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检验检疫局推动边境经济发展纪实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作为连接我国及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边境口岸日益凸显经济走廊节点和发展重要依托独特地位。然而相比沿海和内地,边境地区经济总量较小,发展相对滞后,大量进出口货物穿境而过却没有效带动地区发展。
外接俄蒙,内邻八省,身为“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枢纽,地处“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以推动“过境经济”向“边境经济”转变为抓手,内蒙古检验检疫局支持地方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着力完善制度、创新模式、搭建平台、示范引领,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集聚,促进产业模式转型升级。
牧草“引进来”
去年2月24日,720吨蒙古国天然牧草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检验检疫局监管下,抵达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历经3年,在质检总局指导和内蒙古局推动下,我国进口蒙古国天然牧草实现常态化。
受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内蒙古牧草供应缺口不断增大。“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对面,是蒙古国最丰饶的草原之一,如果能把监管落到实处,进口蒙古国牧草,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牧草短缺现状,也能有效降低火灾风险。”内蒙古局局长詹少彤说。
立足口岸发展和市场需求,内蒙古局落下了推动“边境经济”发展的首枚棋子。推动牧草进口常态化的同时,该局进一步拓展口岸功能,打造牧草经济产业链条。在完善检验监管制度,落实查验熏蒸措施的基础上,指导地方政府和牧草进口企业,建设运营珠恩嘎达布旗口岸和额布都格口岸产业园区。目前,投资5000万元,以进口蒙古国牧草为主要目标的园区一期工程已完成进境牧草隔离储存区、大型牧草熏蒸库、封闭围栏、装卸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检验检疫部门验收。这一天然牧草进口物流加工园区的建设完备,不仅有望形成产业集群,产生规模效应,带动口岸纯净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更将在生态保护、跨境旅游等领域,为边境经济发展实现全新突破。
农业“走出去”
我国可开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对进口农产品依存度不断提高。为确保粮食安全,满足消费需求,借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断加快。近年来,“把地种到俄罗斯”“把地种到蒙古国”成为内蒙古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外贸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随着农业“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破解境外种植农作物回运准入瓶颈,成为内蒙古局急需解决的问题。詹少彤说,通过全面开展疫病疫情调查摸底和风险分析评估,内蒙古局先后推动签订了俄罗斯大豆、玉米、稻谷、油菜籽和蒙古国水飞蓟籽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并指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强化口岸配套设施及防控措施,探索形成了“走出去”企业备案与境外种植基地疫情调查备案核查相结合、试验性进口与口岸落地加工处理相结合的进口农产品监管模式。此外,为促进口岸粮油加工产业链形成,内蒙古局还协助地方政府在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规划建设了食品物流园区和进口粮食加工园。
目前,内蒙古已实现俄罗斯输华油菜籽、小麦、生物质燃料和蒙古国输华牧草等16种农畜产品常态化进口,多家国内外大型粮油加工企业落户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形成两个进口粮油加工能力40万吨、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粮油经济园区。
技术“顶上去”
二连浩特是我国对蒙古国最大口岸,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抓手,正由传统意义上的贸易通道发展成为集聚加工制造、商贸服务、全域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枢纽。较之边境经济快速发展,作为重要支撑的检验检测技术资源,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短缺。
基于地方发展需要和检验检疫部门职能技术优势,内蒙古局与二连浩特市政府合作共建了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资源整合,在原有检验检测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技术支持、质量评价、认证认可五大功能。
“在服务边境经济发展实践中,我们首先注重的是突出国际性需求。”内蒙古二连浩特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永红说。公共服务平台专门设置内陆版和国际版两个版本,在满足国内需求同时,将业务范围延伸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内蒙古局积极探索“两国一检”“两地一检”监管模式,与蒙古国政府监管部门加强合作,互认检验结果,避免重复检验。目前,公共服务平台出具的证书已取得蒙古国标准计量局认可,认可项目达20类180项,初步实现中蒙口岸间“一个标准、一张证书、区域通行”。
2017年11月30日,由内蒙古局承担的2017年质检总局重点政研课题《检验检疫推动“过境经济”向“边境经济”转变实证研究》通过验收。“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做好对外开放大文章,检验检疫大有可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对课题给予充分肯定。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作为连接我国及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边境口岸日益凸显经济走廊节点和发展重要依托独特地位。然而相比沿海和内地,边境地区经济总量较小,发展相对滞后,大量进出口货物穿境而过却没有效带动地区发展。
外接俄蒙,内邻八省,身为“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枢纽,地处“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以推动“过境经济”向“边境经济”转变为抓手,内蒙古检验检疫局支持地方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着力完善制度、创新模式、搭建平台、示范引领,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集聚,促进产业模式转型升级。
牧草“引进来”
去年2月24日,720吨蒙古国天然牧草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检验检疫局监管下,抵达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历经3年,在质检总局指导和内蒙古局推动下,我国进口蒙古国天然牧草实现常态化。
受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内蒙古牧草供应缺口不断增大。“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对面,是蒙古国最丰饶的草原之一,如果能把监管落到实处,进口蒙古国牧草,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牧草短缺现状,也能有效降低火灾风险。”内蒙古局局长詹少彤说。
立足口岸发展和市场需求,内蒙古局落下了推动“边境经济”发展的首枚棋子。推动牧草进口常态化的同时,该局进一步拓展口岸功能,打造牧草经济产业链条。在完善检验监管制度,落实查验熏蒸措施的基础上,指导地方政府和牧草进口企业,建设运营珠恩嘎达布旗口岸和额布都格口岸产业园区。目前,投资5000万元,以进口蒙古国牧草为主要目标的园区一期工程已完成进境牧草隔离储存区、大型牧草熏蒸库、封闭围栏、装卸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检验检疫部门验收。这一天然牧草进口物流加工园区的建设完备,不仅有望形成产业集群,产生规模效应,带动口岸纯净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更将在生态保护、跨境旅游等领域,为边境经济发展实现全新突破。
农业“走出去”
我国可开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对进口农产品依存度不断提高。为确保粮食安全,满足消费需求,借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断加快。近年来,“把地种到俄罗斯”“把地种到蒙古国”成为内蒙古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外贸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随着农业“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破解境外种植农作物回运准入瓶颈,成为内蒙古局急需解决的问题。詹少彤说,通过全面开展疫病疫情调查摸底和风险分析评估,内蒙古局先后推动签订了俄罗斯大豆、玉米、稻谷、油菜籽和蒙古国水飞蓟籽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并指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强化口岸配套设施及防控措施,探索形成了“走出去”企业备案与境外种植基地疫情调查备案核查相结合、试验性进口与口岸落地加工处理相结合的进口农产品监管模式。此外,为促进口岸粮油加工产业链形成,内蒙古局还协助地方政府在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规划建设了食品物流园区和进口粮食加工园。
目前,内蒙古已实现俄罗斯输华油菜籽、小麦、生物质燃料和蒙古国输华牧草等16种农畜产品常态化进口,多家国内外大型粮油加工企业落户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形成两个进口粮油加工能力40万吨、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粮油经济园区。
技术“顶上去”
二连浩特是我国对蒙古国最大口岸,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抓手,正由传统意义上的贸易通道发展成为集聚加工制造、商贸服务、全域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枢纽。较之边境经济快速发展,作为重要支撑的检验检测技术资源,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短缺。
基于地方发展需要和检验检疫部门职能技术优势,内蒙古局与二连浩特市政府合作共建了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资源整合,在原有检验检测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技术支持、质量评价、认证认可五大功能。
“在服务边境经济发展实践中,我们首先注重的是突出国际性需求。”内蒙古二连浩特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永红说。公共服务平台专门设置内陆版和国际版两个版本,在满足国内需求同时,将业务范围延伸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内蒙古局积极探索“两国一检”“两地一检”监管模式,与蒙古国政府监管部门加强合作,互认检验结果,避免重复检验。目前,公共服务平台出具的证书已取得蒙古国标准计量局认可,认可项目达20类180项,初步实现中蒙口岸间“一个标准、一张证书、区域通行”。
2017年11月30日,由内蒙古局承担的2017年质检总局重点政研课题《检验检疫推动“过境经济”向“边境经济”转变实证研究》通过验收。“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做好对外开放大文章,检验检疫大有可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对课题给予充分肯定。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