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贷校园贷为何紧盯大学生?大学生该补补财商课了
“史上最快!无须担保,3分钟下款!”“随借随贷,上门服务,个人信息绝对保密!”只要动一动手指,在网络上填写相关资料,就能预支消费。看到这样的字眼,你是不是很心动?
“馅饼”背后,却是巨大的陷阱。不久前,深圳警方经过数月侦查,摧毁了一个侵害300多名在校大学生、涉案金额1000多万元的“套路贷”诈骗团伙。此前,大学生因为拖欠贷款而被催逼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与套路不断、花样翻新的各种校园贷款相比,大学生的财商素养显得很匮乏——数据显示,38%的大学生不会对生活费的使用进行计划和安排,超三成大学生曾入不敷出。
日前,银保监会会同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通知,严厉打击面向在校学生非法发放贷款,发放无指定用途贷款,或以提供服务、销售商品为名,实际收取高额利息(费用)变相发放贷款行为。除了必要的监管措施外,大学生要树立什么样的财富观和消费观?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财商教育?又该如何补上这一课?
大学生财商素养引人忧
这几天,长春某高校辅导员李琳又收到一条“催债”短信:“xx恶意拖欠我公司贷款,已涉嫌金融机构诈骗罪,若再不还款,我公司将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
对于类似短信,李琳早已见怪不怪——这是她的学生在贷款时将联系人填了自己:“校园里到处都是借贷小广告,很多学生受到诱惑,钱不够花就会去借钱,很容易陷入被逼债的困境。”
贷款消费为何成为校园潮流?记者展开调查。
“大一时家里打了一个学期的钱,我也没有什么计划,经常买买买,还冲动消费,最后一个月没生活费了,只好找爸妈要钱。”北京某师范院校大三学生张青告诉记者,身边很多同学都是“月初宽裕,月底拮据”,不好意思跟家长开口,就只好“借钱度日”。
“我的生活费大部分都花在社交和娱乐上了。”来自某政法大学的大二学生田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花费最多的就是和朋友聚会、吃饭唱歌,赶上朋友生日,还要买礼物表示一下。男生每个月买游戏装备也要接近1000块钱。”
一味地热衷于“花花花”,对于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收支不平衡”的窘境。2017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调查显示,当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有25%的人会通过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信用卡等形式进行付款或者向朋友借钱满足消费需求。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当过度的‘超前消费’司空见惯时,大学生很容易陷入各种贷款平台的骗局。”李琳有些无奈。
除了贷款消费、借钱度日外,大学生财商素养欠缺还表现在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甄别能力不足上。
看到校园广告上“收益率高达20%”的宣传语,山西某大学学生赵宇将父母给的一个学期的生活费都投进了某小额信贷公司的理财产品上。可只有前两个月按时收到了投资收益,第三个月就怎么也联系不上对方了:“微信拉黑、电话不接。之前也提示会有风险,但业务员拍胸脯说只是规定文本那么写,从没出过问题,身边也有朋友投资盈利的,我就相信了。”
记者发现,近年来,随着理财方式的丰富和理财金额门槛的降低,不少大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消费者,他们也期待着能让财富增值而加入理财大军。此前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超六成受访对象接受理财产品,有四成90后大学生选择炒股理财。“股票跌的时候,楼道里一片哀号。”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陶建东述说其亲身见闻。
“市场上各种金融理财产品投资收益普遍下降,但90后大学生的理财预期却很高,不少人认为市场上是存在利率很高、风险很低的投资理财产品的,这很不成熟。”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缺位的财商教育
“目前90后大学生存在4方面财商特征:财商观念存在明显误区;消费社会化和消费无计划性并存;理财意识勃发和财商素养欠缺;互联网金融接受度高但风险甄别能力不足。”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主任赵曙光表示,“财商指认知、管理和创造财富的能力,目前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和产品在大学生中被广泛使用,但我国的财商、金融普及教育并未跟上。”
“家长不会、学校不教、社会少有。”浙江某高校辅导员柯俊也总是遇到这种“缺位的尴尬”。目睹学生超前、盲目花费等带来的危害后,他会有意识地向学生宣讲一些财商知识,但因为不是相关专业出身,总是觉得力不从心。
事实上,在一些发达国家,财商教育不只是家庭共识,也已成为政府部门极其重要的责任。美国早在1998年就首次发布财经素养教育标准,倡议并资助一项“为美国而储蓄”的计划,由全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学生参加。英国政府2011年公布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计划,让储蓄和理财成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
2015年末,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建立金融知识教育发展长效机制,推动部分大中小学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金融基础知识相关公共课。
但三年过去,效果并不乐观。不少学生反映,自己所在高校要么没有类似课程,要么过于专业、不实用。
“国内大学生在青少年阶段,普遍没有过管理收入与支出的亲身体验。”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方红星表示,国内财商教育“是个空白”,“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专门开设财商教育的高校很少,个别学校会有关于个人理财的讲座,但一般没有系统开设这方面课程。”
“我自己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但多是从网上看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张青表示,自己从未选修过关于理财类的课程,也未听说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此外,家庭教育的缺乏也是大学生财商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
“父母只告诉孩子要去赚钱,却没有告诉孩子如何去认知金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柳光强认为,大部分父母会将自己的财富观念传授给子女,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花钱要“精打细算”等,但教授子女如何理财的父母却寥寥。
三方合力,补足财商教育短板
大学生的财商教育课,到底应该如何补?
方红星认为,财商教育应该多管齐下,不仅在学校开设专门课程,还要将其渗透在日常的教育体系中:“比如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教育以及各种讲座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在开设系统性的财商选修课程方面还缺乏经验。如果有高校能够自主尝试,积攒一定经验之后,再进行推广,成效会更显著。”
财商教育课,又应该讲些什么?
几个月前,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首次正式发布了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全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男星介绍,该框架将财经素养教育划分为收入与消费、储蓄与投资、风险与保险、制度与环境、财富与人生等五个维度。“从这五个维度出发,演绎出财经素养教育标准的思路及思考框架,希望为学生搭建清晰的财经知识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比如在幼儿园阶段,让孩子懂得‘付出劳动才有收入、有收入才能消费’的观念;在小学阶段引导孩子懂得什么是合理消费;在中学能制作家庭商品消费清单表;在大学能为自己和家庭制定理性的投资计划等,引导他们在财经生活中实现财富价值,提升人生境界。”
张男星还强调,在财经素养教育中,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家长要在财经素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最简朴的劳动、零钱、交易等细节培养孩子关于经济生活的正确认识、行动规则和基本态度。”来自北京的张先生则告诉记者,他的两个孩子都是在校大学生。在生活中,他会要求孩子们规划每月生活费并记录每笔支出,同时鼓励孩子们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勤工俭学,体会用双手创造财富的成就感。
“大学生也应该主动阅读一些经济类书籍,补足欠缺的财经知识。同时,遇到问题要多与家长老师沟通,而不仅仅自己做决策。”柳光强说。
“史上最快!无须担保,3分钟下款!”“随借随贷,上门服务,个人信息绝对保密!”只要动一动手指,在网络上填写相关资料,就能预支消费。看到这样的字眼,你是不是很心动?
“馅饼”背后,却是巨大的陷阱。不久前,深圳警方经过数月侦查,摧毁了一个侵害300多名在校大学生、涉案金额1000多万元的“套路贷”诈骗团伙。此前,大学生因为拖欠贷款而被催逼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与套路不断、花样翻新的各种校园贷款相比,大学生的财商素养显得很匮乏——数据显示,38%的大学生不会对生活费的使用进行计划和安排,超三成大学生曾入不敷出。
日前,银保监会会同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通知,严厉打击面向在校学生非法发放贷款,发放无指定用途贷款,或以提供服务、销售商品为名,实际收取高额利息(费用)变相发放贷款行为。除了必要的监管措施外,大学生要树立什么样的财富观和消费观?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财商教育?又该如何补上这一课?
大学生财商素养引人忧
这几天,长春某高校辅导员李琳又收到一条“催债”短信:“xx恶意拖欠我公司贷款,已涉嫌金融机构诈骗罪,若再不还款,我公司将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
对于类似短信,李琳早已见怪不怪——这是她的学生在贷款时将联系人填了自己:“校园里到处都是借贷小广告,很多学生受到诱惑,钱不够花就会去借钱,很容易陷入被逼债的困境。”
贷款消费为何成为校园潮流?记者展开调查。
“大一时家里打了一个学期的钱,我也没有什么计划,经常买买买,还冲动消费,最后一个月没生活费了,只好找爸妈要钱。”北京某师范院校大三学生张青告诉记者,身边很多同学都是“月初宽裕,月底拮据”,不好意思跟家长开口,就只好“借钱度日”。
“我的生活费大部分都花在社交和娱乐上了。”来自某政法大学的大二学生田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花费最多的就是和朋友聚会、吃饭唱歌,赶上朋友生日,还要买礼物表示一下。男生每个月买游戏装备也要接近1000块钱。”
一味地热衷于“花花花”,对于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收支不平衡”的窘境。2017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调查显示,当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有25%的人会通过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信用卡等形式进行付款或者向朋友借钱满足消费需求。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当过度的‘超前消费’司空见惯时,大学生很容易陷入各种贷款平台的骗局。”李琳有些无奈。
除了贷款消费、借钱度日外,大学生财商素养欠缺还表现在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甄别能力不足上。
看到校园广告上“收益率高达20%”的宣传语,山西某大学学生赵宇将父母给的一个学期的生活费都投进了某小额信贷公司的理财产品上。可只有前两个月按时收到了投资收益,第三个月就怎么也联系不上对方了:“微信拉黑、电话不接。之前也提示会有风险,但业务员拍胸脯说只是规定文本那么写,从没出过问题,身边也有朋友投资盈利的,我就相信了。”
记者发现,近年来,随着理财方式的丰富和理财金额门槛的降低,不少大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消费者,他们也期待着能让财富增值而加入理财大军。此前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超六成受访对象接受理财产品,有四成90后大学生选择炒股理财。“股票跌的时候,楼道里一片哀号。”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陶建东述说其亲身见闻。
“市场上各种金融理财产品投资收益普遍下降,但90后大学生的理财预期却很高,不少人认为市场上是存在利率很高、风险很低的投资理财产品的,这很不成熟。”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缺位的财商教育
“目前90后大学生存在4方面财商特征:财商观念存在明显误区;消费社会化和消费无计划性并存;理财意识勃发和财商素养欠缺;互联网金融接受度高但风险甄别能力不足。”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主任赵曙光表示,“财商指认知、管理和创造财富的能力,目前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和产品在大学生中被广泛使用,但我国的财商、金融普及教育并未跟上。”
“家长不会、学校不教、社会少有。”浙江某高校辅导员柯俊也总是遇到这种“缺位的尴尬”。目睹学生超前、盲目花费等带来的危害后,他会有意识地向学生宣讲一些财商知识,但因为不是相关专业出身,总是觉得力不从心。
事实上,在一些发达国家,财商教育不只是家庭共识,也已成为政府部门极其重要的责任。美国早在1998年就首次发布财经素养教育标准,倡议并资助一项“为美国而储蓄”的计划,由全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学生参加。英国政府2011年公布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计划,让储蓄和理财成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
2015年末,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建立金融知识教育发展长效机制,推动部分大中小学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金融基础知识相关公共课。
但三年过去,效果并不乐观。不少学生反映,自己所在高校要么没有类似课程,要么过于专业、不实用。
“国内大学生在青少年阶段,普遍没有过管理收入与支出的亲身体验。”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方红星表示,国内财商教育“是个空白”,“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专门开设财商教育的高校很少,个别学校会有关于个人理财的讲座,但一般没有系统开设这方面课程。”
“我自己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但多是从网上看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张青表示,自己从未选修过关于理财类的课程,也未听说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此外,家庭教育的缺乏也是大学生财商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
“父母只告诉孩子要去赚钱,却没有告诉孩子如何去认知金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柳光强认为,大部分父母会将自己的财富观念传授给子女,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花钱要“精打细算”等,但教授子女如何理财的父母却寥寥。
三方合力,补足财商教育短板
大学生的财商教育课,到底应该如何补?
方红星认为,财商教育应该多管齐下,不仅在学校开设专门课程,还要将其渗透在日常的教育体系中:“比如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教育以及各种讲座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在开设系统性的财商选修课程方面还缺乏经验。如果有高校能够自主尝试,积攒一定经验之后,再进行推广,成效会更显著。”
财商教育课,又应该讲些什么?
几个月前,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首次正式发布了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全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男星介绍,该框架将财经素养教育划分为收入与消费、储蓄与投资、风险与保险、制度与环境、财富与人生等五个维度。“从这五个维度出发,演绎出财经素养教育标准的思路及思考框架,希望为学生搭建清晰的财经知识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比如在幼儿园阶段,让孩子懂得‘付出劳动才有收入、有收入才能消费’的观念;在小学阶段引导孩子懂得什么是合理消费;在中学能制作家庭商品消费清单表;在大学能为自己和家庭制定理性的投资计划等,引导他们在财经生活中实现财富价值,提升人生境界。”
张男星还强调,在财经素养教育中,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家长要在财经素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最简朴的劳动、零钱、交易等细节培养孩子关于经济生活的正确认识、行动规则和基本态度。”来自北京的张先生则告诉记者,他的两个孩子都是在校大学生。在生活中,他会要求孩子们规划每月生活费并记录每笔支出,同时鼓励孩子们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勤工俭学,体会用双手创造财富的成就感。
“大学生也应该主动阅读一些经济类书籍,补足欠缺的财经知识。同时,遇到问题要多与家长老师沟通,而不仅仅自己做决策。”柳光强说。
-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当心国产水果披上“洋外衣”(2024-10-23)
- “华佗回春宝典”傍名医宣传功效(2024-09-04)
- 山东21批次食品不合格 涉及酒鬼花生、蜜三刀等(2024-08-23)
-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宠物零食:宠德莱等4款自制宠物零食细菌超标(2024-08-23)
- 故宫门票咋就这么难抢到(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