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信息

胡立彪:合资自主能走多远

2011年12月13日 17:18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news/zgzlb/diwu/506993.html

认可也好,不认可也罢,合资自主品牌汽车反正已经纷纷面世了。不久前的广州车展上,广州本田的理念S1、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630、东风日产的启辰D50等合资自主品牌车型,来了一次集体面世,在成为车展最大亮点的同时,再一次引发业内外对合资自主现象的讨论。

在合资自主这个问题上,当然不能用“存在即合理”这种本来就有问题的理论自解,需要搞清前因后果之后,再对其合理与否进行定夺。

本来,中国汽车市场只有两种车,一种是本土品牌汽车,一种是外资品牌进口汽车。改革开放之后,基于“引进”(怀有“市场换技术”的初衷)政策,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第三类汽车——合资品牌汽车。该类汽车因符合政策要求和期冀很快成为市场主流。然而,时至今日,合资品牌汽车在帮助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这件事上出了力之外,并没有主动为国家“期冀”尽过力,这完全是因为合资品牌中的外方打一开始就没打算出让什么技术,而合资品牌中的中方也在市场油水充足的滋润日子里差不多忘记了“换”技术的初衷。

虽然政府希望改变现状,并一直试图在合资汽车企业推出本土汽车品牌发展的典型,但至今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或法规以明确这一诉求,不过,新汽车产业政策已经开始强调“拥有自主技术”,并提出培育“合资自主”品牌的建议了。事实上,从去年起,有关单位就开始取消跨国公司的优厚待遇,对合资企业异地建厂进行严格限制了。相关消息称,异地建厂需满足“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这两个硬性条件。这也使得一些合资企业的首款自主品牌汽车就是新能源车型,比如一汽大众的开利和上海大众的天越。

尽管有人将一些合资厂商推出新能源自主品牌车型之举视为投机,评价其“应付政策的用意昭然若揭”,但合资自主品牌汽车毕竟还是“应运”而生了。这个“运”,既体现了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政策特征,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车市阶段发展的必然性。换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合资自主汽车品牌的诞生,是市场换技术效果未达预期,合资企业迫于内外压力,“探索一种新的路径,来提升自我研发能力,打造自主品牌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既然现在搞清了合资自主品牌的“前因”,那么作为“后果”之一的“合资自主”这个概念或名,也就不难厘清了,于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到现阶段,就出现了第四个汽车品类。当然,在世界汽车史上,“合资自主品牌”汽车也注定是一个开创性的、独一无二的品类。

合资自主品牌作为一个新事物,伴随争议是必然的。它还在成长中,现在下任何结论都为时过早。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出现必会对原有自主品牌造成压力,逼迫其提升品质服务、调整市场策略,甚至引发自主品牌企业洗牌;就合资企业的中方而言,合资自主品牌的出现也可能为其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创造有利条件,至少要比此前一味引进现成产品好得多。无论如何,合资企业已将发展的触角向自主研发、完善产业链等前端领域延伸,合资自主品牌已经诞生并迈开了脚步,不管它能走多远,它已经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后合资时代”。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