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市场准入

浙江自贸区监管改革取得实效——新起点 重任依然在肩

2018年04月23日 09:44 信息来源:http://cngm.cqn.com.cn/html/2018-04/23/content_103479.htm?div=-1

每一个拓荒者,并不知道自己会写下怎样的历史。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已挂牌一年。作为亲历者和参与者,原浙江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浙江局”)深度融入发展大局,围绕油品全产业链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核心任务,量身定制配套举措,积累了成熟经验。

2017年4月1日,浙江自贸区挂牌后,浙江局成立了自贸区工作小组,第一时间研究出台26条对接举措。从体制机制创新、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服务重大产业发展、整合推进自贸区与重大战略深度融合、加强互联互通和法制保障等方面支持浙江自贸区建设。

围绕核心产业,实施“事前报备、风险评估、联防联控、闭环管理”的出入境国际航行船舶监管措施。针对保税燃料油加注国际航行船舶,创新推出“申报无疫放行”模式,办理时间从10小时缩短至0.5小时以内。2017年实现保税油结算量480万吨,约占全国保税油供应量的45%。舟山成为国内保税供油业务增长最快的地区,并逐步向区域中心加油港迈进。创新推出保税油检验监管制度,便捷高效助推国际油品储运基地建设,舟山口岸共进口原油2485万吨、货值超100亿美元。创新推出进境保税金属矿产品检验监管制度,实施预检验措施,每批次可为企业减少一个月通关时间。一年来进口铁矿石货值34.8亿美元、同比增长73.1%。实施铁矿石混配矿886万吨,拓展了自贸区经营业态,提升了企业利润空间。

目前,浙江局报送的首批5项检验检疫创新制度,得到地方政府认可,并全部纳入浙江自贸区上报商务部的21项创新制度中。

改革创新是驱动力,服务发展是落脚点。过去一年,浙江局致力于从自贸区核心区位优势出发,出实招、见实效。

针对进口食品、化妆品,浙江局借鉴上海自贸区“空检海放”监管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推出适合舟山的“空检地放”模式。做到了样品检测和货物物流同步进行,实现对到港货物“当日查、当日放”,较传统检验模式缩短时间75%以上。

使用无人机完成水尺计重作业,实现船舶吃水值观测一体化、精确化、快速化目的。不仅大幅提高水尺鉴定工作效率和精确度,而且为码头增加了有效作业时间,提高了货物流转速度。一年来,浙江局在自贸区合计使用“无人机+水尺计重”监管措施908次,累计为港口节省作业时间908小时,减少拖轮使用成本136万元。

针对疫情风险较高的粮食产品,浙江局开展调运船舶适载性风险管理,利用移动视频监控和GPS船舶轨迹全程定位进江船舶,有效防范调运环节存在的短重、撒漏以及疫情扩散风险。一年来,舟山口岸涉及江海联运进口粮食368万吨,同比增长20.7%,平均每年至少节省滞港费和速遣费3750万元。

如何进一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红利?

在进口油品贸易方面,浙江局充分运用风险管理、诚信管理,推行预检验、第三方采信、相邻批次指标结果采信等便利化措施,创新实施油品分级管理新模式,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成本约100万美元、500小时,港口效率提升20%,溢出的通关时间可供多艘大型油轮靠港作业。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浙江自贸区挂牌以来,沙特阿美、雪佛龙、壳牌等一批“石油大亨”纷纷前来考察洽谈。越来越多的油品贸易企业看到了舟山集聚效应,拓展油品全产业链建设新空间。

为切合自贸区内马迹山宝钢矿石码头等企业业务发展迅速、区域空间有限的实际情况,浙江局对进口铁矿石实施“直卸直装”监管。一年来,马迹山宝钢矿石码头有110万吨铁矿石实现直接转运,相当于港区堆场容量的三分之一,有效提高了码头周转效率,同时为企业节约货物堆场使用费、转运损耗等经营成本110余万元。

此外,为进一步简化企业办事流程,去年5月,在浙江自贸区推行无纸化办公,实现企业申报“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

回首这一年,改革促进发展。站在新起点,重任依然在肩。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