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拥堵”在瓶颈期
票价虚高
9月19日,北京双井店UME国际影城熙熙攘攘。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这里看电影的以年青人居多,由于是星期六,年轻白领、大学生不少,其中不少是恋人。
当天的电影票价80元一张。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年轻人都表示,感觉“票价偏高”。不过有几位大学生告诉记者,“我们是从网上团的票,实际价格35元。”
业内人士透露,从电影院排档的票价看,一般是六七十元一张,大片基本超过100元一张。而实际上很多观众通过团购、打折、网络等手段购票,一般平均票价在三四十元左右。“即使是30元的票价,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票价与居民收入对比来看,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刘嘉也认为,中国电影市场整体的平均票价和国民的收入来比的话,应该是偏高的。“从绝对值看我们已经很高了,要从人均收入来讲,那已经高的离谱了,所以高票价的合理性是值得探讨的,高票价本身也限制了很多老百姓来看电影。”
他同时指出,票价虚高带来的后果是,“中国电影长期以来没有享受到其他行业享受的人口红利。”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电影的高票价?专家表示,原因很复杂,但问题的本质不是票价高低,而是价格机制混乱,导致票价虚高。“影院的挂牌价是很高,但问题是没有多少观众是按挂牌价买票,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以低于挂牌价的价格买到票,比如会员卡、团购券、兑换券等。这样混乱的结果只有一个:损害行业秩序,最终损害观众的积极性,导致影院的观影人次上不来。”
同质化竞争
记者了解到,UME电影管理集团成立于2002年,到现在已经发展到全国有16家五星级电影院,并且是以每年新开4家店的速度在发展,2011年票房收入4.2亿元,全国院线排名第八位。
谈起中国电影,UME国际影城总经理陆遥告诉记者,他感触最深的是国产电影的“题材撞车”和同质化竞争现象。
“比如‘五一’节期间接连上映的,《黄金大劫案》《匹夫》《杀生》等,这都是同类型的片子,都是排的民国时期的,除暴安良的、土匪的。”他举例说,“这些杀富济贫类型的片子,同时撞车了,那么在这期间呢,上映了14部电影。通常中国的现代化影城也就是六七个影厅,同时上14部电影,制片方都希望自己的电影最少能保证有一个厅放映,但实在太难做到了,太拥挤了。”
专家对此表示,从整个电影产业链来看,粗放式的、单一依靠票房收入,依靠投资扩张来拉动增长的盈利模式是造成目前影院同质化竞争的主要原因。
陆遥也认为,现在国内的影片排片处于无序状态,利益导向主宰了一切。“现在市场出现的什么是按效益排片,按上座率来淘汰等等都是这样来。那么在黄金时段,大家都去排挣钱的影片,都恨不能在这个时间,最大限度把所有的观众都吸引到我这里来。”
而这样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国产电影自相残杀,一地鸡毛。
盲目建设院线
和高票价相对应的是,中国电影院线建设方面的“繁荣”。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统计显示,中国的影院已达到2800多家。截至2011年底,全国影院数量达2803家,银幕总数9266块,其中90%的银幕已经数字化。2011年,我国影院和银幕建设继续爆炸性增长,年新增银幕3030块,平均每天新增8.3块,比2010年增长约50%。
记者了解到,中国的电影产业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始自2002年,当时各省级电影院开始院线改革,寻求市场化道路。2005年,以万达为代表的民营投资进入电影院线,并于2010年成为国内院线中首条突破10亿元的院线,至2011年其票房更达到17.85亿元,平均市场份额近14%,在全国院线排名第一。
但据中影新农村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耿西林透露,目前中国的2800多家影院中,可统计票房的只有2261家,有五六百家影院对票房基本没有贡献。
“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过于严重。”耿西林表示,扎堆建影院的直接后果就是银幕数增长,在观众数量没有得到相应幅度增长的情况下,资源被严重浪费。2011年,中国银幕总数较2010年上升了50%,但票房只上升了28%。
专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院线的发展仍然是粗放式的量的扩张,而电影产业的活力或者院线市场的活力,不能仅靠外延性增长的方式,应该是外延性和内延性相结合的——院线靠自身的经营水平,增加电影的附加值来提高盈利的水平。遗憾的是,大部分中国院线至今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大家是还在一个很粗放的阶段当中,一种很粗放的竞争,大家院线的竞争还是在规模上,就是还在不停的圈地啊,或者说吸引影院啊,增加荧幕啊,就是靠外延性的那种增长来拉动,让自己能够好像壮大起来。”电影市场专家刘嘉直陈中国电影的弊病所在,“实际上,对于影院经营来说,服务的品质最重要。”
制片内容相对单一,观影人群过于集中
在UME国际影城,记者采访到了数名观影者,他们均表示,平常观看的电影以国外大片居多。“因为大部分电影院的影片,就是以动作片和大场面的那种3D效果片为主,文艺片或者是一些小众片稍微少了一点。”其中一名观影者告诉记者。
不得不说,制片内容相对单一正是中国电影目前的真实现状,而这也导致了观影人群的相对集中。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电影类型的分布情况是:爱情片28%,动作片22%,喜剧片20%,战争片10%,历史片9%,动画片6%,惊悚片5%。其中爱情片、动作片以及喜剧片主要吸引年轻人的消费。
市场的票房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电影90%的票房是由16岁到30岁之间的人群消费的。
电影市场专家刘嘉认为,制片内容的单一跟整个电影产业的“急功近利”有很大关系。“在以前,影院的投资回报率时段就是晚上6点到8点,这比较正常。但是这几年,投资者投资一个影院,往往要求3年就收回投资,最多不能超过4年或者5年。这给影院经营者的压力就特别大。影院靠什么来完成利润指标?只能选择所谓最受市场欢迎的片子,来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导向也必然导致制品内容相对趋同单一。”
在刘嘉看来,这是中国电影不成熟的表现,“美国人看电影,很多都是家长带上小孩再加上青少年来消费,这个市场就很大,这说明我们现在电影的水平还没有跟上。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电影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十字路口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2012年,中国电影行业已经面临投资和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全行业在大规模数字化的冲击下将重新洗牌,盈利模式和发行模式亟待创新,同时优化和扩大海外发行渠道也已势在必行。
“这就意味着中国电影事业要寻找新的出路,”刘嘉分析,“单纯靠票房市场,靠高票价的单一盈利模式注定越走越窄。”
他以美国为例比较,目前美国电影本土的票房只能占到30%,剩下的70%中有30%以上是靠海外市场。还有30%左右,它开的是产业下游部分附加值的窗口,如点播、网络、音像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中国电影也做的比较不够,比如电影院线产品开发啊,电影好多的周边或者是合作的一些投资,比如说从电视到电影到游戏这种综合的开发等等。”
摩立特集团大中国区副总裁李广海认为,中国电影目前最尴尬的是缺少好电影,这是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我觉得就是内容为王,最关键你还是有内容,你说别的都没有用,哪怕你有很好的发行渠道,中国一年也没有几部好电影,所以大部分时候那些院线影城都放在那儿,电影不好,自然没有人看。”
未来走向
业内人士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国内的院线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重组或者说改革的机会。如果有五六条势均力敌的大院线作为全国院线市场的领头,那么势均力敌,体量相当、份额相当、经营水平也各有所长的话,相互之间的竞争可以反过来推动电影领域的一些改革,比如说影片分线;或者说影片发行如果更有技术含量,也能引领观众的欣赏口味,促进创作的繁荣和丰富。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未来中国电影应朝三个方面发展,一个是延长产业链条,一个是国际化,一个就是制作老少皆宜的电影,“从这三个角度都可以扩大我们的产业规模,分散风险,而且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他判断,风险分散之后,中国电影就可以呈现多样性,比如有的票价高,有的票价低,院线的成长就还可以有比较大的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表示,在未来,中国电影可能通过现代的金融运营的方式,“在采取更高层次的这样一种规模化、更高层次金融运作的这种方式,比方说购买股权等等的这种方式,来解决我们需要的一些问题。”
票价虚高
9月19日,北京双井店UME国际影城熙熙攘攘。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这里看电影的以年青人居多,由于是星期六,年轻白领、大学生不少,其中不少是恋人。
当天的电影票价80元一张。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年轻人都表示,感觉“票价偏高”。不过有几位大学生告诉记者,“我们是从网上团的票,实际价格35元。”
业内人士透露,从电影院排档的票价看,一般是六七十元一张,大片基本超过100元一张。而实际上很多观众通过团购、打折、网络等手段购票,一般平均票价在三四十元左右。“即使是30元的票价,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票价与居民收入对比来看,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刘嘉也认为,中国电影市场整体的平均票价和国民的收入来比的话,应该是偏高的。“从绝对值看我们已经很高了,要从人均收入来讲,那已经高的离谱了,所以高票价的合理性是值得探讨的,高票价本身也限制了很多老百姓来看电影。”
他同时指出,票价虚高带来的后果是,“中国电影长期以来没有享受到其他行业享受的人口红利。”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电影的高票价?专家表示,原因很复杂,但问题的本质不是票价高低,而是价格机制混乱,导致票价虚高。“影院的挂牌价是很高,但问题是没有多少观众是按挂牌价买票,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以低于挂牌价的价格买到票,比如会员卡、团购券、兑换券等。这样混乱的结果只有一个:损害行业秩序,最终损害观众的积极性,导致影院的观影人次上不来。”
同质化竞争
记者了解到,UME电影管理集团成立于2002年,到现在已经发展到全国有16家五星级电影院,并且是以每年新开4家店的速度在发展,2011年票房收入4.2亿元,全国院线排名第八位。
谈起中国电影,UME国际影城总经理陆遥告诉记者,他感触最深的是国产电影的“题材撞车”和同质化竞争现象。
“比如‘五一’节期间接连上映的,《黄金大劫案》《匹夫》《杀生》等,这都是同类型的片子,都是排的民国时期的,除暴安良的、土匪的。”他举例说,“这些杀富济贫类型的片子,同时撞车了,那么在这期间呢,上映了14部电影。通常中国的现代化影城也就是六七个影厅,同时上14部电影,制片方都希望自己的电影最少能保证有一个厅放映,但实在太难做到了,太拥挤了。”
专家对此表示,从整个电影产业链来看,粗放式的、单一依靠票房收入,依靠投资扩张来拉动增长的盈利模式是造成目前影院同质化竞争的主要原因。
陆遥也认为,现在国内的影片排片处于无序状态,利益导向主宰了一切。“现在市场出现的什么是按效益排片,按上座率来淘汰等等都是这样来。那么在黄金时段,大家都去排挣钱的影片,都恨不能在这个时间,最大限度把所有的观众都吸引到我这里来。”
而这样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国产电影自相残杀,一地鸡毛。
盲目建设院线
和高票价相对应的是,中国电影院线建设方面的“繁荣”。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统计显示,中国的影院已达到2800多家。截至2011年底,全国影院数量达2803家,银幕总数9266块,其中90%的银幕已经数字化。2011年,我国影院和银幕建设继续爆炸性增长,年新增银幕3030块,平均每天新增8.3块,比2010年增长约50%。
记者了解到,中国的电影产业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始自2002年,当时各省级电影院开始院线改革,寻求市场化道路。2005年,以万达为代表的民营投资进入电影院线,并于2010年成为国内院线中首条突破10亿元的院线,至2011年其票房更达到17.85亿元,平均市场份额近14%,在全国院线排名第一。
但据中影新农村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耿西林透露,目前中国的2800多家影院中,可统计票房的只有2261家,有五六百家影院对票房基本没有贡献。
“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过于严重。”耿西林表示,扎堆建影院的直接后果就是银幕数增长,在观众数量没有得到相应幅度增长的情况下,资源被严重浪费。2011年,中国银幕总数较2010年上升了50%,但票房只上升了28%。
专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院线的发展仍然是粗放式的量的扩张,而电影产业的活力或者院线市场的活力,不能仅靠外延性增长的方式,应该是外延性和内延性相结合的——院线靠自身的经营水平,增加电影的附加值来提高盈利的水平。遗憾的是,大部分中国院线至今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大家是还在一个很粗放的阶段当中,一种很粗放的竞争,大家院线的竞争还是在规模上,就是还在不停的圈地啊,或者说吸引影院啊,增加荧幕啊,就是靠外延性的那种增长来拉动,让自己能够好像壮大起来。”电影市场专家刘嘉直陈中国电影的弊病所在,“实际上,对于影院经营来说,服务的品质最重要。”
制片内容相对单一,观影人群过于集中
在UME国际影城,记者采访到了数名观影者,他们均表示,平常观看的电影以国外大片居多。“因为大部分电影院的影片,就是以动作片和大场面的那种3D效果片为主,文艺片或者是一些小众片稍微少了一点。”其中一名观影者告诉记者。
不得不说,制片内容相对单一正是中国电影目前的真实现状,而这也导致了观影人群的相对集中。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电影类型的分布情况是:爱情片28%,动作片22%,喜剧片20%,战争片10%,历史片9%,动画片6%,惊悚片5%。其中爱情片、动作片以及喜剧片主要吸引年轻人的消费。
市场的票房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电影90%的票房是由16岁到30岁之间的人群消费的。
电影市场专家刘嘉认为,制片内容的单一跟整个电影产业的“急功近利”有很大关系。“在以前,影院的投资回报率时段就是晚上6点到8点,这比较正常。但是这几年,投资者投资一个影院,往往要求3年就收回投资,最多不能超过4年或者5年。这给影院经营者的压力就特别大。影院靠什么来完成利润指标?只能选择所谓最受市场欢迎的片子,来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导向也必然导致制品内容相对趋同单一。”
在刘嘉看来,这是中国电影不成熟的表现,“美国人看电影,很多都是家长带上小孩再加上青少年来消费,这个市场就很大,这说明我们现在电影的水平还没有跟上。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电影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十字路口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2012年,中国电影行业已经面临投资和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全行业在大规模数字化的冲击下将重新洗牌,盈利模式和发行模式亟待创新,同时优化和扩大海外发行渠道也已势在必行。
“这就意味着中国电影事业要寻找新的出路,”刘嘉分析,“单纯靠票房市场,靠高票价的单一盈利模式注定越走越窄。”
他以美国为例比较,目前美国电影本土的票房只能占到30%,剩下的70%中有30%以上是靠海外市场。还有30%左右,它开的是产业下游部分附加值的窗口,如点播、网络、音像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中国电影也做的比较不够,比如电影院线产品开发啊,电影好多的周边或者是合作的一些投资,比如说从电视到电影到游戏这种综合的开发等等。”
摩立特集团大中国区副总裁李广海认为,中国电影目前最尴尬的是缺少好电影,这是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我觉得就是内容为王,最关键你还是有内容,你说别的都没有用,哪怕你有很好的发行渠道,中国一年也没有几部好电影,所以大部分时候那些院线影城都放在那儿,电影不好,自然没有人看。”
未来走向
业内人士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国内的院线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重组或者说改革的机会。如果有五六条势均力敌的大院线作为全国院线市场的领头,那么势均力敌,体量相当、份额相当、经营水平也各有所长的话,相互之间的竞争可以反过来推动电影领域的一些改革,比如说影片分线;或者说影片发行如果更有技术含量,也能引领观众的欣赏口味,促进创作的繁荣和丰富。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未来中国电影应朝三个方面发展,一个是延长产业链条,一个是国际化,一个就是制作老少皆宜的电影,“从这三个角度都可以扩大我们的产业规模,分散风险,而且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他判断,风险分散之后,中国电影就可以呈现多样性,比如有的票价高,有的票价低,院线的成长就还可以有比较大的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表示,在未来,中国电影可能通过现代的金融运营的方式,“在采取更高层次的这样一种规模化、更高层次金融运作的这种方式,比方说购买股权等等的这种方式,来解决我们需要的一些问题。”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