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空气质量“考题”不能太简单
由22家消协维权单位历时3个多月进行的全国首次大规模车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日前有了结果。实验报告显示,在公开征集到的25个品牌(含进口品牌)共计43个在用车型中,只有3辆样车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超标,其他样车车内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达标率为93.02%。
依照当学生的经验,考了90分以上绝对就是优秀,车内空气质量达标率这么高,也应该算是好样的,可喜可贺了。可是,考虑到目前有关车内空气污染的报道不断,民间抱怨和投诉日益增多的现实背景,这样一份“优秀”的成绩单多少让人觉得有点虚。
我们知道,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送检车辆越多检测结果才越科学越准确,而此次检测仅有43辆车,这一下就把可信度降下来了;而且,此次检测依据的是今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该指南只有对包括苯、甲苯、甲醛等在内的8种常见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检测要求,这比欧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的检测项目少多了,而事实上,目前已知汽车车内空气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多达上百种。很显然,就像考题出得简单学生考试成绩会一片大好一样,此次车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达标率高,很容易让人怀疑这跟检测标准低有关。
当然,“考题简单”并非只是一种理论推测。一位多年从事车内空气检测的专业人士表示,他曾试着按欧美标准严格检测过一些车辆,结果没有一辆合格的。他据此指出此次比较试验的合格率获“优”,某种程度上有“被提高”之嫌。一旦这个“被”字把人为因素凸显出来,那么人们就在检测者放低标准的主观性之外,还隐约可以看到送检车辆背后厂商的影子。为了获优,至少为了不被抓到问题,厂商在送检车辆时有所挑选,有所处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厂商的影子”一现,问题就变得复杂同时也就接近本质了。事实上,“厂商的影子”不仅可以影响考试成绩,它还可以影响考试命题,甚至影响考试规则。随着中国快步进入汽车社会,近些年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日益关注,但国内汽车厂商却并没有跟进意识,它们大多都对“看不见的”车内空气污染假装看不见,而为了降低成本,一些厂商还放松对供应链的把关,听任达不到环保标准的材料或零部件进入生产线。厂商的放任态度,缘于我国目前尚无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而法律法规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也与厂商对制定相关新利18国际路线的不配合、消极应对甚至对抗有关。人们看到,千呼万唤才出台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只不过是个“指南”,仅具有推荐性而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其对当下车内污染问题的改进作用微乎其微。
不过,“厂商的影子”再怎么作祟,毕竟也只能是“影子”,以整车企业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再怎么尽力延缓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出台,它们也终挡不住车内空气质量立法的大势。然而,大势的驱动者并非只是汽车市场的监管部门,本身就以数量取胜且拥有“上帝”权威的消费者才是势能之源。事实上,国内汽车消费文化现在并不成熟,许多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还不够,这就从客观和外在上减小了对厂商的压力,使它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改进工作。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消费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车辆的价值,把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当作一件事关自身健康和权益的大事看待,发现有污染超标问题,一定要大胆曝光,形成从市场向车企反馈的外部压力,促使其向市场良性方向发展。
由22家消协维权单位历时3个多月进行的全国首次大规模车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日前有了结果。实验报告显示,在公开征集到的25个品牌(含进口品牌)共计43个在用车型中,只有3辆样车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超标,其他样车车内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达标率为93.02%。
依照当学生的经验,考了90分以上绝对就是优秀,车内空气质量达标率这么高,也应该算是好样的,可喜可贺了。可是,考虑到目前有关车内空气污染的报道不断,民间抱怨和投诉日益增多的现实背景,这样一份“优秀”的成绩单多少让人觉得有点虚。
我们知道,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送检车辆越多检测结果才越科学越准确,而此次检测仅有43辆车,这一下就把可信度降下来了;而且,此次检测依据的是今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该指南只有对包括苯、甲苯、甲醛等在内的8种常见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检测要求,这比欧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的检测项目少多了,而事实上,目前已知汽车车内空气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多达上百种。很显然,就像考题出得简单学生考试成绩会一片大好一样,此次车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达标率高,很容易让人怀疑这跟检测标准低有关。
当然,“考题简单”并非只是一种理论推测。一位多年从事车内空气检测的专业人士表示,他曾试着按欧美标准严格检测过一些车辆,结果没有一辆合格的。他据此指出此次比较试验的合格率获“优”,某种程度上有“被提高”之嫌。一旦这个“被”字把人为因素凸显出来,那么人们就在检测者放低标准的主观性之外,还隐约可以看到送检车辆背后厂商的影子。为了获优,至少为了不被抓到问题,厂商在送检车辆时有所挑选,有所处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厂商的影子”一现,问题就变得复杂同时也就接近本质了。事实上,“厂商的影子”不仅可以影响考试成绩,它还可以影响考试命题,甚至影响考试规则。随着中国快步进入汽车社会,近些年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日益关注,但国内汽车厂商却并没有跟进意识,它们大多都对“看不见的”车内空气污染假装看不见,而为了降低成本,一些厂商还放松对供应链的把关,听任达不到环保标准的材料或零部件进入生产线。厂商的放任态度,缘于我国目前尚无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而法律法规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也与厂商对制定相关新利18国际路线的不配合、消极应对甚至对抗有关。人们看到,千呼万唤才出台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只不过是个“指南”,仅具有推荐性而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其对当下车内污染问题的改进作用微乎其微。
不过,“厂商的影子”再怎么作祟,毕竟也只能是“影子”,以整车企业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再怎么尽力延缓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出台,它们也终挡不住车内空气质量立法的大势。然而,大势的驱动者并非只是汽车市场的监管部门,本身就以数量取胜且拥有“上帝”权威的消费者才是势能之源。事实上,国内汽车消费文化现在并不成熟,许多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还不够,这就从客观和外在上减小了对厂商的压力,使它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改进工作。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消费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车辆的价值,把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当作一件事关自身健康和权益的大事看待,发现有污染超标问题,一定要大胆曝光,形成从市场向车企反馈的外部压力,促使其向市场良性方向发展。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