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通关更便利 深圳检验检疫局推行“区港一体化”成效显著
2017年5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自贸区第二批可复制可推广改革创新经验中,检验检疫“区港一体化”让很多人眼前一亮。深圳检验检疫局主动作为,在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方面,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区港一体化”通关模式,成为深化口岸改革、提高外贸竞争力的突破点,也为深圳外贸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注入了强心剂。
“两化监管”推动监管标准化
“查验设施及场所标准化”是推行“区港一体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深圳局力抓标准,推动建立标准化查验场站,以“标准化”确保各查验场站建设和业务运行规范,“区港一体化”第一批4个标准获得深圳市立项。同时,对内细化作业指引,制定20余份规范性文件,确保业务流程及具体操作规范统一。
“业务运作信息化”是实现“区港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深圳局全面整合检验检疫查验资源,针对深圳辖区企业特点,构建统一的智能通关平台、风险防控平台和企业服务平台,加强区港联动、检企互动,形成支持和适应检验检疫“区港一体化”作业模式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依托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干系统、信用管理系统、海港口岸全申报业务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建立统一的、基于信用等级和风险分析的信息化保障机制,在深圳辖区内实现一次报检、数据共享,并通过GPS电子锁、场站视频监控电子锁等信息化手段监控货物到港、过关及到达场站状况,实时掌控监测“区港一体化”货物流通情况及调运风险。
“直通集查”助力把关服务
“区港一体化”模式正式实施一年来,深圳口岸进口食品业务量增长力度强劲。食品进口量激增与深圳口岸良好的通关环境不无关系。
深圳口岸进口食品从以往全数口岸查验、指定认可仓库监管,升级为可由口岸直通至符合条件企业的“区港一体化”查验场站集中落实监管,一方面加大了口岸通关的流量,进口食品“直通”企业中转仓库;另一方面通过“区港一体化”场站缓冲,实现“集中”查验,使查验时间更充裕、查验条件更充分,在通关提速的同时有效提高监管有效性,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双赢的选择。
通过“标准+示范点”的建设,以点带面,逐渐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一年内已有物流基地在深圳辖区的7家专业供应链企业应用“区港一体化”模式开展业务,且同期货值、批次分别达到近400%和100%的提升,从实践上证明了该模式的生命力与可复制性,为将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前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两降一提”达到检企双赢
“区港一体化”模式下符合条件的企业可自主选择货物申报地点、查验地点、出证地点,货物可从繁忙的一线口岸疏导至辖区,免除了在口岸排队时间,避免了车辆在陆路口岸的堵塞。最为关键的是充足的时间与更好的查验条件提高了监管有效性,经“区港一体化”进口食品至今仍保持着“零投诉、零事故”。
与此同时,“区港一体化”这一创新举措给企业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一是降低企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二是节省企业大量仓储物流成本和口岸调柜费用;三是提高企业口岸通关速度。以进口食品为例,深圳年进口批次约为2.4万批,“区港一体化”模式至少缩短货物在口岸停留时间1天,货物周转效率可以提高近10%,由此每年约为深圳企业带来约2.4亿元的经济效益;相关企业在办理进口检验检疫业务时,无需在各口岸派驻人员办理通关手续,节约人工成本同时大大提高仓储物流效率,仅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每年仓储物流成本就可节约近400万元。
把企业的利益“扛在肩上”,在简政放权上“动真格”。深圳局“区港一体化”实施一周年已取得实效,自2016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通过“区港一体化”模式进口食品1071批、8770品种批、货值4910万美元,柜数1500个,受理标签备案2400份,为进口企业节约仓储通关费用约700万元,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一线提速、二线管住”的管理思路,打破了口岸和辖区界限,将检验检疫查验从口岸延伸到辖区,有效缓解了因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导致的口岸设施超负荷运转压力,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口岸查验场地设施、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与食品安全严格监管的矛盾。在深圳15个一线口岸与10个行政区之间形成了前伸后延、相互协作、快速通关、严密监管的完善监管,创建了深圳“大口岸、大通关”新格局。
2017年5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自贸区第二批可复制可推广改革创新经验中,检验检疫“区港一体化”让很多人眼前一亮。深圳检验检疫局主动作为,在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方面,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区港一体化”通关模式,成为深化口岸改革、提高外贸竞争力的突破点,也为深圳外贸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注入了强心剂。
“两化监管”推动监管标准化
“查验设施及场所标准化”是推行“区港一体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深圳局力抓标准,推动建立标准化查验场站,以“标准化”确保各查验场站建设和业务运行规范,“区港一体化”第一批4个标准获得深圳市立项。同时,对内细化作业指引,制定20余份规范性文件,确保业务流程及具体操作规范统一。
“业务运作信息化”是实现“区港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深圳局全面整合检验检疫查验资源,针对深圳辖区企业特点,构建统一的智能通关平台、风险防控平台和企业服务平台,加强区港联动、检企互动,形成支持和适应检验检疫“区港一体化”作业模式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依托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干系统、信用管理系统、海港口岸全申报业务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建立统一的、基于信用等级和风险分析的信息化保障机制,在深圳辖区内实现一次报检、数据共享,并通过GPS电子锁、场站视频监控电子锁等信息化手段监控货物到港、过关及到达场站状况,实时掌控监测“区港一体化”货物流通情况及调运风险。
“直通集查”助力把关服务
“区港一体化”模式正式实施一年来,深圳口岸进口食品业务量增长力度强劲。食品进口量激增与深圳口岸良好的通关环境不无关系。
深圳口岸进口食品从以往全数口岸查验、指定认可仓库监管,升级为可由口岸直通至符合条件企业的“区港一体化”查验场站集中落实监管,一方面加大了口岸通关的流量,进口食品“直通”企业中转仓库;另一方面通过“区港一体化”场站缓冲,实现“集中”查验,使查验时间更充裕、查验条件更充分,在通关提速的同时有效提高监管有效性,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双赢的选择。
通过“标准+示范点”的建设,以点带面,逐渐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一年内已有物流基地在深圳辖区的7家专业供应链企业应用“区港一体化”模式开展业务,且同期货值、批次分别达到近400%和100%的提升,从实践上证明了该模式的生命力与可复制性,为将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前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两降一提”达到检企双赢
“区港一体化”模式下符合条件的企业可自主选择货物申报地点、查验地点、出证地点,货物可从繁忙的一线口岸疏导至辖区,免除了在口岸排队时间,避免了车辆在陆路口岸的堵塞。最为关键的是充足的时间与更好的查验条件提高了监管有效性,经“区港一体化”进口食品至今仍保持着“零投诉、零事故”。
与此同时,“区港一体化”这一创新举措给企业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一是降低企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二是节省企业大量仓储物流成本和口岸调柜费用;三是提高企业口岸通关速度。以进口食品为例,深圳年进口批次约为2.4万批,“区港一体化”模式至少缩短货物在口岸停留时间1天,货物周转效率可以提高近10%,由此每年约为深圳企业带来约2.4亿元的经济效益;相关企业在办理进口检验检疫业务时,无需在各口岸派驻人员办理通关手续,节约人工成本同时大大提高仓储物流效率,仅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每年仓储物流成本就可节约近400万元。
把企业的利益“扛在肩上”,在简政放权上“动真格”。深圳局“区港一体化”实施一周年已取得实效,自2016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通过“区港一体化”模式进口食品1071批、8770品种批、货值4910万美元,柜数1500个,受理标签备案2400份,为进口企业节约仓储通关费用约700万元,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一线提速、二线管住”的管理思路,打破了口岸和辖区界限,将检验检疫查验从口岸延伸到辖区,有效缓解了因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导致的口岸设施超负荷运转压力,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口岸查验场地设施、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与食品安全严格监管的矛盾。在深圳15个一线口岸与10个行政区之间形成了前伸后延、相互协作、快速通关、严密监管的完善监管,创建了深圳“大口岸、大通关”新格局。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