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冬虫夏草: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源
有“软黄金”美誉的冬虫夏草,生长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因其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神奇功效,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深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青睐。
一个品牌就是一个承诺
冬虫夏草(藏语:雅杂滚布),简称冬虫草、虫草。它是冬虫夏草真菌侵染蝙蝠蛾幼虫而成的虫菌结合体。冬虫夏草是特指专一的以青藏高原为主产地、长期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特定名称。
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将冬虫夏草、人参、鹿茸共称为“中华三宝”。
对其药用价值的认识已达1000多年的历史。我国藏族人民最早认识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早在公元8世纪,我国的藏医就已经认识到冬虫夏草能“治肺部疾病”,并将其收入藏医名著《月王药诊》。此后冬虫夏草一直为藏医、蒙医所常用。随着藏、蒙、汉文化的不断交流,冬虫夏草健体疗疾的经验也传入中原大地,并被中医认可。1757年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1765年清代中医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一书,有很大篇幅记载了冬虫夏草。以及古代70多部中药文献对冬虫夏草的功效都有记载。
冬虫夏草形成产业
目前,我国冬虫夏草的产量已经上升到每年200吨左右,青海是冬虫夏草的主产区,不仅产量居首,年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而且质量也最好。
自明代开始,青海冬虫夏草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声誉,冬虫夏草多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冬虫夏草功效不断发掘的背景下,冬虫夏草的采挖量和价格不断攀升,并赢得了“软黄金”的美誉,冬虫夏草也成为青海省主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群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省草原面积近6亿亩,大多属于高寒草甸,是冬虫夏草生长的绝佳地区,玉树、果洛、海南、黄南等牧区都有分布,尤其是玉树地区的冬虫夏草以色泽褐黄、肉质肥厚、菌麻短而粗壮,质量好而最为出名。因此,民间有“中国冬虫夏草看青海,青海冬虫夏草看玉树”之说。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会长拉加才旦透露,目前青海省经营冬虫夏草的公司和个人有4000多个,以2012年不变价计算,青海省冬虫夏草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青海省已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冬虫夏草第一省”。如今,冬虫夏草已成为青海省旅游商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青海省对外交流的特色名片。
是产业,更是“名片”
青海冬虫夏草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冬虫夏草越来越值钱。看着逐年上涨的行情,冬虫夏草已成为一条致富的光明大道,大批人进入冬虫夏草的采挖、贸易中。同时,随着人们对冬虫夏草认知的提高,对其功效的认可度也在上升,市场的需求量迅速膨胀,立刻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拉加才旦说:“冬虫夏草的价格在短短几十年内一路飙升,由上世纪60年代的每斤几块钱,到21世纪初每斤也只有3000多元,但到了2012年,价格急剧上涨,平均价位高达每公斤30多万元。”
在西宁新千国际虫草大世界,有一家以鲍氏命名的虫草店,在冬虫夏草销售行业提起鲍氏家族,没有几人是不知道的。鲍顺春是以公司形式专营冬虫夏草的青海省第一人,不仅在青海有数家公司,更把生意做到了北京、广州等地。
冬虫夏草产业的繁荣,不仅让青海又有了一张“金名片”,同时,也解决了青海十几万人的就业问题,而买卖虫草更成为许多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鲍顺春说:“这是近30年最大的变化。”
保护冬虫夏草我们在行动
中科院考察数据显示,冬虫夏草在主产区,大部分地区冬虫夏草的产量不到25年前的10%,原分布密集区40%地块已经多年未发现生长冬虫夏草。同样的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在青藏高原,曾经有过1平方米挖出102根冬虫夏草的记录。可到了今天,别说1平方米,就是在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的草甸内,有时也很难觅到1根冬虫夏草。上世纪50年代,我国冬虫夏草的年产量曾经在200吨以上,60年代初为150多吨,而到了90年代则下降到100吨左右。
冬虫夏草作为宝贵的中药资源,重视对它的保护和开发,寻求通过人为干预促进其生存繁衍的新途径,实现冬虫夏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务之急。所以,现在已经到了高度重视冬虫夏草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时候了。
2010年,“青海冬虫夏草”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支持和发展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土特产品品牌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2011年,国务院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个要以草原植被保护和恢复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实施好草原管护、草畜平衡等各项生态保护工程的伟大实践,必将使青海各族人民与碧水青山相依,也为青海冬虫夏草资源的保护带来了良机。
如今,人参、鹿茸已经能人工大规模生产繁育了,那么,冬虫夏草能不能也大面积人工繁育呢?
2000年,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历经30年,在实验室内成功获得了全人工培养的冬虫夏草僵虫,并长出了有子座的个体,成功培养出世界上第一根真正意义上的无土人工冬虫夏草。虽然科研人员只培育出一根冬虫夏草,但它证明了冬虫夏草有可能实现人工培育。同时,也表明青海省在人工培育冬虫夏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青海省冬虫夏草研究工作,目前已经掌握了在无土条件下“虫”的人工饲养技术,摸索出了一套“草”的培养方法,初步掌握了虫草菌对虫草蝙蝠蛾幼虫的浸染技术,为进一步开发青海省冬虫夏草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实验设备落后的影响,部分实验数据无法测定。因此,对冬虫夏草形成的机理及生态特性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另外,还有虫草寄主昆虫的人工驯化问题、虫草菌入侵虫草寄主幼虫的机理以及子座原基的分化条件等世界性难题尚需破解。所以,冬虫夏草脱离实验室环境实现工业化生产或大田种植,在技术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冬虫夏草期待“良性循环”
提起冬虫夏草,就不能不提到沈南英,青海省著名的冬虫夏草研究专家。1980年,正是沈南英教授在全世界第一个分离出并证明中国被毛孢是唯一的中国冬虫夏草菌种;1983年,他又在模拟冬虫夏草自然生态条件下,让冬虫夏草菌种的子座芽发育,长成子座,并弹射出与天然冬虫夏草一样的子囊孢子,成功完成了冬虫夏草菌种的生物学鉴定,即冬虫夏草无性型到有性型的生物学世代循环。这对之后的冬虫夏草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一直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冬虫夏草第一人”。
由于滥采乱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担心冬虫夏草的寄主蝙蝠蛾有一天会消失。对此,沈南英教授很乐观,他说,在玉树的一个点上,他1966年去过,1986年也去过,时隔20年,发现仍然有冬虫夏草长出,这说明冬虫夏草就是可再生资源,只要生长环境不变,它就不可能绝迹。
沈南英教授说,现在医学界提出“向深海要药,向高原要药”的口号,作为生长在高原的“仙草”冬虫夏草,其活性成分是很多动植物所没有的。而且,全世界的虫草有500多种,但可以做药的寥寥(有的甚至还有毒),所以它神奇就神奇在这里。
有“软黄金”美誉的冬虫夏草,生长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因其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神奇功效,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深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青睐。
一个品牌就是一个承诺
冬虫夏草(藏语:雅杂滚布),简称冬虫草、虫草。它是冬虫夏草真菌侵染蝙蝠蛾幼虫而成的虫菌结合体。冬虫夏草是特指专一的以青藏高原为主产地、长期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特定名称。
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将冬虫夏草、人参、鹿茸共称为“中华三宝”。
对其药用价值的认识已达1000多年的历史。我国藏族人民最早认识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早在公元8世纪,我国的藏医就已经认识到冬虫夏草能“治肺部疾病”,并将其收入藏医名著《月王药诊》。此后冬虫夏草一直为藏医、蒙医所常用。随着藏、蒙、汉文化的不断交流,冬虫夏草健体疗疾的经验也传入中原大地,并被中医认可。1757年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1765年清代中医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一书,有很大篇幅记载了冬虫夏草。以及古代70多部中药文献对冬虫夏草的功效都有记载。
冬虫夏草形成产业
目前,我国冬虫夏草的产量已经上升到每年200吨左右,青海是冬虫夏草的主产区,不仅产量居首,年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而且质量也最好。
自明代开始,青海冬虫夏草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声誉,冬虫夏草多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冬虫夏草功效不断发掘的背景下,冬虫夏草的采挖量和价格不断攀升,并赢得了“软黄金”的美誉,冬虫夏草也成为青海省主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群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省草原面积近6亿亩,大多属于高寒草甸,是冬虫夏草生长的绝佳地区,玉树、果洛、海南、黄南等牧区都有分布,尤其是玉树地区的冬虫夏草以色泽褐黄、肉质肥厚、菌麻短而粗壮,质量好而最为出名。因此,民间有“中国冬虫夏草看青海,青海冬虫夏草看玉树”之说。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会长拉加才旦透露,目前青海省经营冬虫夏草的公司和个人有4000多个,以2012年不变价计算,青海省冬虫夏草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青海省已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冬虫夏草第一省”。如今,冬虫夏草已成为青海省旅游商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青海省对外交流的特色名片。
是产业,更是“名片”
青海冬虫夏草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冬虫夏草越来越值钱。看着逐年上涨的行情,冬虫夏草已成为一条致富的光明大道,大批人进入冬虫夏草的采挖、贸易中。同时,随着人们对冬虫夏草认知的提高,对其功效的认可度也在上升,市场的需求量迅速膨胀,立刻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拉加才旦说:“冬虫夏草的价格在短短几十年内一路飙升,由上世纪60年代的每斤几块钱,到21世纪初每斤也只有3000多元,但到了2012年,价格急剧上涨,平均价位高达每公斤30多万元。”
在西宁新千国际虫草大世界,有一家以鲍氏命名的虫草店,在冬虫夏草销售行业提起鲍氏家族,没有几人是不知道的。鲍顺春是以公司形式专营冬虫夏草的青海省第一人,不仅在青海有数家公司,更把生意做到了北京、广州等地。
冬虫夏草产业的繁荣,不仅让青海又有了一张“金名片”,同时,也解决了青海十几万人的就业问题,而买卖虫草更成为许多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鲍顺春说:“这是近30年最大的变化。”
保护冬虫夏草我们在行动
中科院考察数据显示,冬虫夏草在主产区,大部分地区冬虫夏草的产量不到25年前的10%,原分布密集区40%地块已经多年未发现生长冬虫夏草。同样的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在青藏高原,曾经有过1平方米挖出102根冬虫夏草的记录。可到了今天,别说1平方米,就是在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的草甸内,有时也很难觅到1根冬虫夏草。上世纪50年代,我国冬虫夏草的年产量曾经在200吨以上,60年代初为150多吨,而到了90年代则下降到100吨左右。
冬虫夏草作为宝贵的中药资源,重视对它的保护和开发,寻求通过人为干预促进其生存繁衍的新途径,实现冬虫夏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务之急。所以,现在已经到了高度重视冬虫夏草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时候了。
2010年,“青海冬虫夏草”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支持和发展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土特产品品牌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2011年,国务院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个要以草原植被保护和恢复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实施好草原管护、草畜平衡等各项生态保护工程的伟大实践,必将使青海各族人民与碧水青山相依,也为青海冬虫夏草资源的保护带来了良机。
如今,人参、鹿茸已经能人工大规模生产繁育了,那么,冬虫夏草能不能也大面积人工繁育呢?
2000年,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历经30年,在实验室内成功获得了全人工培养的冬虫夏草僵虫,并长出了有子座的个体,成功培养出世界上第一根真正意义上的无土人工冬虫夏草。虽然科研人员只培育出一根冬虫夏草,但它证明了冬虫夏草有可能实现人工培育。同时,也表明青海省在人工培育冬虫夏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青海省冬虫夏草研究工作,目前已经掌握了在无土条件下“虫”的人工饲养技术,摸索出了一套“草”的培养方法,初步掌握了虫草菌对虫草蝙蝠蛾幼虫的浸染技术,为进一步开发青海省冬虫夏草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实验设备落后的影响,部分实验数据无法测定。因此,对冬虫夏草形成的机理及生态特性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另外,还有虫草寄主昆虫的人工驯化问题、虫草菌入侵虫草寄主幼虫的机理以及子座原基的分化条件等世界性难题尚需破解。所以,冬虫夏草脱离实验室环境实现工业化生产或大田种植,在技术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冬虫夏草期待“良性循环”
提起冬虫夏草,就不能不提到沈南英,青海省著名的冬虫夏草研究专家。1980年,正是沈南英教授在全世界第一个分离出并证明中国被毛孢是唯一的中国冬虫夏草菌种;1983年,他又在模拟冬虫夏草自然生态条件下,让冬虫夏草菌种的子座芽发育,长成子座,并弹射出与天然冬虫夏草一样的子囊孢子,成功完成了冬虫夏草菌种的生物学鉴定,即冬虫夏草无性型到有性型的生物学世代循环。这对之后的冬虫夏草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一直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冬虫夏草第一人”。
由于滥采乱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担心冬虫夏草的寄主蝙蝠蛾有一天会消失。对此,沈南英教授很乐观,他说,在玉树的一个点上,他1966年去过,1986年也去过,时隔20年,发现仍然有冬虫夏草长出,这说明冬虫夏草就是可再生资源,只要生长环境不变,它就不可能绝迹。
沈南英教授说,现在医学界提出“向深海要药,向高原要药”的口号,作为生长在高原的“仙草”冬虫夏草,其活性成分是很多动植物所没有的。而且,全世界的虫草有500多种,但可以做药的寥寥(有的甚至还有毒),所以它神奇就神奇在这里。
- 人工智能大模型有望成为服务消费新风口(2025-01-07)
- 普惠保险和养老保障大有可为(2025-01-07)
- 利好接续政策值得车市期待(2025-01-07)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