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 扶产业促农兴
坐落于浙江省西南部的丽水市,山林苍翠,水质优良。“好山、好水、好食品”是丽水最大的优势,也是最绚丽的名片。随着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昔日藏在乡村山区“深闺”中的农产品也遭遇了成长烦恼:如传统农业技术含量低、深度加工和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不强,尚未形成“专、精、特”优势;面对严苛的国外技术贸易措施,无从应对,时有退运等情况发生。近年来,丽水海关以挖掘“丽水山耕”出口潜力,培植“丽水山旅”生态优势,助力“丽水山民”致富,蹚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质量“护航” 助“山耕”出彩
食用菌、竹木制品、木制玩具等传统农副产品一直是丽水大宗出口的优势产品。在整合九大主导产业资源基础上,丽水特别创立了“丽水山耕”的区域化品牌。但近年来,受到国外趋严的技术贸易措施的困扰,“丽水山耕”产品出口时有被质量通报,损失惨重,出口低迷。加之,农产品加工企业受制于自身检测能力弱,往往被动地送上海、广东、香港等地外资检测机构检测,检测费动辄上千数万,“检不了、检不起”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此,丽水海关提出了“政府购买公共检测服务”举措,启动全域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将大宗出口产品全纳入免费检测。经过多年的努力,丽水下辖的9县(市、区)均全部实现了出口产品检测的全覆盖。由于检测不必付费,送检单位的质量自控意识明显增强,由过去的“要我检测”变成了现在的“我要检测”,不少还主动要求增加检测项目,年均为送检单位节约检测费超900万元。出口农产品质量通报率大大下降。仅输食用菌质量通报从2015年6起下降到去年的2起。同时,在进出口产品质量抽查上,该平台还打破表内表外、内贸外贸、线上线下的界限实施进出口产品质量抽查,搭建起宏观质量管理模式,得到普遍认同,龙泉市等平台追加了运行经费,云和县还把内贸产品纳入了平台检测。
“真得谢谢你们救了我们企业!”企业主朱大春代表浙江首次通过香港食环署现场检查后,拉住工作人员的手长出一口气。
2016年秋末,朱大春的企业被香港食环署列入现场检查名单。一边是系着数百菇农生计的“村级”企业:车间陈旧、设备老化、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另一边是企业唯一出口的市场——香港:检查的标准细、要求高、考核严格。若是检查不通过,香港市场的大门就此关上,该企业关门倒闭、菇农利益受损的风险不言而喻,更为重要的是,丽水“山耕”食用菌整体形象将大大折扣。
丽水海关主动进驻企业开展“一对一”全程帮扶。帮助企业严格按照HACCP管理体系要求,改造厂房,增设设备,建立健全从原料种植到产品出厂一整套的生产和监控管理体系等,集中攻克产品质量管理中的难点问题,提高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能力,促使企业在软硬件上均达到香港食环署的要求。
最终,该企业顺利通过了港方的现场检查。同时,因“检”得福,其卫生质量管理能力得到客户的认可,订单纷至沓来。
生态“续航” 促“山旅”出名
作为“中国生态第一市”,如何才能让丽水“美食美品美景”推介出去,成为市场上的“香馍馍”和“金疙瘩”,继而变成农民致富的“摇钱树”。丽水海关主动介入,深度挖掘,为生态产品、“山区旅游”项目贴上“生态”和“绿色”的标签。
2013年丽水市政府出台了全国首个《丽水推进生态原产地保护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对新获资格认定的申请人奖励30万元,申请企业优先享受便利通关措施。在激励之下,全市形成了共同关心和积极参与生态原产地产品培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深挖动员,优选“精品”。按“好中选优、强中选特”培育新思路,以产品质量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茶叶、水果、高山蔬菜等多种生态产品及石雕、青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培育主体,专门成立专业服务评审专家小组,对申报产品进行调研、评估、筛选、咨询等工作,深度挖掘产品原产地生态优势。2014年,从12家申报对象中择优培育青田石雕、田鱼和田鱼干、莲都梅峰有机茶、覆盆子4家,2015年,从6家申报对象中择优培育龙泉黑木耳、龙泉九重天石蛙2家,2016-2017年,庆元香菇、龙泉黑木耳、“康玥”轩德皇菊经过培育均成功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资格认定,获批总数量达9个。
做精做强,擦亮“招牌”。9个获批产品因其市场认可度上升而增加销量近二成,其中龙泉黑木耳出口销量稳步提升近30%;获批的“庆元香菇”的品牌价值创新高,连续8年蝉联食用菌行业第一名。青田县借石雕和皇菊获批契机,适时推销本土农特产,带动山区旅游、农业旅游发展。同时,丽水海关对接遂昌县生态旅游为主体申报原产地保护事宜,拟推动成为全国首个景区类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与“山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益正逐步凸显。
规范管理,持续“领跑”。丽水海关在全国率先出台和执行《丽水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监管工作规范》,在标准制定上抢占话语权。严格执行产品在技术标准、溯源管理、标志使用、准入退出等方面要求,实行一年一审查,确保产品继续保持优良原生态优势。
创新“导航” 富“山民”出力
为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解决外贸出口流失的问题,今年丽水海关积极争取,在浙江率先创新推行出口农产品新政,允许取得出口备案或QS认证的农产品,可由采购单位进行申报出口。该模式提升了出口便利性和自主性,农户有更多的选择性,面向农户的市场采购价也随之提高。
既要借好政策“东风”,也要激发内生动力。为解决突出的食用菌出口原料不足和企业自建基地难题,2017年始,丽水海关在庆元县全国率先试行基地全域化。一年半来,共2010亩农户基地通过审核成为公共出口备案基地,年均可增出口食用菌原料4500吨,有效解决“原料荒”的问题。企业和农户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基地原料直供企业,节约了组货时间,减少了中间环节,每年节省基地建设费用超600万元;食用菌市场收购价回升,农户年均增收超990万元。
此外,丽水海关高度重视辖区内国家级木制玩具技贸措施评议基地建设,全国率先推行木制玩具内贸外贸“同质同标同线”生产,产品质量水平大大提升。同时,实施“简备案、快核放、重预警”等农产品检验监管模式改革,惠及丽水市食用菌、竹木制品、里白叶等主要出口农产品,出口放行速度显著加快。今年上半年,食用菌出口3448万美元,同比增长36%,竹木制品出口近6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8%,超全省8.1%的出口平均水平。
坐落于浙江省西南部的丽水市,山林苍翠,水质优良。“好山、好水、好食品”是丽水最大的优势,也是最绚丽的名片。随着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昔日藏在乡村山区“深闺”中的农产品也遭遇了成长烦恼:如传统农业技术含量低、深度加工和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不强,尚未形成“专、精、特”优势;面对严苛的国外技术贸易措施,无从应对,时有退运等情况发生。近年来,丽水海关以挖掘“丽水山耕”出口潜力,培植“丽水山旅”生态优势,助力“丽水山民”致富,蹚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质量“护航” 助“山耕”出彩
食用菌、竹木制品、木制玩具等传统农副产品一直是丽水大宗出口的优势产品。在整合九大主导产业资源基础上,丽水特别创立了“丽水山耕”的区域化品牌。但近年来,受到国外趋严的技术贸易措施的困扰,“丽水山耕”产品出口时有被质量通报,损失惨重,出口低迷。加之,农产品加工企业受制于自身检测能力弱,往往被动地送上海、广东、香港等地外资检测机构检测,检测费动辄上千数万,“检不了、检不起”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此,丽水海关提出了“政府购买公共检测服务”举措,启动全域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将大宗出口产品全纳入免费检测。经过多年的努力,丽水下辖的9县(市、区)均全部实现了出口产品检测的全覆盖。由于检测不必付费,送检单位的质量自控意识明显增强,由过去的“要我检测”变成了现在的“我要检测”,不少还主动要求增加检测项目,年均为送检单位节约检测费超900万元。出口农产品质量通报率大大下降。仅输食用菌质量通报从2015年6起下降到去年的2起。同时,在进出口产品质量抽查上,该平台还打破表内表外、内贸外贸、线上线下的界限实施进出口产品质量抽查,搭建起宏观质量管理模式,得到普遍认同,龙泉市等平台追加了运行经费,云和县还把内贸产品纳入了平台检测。
“真得谢谢你们救了我们企业!”企业主朱大春代表浙江首次通过香港食环署现场检查后,拉住工作人员的手长出一口气。
2016年秋末,朱大春的企业被香港食环署列入现场检查名单。一边是系着数百菇农生计的“村级”企业:车间陈旧、设备老化、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另一边是企业唯一出口的市场——香港:检查的标准细、要求高、考核严格。若是检查不通过,香港市场的大门就此关上,该企业关门倒闭、菇农利益受损的风险不言而喻,更为重要的是,丽水“山耕”食用菌整体形象将大大折扣。
丽水海关主动进驻企业开展“一对一”全程帮扶。帮助企业严格按照HACCP管理体系要求,改造厂房,增设设备,建立健全从原料种植到产品出厂一整套的生产和监控管理体系等,集中攻克产品质量管理中的难点问题,提高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能力,促使企业在软硬件上均达到香港食环署的要求。
最终,该企业顺利通过了港方的现场检查。同时,因“检”得福,其卫生质量管理能力得到客户的认可,订单纷至沓来。
生态“续航” 促“山旅”出名
作为“中国生态第一市”,如何才能让丽水“美食美品美景”推介出去,成为市场上的“香馍馍”和“金疙瘩”,继而变成农民致富的“摇钱树”。丽水海关主动介入,深度挖掘,为生态产品、“山区旅游”项目贴上“生态”和“绿色”的标签。
2013年丽水市政府出台了全国首个《丽水推进生态原产地保护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对新获资格认定的申请人奖励30万元,申请企业优先享受便利通关措施。在激励之下,全市形成了共同关心和积极参与生态原产地产品培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深挖动员,优选“精品”。按“好中选优、强中选特”培育新思路,以产品质量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茶叶、水果、高山蔬菜等多种生态产品及石雕、青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培育主体,专门成立专业服务评审专家小组,对申报产品进行调研、评估、筛选、咨询等工作,深度挖掘产品原产地生态优势。2014年,从12家申报对象中择优培育青田石雕、田鱼和田鱼干、莲都梅峰有机茶、覆盆子4家,2015年,从6家申报对象中择优培育龙泉黑木耳、龙泉九重天石蛙2家,2016-2017年,庆元香菇、龙泉黑木耳、“康玥”轩德皇菊经过培育均成功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资格认定,获批总数量达9个。
做精做强,擦亮“招牌”。9个获批产品因其市场认可度上升而增加销量近二成,其中龙泉黑木耳出口销量稳步提升近30%;获批的“庆元香菇”的品牌价值创新高,连续8年蝉联食用菌行业第一名。青田县借石雕和皇菊获批契机,适时推销本土农特产,带动山区旅游、农业旅游发展。同时,丽水海关对接遂昌县生态旅游为主体申报原产地保护事宜,拟推动成为全国首个景区类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与“山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益正逐步凸显。
规范管理,持续“领跑”。丽水海关在全国率先出台和执行《丽水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监管工作规范》,在标准制定上抢占话语权。严格执行产品在技术标准、溯源管理、标志使用、准入退出等方面要求,实行一年一审查,确保产品继续保持优良原生态优势。
创新“导航” 富“山民”出力
为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解决外贸出口流失的问题,今年丽水海关积极争取,在浙江率先创新推行出口农产品新政,允许取得出口备案或QS认证的农产品,可由采购单位进行申报出口。该模式提升了出口便利性和自主性,农户有更多的选择性,面向农户的市场采购价也随之提高。
既要借好政策“东风”,也要激发内生动力。为解决突出的食用菌出口原料不足和企业自建基地难题,2017年始,丽水海关在庆元县全国率先试行基地全域化。一年半来,共2010亩农户基地通过审核成为公共出口备案基地,年均可增出口食用菌原料4500吨,有效解决“原料荒”的问题。企业和农户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基地原料直供企业,节约了组货时间,减少了中间环节,每年节省基地建设费用超600万元;食用菌市场收购价回升,农户年均增收超990万元。
此外,丽水海关高度重视辖区内国家级木制玩具技贸措施评议基地建设,全国率先推行木制玩具内贸外贸“同质同标同线”生产,产品质量水平大大提升。同时,实施“简备案、快核放、重预警”等农产品检验监管模式改革,惠及丽水市食用菌、竹木制品、里白叶等主要出口农产品,出口放行速度显著加快。今年上半年,食用菌出口3448万美元,同比增长36%,竹木制品出口近6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8%,超全省8.1%的出口平均水平。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