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钙品有的自己也“缺钙”当心“高吸收率”忽悠人
苏州检出2批次补钙产品不达标提醒:儿童慎选碱性强产品
“全民补钙”持续多年,如今“钙”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营养素,市场上补钙品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大?
近日,苏州市消保委通报补钙产品比较试验结果,检测12批次样品,2批次样品不达标,主要问题为钙含量和净含量项目不达标。
-比较试验
一批次钙含量不达标
一批次进口品“缺斤少两”
本次比较试验,样品全部在大商场、超市、药店购买,并委托权威检测部门进行检测。
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共检测12批次样品,有10批次样品完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达标率为83.3%;2批次样品不达标,主要问题为钙含量和净含量项目不达标。
作为补钙产品,钙含量是该类产品的标志性成分,需同时满足产品明示标准和标签明示值。
本次检测发现,1批次由南京优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商标为“麦金利”的牛乳钙咀嚼片,钙含量检测值为3.5g/100g,虽达到了标签明示值要求,但未达到企业提供产品标准中规定的要求(企标要求为9.0~20.0g/100g)。
另外,在净含量项目检测中,1批次由上海彩辉商贸有限公司经销的名为“新生命液体钙片”的进口样品,单件净含量检测值为254克,标签标注净含量为270克,负偏差为16克,高于GB16740-1997标准中规定的允许负偏差为9克的要求,即存在缺斤少两的现象。
-本地调查
沈暂未发现问题批次补钙品
高吸收率成卖点
连日来,记者在沈阳走访30余家药房和超市,补钙产品品牌繁多、品种多样,产品剂型主要包括片剂、软胶囊、颗粒、粉剂、口服液、冲剂等,单品价格参差不齐,从三四十元到两三百元不等,暂未发现问题批次补钙产品流入本地市场。
对于补钙产品的“补钙”效果,多数受访商家表示:无论老年人还是儿童,钙的吸收率至少可达80%以上。超高吸收率成为补钙产品的一大卖点。
昨日11时许,在沈河区一家连锁药房内,女店员正向一名消费者介绍一款保健食品的“补钙”效果。“这款产品补钙效果好,里面含有胶原蛋白和软骨素,老人孩子都能吃,吸收率可达90%。”女店员说。
记者以顾客身份向女店员咨询:“我想给孩子买点补钙品,用不用先去医院检查下,看看孩子到底缺不缺钙啊?”
女店员笑着说:“没啥必要,小孩子都需要补钙,这些补钙品绝对安全,老人吃了预防骨质疏松,小孩吃了长高个。”
在南塔街附近一家连锁药房,销售的儿童补钙产品居多,其中一款补钙产品配料表显示含有钙、维生素D、骨胶和甘油,0~6个月的小宝宝都可服用。
销售人员称,不少家长担心小宝宝缺钙影响发育,药房保健品中婴幼儿补钙产品一直是热销品。
根据受访商家销售人员提供的信息,从销量上看,100元左右的补钙产品最热销,宣称吸收率较高的“液体钙”产品最受青睐。而补钙产品中,产品外包装标注的配料表内容显示,碳酸钙为主要成分。
-消费提示
老人补钙别轻信“高吸收率”
提醒消费者,选购补钙品牢记“四注意”。
注意一:当心“高吸收率”忽悠人
有些保健钙产品强调更好吸收,但对老年人来讲,都不可能吸收太多,最多15%,而非补钙品宣传的50%或80%,甚至更高的吸收率。
注意二:看清钙含量标注
市场上钙产品标签中,钙含量有不同的标注方式,有标mg/100g,mg/片,mg/每日摄入量,mg/2片……不同标注方式,数值不能直接比较,要折算后比较高低。
注意三:不同钙品适宜人群不同
市场上流通的钙产品,并非越贵越好,而且不同钙品适宜人群也不同。碳酸钙含净钙量高,吸收率高,是传统补钙制剂,但它并不适合胃酸缺乏者;磷酸钙含磷高,但不适合慢性肾功能不全者。
注意四:老年人勿冲动买补钙品
老年人切勿在健康讲座、礼品派送、免费旅游等活动现场冲动消费,购买补钙产品。
-风险提醒
补钙并非多多益善
钙虽为人体必需的元素,却也并非多多益善。
提醒一:长期用钙过多易伤身
消协部门提示,科学实验证明,长期用钙过多也会产生许多危害,主要表现为便秘、增加肾结石的危险等症状。
提醒二:钙剂与食物同吃有说道
钙剂不应与某些食物同吃。如谷类尤其是全麦片、全麦、麸皮等,因含植酸高影响钙的吸收;菠菜、苋菜等含草酸盐、碳酸盐、磷酸盐等,会妨碍钙的吸收。有些油脂类食物同食,由于油脂分解后生成的脂肪酸与钙结合后不容易被吸收。
提醒三:儿童慎选碱性强补钙品
老年人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较弱,还要服用一定剂量的维生素,才能防止钙质流失,提高肠道吸收钙的能力。
儿童肠胃功能较弱,不要选择碱性强的钙品,如碳酸钙、活性钙等;儿童摄入过量钙,会抑制对锌元素的吸收,因此缺锌儿童补钙时应以食补为主。
提醒四:天然食物可获取足量钙
消费者可尽量通过改善饮食结构,达到从天然食品中获取足量钙的目的。在家庭日常食物中,含钙较多的有牛奶、奶酪、鸡蛋、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皮、芝麻、山楂、海鱼、蔬菜等,特别是牛奶。
苏州检出2批次补钙产品不达标提醒:儿童慎选碱性强产品
“全民补钙”持续多年,如今“钙”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营养素,市场上补钙品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大?
近日,苏州市消保委通报补钙产品比较试验结果,检测12批次样品,2批次样品不达标,主要问题为钙含量和净含量项目不达标。
-比较试验
一批次钙含量不达标
一批次进口品“缺斤少两”
本次比较试验,样品全部在大商场、超市、药店购买,并委托权威检测部门进行检测。
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共检测12批次样品,有10批次样品完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达标率为83.3%;2批次样品不达标,主要问题为钙含量和净含量项目不达标。
作为补钙产品,钙含量是该类产品的标志性成分,需同时满足产品明示标准和标签明示值。
本次检测发现,1批次由南京优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商标为“麦金利”的牛乳钙咀嚼片,钙含量检测值为3.5g/100g,虽达到了标签明示值要求,但未达到企业提供产品标准中规定的要求(企标要求为9.0~20.0g/100g)。
另外,在净含量项目检测中,1批次由上海彩辉商贸有限公司经销的名为“新生命液体钙片”的进口样品,单件净含量检测值为254克,标签标注净含量为270克,负偏差为16克,高于GB16740-1997标准中规定的允许负偏差为9克的要求,即存在缺斤少两的现象。
-本地调查
沈暂未发现问题批次补钙品
高吸收率成卖点
连日来,记者在沈阳走访30余家药房和超市,补钙产品品牌繁多、品种多样,产品剂型主要包括片剂、软胶囊、颗粒、粉剂、口服液、冲剂等,单品价格参差不齐,从三四十元到两三百元不等,暂未发现问题批次补钙产品流入本地市场。
对于补钙产品的“补钙”效果,多数受访商家表示:无论老年人还是儿童,钙的吸收率至少可达80%以上。超高吸收率成为补钙产品的一大卖点。
昨日11时许,在沈河区一家连锁药房内,女店员正向一名消费者介绍一款保健食品的“补钙”效果。“这款产品补钙效果好,里面含有胶原蛋白和软骨素,老人孩子都能吃,吸收率可达90%。”女店员说。
记者以顾客身份向女店员咨询:“我想给孩子买点补钙品,用不用先去医院检查下,看看孩子到底缺不缺钙啊?”
女店员笑着说:“没啥必要,小孩子都需要补钙,这些补钙品绝对安全,老人吃了预防骨质疏松,小孩吃了长高个。”
在南塔街附近一家连锁药房,销售的儿童补钙产品居多,其中一款补钙产品配料表显示含有钙、维生素D、骨胶和甘油,0~6个月的小宝宝都可服用。
销售人员称,不少家长担心小宝宝缺钙影响发育,药房保健品中婴幼儿补钙产品一直是热销品。
根据受访商家销售人员提供的信息,从销量上看,100元左右的补钙产品最热销,宣称吸收率较高的“液体钙”产品最受青睐。而补钙产品中,产品外包装标注的配料表内容显示,碳酸钙为主要成分。
-消费提示
老人补钙别轻信“高吸收率”
提醒消费者,选购补钙品牢记“四注意”。
注意一:当心“高吸收率”忽悠人
有些保健钙产品强调更好吸收,但对老年人来讲,都不可能吸收太多,最多15%,而非补钙品宣传的50%或80%,甚至更高的吸收率。
注意二:看清钙含量标注
市场上钙产品标签中,钙含量有不同的标注方式,有标mg/100g,mg/片,mg/每日摄入量,mg/2片……不同标注方式,数值不能直接比较,要折算后比较高低。
注意三:不同钙品适宜人群不同
市场上流通的钙产品,并非越贵越好,而且不同钙品适宜人群也不同。碳酸钙含净钙量高,吸收率高,是传统补钙制剂,但它并不适合胃酸缺乏者;磷酸钙含磷高,但不适合慢性肾功能不全者。
注意四:老年人勿冲动买补钙品
老年人切勿在健康讲座、礼品派送、免费旅游等活动现场冲动消费,购买补钙产品。
-风险提醒
补钙并非多多益善
钙虽为人体必需的元素,却也并非多多益善。
提醒一:长期用钙过多易伤身
消协部门提示,科学实验证明,长期用钙过多也会产生许多危害,主要表现为便秘、增加肾结石的危险等症状。
提醒二:钙剂与食物同吃有说道
钙剂不应与某些食物同吃。如谷类尤其是全麦片、全麦、麸皮等,因含植酸高影响钙的吸收;菠菜、苋菜等含草酸盐、碳酸盐、磷酸盐等,会妨碍钙的吸收。有些油脂类食物同食,由于油脂分解后生成的脂肪酸与钙结合后不容易被吸收。
提醒三:儿童慎选碱性强补钙品
老年人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较弱,还要服用一定剂量的维生素,才能防止钙质流失,提高肠道吸收钙的能力。
儿童肠胃功能较弱,不要选择碱性强的钙品,如碳酸钙、活性钙等;儿童摄入过量钙,会抑制对锌元素的吸收,因此缺锌儿童补钙时应以食补为主。
提醒四:天然食物可获取足量钙
消费者可尽量通过改善饮食结构,达到从天然食品中获取足量钙的目的。在家庭日常食物中,含钙较多的有牛奶、奶酪、鸡蛋、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皮、芝麻、山楂、海鱼、蔬菜等,特别是牛奶。
- 远离直播间“赌石”和“洗金”(2023-11-11)
- 1个批号产了多个“娃”化妆品“一号多用”忽悠消费者(2023-11-06)
- 山东:持续打击“刷单炒信”虚假宣传(2023-09-07)
- 天津:“刷单炒信”虚假广告成为焦点(2023-09-07)
- 网红奶茶“鹿角巷”回应7000多家山寨店:商标注册时被假店钻了法律空档(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