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天天315

底商饭馆油烟污染严重 楼上住户不敢开窗

2017年08月10日 10:07 信息来源:http://finance.cnr.cn/315/gz/20170809/t20170809_523892560.shtml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现在很多住宅小区都有底商,这底商如果做个美容院、超市、咖啡馆,其实小区的住户是欢迎的,这样生活多方便啊。可是,如果底商用来开饭店,而且排烟系统还没有做好,那对于小区的住户来讲就会是非常糟糕的居住体验了。最近,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绿地”小区的住户吴先生就向《天天315》节目爆料,说他所居住的小区,底商的饭店油烟,搞得数百住户不能开窗,否则油烟的味道会让人难以忍受。

吴先生:“我08年住进来的,已经7、8年了。当时买房的时候楼底下有底商,他也没说下面开饭店,我们当时也问了,肯定底下不让开饭店。住进来以后底下一排全都是饭店了,饭店已经有4、5年了。然后烟都是排到小区院里,小区一共是4栋住宅,都是20多层的楼房,现在住户就有200户吧。”

吴先生说,不堪忍受的住户们曾经找过小区物业、包头市的工商、环保等等部门,但是一直被各部门互相推诿,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吴先生:“我们往上反映排烟这个问题,一开始他们说找城管,城管说这个我们不管,你们应该找环保局,然后我们又往环保局反映这个问题,环保局又推到检疫所,最后检疫所又说环保局管这个事,就这样相互推,所以到今天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前两天我楼下的饭店着火了,然后就关闭了几家,饭店也整顿了几天,现在又开业了,还是以前那个情况。”

“绿地”小区的居民,吴先生说,现在基本不能开后窗。高层的还好一点,底层的住户非常难受。

吴先生:“现在我们家里后边的窗户几乎就没法开,一开全是油烟,楼底下就是痛不欲生了。告也告不了。”

随后,记者联系了“绿地”小区的物业,核实相关的情况。电话接通之后,一位工作人员回答了问题。

记者:“你们那边有住户向我们反映,楼下的餐馆排放的油烟对他们的生活影响特别大,您对这个事情了解吗?”

工作人员:“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不怎么负责前台,反正是有这么个事。”

记者:“您平常在那工作的时候会觉得排放的油烟对您的工作有影响吗?或者说对您的生活有影响吗?”

工作人员:“现在我们物业离那个地方还挺远的,因为那里属于一期的住宅楼,现在一楼全是商铺,有个别商铺开的是饭店,楼上的住户会受到影响。”

记者:“您觉得影响有多大呢?”

工作人员:“因为我们不在那居住,影响具体有多大也不好说。”

记者:“那些受影响的住户有跟你们反映过这个问题吗?”

工作人员:“反映了,我们也一直在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挺难处理的。”

记者:“难在哪呢?”

工作人员:“人家开饭店都是五证俱全的,然后工商、药监都来过,反正不太好处理。我们现在也在和业主沟通,让业主不要租给饭店,但是业主毕竟是以盈利为主。”

记者:“相关的政府执法部门对这个有说法吗?”

工作人员:“它们也来过好几次,消防什么都来过,还在解决这个事。”

记者:“这个问题到底归哪管呢?”

工作人员:“这些部门都来过。”

很快,另外一位工作人员接听了电话。虽然上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她是负责处理的人员,但是这位工作人员依然说对此事不很了解。她说,了解此事的领导今天休息,让记者以后再跟他们联系。

记者:“你们小区业主反映楼下饭店的油烟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想核实一下,是否存在这样的实情。第二就是有没有什么改进的可能?”

工作人员:“我们已经让餐馆排油烟的地方都安了设备。”

记者:“但是业主反映现在油烟依然有,而且好像还更严重了。”

工作人员:“今天我们主管不上班,具体的事情是他负责,等上班的时候您再打电话吧。”

关于这一话题,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和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胡钢律师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油烟是否可以算作是一种污染?它对人体的伤害有多大?

胡钢:“首先油烟是要达到一定的浓度,特别是它最高允许排放的油烟污染物的浓度要达到一定的限额,如果超过这一限额,就会被认定为构成污染。而且在中国餐饮的传统中,某些重油、重烟不是特别健康,可能会对人体造成相应的危害,所以这些年在全国范围内,有关餐饮服务的污染普遍存在,而相关的监管机关包括环保、工商还包括食安主管部门都开展了相关的整治行动。”

郑传锴:“按照我们查询到的内容,油烟里面含有22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主要有醛、铜、氢、脂肪酸、醇、芳香型化合物、酯、内酯等。至少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挥发的亚硝胺类的物质是可以致癌的,其他物质也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适的物质,可以确定的说油烟是属于污染物的。”

经济之声:小区住户反映,他们多次找到小区物业、呼和浩特市工商、环保等部门。但是问题没有能够解决,而且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这个问题到底应该归哪个部门管理?

胡钢:“目前来说,我国涉及到本案最直接的相关法律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其主管部门实际上采取了相对较开放的态度。因为大气污染一般来讲应由环保系统监管,但是,基层的城市甚至是区县,它的行政监管体系改革可能会出现城市管理的综合部门,即所谓的城管部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地有城管部门,并且有明确的法律授权或政策文件的规定,应该由城管部门来主管,如果没有,则应由传统的环保部门来进行监管。”

经济之声:绿地小区的物业在此事中应该起到多大的作用?

郑传锴:“之前物业的答复是说一直在协调解决,但一直解决不了,实际上我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能不能解决,物业公司作为一方主体能否主张相关权利。二是投资人、小区居民是否有考虑到物业想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物业很可能是由开发商或最早卖出底商的产权人招租来的,这其中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所以,我个人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而在于想不想。”

经济之声:小区物业提到,饭店证照都是齐全的,而且各部门都曾经来解决过,但是这件事情不好解决。从法律上来说,是否只要证照齐全,就基本上不会存在其他问题?

胡钢:“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事实事实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查清。因为按照法律,比如2015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来讲,第81条明确规定禁止在居民住宅楼为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以及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兴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而且,118条还明确规定,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关闭,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所以,法律规定是非常明确的,不存在持照经营的情况。

那么,本案涉及到的餐饮服务项目显然至少是明确产生了油烟异味的餐饮服务,而且油烟往往同时会产生类似的废气,这是是一体化的,所以法律是明确禁止的。即使他的工商营业执照上记载了营业位置在某个住宅楼内,那仅仅是工商部门基于工商管理的需要而进行的记载,并不等于这房屋就能够用于可能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

经济之声:如果说这个餐饮项目不产生油烟异味,或者说排烟系统做得合乎标准,它还是可以被允许开设?

胡钢:“存在这种可能性。一般来说餐饮服务项目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当然有的加工可能非常简单,仅仅是用微波炉进行加热,过程不会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等。我个人认为,这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顾客、操作人员以及住户产生影响,这就很有可能是可以开展的。”

经济之声:呼和浩特绿地小区的这些产生大量油烟的饭馆实际上是不被法律允许而开设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是否只需要相关部门一纸“关闭令”,他们就必须全部关停?

郑传锴:“这个项目可能是在设计建设的时,没有为排烟的饭馆做出相应的准备和设计。实际上很多高档小区都有大型的餐饮设施,但不会存在油烟排放的问题,因为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烟的回收系统已经解决好了,本案中的小区很可能在设计初期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按照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定,是不能开设这样的餐馆的。所谓证照齐全,我认为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因为其齐全的证照,获取的方式有可能是不合法的。所以,我认为这个餐馆应该是不被允许在这样设计的底商结构内开设,小区的居民完全可以通过系统性的维权的方式来主张自己的权利,至少可以要求关停餐馆。”

经济之声:关停餐馆的诉求在小区居民数年的维权过程中一直没能解决,各政府部门也都在互相推诿,好像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您认为,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

胡钢:“我认为需要切实的落实、深化大气污染的防治,特别是把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内容来做,要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执法到位,不能缺位。对于此类项目,法律规定非常明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予以关闭,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2012年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第28条明确的规定:市区内商住或者阁楼禁止经营餐饮业。这比《大气污染防治法》更为严格,是直接规定禁止经营餐饮业,而不限制即使所谓的专用的烟道,按照呼和浩特市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这也属于禁止之列。而且,如果要经营的话,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限期改变性质,如果拒不改变经营性质,则由城市市容环境管理部门责令其停业,并处三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的罚款。所以,无论是依据国家法律,还是呼和浩特市的地方法规,这样的情况都是明令禁止的。”

经济之声:从全国范围来看,小区内是否可以有底商?如果可以有,小区内的底商可以做哪些生意?若发生类似事件,小区居民该如何进行维权?

郑传锴:“从维权的角度讲,除了严重污染的餐饮行业,其他的一般服务性行业都是被允许的。小区居民主张自己权力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第二,书面要求相应的主管机关履行职责;第三,如果相应的主管机关没有进行答复,可以进行行政诉讼。总体来讲,我认为不光是执法的问题,投诉人在维权的能力、水平、意愿、态度以及法律思维上都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