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元买了400瓶“神药” 保健品“讲座营销”盯上老年人
“是药三分毒,要靠食疗补”,这是家住沈阳市铁西区第一城小区、68岁陈丽华老人的口头禅。然而,吃了12万元的保健品,不仅没有医好她的支气管炎,反而病情严重,上个月住院检查发现,已经拖成了肺气肿。陈丽华是独居老人,8月15日,她在小区附近开办的“健康讲座”上,第一次购买了3000元10瓶的“净气滋补丸”,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被“讲座营销”欺骗的老人,远不止陈丽华一人。
最近,一些保健品推销店放弃发传单、走街巷的模式,开始用“讲座营销”的方式,通过亲切关怀、嘘寒问暖的方式获取老人信任,不断升级营销策略,变换招数让老人上当。《工人日报》记者走访发现,这些推销店售卖的保健品不仅价格高、无批文,而且致使许多老人放弃正规治疗,延误病情。保健品推销店伪装成老人社区活动站,以举办公益健康讲座为由,以赠送鸡蛋、挂面为诱饵,诱骗中老年人购买高价无批文的保健品。
讲述:12万元买了400瓶“神药”
“亲女儿平时说啥都不听,怎么能听陌生人的,买这么多!”翻出床下一纸箱400多瓶“净气滋补丸”后,陈丽华的女儿张瑞琪有些被吓到。
陈丽华消费一直很谨慎,传单从来不接,打折促销也不去。听楼下“老王太太”说,社区开了“公益健康讲座”,让她动了心。这几年半夜剧烈咳嗽,咽喉肿疼睡不好,她想听听也没坏处。刚开始,工作人员只讲养生,一周后介绍拳头产品“净气滋补丸”,声称其含有大蒜素、蜂胶、蛋白粉等多种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滋补品专治支气管炎等多种免疫力低下疾病。“一瓶300元30粒,多买多送”。
沈阳一家三甲医院呼吸内科医生赵立介绍,支气管炎是病毒和细菌反复感染形成了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急性加重期需要药物治疗,免疫力提高了也不能根治。
10月13日,一阵欢声笑语从沈阳市于洪区佛山路一家没有招牌的店铺中传出。寻声望去,玻璃窗内40多位老人挤坐在一起,墙上挂着锦旗,墙角堆着成袋的白面有一人多高,一位中年人在投影屏前拿着话筒滔滔不绝。当记者想参观时,被堵在了门外,“我们内部会员搞活动。”当记者提出想购买保健品时,她说店里没有任何保健产品,塞给记者一份杂志后便要赶人。
2016年7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对于保健食品实行注册备案管理。在中国,卖保健品是件光明正大的事,为何搞得像“地下活动”似的?翻开杂志,记者看到保健食品的注册证书,证书上标明了产品名称、注册号、保健功能等。可记者在国家食药监官网保健品栏目中查询,并没有发现这个保健品,批准文号也是假的。
记者随机采访了13位购买过保健品的60岁以上老人了解到,套路大同小异,只向老年人推销。启工街上的一家主打免费体检,大东路上的一家则主打赠送7天东南亚游。工作人员“爷爷奶奶”叫得亲热,捶背、聊天十分贴心,看上去比亲生子女还要孝顺。内容主要是宣传养生,有时会有聚餐、抽奖、才艺表演等活动,目的却只有一个,销售高价保健品。
分析:为何“讲座营销”屡屡得手
随着国家对保健品常识的科普,以及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加快,很多老年人已经意识到购买保健品是否必要以及利弊之处。可为何盯上老年人的保健品“讲座营销”会屡屡得手?
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金海分析称,抓住了老人的健康需求心理,缺乏家人陪伴感到孤独的状况,以及被骗后碍于面子不愿维权的心态。
记者采访的受骗者中,被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风湿病、骨质增生等疾病困扰,绝大多数想法是“不给子女添负担”。“手术、住院动辄上万元,能靠吃几千元的保健品治好,划算”“去医院治病,大夫三五句话就把我打发走。推销员则给我解释病理,让我觉得合理有效”“中医本身就有‘药食同补’的说法,吃药有副作用,保健品没有,只是调理”……老年人的错误就医想法比比皆是。
截至2017年末,辽宁60周岁及以上户籍人口958.74万人,像陈丽华一样的空巢老人有390.72万,占老年人口的40.75%。
沈阳市12331热线(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受骗的老人大部分缺乏家人的陪伴,感到孤独。张春英老人,7年前老伴去世,三个子女两个在外地,本市的女儿一个月来两次,听讲座成为她少有的“快乐时光”。“我做面食好吃,一个人包饺子吃不了,我去店里用赠送的面粉擀皮,大家围在一起吃饺子,真香。还认识了好多姐妹,大家拉拉家常,一天很快就过去。工作人员也亲切,总跟我逗趣,即使知道是推销,可总惦记去,去了又不好意思不买。”
怕子女埋怨,怕人笑话,自认倒霉,花钱买教训,“让别人报案吧”……老人及子女这样的心态让骗子有了逍遥法外的机会。“朝鲜战场我都去过,这么大岁数被人忽悠了,说出去多丢人,就当我倒霉”,89岁的崔财有说。张春英的女儿得知母亲被骗后不愿投诉或报警,她告诉记者,母亲年龄大了,禁不起折腾,怕维权拿不回钱反而更上火,受害的不只母亲一个,会有人站出来维权的。
据介绍,沈阳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几乎每年都会开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然而,我国对保健品企业“重审批轻监管”,保健产品准入门槛低,销售渠道更新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违法成本低造成监管难,一些远郊区县更是保健产品的监管盲区。
揭底:保健品吃多无益还有害
“很多保健品奉行‘吃不死人’的推销理念,我们卖的保健品一般为几百元,成本仅为几十元,有些假冒的,甚至成本只有几元钱。能不能吃坏身体不好说”,从事保健品销售工作5年,最近打算离开该行业的冯靖宇说。
据沈阳二级公共营养师顾妍介绍,市面上可见的保健品分为三类:一类是营养补充剂,如维生素、钙、铁等;一类为中草药,如西洋参、虫草等;还有一类就是所谓的现代生物高科技,如肽、核酸等。
“理论上,保健品主要是用来补充人们从食物中难以获得,或获得量不足的健康必需成分,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能治疗疾病。很多营养品或食品补充物没有经过任何有效检验。比如,改善睡眠的保健食品为增效会添加‘如地西泮’,而它有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可令人强制性昏睡。可该药物用于抗焦虑、镇静,只能作为处方药使用”,顾妍说,“此外,老年人本身新陈代谢功能较差,过多的东西进入人体内反而造成身体代谢负担加重。如果过量服用还可能会打乱人体正常的内分泌,破坏人体饮食平衡,反而容易造成疾病。”
王金海建议,被骗老人不要放弃维权,一旦发现被骗,可以拨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电话“12331”举报投诉。“食品药品监督部门会进行调查处理,一旦检查发现确实存在问题,会进行查扣,情节严重的将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这需要老人能够提供一定的信息,老人可以将这些产品交给相关部门鉴定,不要担心子女抱怨或者面子上过不去,降低损失才是第一位的。”
“是药三分毒,要靠食疗补”,这是家住沈阳市铁西区第一城小区、68岁陈丽华老人的口头禅。然而,吃了12万元的保健品,不仅没有医好她的支气管炎,反而病情严重,上个月住院检查发现,已经拖成了肺气肿。陈丽华是独居老人,8月15日,她在小区附近开办的“健康讲座”上,第一次购买了3000元10瓶的“净气滋补丸”,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被“讲座营销”欺骗的老人,远不止陈丽华一人。
最近,一些保健品推销店放弃发传单、走街巷的模式,开始用“讲座营销”的方式,通过亲切关怀、嘘寒问暖的方式获取老人信任,不断升级营销策略,变换招数让老人上当。《工人日报》记者走访发现,这些推销店售卖的保健品不仅价格高、无批文,而且致使许多老人放弃正规治疗,延误病情。保健品推销店伪装成老人社区活动站,以举办公益健康讲座为由,以赠送鸡蛋、挂面为诱饵,诱骗中老年人购买高价无批文的保健品。
讲述:12万元买了400瓶“神药”
“亲女儿平时说啥都不听,怎么能听陌生人的,买这么多!”翻出床下一纸箱400多瓶“净气滋补丸”后,陈丽华的女儿张瑞琪有些被吓到。
陈丽华消费一直很谨慎,传单从来不接,打折促销也不去。听楼下“老王太太”说,社区开了“公益健康讲座”,让她动了心。这几年半夜剧烈咳嗽,咽喉肿疼睡不好,她想听听也没坏处。刚开始,工作人员只讲养生,一周后介绍拳头产品“净气滋补丸”,声称其含有大蒜素、蜂胶、蛋白粉等多种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滋补品专治支气管炎等多种免疫力低下疾病。“一瓶300元30粒,多买多送”。
沈阳一家三甲医院呼吸内科医生赵立介绍,支气管炎是病毒和细菌反复感染形成了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急性加重期需要药物治疗,免疫力提高了也不能根治。
10月13日,一阵欢声笑语从沈阳市于洪区佛山路一家没有招牌的店铺中传出。寻声望去,玻璃窗内40多位老人挤坐在一起,墙上挂着锦旗,墙角堆着成袋的白面有一人多高,一位中年人在投影屏前拿着话筒滔滔不绝。当记者想参观时,被堵在了门外,“我们内部会员搞活动。”当记者提出想购买保健品时,她说店里没有任何保健产品,塞给记者一份杂志后便要赶人。
2016年7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对于保健食品实行注册备案管理。在中国,卖保健品是件光明正大的事,为何搞得像“地下活动”似的?翻开杂志,记者看到保健食品的注册证书,证书上标明了产品名称、注册号、保健功能等。可记者在国家食药监官网保健品栏目中查询,并没有发现这个保健品,批准文号也是假的。
记者随机采访了13位购买过保健品的60岁以上老人了解到,套路大同小异,只向老年人推销。启工街上的一家主打免费体检,大东路上的一家则主打赠送7天东南亚游。工作人员“爷爷奶奶”叫得亲热,捶背、聊天十分贴心,看上去比亲生子女还要孝顺。内容主要是宣传养生,有时会有聚餐、抽奖、才艺表演等活动,目的却只有一个,销售高价保健品。
分析:为何“讲座营销”屡屡得手
随着国家对保健品常识的科普,以及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加快,很多老年人已经意识到购买保健品是否必要以及利弊之处。可为何盯上老年人的保健品“讲座营销”会屡屡得手?
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金海分析称,抓住了老人的健康需求心理,缺乏家人陪伴感到孤独的状况,以及被骗后碍于面子不愿维权的心态。
记者采访的受骗者中,被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风湿病、骨质增生等疾病困扰,绝大多数想法是“不给子女添负担”。“手术、住院动辄上万元,能靠吃几千元的保健品治好,划算”“去医院治病,大夫三五句话就把我打发走。推销员则给我解释病理,让我觉得合理有效”“中医本身就有‘药食同补’的说法,吃药有副作用,保健品没有,只是调理”……老年人的错误就医想法比比皆是。
截至2017年末,辽宁60周岁及以上户籍人口958.74万人,像陈丽华一样的空巢老人有390.72万,占老年人口的40.75%。
沈阳市12331热线(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受骗的老人大部分缺乏家人的陪伴,感到孤独。张春英老人,7年前老伴去世,三个子女两个在外地,本市的女儿一个月来两次,听讲座成为她少有的“快乐时光”。“我做面食好吃,一个人包饺子吃不了,我去店里用赠送的面粉擀皮,大家围在一起吃饺子,真香。还认识了好多姐妹,大家拉拉家常,一天很快就过去。工作人员也亲切,总跟我逗趣,即使知道是推销,可总惦记去,去了又不好意思不买。”
怕子女埋怨,怕人笑话,自认倒霉,花钱买教训,“让别人报案吧”……老人及子女这样的心态让骗子有了逍遥法外的机会。“朝鲜战场我都去过,这么大岁数被人忽悠了,说出去多丢人,就当我倒霉”,89岁的崔财有说。张春英的女儿得知母亲被骗后不愿投诉或报警,她告诉记者,母亲年龄大了,禁不起折腾,怕维权拿不回钱反而更上火,受害的不只母亲一个,会有人站出来维权的。
据介绍,沈阳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几乎每年都会开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然而,我国对保健品企业“重审批轻监管”,保健产品准入门槛低,销售渠道更新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违法成本低造成监管难,一些远郊区县更是保健产品的监管盲区。
揭底:保健品吃多无益还有害
“很多保健品奉行‘吃不死人’的推销理念,我们卖的保健品一般为几百元,成本仅为几十元,有些假冒的,甚至成本只有几元钱。能不能吃坏身体不好说”,从事保健品销售工作5年,最近打算离开该行业的冯靖宇说。
据沈阳二级公共营养师顾妍介绍,市面上可见的保健品分为三类:一类是营养补充剂,如维生素、钙、铁等;一类为中草药,如西洋参、虫草等;还有一类就是所谓的现代生物高科技,如肽、核酸等。
“理论上,保健品主要是用来补充人们从食物中难以获得,或获得量不足的健康必需成分,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能治疗疾病。很多营养品或食品补充物没有经过任何有效检验。比如,改善睡眠的保健食品为增效会添加‘如地西泮’,而它有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可令人强制性昏睡。可该药物用于抗焦虑、镇静,只能作为处方药使用”,顾妍说,“此外,老年人本身新陈代谢功能较差,过多的东西进入人体内反而造成身体代谢负担加重。如果过量服用还可能会打乱人体正常的内分泌,破坏人体饮食平衡,反而容易造成疾病。”
王金海建议,被骗老人不要放弃维权,一旦发现被骗,可以拨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电话“12331”举报投诉。“食品药品监督部门会进行调查处理,一旦检查发现确实存在问题,会进行查扣,情节严重的将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这需要老人能够提供一定的信息,老人可以将这些产品交给相关部门鉴定,不要担心子女抱怨或者面子上过不去,降低损失才是第一位的。”
-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当心国产水果披上“洋外衣”(2024-10-23)
- “华佗回春宝典”傍名医宣传功效(2024-09-04)
- 山东21批次食品不合格 涉及酒鬼花生、蜜三刀等(2024-08-23)
-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宠物零食:宠德莱等4款自制宠物零食细菌超标(2024-08-23)
- 故宫门票咋就这么难抢到(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