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加”量“减”有门道——两会代表献言献策如何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阜宁县地处苏北地区,但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已经尝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甜头’。比如去年我们风电装备产业增长了102%、光伏产业增长了62%。‘十三五’时期,我们还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认识上继续深化、措施上更加细化,从而提高我们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3月6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的集体采访中,当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在回答中国质量报记者的提问,谈及供给体系质量提高的好处时,引来现场人大代表和媒体的一致称赞。

如果要评选今年两会热词的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肯定榜上有名。自从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这个新理念之后,供给侧改革就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和热点词汇,一直延续到今年的两会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共36页,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就占了3页半。这充分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新常态下的一个重要创新和战略部署。”正如顾云岭所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企业界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好这盘“棋”。

“我觉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个新亮点就是结构性改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举措就是要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用总理的话讲,就是要做减法,同时要做加法,比如说我们做减法就是‘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都是三个方面的存量调整,要做减法。同时,也要做加法,比如说补短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说。

代表们纷纷认为,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主要就是要通过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加有效供给,需要在供给质量上做加法;减少无效供给,需要在供给数量上做减法。一加一减之间,完成整个供给体系质量的提升,实现改革的目标。

“质”要做“加法”期待新法

许多人对“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认知,或许来自于总理关于“圆珠笔头”的一个问题。1月4日,李克强总理参加了关于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李克强表示:“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圆珠笔之问”的背后,反映出了我国在高端供给、高品质产品供给方面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供给侧改革需要重点在“质量”上做“加法”的原因所在。“春节期间,我在日本街道看到,全部是中国人在购物,在韩国、美国、欧洲也是这种情况,我们为什么要到全球去买,本质上还是供给的质量不够好。所以我提倡新国货运动,提升国货的质量。”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军说。

华为集团“掌门人”任正非曾表示,供给侧改革的中心,就是提升产品的品质。许多人大代表同样认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就是提升产品质量。“供给侧改革,你不要想复杂了,它的中心就是提升质量,让产品有市场竞争力。”3月6日,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对另一位人大代表如此说道。

针对供给侧改革之下怎么提升供应端的质量和效率,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袁利群提出要推进制造业“精品工程”,精品工程主要围绕精准企划、精湛研发、精益制造、精品品质和精诚服务5个维度。“通过这5个维度来提高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做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好产品。”她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丽芬则建议,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品质。

通过法律的形式,为供给侧改革和中国制造业提升提供最有力的保障,成为许多人大代表们的共识和共同建议。今年两会上,新疆代表团以及许多人大代表都提出了一个相同的议案建议:制定《质量促进法》。

“《质量促进法》将是一部规范政府、企业、质量技术机构、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等社会主体质量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法,通过实施质量激励等促进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全民质量意识,进而提高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等的质量水平,建设质量强国,推动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欣意集团董事长于贵良说。

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同样希望通过立法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他建议制定《国家制造业促进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量”上做“减法”需要标准

“钢价连跌4年,现在一斤钢连一块钱都卖不到,我们生产一吨钢亏损33.8元。”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冷水江钢铁公司董事长陈代富直言,严重过剩产能造成的“虚胖”亟待“瘦身”。

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除了提升质量增加有效供给之外,去产能是重要任务,它需要在供给侧做好“减法”。运用质量、标准等手段淘汰落后产能,一直是总理和国务院强调部署的重要工作,从去年的一系列国务院常务会议到今年两会,总理一直都在强调“量”上做“减法”的工具与手段。“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应该标本兼治、有序退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国资委主任王昌建议,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倒逼的“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加强环保、能效、质量、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执法,依法依规来倒逼“僵尸企业”加快退出。

“‘十二五’期间,江苏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通过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提升了江苏产业的竞争力,使得更多的要素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也为江苏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开拓了新的空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经信委主任徐一平表示,“僵尸企业”的处理是去产能的重要工作,可以通过标准约束,使一些落后低效产能被淘汰。

“供给侧改革如果不把质量镶嵌到改革中去,改革目标有可能是投机性、暂时性、应对性的,一旦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很容易回到不讲质量的老路上去。”全国人大代表、新疆质监局局长刘新胜呼吁,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爬坡奋进的过程,一定要做好“加法”与“减法”,始终坚持质量和效率为中心,最终实现改革的目标。

专题专栏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是由质量检验行业与质量领域的质量检验技术机构和专家学者、工作者,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质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与企业负责人,与质量检验相关工作的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等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具有社团法人资格。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宗旨

按照“服务会员,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消费,服务发展”的工作原则,贯彻“精业笃行,守正创新,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恪守“实事求是,尊重人才,创新兴会,服务立会”的工作风尚,落实“专业引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决策参考,科技普及、质量引领,信任传递、助力发展”的工作任务,遵循“质量检验、客观公正,规范市场、扶优治劣,服务企业、引导消费”的工作方向,坚持“专业化,技术化,社会化,服务化”的发展目标,引导各级质量检验机构发展壮大和行业自律,发挥政府和企业、行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进行社会监督,督促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品牌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质量发展潜力,不断增强人民对质量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团体是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联系质量检验行业、质量领域科技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广大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桥梁和纽带,是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行业高质量发展及质量提升推进、质量强国事业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职能简介

充分发挥质量专业社团组织的中介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宣传贯彻质量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组织质量和质量检验方面的标准研究、制定和技术开发,开展质量和质量检验方面的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相关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切实发挥“质量检验,客观公正,服务企业,引导消费”的社会监督作用,抓好质量提升;精业笃行,扶优治劣,充分利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检院(所)和重点国家级质检中心与相关质检机构等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单位和技术机构会员单位的专业优势,组织开展“3.15”“质量月”等质量诚信主题(专题)宣传活动,对“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进行调查汇总和展示公告,推广防伪溯源和质量诚信验证等技术应用,传递质量信任,引导质量消费,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强市场引导,共筑质量诚信,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共享;组织新技术、新产品鉴定和评审,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开展检验、鉴定、监理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树立质量工作先进典型和质量诚信标杆,弘扬工匠精神,推广质量工作优秀示范的先进经验;承办有关政府部门(机构)交办和委托的相关工作;着力发挥全国质量检验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科学求实,开拓创新,全面引领质量检验行业自律和健康发展;履行质量专业社团中介机构的相关职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督促企业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浓厚氛围,合力推进质量社会共治,扎实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业务范围

(一)持续推进“三个转变”重要思想,助力提高中国质量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国质量走向世界提供服务,发挥质量检验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二)围绕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能力水平的提升和质量事业的整体发展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推进行业交流,促进行业发展,助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为构建新时代质量检验能力提升与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及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保障;
  (三)紧紧围绕质量提升、质量发展工作大局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与质量检验行业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质量发展与变革创新等调查研究,建立全国性的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学术交流、科普宣传和技术服务平台;
  (四)加强质量检验与质量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提高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研究的针对性、协同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促进质量工作队伍成长和质量检验行业能力提升;
  (五)受政府委托承办或根据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开展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与质量工作的宣传、咨询、培训和展览展示等活动,推广普及质量检验与质量知识,宣传贯彻质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进质量社会共治;
  (六)推动质量检验和质量提升与质量发展战略的研究及学术交流,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出版本团体学术性会刊及有关学术性、科普性刊物和书籍资料,为政府、社会和企业提供有关咨询服务与专业支持;拓宽舆论传播途径,建设本团体官方网站和相关业务网站;
  (七)推行先进的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方法,开展检验检测能力与质量管理科学技术、方法提升的相关活动,提高质量检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和全民质量意识;
  (八)探索质量检验、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总结推广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经验,开展质量检验、质量管理和质量提升、质量发展与质量溯源、防伪验证等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服务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九)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做好质量基础工作,督促企业加强信用建设,推进企业重视品牌建设,促进企业注重质量发展意识并切实提高质量检验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十)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工程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较试验、综合评价、体验式调查和第三方检验、鉴定、评估和监理,引导理性消费选择;
  (十一)对损害本团体会员品牌和质量声誉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收集和反馈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关心和维护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活动;
  (十二)开展质量检验和质量学风评议工作,加强质量检验行业和质量发展研究领域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
  (十三)推动开展对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新利18国际路线与检验检测领域科技研究及实践运用工作者的考试及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兴办符合本团体宗旨并能够为本团体会员和质量发展事业与检验检测行业建设发展服务的事业及相关经济实体;
  (十四)开展企业质量检验机构的评审,开展质量评估和推广质量保险业务,利用各种方式向消费者提供质量信息,宣传和普及质量知识和消费常识,传递质量信任、引导质量消费,为市场、企业和消费者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各界的合法权益;
  (十五)组织开展质量检验技术、仪器设备、检验设施和质量检验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咨询、服务,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组织对其进行鉴定、评审和推广应用;
  (十六)参与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质量发展相关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与实施工作,并积极组织开展相关领域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助力改革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十七)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本团体与境外质量检验和质量领域学术组织及质检机构与相关组织建立友好往来与交流合作关系,促进质量检验和质量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拓展本团体国际合作的视野和平台,服务和推动中国质量、中国标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十八)承担相关部门委托的质量提升、质量管理、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相关的有关工作。

备 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简称市场监管总局)2018年4月正式成立之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业务主管部门为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原质检总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