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便利店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
【导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便利店作为实体零售中最具活力的业态受到消费者欢迎。但与此同时,便利店商品品类相对单一,购物体验还有待提升。“互联网+”时代,便利店能不能演变为一个综合型的生活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北京好邻居便利店总经理陶冶坐客《天天315》周末会客厅,共同探讨:便利店,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
据报道,当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寻求便利服务,便利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便利店的销售增幅达到15.2%,而百货和超市业态的增幅都只有个位数。
便利店有哪些独到的功能?国内便利店的发展与日本、台湾地区相比还有哪些问题?“互联网+”时代,能不能演变为一个综合型生活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购物体验呢?今天的周末会客厅,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便利店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好邻居便利店总经理陶冶共同就此话题做出探讨。
经济之声:怎么来定义便利店,它有什么优势?
裴亮:便利店和超市最大的区别在于,便利店面向个人消费,超市面向家庭消费。优势在于,现在消费结构在升级,年轻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家庭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从市场层面来看,便利店的市场需求的潜力比较大,它会比一些传统的业态显示出更强的增长活力。
陶冶:其实便利店针对个人购买的东西,其顾客群更多是上班族,包括学生等。便利店看起来貌似是货架,但是仔细看,它里面的密封柜、水柜,包括现制的素食、关东煮等占比非常高。第二,还有很多服务的内容,比如各种缴费等便民性服务,而且便利店经营面小。
陈立平:便利店和超市最大的区别在商品上,便利店是以即食性食品为主,超市大部分以食材为主。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便利店实际上和厨是房完全接轨的,在加工食品这方面做得比较丰富。
关于便利店的诞生有个小故事。1927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首创便利店原型,1946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并将店铺命名为“7-Eleven”;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伊藤洋华堂与美国南方公司签订特许协议并在东京丰洲推出1号店。此后传统型便利店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业零售业态,在日本得到了飞速发展,也被发挥到及至,随着石油巨头的介入,便利店在地域分布上更趋分散,加油站型便利店在欧美地区也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经济之声:从它发展的脉络来看,它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陈立平:便利店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两个特别重要的转点。50年代,主要是在美国高速公路的加油站开便利店,主要商品包括香烟、饮料、快餐等。 1974年以后,进入到日本,因为有《大店法》对大店进行限制,所以小型店的发展空间比较大。便利店进入日本以后,其定位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便利店开始开到社区,而且那时日本经济正在快速增长期,大量的年轻人,特别是独身的男性涌入大城市,所以这时候的便利店主要以这样一群消费群体为目标顾客。如果到东京的到7-Eleven店里会看,它还有一个专门卖杂志的货架。我80年代初到日本去的时候,便利店主要是男性香烟、盒饭、黄色杂志,包括一些即时食品。所以80年代初,便利店在日本的发展,很多女性不到便利店买东西。这个时为了跟7-Eleven竞争,就出现了像全家、罗森更多面向女性、面向家庭的便利店。但总的定位还是以城市年轻未婚的消费者或者小家庭为目标对象。7而-Eleven或日式便利店进入到我们国内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国家更多偏向女性为目标顾客,选址主要在高档写字楼附近。
经济之声:现在我们国家也进入到了汽车时代,很多加油站好像都伴随着便利店在一起来发展,这样一种模式是不是更有利与便利店的进一步发展?
裴亮:中国的加油站开设便利店的历史并不是很长,高速公路的这种消费文化在中国还处于一个培育期,所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现在在便利店的开设经营方面确投入了很大精力。从未来的趋势来看,作为加油站的便利店,其未来的增长还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因为一方面消费需求在培育的过程中,另外一方面,石油企业在便利店的经营管理水平上还有一个提升的空间。
经济之声:关于“加油站+便利店”的模式在美国非常发达,我们国家的情况和美国还有很大不同,您觉得不同在哪里?
陈立平:加油站和便利店的目标顾客有很大区别,因为在美国,人们开车走长距离的高速公路,它的便利店中有一些快餐,有比如供司机休息甚至小的赌博的老虎机,一些长途食用的食品,经过一个地区,这个地区的特产通常会在这个便利店当中去销售。而北京,因为是在北京市加油站,所以基本上不涉及一些生鲜食品,可能更多是卖水,卖烟。
裴亮:现在整个城市的规划,中国计划经济还是留下了一些烙印,现在这个城市本身加油站的体量、数量非常少,所以它不可能成为城市便利店的主流。
经济之声:再来看从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便利店的发展历程,我们能不能汲取到一些经验。7-Eleven在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稳居全球最大的连锁便利店宝座。在中国台湾地区有2690家“7-11”店,美国有5756家,泰国1521家,日本有8478家。您觉得“7-11”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陈立平:7-Eleven最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商品开发,因为如上述所提,便利店主要是即时性,就是老百姓涉及的最需要的商品,在日本有3500 种,北京的7-Eleven大概是2900种。第二是商品自由品牌的开发。因为便利店24小时营业,成本比较高,对毛利要求非常高,通常毛利要达到20% 以上,日本7-Eleven达到35%到40%之间。另外,适才谈到,日本便利店70年代是以独身的男性为目标顾客,现在日本进入了到老龄化,65岁的人口大概占了27.1%,同时孩子又特别少,是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国家。所以日本现在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矛盾,因此利店现在开始为老年人服务。所以便利店现在开始在转型,服务内容也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更关注老龄化。从这点来说,便利店应该是一种全能的零售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其灵活性调整性商品开发能力是日本便利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中国的社区未来在人口结构上逐渐会跟日本比较类似,这就给便利店提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即怎样能够为老少都提供即时性服务,嫁接未来的服务也应该着眼于这点。
经济之声: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每年都会发布“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日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了2016年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这一次调查的城市共计36个,涵盖了中国大陆除了拉萨市以外的30个省会城市、直辖市,4个计划单列市和两个其他城市,指数的核心数据为连锁品牌化的便利店数量,便利店数量的增速,还有24小时便利店的比例以及政策支持的力度,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统计计算出了各城市的便利店指数,其中深圳、厦门、长沙、东莞和北京名列前五位,这些数据都说明了什么?
裴亮:便利店城市排名是前年就推出的,什么样的城市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其中就涉及到安全性和便利性问题,便利性在普通消费者来讲,便利店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所以我们推出了城市便利店指数。现在很多城市很漂亮,街道很宽阔绿化非常好,但消费者是不是真的能够感觉很方便,这些其实是城市质量非常重要的方面。从2014年推出来以来,我们对各个城市做了一些统计,这几个指标实际是考虑了三个维度,一是各城市便利店发展水平,我们通过饱和度指标或者叫密度指标,以及24小时营业的比例,这两个指标来测算这个城市的便利店是不是老百姓足够方便,能够得到便利店的服务;另外增长率反映这个城市未来在便利店的发展方面是不是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环境;此外是政策支持,这是便利店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政策支持好的城市,一般其便利店的发展都会比较良性、健康。今年推出的这个排名,北京市在与2014年相比是进步最快的。
2012年,每2800个日本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台湾地区每20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便利店的饱和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东莞、上海便利店发展水平最高,平均每30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其中东莞每1096人。但是从总体来看大,部分城市在5000人以上的水平,有的城市每2万人甚至3万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通过这两组数据能够感觉到,其实未来中国便利店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
经济之声:有网友提到,台湾地区的7-Eleven分布非常密集,而且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服务功能,他认为,这导致当地的电商发展动力不足,我们国家为什么电商发展很快,就是因为便利店没有那么发达,所以给电商发展腾出了空间,对此该怎么看?
陈立平:从近年来看,在日本和台湾电商的发展实际上对便利店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和超市比较起来,便利店主要是即时性商品,即时需求,即时购买,即时享受。电商是延时性商品,所以是两类不同的商品。
经济之声:其实之前也看到媒体关于比如饿了么食品的品质不好等很多负面的报道,便利店能不能解决这种问题?
裴亮:现在我们的便利店总量发展比较快,但是每家便利店的规模相对还比较小,几百家,有的甚至几十家,在这样一个规模的前提下,要完全实现一个供应链的高效运转,产品的掌控,或者产品研发等相对来讲还是有一定的挑战。但是根据我们了解,他们在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其实挺大,特别是一些比如即食商品,它现在是整个中国便利店企业投资的重点,这部分产品的研发、产品的质量控制,供应链等这方面要有一个非常好的保障,但它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企业的体量总体还是偏小。
经济之声:上述提到,便利店和O2O的模式其实并不矛盾,那怎样能更好的融合?
陈立平:目前对于我们本土的便利店来讲,重点应该更多的是放在店铺的运营能力,商品开发能力,文化建设以及服务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日本的便利店发展在东南亚,乃至在国内有很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的便利店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至于线上、线下的融合并不是便利店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
裴亮:现在便利店被投资人看好,其实O2O这个概念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电商自身的发展来看,送货到家,这个成本的模式一直没解决,所以现在电商基本全是亏损的,电商为什么推出京东到家,想跟实体店来合作,实际是想解决最后一公里这个成本的问题。便利店因为深入社区,所以在这方面有一个天然优势,所以未来不管是O2O还是全渠道,便利店有可能成为社区的一个服务中转站,一个核心节点,将来线上线下,包括送餐等,在便利店这个环节能够实现一个最高效的、完整价值链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便利店的价值想象空间还是很大。
陶冶:首先,电商跟便利店本身并不冲突。第二,两者有很好的互补的空间,做好这种基础的到店服务,还有物流做支撑,我们可以跟很多线上的企业做一些更好的搭配。
【导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便利店作为实体零售中最具活力的业态受到消费者欢迎。但与此同时,便利店商品品类相对单一,购物体验还有待提升。“互联网+”时代,便利店能不能演变为一个综合型的生活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北京好邻居便利店总经理陶冶坐客《天天315》周末会客厅,共同探讨:便利店,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
据报道,当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寻求便利服务,便利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便利店的销售增幅达到15.2%,而百货和超市业态的增幅都只有个位数。
便利店有哪些独到的功能?国内便利店的发展与日本、台湾地区相比还有哪些问题?“互联网+”时代,能不能演变为一个综合型生活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购物体验呢?今天的周末会客厅,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便利店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好邻居便利店总经理陶冶共同就此话题做出探讨。
经济之声:怎么来定义便利店,它有什么优势?
裴亮:便利店和超市最大的区别在于,便利店面向个人消费,超市面向家庭消费。优势在于,现在消费结构在升级,年轻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家庭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从市场层面来看,便利店的市场需求的潜力比较大,它会比一些传统的业态显示出更强的增长活力。
陶冶:其实便利店针对个人购买的东西,其顾客群更多是上班族,包括学生等。便利店看起来貌似是货架,但是仔细看,它里面的密封柜、水柜,包括现制的素食、关东煮等占比非常高。第二,还有很多服务的内容,比如各种缴费等便民性服务,而且便利店经营面小。
陈立平:便利店和超市最大的区别在商品上,便利店是以即食性食品为主,超市大部分以食材为主。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便利店实际上和厨是房完全接轨的,在加工食品这方面做得比较丰富。
关于便利店的诞生有个小故事。1927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首创便利店原型,1946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并将店铺命名为“7-Eleven”;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伊藤洋华堂与美国南方公司签订特许协议并在东京丰洲推出1号店。此后传统型便利店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业零售业态,在日本得到了飞速发展,也被发挥到及至,随着石油巨头的介入,便利店在地域分布上更趋分散,加油站型便利店在欧美地区也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经济之声:从它发展的脉络来看,它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陈立平:便利店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两个特别重要的转点。50年代,主要是在美国高速公路的加油站开便利店,主要商品包括香烟、饮料、快餐等。 1974年以后,进入到日本,因为有《大店法》对大店进行限制,所以小型店的发展空间比较大。便利店进入日本以后,其定位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便利店开始开到社区,而且那时日本经济正在快速增长期,大量的年轻人,特别是独身的男性涌入大城市,所以这时候的便利店主要以这样一群消费群体为目标顾客。如果到东京的到7-Eleven店里会看,它还有一个专门卖杂志的货架。我80年代初到日本去的时候,便利店主要是男性香烟、盒饭、黄色杂志,包括一些即时食品。所以80年代初,便利店在日本的发展,很多女性不到便利店买东西。这个时为了跟7-Eleven竞争,就出现了像全家、罗森更多面向女性、面向家庭的便利店。但总的定位还是以城市年轻未婚的消费者或者小家庭为目标对象。7而-Eleven或日式便利店进入到我们国内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国家更多偏向女性为目标顾客,选址主要在高档写字楼附近。
经济之声:现在我们国家也进入到了汽车时代,很多加油站好像都伴随着便利店在一起来发展,这样一种模式是不是更有利与便利店的进一步发展?
裴亮:中国的加油站开设便利店的历史并不是很长,高速公路的这种消费文化在中国还处于一个培育期,所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现在在便利店的开设经营方面确投入了很大精力。从未来的趋势来看,作为加油站的便利店,其未来的增长还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因为一方面消费需求在培育的过程中,另外一方面,石油企业在便利店的经营管理水平上还有一个提升的空间。
经济之声:关于“加油站+便利店”的模式在美国非常发达,我们国家的情况和美国还有很大不同,您觉得不同在哪里?
陈立平:加油站和便利店的目标顾客有很大区别,因为在美国,人们开车走长距离的高速公路,它的便利店中有一些快餐,有比如供司机休息甚至小的赌博的老虎机,一些长途食用的食品,经过一个地区,这个地区的特产通常会在这个便利店当中去销售。而北京,因为是在北京市加油站,所以基本上不涉及一些生鲜食品,可能更多是卖水,卖烟。
裴亮:现在整个城市的规划,中国计划经济还是留下了一些烙印,现在这个城市本身加油站的体量、数量非常少,所以它不可能成为城市便利店的主流。
经济之声:再来看从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便利店的发展历程,我们能不能汲取到一些经验。7-Eleven在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稳居全球最大的连锁便利店宝座。在中国台湾地区有2690家“7-11”店,美国有5756家,泰国1521家,日本有8478家。您觉得“7-11”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陈立平:7-Eleven最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商品开发,因为如上述所提,便利店主要是即时性,就是老百姓涉及的最需要的商品,在日本有3500 种,北京的7-Eleven大概是2900种。第二是商品自由品牌的开发。因为便利店24小时营业,成本比较高,对毛利要求非常高,通常毛利要达到20% 以上,日本7-Eleven达到35%到40%之间。另外,适才谈到,日本便利店70年代是以独身的男性为目标顾客,现在日本进入了到老龄化,65岁的人口大概占了27.1%,同时孩子又特别少,是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国家。所以日本现在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矛盾,因此利店现在开始为老年人服务。所以便利店现在开始在转型,服务内容也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更关注老龄化。从这点来说,便利店应该是一种全能的零售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其灵活性调整性商品开发能力是日本便利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中国的社区未来在人口结构上逐渐会跟日本比较类似,这就给便利店提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即怎样能够为老少都提供即时性服务,嫁接未来的服务也应该着眼于这点。
经济之声: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每年都会发布“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日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了2016年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这一次调查的城市共计36个,涵盖了中国大陆除了拉萨市以外的30个省会城市、直辖市,4个计划单列市和两个其他城市,指数的核心数据为连锁品牌化的便利店数量,便利店数量的增速,还有24小时便利店的比例以及政策支持的力度,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统计计算出了各城市的便利店指数,其中深圳、厦门、长沙、东莞和北京名列前五位,这些数据都说明了什么?
裴亮:便利店城市排名是前年就推出的,什么样的城市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其中就涉及到安全性和便利性问题,便利性在普通消费者来讲,便利店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所以我们推出了城市便利店指数。现在很多城市很漂亮,街道很宽阔绿化非常好,但消费者是不是真的能够感觉很方便,这些其实是城市质量非常重要的方面。从2014年推出来以来,我们对各个城市做了一些统计,这几个指标实际是考虑了三个维度,一是各城市便利店发展水平,我们通过饱和度指标或者叫密度指标,以及24小时营业的比例,这两个指标来测算这个城市的便利店是不是老百姓足够方便,能够得到便利店的服务;另外增长率反映这个城市未来在便利店的发展方面是不是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环境;此外是政策支持,这是便利店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政策支持好的城市,一般其便利店的发展都会比较良性、健康。今年推出的这个排名,北京市在与2014年相比是进步最快的。
2012年,每2800个日本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台湾地区每20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便利店的饱和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东莞、上海便利店发展水平最高,平均每30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其中东莞每1096人。但是从总体来看大,部分城市在5000人以上的水平,有的城市每2万人甚至3万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通过这两组数据能够感觉到,其实未来中国便利店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
经济之声:有网友提到,台湾地区的7-Eleven分布非常密集,而且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服务功能,他认为,这导致当地的电商发展动力不足,我们国家为什么电商发展很快,就是因为便利店没有那么发达,所以给电商发展腾出了空间,对此该怎么看?
陈立平:从近年来看,在日本和台湾电商的发展实际上对便利店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和超市比较起来,便利店主要是即时性商品,即时需求,即时购买,即时享受。电商是延时性商品,所以是两类不同的商品。
经济之声:其实之前也看到媒体关于比如饿了么食品的品质不好等很多负面的报道,便利店能不能解决这种问题?
裴亮:现在我们的便利店总量发展比较快,但是每家便利店的规模相对还比较小,几百家,有的甚至几十家,在这样一个规模的前提下,要完全实现一个供应链的高效运转,产品的掌控,或者产品研发等相对来讲还是有一定的挑战。但是根据我们了解,他们在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其实挺大,特别是一些比如即食商品,它现在是整个中国便利店企业投资的重点,这部分产品的研发、产品的质量控制,供应链等这方面要有一个非常好的保障,但它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企业的体量总体还是偏小。
经济之声:上述提到,便利店和O2O的模式其实并不矛盾,那怎样能更好的融合?
陈立平:目前对于我们本土的便利店来讲,重点应该更多的是放在店铺的运营能力,商品开发能力,文化建设以及服务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日本的便利店发展在东南亚,乃至在国内有很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的便利店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至于线上、线下的融合并不是便利店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
裴亮:现在便利店被投资人看好,其实O2O这个概念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电商自身的发展来看,送货到家,这个成本的模式一直没解决,所以现在电商基本全是亏损的,电商为什么推出京东到家,想跟实体店来合作,实际是想解决最后一公里这个成本的问题。便利店因为深入社区,所以在这方面有一个天然优势,所以未来不管是O2O还是全渠道,便利店有可能成为社区的一个服务中转站,一个核心节点,将来线上线下,包括送餐等,在便利店这个环节能够实现一个最高效的、完整价值链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便利店的价值想象空间还是很大。
陶冶:首先,电商跟便利店本身并不冲突。第二,两者有很好的互补的空间,做好这种基础的到店服务,还有物流做支撑,我们可以跟很多线上的企业做一些更好的搭配。
- 广东省消委会提起的“公益诉讼+集体诉讼”胜诉 权益受损消费者获三倍赔偿(2024-09-05)
- 3•15金秋购物节公益活动将于9月10日举办(2024-09-04)
- 津冀联手斩断体育用品侵权链条(2024-08-15)
- 合力遏制“照搬式”盗图盗视频侵权(2024-08-15)
- 赠品免费不免责任经营者义务推不脱(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