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闽货“破壁”出口——福建检验检疫局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综述
“面对国外的各种技术壁垒,我们探索出‘破壁’的实招。”福建检验检疫局有关专家说,“现在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我们轻松多了。”
在当前技术壁垒林立的背景下,福建局将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贯穿于检验检疫业务工作中,有序构建高效的检验检疫监管体系,有效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有力促进地方对外经济发展。2016年,该局帮促辖区出口食品化妆品5.18万吨、货值68.25亿美元,同比增长10.08%和11.22%。
主动预警
针对欧美日澳等国越来越严格的食品法规、技术措施,福建局成立应对工作小组,开展预警及突发事件应对研究,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的转变;针对福建大宗出口商品,福建局明确专人负责跟踪收集国内外食品安全舆情;针对影响较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组织开展评议和对策研究,帮扶指导企业提升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力。
福建局持续开展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调查,2016年共组织对辖区104家企业进行调查,完成网上填报和调查报告及四类重点产品的专项调查报告,客观反映技术性贸易措施情况,为政府、进出口企业及相关各方提供参考;日本、美国、智利等国家的各类贸易政策;派出专家参加墨西哥MEX299号SPS通报评议会及韩国、马来西亚、美国和墨西哥有关木材产品通报评议会,组织对机电、玩具、化妆品等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研究。该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公共服务,提供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最新要求,指导企业提前做好应对工作。
此外,福建局为做好技术性贸易措施建章立制工作,规范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管理,研究制定了《福建检验检疫局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管理办法》,建立主管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分头主抓,各分支局、企事业单位落实,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配合、企业主动参与,专家团队支撑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机制,构建了福建检验检疫局技术贸易措施工作新体系、新平台。
创新模式
为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福建局以WTO宗旨和原则为指导,通过对国外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大量分析研究,并结合福建实际和检验检疫工作特点,转变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在出口食品方面启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标准化工作,研究构建标准化框架。
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和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改革的新要求,福建局结合辖区业务实际,对过程合格评定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进行完善修订,探索建立进口食品分级分类管理、出口食品“过程合格评定,口岸零抽检”模式。该模式推行以来,由于提高了把关的针对性,检验检疫法检费用下降53.8%,减轻了企业负担,出口通关速度提高34.8%。
通过创新模式,福建局帮扶福清辖区贸旺水产发展有限公司恢复了对韩出口。该公司在2014年输韩冷冻生虾仁被韩方通报检出硝基呋喃代谢物,并依据中韩水产协议被暂停对韩出口资格。为此,福建局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服务企业发展的理念,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并帮扶该公司转“危”为“机”。2016年3月,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决定恢复该公司对韩出口,该公司也成为福建首家以书面形式提出韩方通报疑点并恢复对韩出口的企业。
得益于新模式,福建局开展国外技术法规培训、提供技术指导、下厂监管等,2016年福清辖区出口虾制品2.03万吨、货值2.5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倍和1.24倍。该局还帮助东山辖区企业应对鳗苗进口壁垒和成品出口壁垒,拓展出口市场,2016年东山口岸出口烤鳗产品1731吨、货值4163万美元,同比增长62.6%和70.9%。
龙头带动
福建局充分利用示范区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莆田市出口鲍鱼质量安全示范区”作用,通过采取降低养殖密度、推行鲍藻混养、“投大苗、养中鲍”等科学养殖模式,大大降低农兽药残留,促进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目前,已实现鲍鱼养殖日常监测普查连续2年合格率100%,莆田辖区出口鲍鱼连续3年境外通报零记录。
同时,推动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指导宁德市出口大黄鱼质量安全示范区完成对海上养殖备案渔排的大范围清理整顿工作,该示范区连续3年顺利通过复审,宁德大黄鱼被列为福建十大渔业品牌之首,被农业部农产品价值评估课题组品牌评估价值10.7亿元,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提交中国驰名商标评选申报,2016年宁德大黄鱼出口1.46万吨,货值超1亿美元,出口重量和货值同比增长均超过50%。
福建局创新“示范区+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模式,帮扶指导南平辖区的圣农集团发挥示范区和龙头带动作用,引领福建乃至全国的禽肉产品“破壁”出口。在该局帮扶指导下,圣农集团打造成国内重要禽肉生产基地,2016年圣农集团仅小家禽出口额就超过6000万美元。
“面对国外的各种技术壁垒,我们探索出‘破壁’的实招。”福建检验检疫局有关专家说,“现在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我们轻松多了。”
在当前技术壁垒林立的背景下,福建局将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贯穿于检验检疫业务工作中,有序构建高效的检验检疫监管体系,有效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有力促进地方对外经济发展。2016年,该局帮促辖区出口食品化妆品5.18万吨、货值68.25亿美元,同比增长10.08%和11.22%。
主动预警
针对欧美日澳等国越来越严格的食品法规、技术措施,福建局成立应对工作小组,开展预警及突发事件应对研究,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的转变;针对福建大宗出口商品,福建局明确专人负责跟踪收集国内外食品安全舆情;针对影响较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组织开展评议和对策研究,帮扶指导企业提升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力。
福建局持续开展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调查,2016年共组织对辖区104家企业进行调查,完成网上填报和调查报告及四类重点产品的专项调查报告,客观反映技术性贸易措施情况,为政府、进出口企业及相关各方提供参考;日本、美国、智利等国家的各类贸易政策;派出专家参加墨西哥MEX299号SPS通报评议会及韩国、马来西亚、美国和墨西哥有关木材产品通报评议会,组织对机电、玩具、化妆品等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研究。该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公共服务,提供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最新要求,指导企业提前做好应对工作。
此外,福建局为做好技术性贸易措施建章立制工作,规范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管理,研究制定了《福建检验检疫局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管理办法》,建立主管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分头主抓,各分支局、企事业单位落实,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配合、企业主动参与,专家团队支撑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机制,构建了福建检验检疫局技术贸易措施工作新体系、新平台。
创新模式
为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福建局以WTO宗旨和原则为指导,通过对国外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大量分析研究,并结合福建实际和检验检疫工作特点,转变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在出口食品方面启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标准化工作,研究构建标准化框架。
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和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改革的新要求,福建局结合辖区业务实际,对过程合格评定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进行完善修订,探索建立进口食品分级分类管理、出口食品“过程合格评定,口岸零抽检”模式。该模式推行以来,由于提高了把关的针对性,检验检疫法检费用下降53.8%,减轻了企业负担,出口通关速度提高34.8%。
通过创新模式,福建局帮扶福清辖区贸旺水产发展有限公司恢复了对韩出口。该公司在2014年输韩冷冻生虾仁被韩方通报检出硝基呋喃代谢物,并依据中韩水产协议被暂停对韩出口资格。为此,福建局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服务企业发展的理念,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并帮扶该公司转“危”为“机”。2016年3月,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决定恢复该公司对韩出口,该公司也成为福建首家以书面形式提出韩方通报疑点并恢复对韩出口的企业。
得益于新模式,福建局开展国外技术法规培训、提供技术指导、下厂监管等,2016年福清辖区出口虾制品2.03万吨、货值2.5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倍和1.24倍。该局还帮助东山辖区企业应对鳗苗进口壁垒和成品出口壁垒,拓展出口市场,2016年东山口岸出口烤鳗产品1731吨、货值4163万美元,同比增长62.6%和70.9%。
龙头带动
福建局充分利用示范区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莆田市出口鲍鱼质量安全示范区”作用,通过采取降低养殖密度、推行鲍藻混养、“投大苗、养中鲍”等科学养殖模式,大大降低农兽药残留,促进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目前,已实现鲍鱼养殖日常监测普查连续2年合格率100%,莆田辖区出口鲍鱼连续3年境外通报零记录。
同时,推动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指导宁德市出口大黄鱼质量安全示范区完成对海上养殖备案渔排的大范围清理整顿工作,该示范区连续3年顺利通过复审,宁德大黄鱼被列为福建十大渔业品牌之首,被农业部农产品价值评估课题组品牌评估价值10.7亿元,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提交中国驰名商标评选申报,2016年宁德大黄鱼出口1.46万吨,货值超1亿美元,出口重量和货值同比增长均超过50%。
福建局创新“示范区+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模式,帮扶指导南平辖区的圣农集团发挥示范区和龙头带动作用,引领福建乃至全国的禽肉产品“破壁”出口。在该局帮扶指导下,圣农集团打造成国内重要禽肉生产基地,2016年圣农集团仅小家禽出口额就超过6000万美元。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