英利及其他企业将被逼而且有必要将生产基地撤离中国,可能搬到越南、非洲等这些没有倾销税的国家以减低成本。”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对本报记者说。
根据资料显示,欧洲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市场,也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60%以上销往欧洲,出口量达到了5年前的11倍。另据2012年最新数据表明,从各品牌2012年第一季度的出货结构看,欧洲市场依然份额最大。以各企业光伏组件出货市场为例,尚德电力占44%、英利占65%、天合光能占89%。
此前,美国就曾针对中国的光伏产业展开了“双反”调查,至今尚未正式结束,但根据2012年5月的初裁,目前已经出现了对中国企业的不利结果,业界担心欧盟跟风的可能性会更大。
有数据显示,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不足10%,如果说美国“双反”对我国光伏行业影响有限,国内光伏企业对其尚具抗冲击能力,而欧盟“双反”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有业内人士担忧,一旦欧洲如美国一样也执行类似裁决,中国一大半的光伏企业都将死掉。
英利法务总监兼总裁助理陈卓介绍说,和美国的反倾销诉讼立案不同,欧盟反倾销诉讼案需一系列的流程与时间进度表。
具体来说,美国法律规定,一旦美国本地企业递交了申请,而且符合产量、代表性等程序性要求,美国就会自动立案,然后走完相关程序。欧盟的不同则是,提出贸易申诉后,欧盟委员会有45天的时间展开调查,在这期间,欧盟要考虑是否符合欧盟共同体利益,然后再决定是否立案。
“这45天很关键。”据陈卓介绍,理论上,即使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反对,欧委会仍然有权利采取行动。但是实践中的一个政治常识是,如果多数欧盟成员国反对,欧委会也就不再采取行动了。
从传统上看,欧盟成员国的话语权是“一国一票”。不过,陈卓告诉记者,欧委会刚刚有一个新的变化,即按照国家的人口、经济等加权来体量。这个变化导致德国、法国等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发言权增大。
产业“春天”在哪里
目前,欧盟委员会拒绝就此事发表任何评论,而最终决定的公布还需要等到9月初。不过,这一消息被证实传出后,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做出反应。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4大中国光伏企业在48小时内对其做出回应并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烈呼吁欧盟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呼吁中国政府积极与欧盟进行磋商。8月2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也发表声明,驳斥了关于中国光伏产业价格过低等观点,呼吁中国政府高度关注该案走向,给予产业支持与帮助。有消息称,商务部已经关注此事。
“希望商务部及其他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维护光伏行业的利益,而中国商务部有关部门已向业界表示,只要企业积极反映,政府方面会更积极向欧盟方面施压,维护内地光伏企业的发展。”王亦逾表示。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持续疲软,近年来,欧盟各国纷纷削减对光伏产业的补贴,这一方面使得欧洲光伏产业的发展遭遇困难;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的光伏产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光伏行业遭遇寒冬”已是目前业内的主流声音,如果再来一场风暴,情况更不容乐观。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太阳能光伏产品分会秘书长孙广斌表示,中欧光伏产业互补性强,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事实上也给欧洲带去了许多就业机会。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与欧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尤其在当前欧债危机及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中欧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克时艰。
据悉,光伏产业链主要涉及多晶硅提纯、电池生产、组件封装、系统集成4个环节。中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电池、组件制造环节。近些年,我国光伏企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骨干企业已经掌握了高性能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成套生产技术,在商业化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上也取得多项突破,光电转化效率已提高到18%以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产业技术上与国际同步。
内忧外患之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国光伏业究竟如何引来“春天”?专家建议,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合理规划光伏产业发展布局,保障光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光伏企业要加快自身结构调整,走多元化发展路线,完善光伏产业链条,增强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要适当减少或放缓大规模光伏项目的上马,缩减近期投资规模,低调度过“严冬”。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