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校园出现回租贷等 警惕校园贷穿上“新马甲”
又是一年开学季,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都摆上了醒目的宣传广告,新一轮的“开学经济”升温。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片火热的市场,试图利用校园贷诱骗学生。近日,不少读者来信反映这一问题,呼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理财教育和防骗宣传,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
谨慎借贷
个别学生盲目从网络平台贷款,甚至沾染恶习、耽误学业
深圳某高职院校学生小陈从最初只借6000元钱,到如今“滚雪球”累计欠下多少债款,自己也说不清楚,面对放款人的暴力催收,小陈不得不找地方躲了起来;另一位学生从借5000元开始,半年时间,欠债累计上百万元……
看到这则新闻的河南郑州市读者袁文良深有感触,他在来信中说,“近几年,一些刚刚踏入校园、既没有借贷风险意识也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大学生盲目从网络平台上借钱,最终酿成恶果。”
校园贷之所以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是因为“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四川成都市读者高源说,“规范的贷款最起码应该对申请贷款大学生的还款能力、还款来源进行审查,以保证贷款安全。如今,大量网贷平台在客户准入审查上流于形式,学生只需填个表格,无需资质、担保或抵押,就能拿到贷款。申请便利与提现迅捷的特点,诱使许多学生身陷网贷泥潭。”
“频陷校园贷风波的背后,也有一些学生是因为缺乏鉴别能力。”陕西咸阳市读者姚平在来信中分析:“高校学生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如果受到拜金主义思想侵蚀或者具有虚荣、攀比心理,父母提供的费用往往不能满足需求,他们随之就会向校园贷获得资金,有的甚至引发赌博、酗酒等恶习,有些还因不堪校园贷逼债而逃课、辍学。”
“表面上看,很多校园贷开展的是短期、小额的贷款活动,看似薄利多销,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30倍,肆意坑骗学生的钱。”福建龙岩市读者童其君说,“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会采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讨债。一些放贷人进行放贷时会要求提供一定价值的物品进行抵押,要求学生提供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对学生个人信息十分了解。一旦学生不能按时还贷,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威胁学生及其家人等手段,对学生人身安全和校园秩序造成严重危害。”
防范识别
经过整治,校园贷得到遏制,但出现回租贷、培训贷等诸多“新马甲”
校园贷严重扰乱校园环境和市场环境,严重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教育部等部门去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对校园贷的高压严打,前不久沈阳公安就破获一起校园贷案件,涉案金额高达1000余万元。此外,很多商业银行加大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大学生提供规范、合法的金融服务,从而将不良网贷赶出校园。
“眼下,经过一系列的整治,校园贷得到遏制,但部分网络借贷平台换穿马甲,将小额现金贷款业务伪装成回租贷。名为租赁,实为借贷,通过读取通讯录等方式控制借款人。”江苏扬州市读者卞广春说,“校园贷‘变脸’为回租贷,一是由于有关部门的重拳出击,有效遏制校园贷的蔓延势头,网络借贷不敢明目张胆地乱来了;二是网络借贷平台不会轻易放弃已经尝到的甜头,它们以另类套路,回避监管视线,未放弃在校大学生这块蛋糕。”
“应当看到,回租贷褪去马甲后,仍是不折不扣的校园贷。”卞广春指出,回租贷面对的对象仍是在校大学生。回租贷贷款公司要求读取大学生的通讯录,掌控大学生的隐私信息。逾期后贷款公司会按照通话记录骚扰大学生的家人、朋友,甚至要求大学生不断续期、更换其他平台借款填窟窿,陷入恶性循环,这些都不是合法金融平台的做法。
江西新余市读者黄磊在来信中则介绍了一种新型贷款骗局——培训贷。“一些大学生求职时遇到一些开出优厚薪酬的公司,但是与公司签订实训就业协议时,大学生还需要交付一笔高额的培训费用。很多学生无力缴纳,此时公司人员就会表示可以先在公司或者第三方贷款,等挣了工资每个月再还进去。很多大学生都稀里糊涂地办了,但是公司承诺的高薪一分钱都没拿到,反而因为办理了这个所谓的培训贷,欠下了上万元的贷款。”
不少读者表示,目前部分地区仍存在校园贷乱象,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换穿“马甲”,翻新手段,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不良借贷问题突出,给校园安全和学生合法权益带来严重损害,亟须保持警惕、认真甄别。
净化校园
多措并举斩断伸向校园的金融“黑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始终保持对校园贷的高压态势,依法维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关于下一步如何彻底铲除校园贷,很多读者提出了意见建议。
河南郑州市读者袁文良建议加强对校园贷平台的清理,对那些不合规、不达标的校园贷平台,要坚决予以关停取缔;将没有诚信、没有信誉的公司纳入诚信黑名单,并在高校公示,让大学生知晓,避免上当受骗;对违法的校园贷行为,特别是那些借校园贷之名涉嫌实施金融诈骗的犯罪行为,要从严打击,依法追究。
一方面是严查,一方面是规范。“忽视大学生客观消费需求,进而对信贷服务一禁了之也不对,毕竟信贷服务在为大学生提供生活消费、培训进修、创业等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山东宁阳县读者张培国说,如果监管得当,使其纳入法治轨道,用猛药祛除虚假宣传、变相发放高利贷以及暴力催收等不良因素,信贷服务就会健康成长。
“从根本上净化校园贷土壤,构建健康的高校金融环境,还需要多方施策,久久为功。” 湖北咸宁市读者王铄晖在来信中提出多项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网络金融管理政策,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严把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严厉打击校园贷的不法行为。高校需加强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以案警示、以案释法,同时加强校园信用体系建设,对大学生贷款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优化服务,积极开发符合高校实际的金融产品,为大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服务。”
还有读者在来信中指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是遏制校园贷为非作歹的重要举措。“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真正独立消费是从跨进大学校门开始的,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来自于家庭的生活费。”安徽合肥市读者李云说,“大学生们不妨把生活费当作一堂财商课,学会理财、理性消费,多掌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多了解校园贷等方面的金融骗局,不做财盲族,如此才能避免落入陷阱。”
又是一年开学季,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都摆上了醒目的宣传广告,新一轮的“开学经济”升温。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片火热的市场,试图利用校园贷诱骗学生。近日,不少读者来信反映这一问题,呼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理财教育和防骗宣传,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
谨慎借贷
个别学生盲目从网络平台贷款,甚至沾染恶习、耽误学业
深圳某高职院校学生小陈从最初只借6000元钱,到如今“滚雪球”累计欠下多少债款,自己也说不清楚,面对放款人的暴力催收,小陈不得不找地方躲了起来;另一位学生从借5000元开始,半年时间,欠债累计上百万元……
看到这则新闻的河南郑州市读者袁文良深有感触,他在来信中说,“近几年,一些刚刚踏入校园、既没有借贷风险意识也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大学生盲目从网络平台上借钱,最终酿成恶果。”
校园贷之所以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是因为“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四川成都市读者高源说,“规范的贷款最起码应该对申请贷款大学生的还款能力、还款来源进行审查,以保证贷款安全。如今,大量网贷平台在客户准入审查上流于形式,学生只需填个表格,无需资质、担保或抵押,就能拿到贷款。申请便利与提现迅捷的特点,诱使许多学生身陷网贷泥潭。”
“频陷校园贷风波的背后,也有一些学生是因为缺乏鉴别能力。”陕西咸阳市读者姚平在来信中分析:“高校学生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如果受到拜金主义思想侵蚀或者具有虚荣、攀比心理,父母提供的费用往往不能满足需求,他们随之就会向校园贷获得资金,有的甚至引发赌博、酗酒等恶习,有些还因不堪校园贷逼债而逃课、辍学。”
“表面上看,很多校园贷开展的是短期、小额的贷款活动,看似薄利多销,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30倍,肆意坑骗学生的钱。”福建龙岩市读者童其君说,“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会采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讨债。一些放贷人进行放贷时会要求提供一定价值的物品进行抵押,要求学生提供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对学生个人信息十分了解。一旦学生不能按时还贷,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威胁学生及其家人等手段,对学生人身安全和校园秩序造成严重危害。”
防范识别
经过整治,校园贷得到遏制,但出现回租贷、培训贷等诸多“新马甲”
校园贷严重扰乱校园环境和市场环境,严重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教育部等部门去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对校园贷的高压严打,前不久沈阳公安就破获一起校园贷案件,涉案金额高达1000余万元。此外,很多商业银行加大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大学生提供规范、合法的金融服务,从而将不良网贷赶出校园。
“眼下,经过一系列的整治,校园贷得到遏制,但部分网络借贷平台换穿马甲,将小额现金贷款业务伪装成回租贷。名为租赁,实为借贷,通过读取通讯录等方式控制借款人。”江苏扬州市读者卞广春说,“校园贷‘变脸’为回租贷,一是由于有关部门的重拳出击,有效遏制校园贷的蔓延势头,网络借贷不敢明目张胆地乱来了;二是网络借贷平台不会轻易放弃已经尝到的甜头,它们以另类套路,回避监管视线,未放弃在校大学生这块蛋糕。”
“应当看到,回租贷褪去马甲后,仍是不折不扣的校园贷。”卞广春指出,回租贷面对的对象仍是在校大学生。回租贷贷款公司要求读取大学生的通讯录,掌控大学生的隐私信息。逾期后贷款公司会按照通话记录骚扰大学生的家人、朋友,甚至要求大学生不断续期、更换其他平台借款填窟窿,陷入恶性循环,这些都不是合法金融平台的做法。
江西新余市读者黄磊在来信中则介绍了一种新型贷款骗局——培训贷。“一些大学生求职时遇到一些开出优厚薪酬的公司,但是与公司签订实训就业协议时,大学生还需要交付一笔高额的培训费用。很多学生无力缴纳,此时公司人员就会表示可以先在公司或者第三方贷款,等挣了工资每个月再还进去。很多大学生都稀里糊涂地办了,但是公司承诺的高薪一分钱都没拿到,反而因为办理了这个所谓的培训贷,欠下了上万元的贷款。”
不少读者表示,目前部分地区仍存在校园贷乱象,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换穿“马甲”,翻新手段,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不良借贷问题突出,给校园安全和学生合法权益带来严重损害,亟须保持警惕、认真甄别。
净化校园
多措并举斩断伸向校园的金融“黑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始终保持对校园贷的高压态势,依法维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关于下一步如何彻底铲除校园贷,很多读者提出了意见建议。
河南郑州市读者袁文良建议加强对校园贷平台的清理,对那些不合规、不达标的校园贷平台,要坚决予以关停取缔;将没有诚信、没有信誉的公司纳入诚信黑名单,并在高校公示,让大学生知晓,避免上当受骗;对违法的校园贷行为,特别是那些借校园贷之名涉嫌实施金融诈骗的犯罪行为,要从严打击,依法追究。
一方面是严查,一方面是规范。“忽视大学生客观消费需求,进而对信贷服务一禁了之也不对,毕竟信贷服务在为大学生提供生活消费、培训进修、创业等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山东宁阳县读者张培国说,如果监管得当,使其纳入法治轨道,用猛药祛除虚假宣传、变相发放高利贷以及暴力催收等不良因素,信贷服务就会健康成长。
“从根本上净化校园贷土壤,构建健康的高校金融环境,还需要多方施策,久久为功。” 湖北咸宁市读者王铄晖在来信中提出多项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网络金融管理政策,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严把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严厉打击校园贷的不法行为。高校需加强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以案警示、以案释法,同时加强校园信用体系建设,对大学生贷款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优化服务,积极开发符合高校实际的金融产品,为大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服务。”
还有读者在来信中指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是遏制校园贷为非作歹的重要举措。“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真正独立消费是从跨进大学校门开始的,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来自于家庭的生活费。”安徽合肥市读者李云说,“大学生们不妨把生活费当作一堂财商课,学会理财、理性消费,多掌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多了解校园贷等方面的金融骗局,不做财盲族,如此才能避免落入陷阱。”
-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当心国产水果披上“洋外衣”(2024-10-23)
- “华佗回春宝典”傍名医宣传功效(2024-09-04)
- 山东21批次食品不合格 涉及酒鬼花生、蜜三刀等(2024-08-23)
-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宠物零食:宠德莱等4款自制宠物零食细菌超标(2024-08-23)
- 故宫门票咋就这么难抢到(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