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宁夏羊绒产业华丽蜕变的背后
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宁夏羊绒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由贴牌产品向自主品牌转变。曾经的加工小作坊,已经实现了华丽转身,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出口规模突破1亿美元。“十一五”期间,更是创造了5年产值增4倍的奇迹,确立起“世界羊绒看中国,精品羊绒在宁夏”的产业地位。
宁夏羊绒产业如何实现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神奇蜕变,记者带你探寻背后的缘由。
近年来,宁夏羊绒产业的异军突起让世人刮目相看。世界40%以上的原绒、欧洲70%以上的精纺绒、中国60%以上的精品无毛绒都来自这里,每年生产处理原绒达到8000吨。然而,让人称奇的是,宁夏本地自产原绒量不足200吨,95%以上的原绒从国内外收购而来。据悉,宁夏拥有一支3万多人的羊绒收购队伍,足迹遍布新疆、内蒙古等11个省区以及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国家。
在宁夏,收购原绒的传统由来已久,许多羊绒企业的老板都脱胎于走村串户的“羊绒贩子”。改革开放初期,宁夏灵武、同心就有大量居民依靠收购羊绒为生。他们从羊农手中收购原绒后,转手卖给国内外一些生产厂家,从中赚取差价。随着对羊绒产业的深入了解,一些有远见的收购者动起了脑筋,开始办起了加工作坊,逐渐向产业下游进军。先是绒毛分梳,然后是粗纺、精纺,再是羊绒制品……就这样,一步一步,由小到大、由粗变精、由原料到终端,宁夏羊绒产业实现了蜕变。
宁夏境内共有大大小小羊绒企业300家左右,主要集中在南部的同心县和中部的灵武市,以此形成了两大产业集群。同心定位于全国羊绒集散地,经销原绒约占全国产绒量的二分之一、世界产绒量的三分之一。全县有1.5万人从事羊绒收购,常年活跃于全国乃至世界羊绒产区和羊绒流通市场,因其丰富的收购经验和较强的鉴别能力,被羊绒界誉为“世界上最庞大、最优秀的羊绒购销队伍”。灵武则定位于羊绒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主要生产加工无毛绒、羊绒条、羊绒纱和羊绒衫等,年出口额达到1亿美元以上。
同心与灵武在羊绒产业上的明确定位,避免了两大集群的同质竞争,并形成有序的上下游关系。在羊绒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呈现出一种“竞争+合作”的态势,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同行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常常迸发出创新的灵感。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得到攻克,羊绒精纺、低温染色等技术工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银、嘉源、荣昌三大集团共同完成了我国唯一的羊绒制条技术企业标准。
集群式发展,不仅加速了羊绒技术的创新,而且增强了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对羊绒纺织业造成重大冲击,国际羊绒价格大幅下降。然而,宁夏羊绒加工企业凭借着对产业的发展信心,并没有减少对原料的购买,而是积极筹措资金扩大收购,既缓解了上游供应商的压力,也巩固了产业地位。在严峻国际市场的倒逼下,企业纷纷调整出口结构,大幅削减原料的出口,同时下定决心创立自主品牌。一些企业甚至直接到外国注册,英国百年老店邓肯纱厂在这一时期被灵武羊绒企业——中银绒业所收购,走出去的步伐加速。结果,宁夏羊绒产业不仅没有倒下,反而转危为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没有天时、地利,宁夏羊绒产业凭借“人和”弥补了短板,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政府扶持优化软硬环境
2010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灵武羊绒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宁夏羊绒产业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也是宁夏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羊绒产业的厚爱和支持。
事实上,在对待羊绒产业的发展上,地方政府有过深刻的教训。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值羊绒产业起步的关键阶段。地方政府对已经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羊绒产业不规划、不引导、不扶持,任其自生自灭。一些羊绒企业因造假失信破坏了市场秩序,整个产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大量区内外羊绒经营者被迫离开宁夏,转向河北清河等地,同心、灵武等地的经济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
眼看着羊绒产业的日渐衰落,地方政府的神经被深深触动。本世纪初,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优化经济环境,重振羊绒产业雄风。2002年,自治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羊绒产业协调小组,协调解决羊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灵武、同心分别建起了占地3000亩和500亩的羊绒工业园区;2003年,自治区商务厅牵头成立了宁夏羊绒商会。地方政府的领导还亲自到清河等地招商引资,动员宁夏人回乡投资办厂。领导的重视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极大地推动了宁夏羊绒产业化的进程,一批宁夏人开始从外地返回家乡。
2007年3月,宁夏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羊绒产业发展的意见》,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凡是在灵武、同心羊绒工业园区投资建厂,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自治区政府一次性补助300万元。同时,为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别在灵武、同心羊绒工业园区组建起信用担保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自治区财政每年分别注入200万元资本金。
2006年9月,首届中国(宁夏)国际羊绒贸易博览会在银川举行,展会虽然只有两天,但签订内外销合同贸易金额22亿元。从这一年起,每隔两年举行一次,2012年9月将举行第四届博览会。这是自治区政府为促进羊绒产业的又一重要举措,搭建起宣传推介、技术交流、招商引资的大平台。
围绕着羊绒产业的发展,各政府职能部门也纷纷创新举措,扬风助力。2009年,自治区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灵武市人民政府及三家担保公司共同签署《宁夏羊绒担保机构风险抵押金管理协议》,设立羊绒担保机构风险抵押金,支持宁夏羊绒企业加快发展。科技部门还通过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和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渠道,有效解决羊绒加工科研装备不足的问题。目前,灵武羊绒园区承担区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40多项,争取国家科技经费3100多万元。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宁夏将打造成全国最大、世界一流的羊绒精深加工基地,羊绒产业完成年产值200亿元,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羊绒产业的未来。
检企合作激发产业新活力
早在2009年初,宁夏检验检疫局就与辖区内4家龙头羊绒企业签订了支持协议,以提升产品质量为着力点,共同打造羊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局采取了一系列的帮扶措施:指导企业建立从主要原辅料、关键生产环节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羊绒及其制品技术壁垒的风险预警机制,共同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帮助企业加强检测实验室建设,提升自检自控能力。
经过多年的有效帮扶和监管,宁夏地区羊绒产品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为进一步扶持产业发展,宁夏检验检疫局对羊绒企业实施分类管理,企业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便利措施带来的好处。中银绒业就凭借其良好的产品品质和诚信经营,被评为一类出口企业,出口的羊绒衫基本实现了“当天报检当天检验检疫放行”。放行周期由原来的3天左右缩短到1天,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成为扩大出口的助推器。
科技共建,是检企合作的另一个亮点。2010年,宁夏检验检疫局将国家级羊绒及其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由市区搬迁至灵武羊绒工业园区,一个面向所有羊绒企业的科技检测服务平台就此搭建起来。检企双方以国家级羊绒及其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着力开展相关检测技术、检测标准体系、破解国外技术壁垒方面的研究。通过科技攻关,结出了羊绒炭疽杆菌PCR检测法等一批科研成果,大幅提升了检测速度和准确度。
根据检验检疫部门的统计,2011年,宁夏羊绒产品的整体出口规模达到1.3亿美元,同比增长25%。羊绒衫等工业制成品出口高速增长,所占份额由上一年度的27%上升至39%,绒毛等原料出口则基本持平,份额降至61%。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变,反映出产业调整的渐趋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与近年来检验检疫部门的持续帮扶密不可分,检企合作给羊绒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今年一季度,经严格检验检疫,宁夏地区共出口羊绒及其制品1847万美元,同比增长57.8%。其中,羊绒衫出口形势更为喜人,增幅达到101%。
宁夏首创羊绒炭疽杆菌快速检验法
宁夏检验检疫局首次将荧光PCR检测法用于绒毛炭疽杆菌检验,为羊绒炭疽杆菌检测找到一种快速、准确、特异鉴定的方法。
出口羊绒有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在绒毛中不得检出炭疽杆菌。但炭疽杆菌作为芽孢杆菌的一种,用传统的检测方法,要经过微生物培养和生化实验,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与同时存在的“家族成员”,如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区分开来得出准确结果,影响了检测的速度,拖延了出口验放的时间。
为此,该局检测部门针对这一实际问题,经过2年的试验研究找到了8对炭疽杆菌的特异基因片段,将其作为区分其他芽孢杆菌特殊标记,并用于采集绒毛样本的荧光PCR检测中,再通过电脑运算得出的不同数据图形,不仅可以准确判断出是哪种芽孢杆菌,而且使检测周期由原来的7天缩短为24小时,大大提高了出口验放速度。
羊绒及其制品检验检疫要求
注册登记绒毛属于非食用动物产品,出口企业必须到检验检疫部门注册登记。注册时,应提供加工工艺流程图、规范的操作规程、日常卫生管理制度、消毒防疫管理制度、出口食用性动物产品出入场管理制度、药残/重金属残留监控制度等。羊绒衫属于轻工业制品,出口企业无须进行注册登记。
检验批次绒毛原料出口时应批批检验,而且要进行动物检疫。羊绒衫等制成品,可根据企业的质量管理情况,实施分类管理,适当降低抽检批次。
检测指标羊绒检测指标一般包含纤维含量、手排长度、平均直径、含粗率、含杂率、回潮率等。
宁夏检企合作共促纺织服装产品扩大出口
2009年2月13日,宁夏检验检疫局与宁夏中银绒业、灵武圣雪绒等4家纺织服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扩大出口。
根据合作协议,宁夏检验检疫局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出口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并建立纺织品、服装及羊绒制品技术壁垒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发布预警通报,提供国际技术壁垒动态信息,反馈国外最新技术法规、检测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采取分类管理的监管方式,对一类企业,减少出口商品抽查检测频次,协助企业运用远程电子报检、远程监控等现代技术,在确保质量安全的条件下实施“直通放行”,提高通关速度。
与此同时,4家企业也将进一步落实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职责,采用国际标准加强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选派技术人员到宁夏检验检疫局实验室进行培训;配合开展检验检疫有关纺织品、服装及羊绒制品标准制修订工作,联合争取科研课题的立项及实施工作;提高出口产品通关的电子信息化程度,创造“直通放行”条件等。
各方声音
宁夏的服装行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具有鲜明的特色、相对的比较优势和后发潜力,特别是拥有羊绒这一特色产品。宁夏将通过大力提升纺织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加速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结构由偏重型向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转变。
——宁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齐同生
检验检疫部门不仅要严格执法把关,更要瞄准产业调整的方向,在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中自我定位。服务发展,落到实处就是帮助本地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这就需要以企业的正当需求为核心,与自身职责相对照,找到服务的结合点,支持本地产业获得竞争优势。
——宁夏检验检疫局局长宇方成
宁夏要想做大做强羊绒产业,必须面对国际国内羊绒产业发展形势,产业链条向前延伸,从繁育优质种山羊着手做起,争取国际检测部门对羊绒标准的认可,大力改进生产工艺,做好产品设计,在增加羊绒制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上下工夫。
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宁夏羊绒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由贴牌产品向自主品牌转变。曾经的加工小作坊,已经实现了华丽转身,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出口规模突破1亿美元。“十一五”期间,更是创造了5年产值增4倍的奇迹,确立起“世界羊绒看中国,精品羊绒在宁夏”的产业地位。
宁夏羊绒产业如何实现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神奇蜕变,记者带你探寻背后的缘由。
近年来,宁夏羊绒产业的异军突起让世人刮目相看。世界40%以上的原绒、欧洲70%以上的精纺绒、中国60%以上的精品无毛绒都来自这里,每年生产处理原绒达到8000吨。然而,让人称奇的是,宁夏本地自产原绒量不足200吨,95%以上的原绒从国内外收购而来。据悉,宁夏拥有一支3万多人的羊绒收购队伍,足迹遍布新疆、内蒙古等11个省区以及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国家。
在宁夏,收购原绒的传统由来已久,许多羊绒企业的老板都脱胎于走村串户的“羊绒贩子”。改革开放初期,宁夏灵武、同心就有大量居民依靠收购羊绒为生。他们从羊农手中收购原绒后,转手卖给国内外一些生产厂家,从中赚取差价。随着对羊绒产业的深入了解,一些有远见的收购者动起了脑筋,开始办起了加工作坊,逐渐向产业下游进军。先是绒毛分梳,然后是粗纺、精纺,再是羊绒制品……就这样,一步一步,由小到大、由粗变精、由原料到终端,宁夏羊绒产业实现了蜕变。
宁夏境内共有大大小小羊绒企业300家左右,主要集中在南部的同心县和中部的灵武市,以此形成了两大产业集群。同心定位于全国羊绒集散地,经销原绒约占全国产绒量的二分之一、世界产绒量的三分之一。全县有1.5万人从事羊绒收购,常年活跃于全国乃至世界羊绒产区和羊绒流通市场,因其丰富的收购经验和较强的鉴别能力,被羊绒界誉为“世界上最庞大、最优秀的羊绒购销队伍”。灵武则定位于羊绒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主要生产加工无毛绒、羊绒条、羊绒纱和羊绒衫等,年出口额达到1亿美元以上。
同心与灵武在羊绒产业上的明确定位,避免了两大集群的同质竞争,并形成有序的上下游关系。在羊绒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呈现出一种“竞争+合作”的态势,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同行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常常迸发出创新的灵感。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得到攻克,羊绒精纺、低温染色等技术工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银、嘉源、荣昌三大集团共同完成了我国唯一的羊绒制条技术企业标准。
集群式发展,不仅加速了羊绒技术的创新,而且增强了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对羊绒纺织业造成重大冲击,国际羊绒价格大幅下降。然而,宁夏羊绒加工企业凭借着对产业的发展信心,并没有减少对原料的购买,而是积极筹措资金扩大收购,既缓解了上游供应商的压力,也巩固了产业地位。在严峻国际市场的倒逼下,企业纷纷调整出口结构,大幅削减原料的出口,同时下定决心创立自主品牌。一些企业甚至直接到外国注册,英国百年老店邓肯纱厂在这一时期被灵武羊绒企业——中银绒业所收购,走出去的步伐加速。结果,宁夏羊绒产业不仅没有倒下,反而转危为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没有天时、地利,宁夏羊绒产业凭借“人和”弥补了短板,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政府扶持优化软硬环境
2010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灵武羊绒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宁夏羊绒产业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也是宁夏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羊绒产业的厚爱和支持。
事实上,在对待羊绒产业的发展上,地方政府有过深刻的教训。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值羊绒产业起步的关键阶段。地方政府对已经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羊绒产业不规划、不引导、不扶持,任其自生自灭。一些羊绒企业因造假失信破坏了市场秩序,整个产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大量区内外羊绒经营者被迫离开宁夏,转向河北清河等地,同心、灵武等地的经济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
眼看着羊绒产业的日渐衰落,地方政府的神经被深深触动。本世纪初,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优化经济环境,重振羊绒产业雄风。2002年,自治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羊绒产业协调小组,协调解决羊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灵武、同心分别建起了占地3000亩和500亩的羊绒工业园区;2003年,自治区商务厅牵头成立了宁夏羊绒商会。地方政府的领导还亲自到清河等地招商引资,动员宁夏人回乡投资办厂。领导的重视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极大地推动了宁夏羊绒产业化的进程,一批宁夏人开始从外地返回家乡。
2007年3月,宁夏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羊绒产业发展的意见》,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凡是在灵武、同心羊绒工业园区投资建厂,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自治区政府一次性补助300万元。同时,为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别在灵武、同心羊绒工业园区组建起信用担保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自治区财政每年分别注入200万元资本金。
2006年9月,首届中国(宁夏)国际羊绒贸易博览会在银川举行,展会虽然只有两天,但签订内外销合同贸易金额22亿元。从这一年起,每隔两年举行一次,2012年9月将举行第四届博览会。这是自治区政府为促进羊绒产业的又一重要举措,搭建起宣传推介、技术交流、招商引资的大平台。
围绕着羊绒产业的发展,各政府职能部门也纷纷创新举措,扬风助力。2009年,自治区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灵武市人民政府及三家担保公司共同签署《宁夏羊绒担保机构风险抵押金管理协议》,设立羊绒担保机构风险抵押金,支持宁夏羊绒企业加快发展。科技部门还通过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和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渠道,有效解决羊绒加工科研装备不足的问题。目前,灵武羊绒园区承担区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40多项,争取国家科技经费3100多万元。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宁夏将打造成全国最大、世界一流的羊绒精深加工基地,羊绒产业完成年产值200亿元,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羊绒产业的未来。
检企合作激发产业新活力
早在2009年初,宁夏检验检疫局就与辖区内4家龙头羊绒企业签订了支持协议,以提升产品质量为着力点,共同打造羊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局采取了一系列的帮扶措施:指导企业建立从主要原辅料、关键生产环节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羊绒及其制品技术壁垒的风险预警机制,共同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帮助企业加强检测实验室建设,提升自检自控能力。
经过多年的有效帮扶和监管,宁夏地区羊绒产品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为进一步扶持产业发展,宁夏检验检疫局对羊绒企业实施分类管理,企业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便利措施带来的好处。中银绒业就凭借其良好的产品品质和诚信经营,被评为一类出口企业,出口的羊绒衫基本实现了“当天报检当天检验检疫放行”。放行周期由原来的3天左右缩短到1天,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成为扩大出口的助推器。
科技共建,是检企合作的另一个亮点。2010年,宁夏检验检疫局将国家级羊绒及其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由市区搬迁至灵武羊绒工业园区,一个面向所有羊绒企业的科技检测服务平台就此搭建起来。检企双方以国家级羊绒及其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着力开展相关检测技术、检测标准体系、破解国外技术壁垒方面的研究。通过科技攻关,结出了羊绒炭疽杆菌PCR检测法等一批科研成果,大幅提升了检测速度和准确度。
根据检验检疫部门的统计,2011年,宁夏羊绒产品的整体出口规模达到1.3亿美元,同比增长25%。羊绒衫等工业制成品出口高速增长,所占份额由上一年度的27%上升至39%,绒毛等原料出口则基本持平,份额降至61%。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变,反映出产业调整的渐趋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与近年来检验检疫部门的持续帮扶密不可分,检企合作给羊绒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今年一季度,经严格检验检疫,宁夏地区共出口羊绒及其制品1847万美元,同比增长57.8%。其中,羊绒衫出口形势更为喜人,增幅达到101%。
宁夏首创羊绒炭疽杆菌快速检验法
宁夏检验检疫局首次将荧光PCR检测法用于绒毛炭疽杆菌检验,为羊绒炭疽杆菌检测找到一种快速、准确、特异鉴定的方法。
出口羊绒有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在绒毛中不得检出炭疽杆菌。但炭疽杆菌作为芽孢杆菌的一种,用传统的检测方法,要经过微生物培养和生化实验,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与同时存在的“家族成员”,如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区分开来得出准确结果,影响了检测的速度,拖延了出口验放的时间。
为此,该局检测部门针对这一实际问题,经过2年的试验研究找到了8对炭疽杆菌的特异基因片段,将其作为区分其他芽孢杆菌特殊标记,并用于采集绒毛样本的荧光PCR检测中,再通过电脑运算得出的不同数据图形,不仅可以准确判断出是哪种芽孢杆菌,而且使检测周期由原来的7天缩短为24小时,大大提高了出口验放速度。
羊绒及其制品检验检疫要求
注册登记绒毛属于非食用动物产品,出口企业必须到检验检疫部门注册登记。注册时,应提供加工工艺流程图、规范的操作规程、日常卫生管理制度、消毒防疫管理制度、出口食用性动物产品出入场管理制度、药残/重金属残留监控制度等。羊绒衫属于轻工业制品,出口企业无须进行注册登记。
检验批次绒毛原料出口时应批批检验,而且要进行动物检疫。羊绒衫等制成品,可根据企业的质量管理情况,实施分类管理,适当降低抽检批次。
检测指标羊绒检测指标一般包含纤维含量、手排长度、平均直径、含粗率、含杂率、回潮率等。
宁夏检企合作共促纺织服装产品扩大出口
2009年2月13日,宁夏检验检疫局与宁夏中银绒业、灵武圣雪绒等4家纺织服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扩大出口。
根据合作协议,宁夏检验检疫局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出口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并建立纺织品、服装及羊绒制品技术壁垒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发布预警通报,提供国际技术壁垒动态信息,反馈国外最新技术法规、检测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采取分类管理的监管方式,对一类企业,减少出口商品抽查检测频次,协助企业运用远程电子报检、远程监控等现代技术,在确保质量安全的条件下实施“直通放行”,提高通关速度。
与此同时,4家企业也将进一步落实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职责,采用国际标准加强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选派技术人员到宁夏检验检疫局实验室进行培训;配合开展检验检疫有关纺织品、服装及羊绒制品标准制修订工作,联合争取科研课题的立项及实施工作;提高出口产品通关的电子信息化程度,创造“直通放行”条件等。
各方声音
宁夏的服装行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具有鲜明的特色、相对的比较优势和后发潜力,特别是拥有羊绒这一特色产品。宁夏将通过大力提升纺织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加速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结构由偏重型向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转变。
——宁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齐同生
检验检疫部门不仅要严格执法把关,更要瞄准产业调整的方向,在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中自我定位。服务发展,落到实处就是帮助本地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这就需要以企业的正当需求为核心,与自身职责相对照,找到服务的结合点,支持本地产业获得竞争优势。
——宁夏检验检疫局局长宇方成
宁夏要想做大做强羊绒产业,必须面对国际国内羊绒产业发展形势,产业链条向前延伸,从繁育优质种山羊着手做起,争取国际检测部门对羊绒标准的认可,大力改进生产工艺,做好产品设计,在增加羊绒制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上下工夫。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