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市场准入

内蒙古检验检疫局贯彻落实“十二字方针”努力打造沿边强局

2017年01月09日 09:56 信息来源:http://cngm.cqn.com.cn/html/2017-01/06/content_78687.htm?div=-1

内蒙古——祖国正北方,4261公里边境线,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18个经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就像18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八千里边境线上。在国家战略定位中,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和安全稳定屏障,不仅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枢纽,而且是国家向北开发开放的最前沿。

近两年,内蒙古检验检疫局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助力沿边开发开放,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十二字方针”,努力打造沿边强局,用主动作为诠释国门卫士的尽职履责,倾心助力,展现促进发展的服务初心,为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增光添彩。

精准发力 全力提升效能

2015年4月,内蒙古局党组结合工作和队伍实际,明确提出“沿边强局”建设目标,并确立“兴学转风务严实、固本强局促发展”实现路径。21个月过去了,从局机关到口岸一线,每一个人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一股向前推的动力。

党组在重视党建、着力抓党建的思想指导下,坚持领导带头,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加强党组自身建设的意见》等8项管党治党制度,逐级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格选人用人,坚持不懈推动作风建设,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做到从严治党、从严治检。同时,创新学教载体,利用“两微一端一网站”开展宣传,通过一系列活动促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转化,做到学做相长。

在队伍建设上,扎实推进“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基层综合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岗位培训”工程不断深化,举办“质检大讲堂”15次,30名处级干部走上讲台;与内蒙古行政学院联合举办科以上干部培训班11期;选派一线人员和新进公务员106人次赴苏粤等地培训;举办系统内业务培训班30余个;对28名处级干部进行交流。

在内部管理上,调整内设处室设置,规范分支机构管理,使全局机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推进分片派驻纪检组改革,完善从严治检机制;稳步推进“法治质检”建设,发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整理、废止、制修订各类规范性文件261个,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良好氛围。

“明善崇检、保疆惠民”核心价值理念的提炼和推出,不仅为打造沿边强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推动了文明创建活动开展。2016年,内蒙古局机关跨入自治区文明单位标兵行列。

以质量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双轮驱动促进工作质量提升已成为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的内动力。2015年,内蒙古局在全国直属局绩效考核排名前进13位,部分指标位居沿边局之首。

与2014年比,国境卫生检疫发现率增长10倍,确诊人数增长54倍;出入境人员监测体检检出率增长12倍;进境动物疫病检出率增长2.5倍;进境检疫性植物有害生物检出批次增长25.6倍,非检疫性进境植物有害生物检出种类增长21倍;进口不合格工业品检出批次增长81.5倍,出口不合格工业品检出批次增长9倍;进口不合格食品、化妆品检出批次增长14倍,出口不合格食品、化妆品检出批次增长26.6倍。

精准发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效能,为打造沿边强局建设“智检内蒙古”注入活力。

质量为本 助力经济发展

近两年,随着进出口商品质量保障体系、疫病疫情联防联控、口岸检验检疫综合能力建设、进口粮食安全纳入自治区政府考核指标体系,质量共管机制已经建成。内蒙古局已经由政府主导的质量管理“旁观者”“局外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同时,该局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与政府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和食品安全合作协议,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总体责任和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在具体工作推进上,突出典型引领作用,打造“以点带面”的质量安全示范新格局。在2015年成功打造“螺旋藻”“乳制品”“葵花籽”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之后,又大力推进红辣椒、番茄、杂粮杂豆、卜留克示范区建设,国家级示范区由3个增加到7个,示范企业由14家增加到60多家,辐射面积由3000多平方公里增至7.88万平方公里,带动10万余人就业,30万农民实现增收。

内蒙古局在注重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调查、研究、应对及通报评议工作。帮扶获国外官方注册的内蒙古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5%,备案企业达280家;帮助民族特色食品企业突破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设置的有机、生态原产地技术壁垒,首次实现冷冻菠菜对日出口;指导蒙牛、塞飞亚等10余家企业通过美韩新港等境外官方考核;帮扶内蒙古味精顺利出口,盘活80万吨剩余产能。

此外,该局立足区域化产业转型,强化备案监管力度,帮助企业技术升级,推动线上线下联动,指导42家出口食品备案企业在“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注册,建成28家实体体验店,位居全国前列。

内蒙古局通过抓质量,推动示范效应,做大特色农业,做强民族产业,促进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一大亮点。

安全第一 筑牢国门屏障

在内蒙古,国境线、国门是物理的,威胁是具体的。

八千里漫长的中蒙、中俄边境线,不仅有陆地边境线,也有界河。边境地区生态环境相仿,鼠传、蜱传疾病自然疫源地相连,疫情疫病防控压力大。2016年,内蒙古局在二连浩特口岸鼠疫检测过程中确证两只达乌尔黄鼠鼠疫血清阳性,表明鼠间鼠疫在当地存在流行扩散的趋势,该项工作得到了质检总局通报表扬

近两年,内蒙古局全面加强口岸动植物检疫规范化建设,制定《口岸动植物检验检疫规范化建设三年规划(2016-2018)》。着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加强了“核与辐射”“生物涉恐”“非洲猪瘟”等疫病疫情和危险品、化学品质量安全管控的应急处理演练。以口岸核心能力建设为抓手,建设“风险预警+口岸查验+联防联控”口岸核生化防控预警体系。

积极探索国门安全防控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构建以“境外防线”“边境防线”“口岸联动防线”“群防群控防线”四道防线为主要内容的国门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形成防控合力,深化与海关、边检、口岸办等部门协作联动防控机制,与林业、公安等部门签署联防协议。

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完善“人-机-犬”三位一体查验模式,在“绿蕾行动”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17种3541次,同比分别增长41.66%和36.56%。在全国口岸首次截获44只活体蛙。

加强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探索构建风险管理与事中事后相结合的闭环监管模式,突出监管重点,进口工业品不合格检出率达18.3%,检出短重矿产品1089批,目录外商品不合格检出率达29.58%。推进风险预警能力和预警机制建设,加强风险信息采集、研判、处置,报送进口不合格风险信息5290条。

内蒙古局通过储备和应用先进技术执法模式与手段、运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在生态安全、消费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方面,努力构筑生态安全稳定屏障,彰显检验检疫神圣职责。

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水平

“内蒙古局助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重点明确,工作扎实,应予肯定,也应予支持……”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内蒙古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之检验检疫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上批示。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畅通中蒙俄经济走廊。一方面,精准选题开展政策研究,为质检总局和自治区政府提供决策支撑。政研课题《中蒙俄经济走廊之检验检疫发展战略研究》荣获质检总局一等奖,得到自治区4位领导批示,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批转,部分成果纳入自治区“十三五”规划。今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检验检疫制度创新研究》又被列为质检总局重点政研课题,目前已通过专家审核。

另一方面,服务中欧班列发展,推出“前置”查验、“双向全申报”“互为一二线”等中欧班列检验检疫监管系列创新制度,吸引了27条中欧班列经内蒙古口岸出入境, 2016年前11个月出入境班列1088列,再创历史新高。内蒙古成为中欧班列出入境黄金枢纽。

深化监管模式改革,打造高效通检放行机制。突出内外联动,积极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合作,打造高效便捷通关环境。与俄蒙相关机构建立双边定期会晤机制,开展检验检测技术、政策、信息交流,创新推动“两国一检”或“一地两检”实施;加快推进检验检疫一体化建设,与中欧班列沿线直属检验检疫局建立合作机制,参与东北四省区、沿黄河丝绸之路“9+2”、中欧班列检验检疫一体化建设,形成“一纵一横一片”的区域一体化格局;率先与呼和浩特、哈尔滨铁路局等铁路部门签署“三互”合作协议;深化关检“三互”合作,全面推广关检“场地共用、设备共享、查验协同、依法处置”和“一机一台双屏”旅客查验新模式,出入境旅客和车辆通关时间缩短40%以上。

实施简政放权,推进扁平化管理。实施口岸卫生许可“三证合一”,将口岸卫生许可审批权、“小批量”进口汽车行政审批受理和初审权下放分支局。推进窗口标准化建设,23个窗口全部建成“一站式”办事大厅。深化“无纸化”改革,无纸化报检率达到80%以上。

推进“大口岸”建设,全方位提升开发开放水平。树立“大口岸”“大平台”“大服务”观念念好“服务经”,是内蒙古局用开放思维落实质检总局调结构稳增长要求,促进沿边开发开放务实举措。

打造服务发展升级版,出台促进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措施和促进自治区外贸回稳向好12项措施,保障各类开发开放平台深度开放。

树立“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理念,建成1个汽车整车进口口岸、3个进境粮食指定口岸,3个肉类进口指定口岸获批,2个饲草进口口岸检疫处理设施通过验收,指定口岸总数达到9个,进一步推动口岸过境经济向口岸边境经济转变。

配合做好质检总局与蒙古国签署的4份合作文件的辅助工作,促进农业“走出去”企业赴俄蒙种植、回运落地加工,让地方政府和企业分享到口岸不仅有过货和物流的功能,还有落地加工产业大有可为的红利,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又一大亮点。实现蒙古国饲草进口7.8万吨,不仅破解牧民饲草短缺难题,也有效减轻边境防火压力。

围绕内蒙古农牧业大区实际,打造西部进境种畜“空中走廊”,服务自治区农畜产业改良升级。检疫进口种羊4600余只、种鸡1.75万只、牛羊冷冻精液76万余支,进口种猪800余头。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打造“智检内蒙古”。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沿边强局”的重要支撑,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推进以“一二三九”为主要内容的“智检内蒙古”建设。着力打造大数据中心1个,优化基础运维保障体系和应用支撑体系2个,构建电子业务服务平台、电子政务管理平台、信息安全监管平台3个,建设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口岸智能快速通关系统、口岸智慧卫生检疫系统、数字动植检系统等9大核心业务系统,努力实现报检数据化、流转信息化、审单自动化、抽检智能化、执法移动化、记录格式化、档案无纸化、放行电子化、决策科学化。

整合检验检测资源,打造公共服务平台。落实质检总局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的精神,探索与地方政府多部门、多行业、多层级检验检测资源合作,在乌海市建成自治区西部区域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乌海市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通过“一个平台、三个统一(统一申报、统一检测、统一出证)”工作模式,依托下设的六个检测研究室(所),实现大数据信息服务、集约式检验检测服务、多维度技术培训服务、全方位技术支持、高规格质量评价、高标准认证认可服务“六大功能”,有效整合了检测资源,提高了检测实力。

大力开展“科技质检”建设打好技术牌。获批新建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各类实验室达到26个,形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区域中心实验室为骨干、常规实验室为支撑,各有优势、互为补充、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和新网络。技术中心委托检测业务不断扩大,2016年接受社会委托检测批次和项目数同比分别增长11.42%和61.93%。

近两年,内蒙古局的工作亮点纷呈,有目共睹。

心无旁骛,履职尽责,主动融入,倾心服务,仅2016年就收获了总局和自治区领导的批示和肯定25次……

全方位开放和发展的内蒙古,无不涌动着建设发展的大潮,随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内蒙古局牢记职责,不忘使命,主动作为,坚守北疆,发扬“蒙古马精神”,努力践行“十二字方针”,奋力奏响沿边强局建设的最强音。

满洲里国门

对进境车辆实施消杀灭处理

检疫查验进境木材

在边境线开展鼠疫监测

监管出口矿山用330吨自卸车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