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 群雄逐鹿谁靠谱
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和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业务,到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目前我国消费金融领域已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消费金融市场,产品服务各有所长,借款人在选择机构时,应分析各自特征,并结合自身资信状况、价格偏好综合考量
近期,多家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半年报见喜,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均出现大幅增长。一时间,消费金融再次站上风口,引发市场想象。
实际上,消费金融服务并不局限于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均参与其中,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供给体系。
那么,当你有消费信贷需求时,应如何在上述机构中做出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建议借款人“三看”,一是看机构,判断自己的信用等级能否达到该机构的授信门槛;二是看资金价格,结合贷款利率和期限综合考量;三是看消费场景以及增值服务。
四种类别需看清
想做个微整形变美,但初入职场收入有限,又不想找父母支援怎么办?家住北京朝阳区的蔡琪就选择了贷款。
“我是单眼皮,感觉没什么精气神,想做个眼部微整形,从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借了1万元信用贷款,1年期,年利率5.22%,等额本息,一个月还857元。”她说。
蔡琪的这一需求,正是消费金融的定位——房贷、车贷之外的日常消费,如教育培训、旅行、装修、美容、购物等。
对于部分年长的群体来说,“贷款消费”等同于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是一件较难接受的事情,但对于像蔡琪这样的“90后”来说,贷款消费更多是出于流动性考量。
“借钱消费能够减少对我原有资金的大额集中占用,获得了流动性。此外,既有资金可以继续投资理财,如果其收益能够覆盖借钱的成本,还相当于赚取了差额收益。”蔡琪说。
伴随着上述观念的兴起与发展,近年来消费金融已成长为金融业的一个重要“风口”。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曾表示,预计到2020年消费金融规模将突破8万亿元,每年获客增长率超过20%。
目前,消费金融领域逐渐呈现出“群雄逐鹿”格局。从参与机构看,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这也是最早的消费金融产品,其突出特点是不能支取现金,资金流向从消费者账户到商家账户“点对点”,资金用途明确,覆盖人群广泛。
中国工商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信用卡发卡量已近1.3亿张,较5年前增长了75%,稳居全球第一大发卡银行地位,2012年以来客户使用工行信用卡支付的消费金额已累计达到11万亿元。
第二层是商业银行近两年快速兴起的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业务,优势是利率水平相对较低,额度较高,纯信用贷款,无需抵押担保,从申请到放款全部线上完成,效率较高。
第三层是消费金融公司,持牌经营的非银机构。从2009年开始,我国陆续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开展了首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2013年又新增了12个试点城市,2015年试点正式扩大至全国。
第四层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以蚂蚁金服“花呗”和京东金融“白条”最为典型,前者脱胎于淘宝电商平台,后者则借助京东商城平台,都是在购物结算场景中嵌入分期付款的借贷业务。
定位差异要分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种类别的机构定位各异,从而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因此,借款人在选择机构时,应分析各自特征,并结合自身资信状况、价格偏好综合考量。
门槛相对较高,这是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个人消费信用贷款的普遍特征。出于风险管控目的,多数银行采取“白名单”客户模式,即只有符合该行授信门槛、相关信用记录优良的客户才有资格申请贷款。
“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某股份制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银行对客户的授信依据仍凭借客户在该行的过往资金流水、借款记录等数据信息,如果客户资质优良但没有与该行发生过借贷关系,这名客户仍很难被列入白名单。
为此,拓展数据维度成为必然。据悉,工行正在探索引入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数据、社保、税务、公积金等行外可证实收入信息,将现有白名单客户数量扩大至亿级。截至今年6月末,符合办理该行个人消费信用贷款条件的用户量已超过1.11亿人,授信总额5.4万亿元,累计放款624亿元。
即便如此,商业银行仍存在无法覆盖的人群,尤其是缺乏银行借贷记录的中低收入年轻群体。如何补位?消费金融公司应运而生。
“‘小额、短期、分散’是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坚持的原则。”中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实践看,消费金融公司的户均贷款多在1万元以下,贷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
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章杨清表示,目前公司用户涵盖了传统银行业务覆盖不到的低学历、中低收入年轻人群,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客户占比72%,34岁以下客户占比83%。
“相应地,消费金融公司放款的价格也比银行高,通常为日息万分之五。”银监会负责人表示,按照监管规则,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容忍度相对较高,在开展风险定价时确保能全面覆盖风险即可,其中包含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资本回报要求、市场价格等因素。
辨别风险不可少
相较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则胜在“依消费场景而生”和增值服务。
以京东白条为例,它在京东商城的购物结算场景中嵌入分期付款的借贷业务,消费者若选择“打白条”,可以最长赊账30天,即免息延后30天付款,或者最长24期的分期付款。
“场景为王”已在业内成为共识。为此,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也在加快打造“场景细分产品”。
其中,招商银行已将支付方式接入滴滴出行平台。同时,该行将“掌上生活App”作为信用卡线上经营的重要入口,集合餐饮、观影、商城、机票、酒店、海外购物等平台,把消费信贷产品嵌入其中。截至目前,该APP绑定用户数已超过4000万。
消费金融公司则借助股东客户资源拓展场景。例如,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将消费分期业务与母公司招行、中国联通的线上线下多个商圈打通,与中国联通联合推出“分期购合约机”,用户可申请零首付免息分期购买联通合约机。
然而,不断拓展的“场景”也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借机实施诈骗,借款人对此需高度警惕。公安机关近期接到部分淘宝用户举报,“卖家”以退款为由,诱骗用户在网络借贷平台上借款。
首先,不法分子冒充淘宝“卖家”与消费者联系,称此前发货质量不好需回收,现要向消费者退款120元。然后,不法分子将网络借贷平台的链接发给消费者,引诱其填写一系列身份信息和相应的金额,如1000元,提交后消费者随即收到金额到账的提示,实际上这并非退款,而是网贷平台的借款。最后,不法分子让消费者将多余的880元转账给自己,随即消失,留下“被负债”1000元的消费者。
与这一手法类似,一些不法分子还盯上了消费金融公司,利用伪基站生成官方客服电话、假扮客服人员,让借款人将还款打至其个人账户。为此,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均发布公告,称接收还款均为公司账户,借款人不要轻信不明渠道提供的还款方式。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直接面向个人,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这部分客户往往缺乏金融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中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监管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应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在业务办理中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充分履行告知义务。
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和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业务,到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目前我国消费金融领域已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消费金融市场,产品服务各有所长,借款人在选择机构时,应分析各自特征,并结合自身资信状况、价格偏好综合考量
近期,多家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半年报见喜,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均出现大幅增长。一时间,消费金融再次站上风口,引发市场想象。
实际上,消费金融服务并不局限于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均参与其中,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供给体系。
那么,当你有消费信贷需求时,应如何在上述机构中做出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建议借款人“三看”,一是看机构,判断自己的信用等级能否达到该机构的授信门槛;二是看资金价格,结合贷款利率和期限综合考量;三是看消费场景以及增值服务。
四种类别需看清
想做个微整形变美,但初入职场收入有限,又不想找父母支援怎么办?家住北京朝阳区的蔡琪就选择了贷款。
“我是单眼皮,感觉没什么精气神,想做个眼部微整形,从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借了1万元信用贷款,1年期,年利率5.22%,等额本息,一个月还857元。”她说。
蔡琪的这一需求,正是消费金融的定位——房贷、车贷之外的日常消费,如教育培训、旅行、装修、美容、购物等。
对于部分年长的群体来说,“贷款消费”等同于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是一件较难接受的事情,但对于像蔡琪这样的“90后”来说,贷款消费更多是出于流动性考量。
“借钱消费能够减少对我原有资金的大额集中占用,获得了流动性。此外,既有资金可以继续投资理财,如果其收益能够覆盖借钱的成本,还相当于赚取了差额收益。”蔡琪说。
伴随着上述观念的兴起与发展,近年来消费金融已成长为金融业的一个重要“风口”。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曾表示,预计到2020年消费金融规模将突破8万亿元,每年获客增长率超过20%。
目前,消费金融领域逐渐呈现出“群雄逐鹿”格局。从参与机构看,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这也是最早的消费金融产品,其突出特点是不能支取现金,资金流向从消费者账户到商家账户“点对点”,资金用途明确,覆盖人群广泛。
中国工商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信用卡发卡量已近1.3亿张,较5年前增长了75%,稳居全球第一大发卡银行地位,2012年以来客户使用工行信用卡支付的消费金额已累计达到11万亿元。
第二层是商业银行近两年快速兴起的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业务,优势是利率水平相对较低,额度较高,纯信用贷款,无需抵押担保,从申请到放款全部线上完成,效率较高。
第三层是消费金融公司,持牌经营的非银机构。从2009年开始,我国陆续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开展了首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2013年又新增了12个试点城市,2015年试点正式扩大至全国。
第四层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以蚂蚁金服“花呗”和京东金融“白条”最为典型,前者脱胎于淘宝电商平台,后者则借助京东商城平台,都是在购物结算场景中嵌入分期付款的借贷业务。
定位差异要分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种类别的机构定位各异,从而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因此,借款人在选择机构时,应分析各自特征,并结合自身资信状况、价格偏好综合考量。
门槛相对较高,这是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个人消费信用贷款的普遍特征。出于风险管控目的,多数银行采取“白名单”客户模式,即只有符合该行授信门槛、相关信用记录优良的客户才有资格申请贷款。
“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某股份制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银行对客户的授信依据仍凭借客户在该行的过往资金流水、借款记录等数据信息,如果客户资质优良但没有与该行发生过借贷关系,这名客户仍很难被列入白名单。
为此,拓展数据维度成为必然。据悉,工行正在探索引入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数据、社保、税务、公积金等行外可证实收入信息,将现有白名单客户数量扩大至亿级。截至今年6月末,符合办理该行个人消费信用贷款条件的用户量已超过1.11亿人,授信总额5.4万亿元,累计放款624亿元。
即便如此,商业银行仍存在无法覆盖的人群,尤其是缺乏银行借贷记录的中低收入年轻群体。如何补位?消费金融公司应运而生。
“‘小额、短期、分散’是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坚持的原则。”中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实践看,消费金融公司的户均贷款多在1万元以下,贷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
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章杨清表示,目前公司用户涵盖了传统银行业务覆盖不到的低学历、中低收入年轻人群,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客户占比72%,34岁以下客户占比83%。
“相应地,消费金融公司放款的价格也比银行高,通常为日息万分之五。”银监会负责人表示,按照监管规则,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容忍度相对较高,在开展风险定价时确保能全面覆盖风险即可,其中包含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资本回报要求、市场价格等因素。
辨别风险不可少
相较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则胜在“依消费场景而生”和增值服务。
以京东白条为例,它在京东商城的购物结算场景中嵌入分期付款的借贷业务,消费者若选择“打白条”,可以最长赊账30天,即免息延后30天付款,或者最长24期的分期付款。
“场景为王”已在业内成为共识。为此,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也在加快打造“场景细分产品”。
其中,招商银行已将支付方式接入滴滴出行平台。同时,该行将“掌上生活App”作为信用卡线上经营的重要入口,集合餐饮、观影、商城、机票、酒店、海外购物等平台,把消费信贷产品嵌入其中。截至目前,该APP绑定用户数已超过4000万。
消费金融公司则借助股东客户资源拓展场景。例如,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将消费分期业务与母公司招行、中国联通的线上线下多个商圈打通,与中国联通联合推出“分期购合约机”,用户可申请零首付免息分期购买联通合约机。
然而,不断拓展的“场景”也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借机实施诈骗,借款人对此需高度警惕。公安机关近期接到部分淘宝用户举报,“卖家”以退款为由,诱骗用户在网络借贷平台上借款。
首先,不法分子冒充淘宝“卖家”与消费者联系,称此前发货质量不好需回收,现要向消费者退款120元。然后,不法分子将网络借贷平台的链接发给消费者,引诱其填写一系列身份信息和相应的金额,如1000元,提交后消费者随即收到金额到账的提示,实际上这并非退款,而是网贷平台的借款。最后,不法分子让消费者将多余的880元转账给自己,随即消失,留下“被负债”1000元的消费者。
与这一手法类似,一些不法分子还盯上了消费金融公司,利用伪基站生成官方客服电话、假扮客服人员,让借款人将还款打至其个人账户。为此,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均发布公告,称接收还款均为公司账户,借款人不要轻信不明渠道提供的还款方式。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直接面向个人,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这部分客户往往缺乏金融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中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监管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应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在业务办理中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充分履行告知义务。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