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信息

“玻璃间”和“炼丹炉”——来自金龙鱼食用油生产一线的报道

2012年10月30日 08:54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news/zggmsb/diba/638826.html

提起食用油,“金龙鱼”是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达40%,它用20年如一日的品质在消费者心中筑起了质量长城。近日,我们到金龙鱼食用油生产厂之一的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海油脂公司”)一探究竟,寻找这条让我们吃得安心的“金龙鱼”背后的故事。

“玻璃间”内看门道

“我们是嘉里粮油集团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油脂生产厂,算得上集团粮油食品生产体系中的‘老大哥’吧。”南海油脂公司储运部经理范艳梅边介绍边带我们走进企业展厅。

一股油香味扑面而来,随即,一幅幅粮油生产过程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墙壁上一块块展板、一张张照片,记录了“金龙鱼”以及它的伙伴们成长的脚步。在营养体验中心,我们还品尝了企业生产的豆浆等,一路的看、听、触、尝,让我们对金龙鱼及其产品质量管理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你们看下面,那是我们的生产车间。”随着范经理的指引,透过洁净的玻璃,我们在展厅下方清楚地看到整个车间的生产情况——整洁的环境、全自动化生产线,这头是刚从楼上瓶子制造厂生产出来的空瓶,到了那头已是装满油排队等待装箱的成品了。范经理介绍,他们每年都会邀请社会民众来参观,引领消费者进入生产车间,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平时食用的金龙鱼粮油产品的生产过程,从源头上见证产品的品质。

百闻不如一见。在深圳蛇口检验检疫局货检一科余黎副科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玻璃间”的入口。换上白大褂、带上帽子和口罩、清洗双手、喷上消毒液……“水龙头都是非接触式的,可以防止清洗过程的二度污染,别看这些简单细节,这可是我们监管的重点。”余黎严肃地介绍。随后,我们进入风淋间。“一次只能进来四个人,人要正对着风口,将手放在风口处,风淋时间要超过12秒。”余黎边说边示范。

进入车间后,余黎先是认真地对周围的环境和情况进行了一番详细检查,随后才向我们介绍起来,“除了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外,日常监管的重点还在于生产车间是否满足卫生要求、是否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有无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人员的卫生状况……”走到成品油的传送带边,余黎指着传送带边上两根不起眼的钢管说:“可别小看这个东西,它是金属探测器,监测油料在生产和传送过程中是否混入了金属元素,因为整个生产过程都是采用不锈钢容器。我们必须检测该仪器是否正常。”在我们眼中很简单的生产车间,到了检验人员眼里却处处是风险点。大家开始明白为啥余黎一进车间就“东张西望”,真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炼丹炉”上忙监管

92级台阶、19米高、50摄氏度、30分钟——这些词连在一起,你能联想到什么?

在随后去的储油区,我们见识了蛇口局检验鉴定人员服务金龙鱼的这几个关键数字。

此时近10点,日头正好。数十个储油罐高高耸立,灰色罐身反射着阳光的热气,一旁窄小的舷梯盘旋而上。这里是食用油原料的存放地。在南海油脂企业工作人员胡先生的引导下,我们小心翼翼地迈上舷梯,紧抓着扶手,贴近热热的罐身,1级、2级……92级,终于,登上了罐顶。胡先生告诉我们,这个油罐有19米高,虽然外壁滚烫,但内有保温装置,以保证油罐内保持常温。

这时,蛇口局的检验鉴定人员狄鹏已蹲在油罐上开始工作起来——拿起工具,测量油高和油温,“这是鉴定油品的两个重要参数。”小狄说,“进口油脂‘缺斤少两’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要通过测量,计算出重量,为企业维权。”

爬上油罐不到10分钟,整个脚底灼热难忍,我们不时踮起脚。通过太阳的炙烤,油罐顶部的铁皮已高达50多摄氏度,到了夏天最热的时候,得有60多度,整个油罐就像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看着汗流浃背的小狄,胡先生说:“他们上来工作经常一待就是半个小时,在检验鉴定的时间上积极配合我们,无论是晚上、周末还是节假日,只要货物到港,他们都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岸罐计量,第一时间出具重量证书供企业通关和结汇。”

“前段时间我们公司进口了37批次油脂,其中33批次发现短重。真是多亏了蛇口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及时为我们出具了重量证书和索赔证书,挽回经济损失近40万美元!”胡先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先。食品安全在于源头控制,而源头控制成败在于每个细节。在每一个风险点、每一个细节上,都有一群像余黎、小狄这样的检验检疫工作人员,他们严谨专注,一如既往地坚持,在金龙鱼这块食用油黄金品牌的背后默默地付出着……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