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课程、缩减课时校外培训机构“花式涨价”没商量
新华网记者近日在广州、武汉等地调查发现,今年9月开学以来,校外培训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涨价,特别是一些大型知名培训机构,不仅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且涨价也“没商量”;升学压力下,不仅孩子们课外负担没有减轻,而且家长们的经济负担还在加重。
机构涨价花样翻新
一些全国性或本地的大型培训机构,涨价幅度从10%-30%不等。记者在广州、武汉等地调查发现,广州新东方平均涨幅接近20%,武汉学而思初中课程从每节课160元涨到200元,一家武汉本地英语培训机构一节课从150元涨到170元,30节课起报。
培训机构各有一些涨价模式,部分采取了老生价、新生价、以老带新价等涨价策略。比如,老生续报,可以保持原价,新生报名则采取上调的新价格;如果新生介绍朋友一起报名,则可以共同享受优惠;如果老生带新生报名,则新老一起享受优惠。
有的通过改变课程包装或者升级课程来涨价。例如,以前3000元的课程现在涨到4000元,老学员需要增加500元才能享受,他们不但不会排斥反而觉得自己赚了。还有的机构表面价格没变,却悄然减少了课时,变向涨价。
广州市民彭女士说,家长对涨价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要么不上,上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几乎没有家长因为涨价而退出培训班的,毕竟是“刚需”。
各有各的涨价理由
关于涨价理由,机构给出的说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价上涨,场地成本增高。广州新东方相关负责人说,为了保障课程完成,他们选择了提高价格,不同地区、时段、老师、科目课程价格可能都不一样。他说:“涨价其实是必然的,店租年年增长,场地成本上升是最大的原因。”
——师资成本上扬。由于今年整治规范力度加大,一些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教师流失。记者发现,今年机构之间“挖老师”的现象比较明显,有的机构花两三倍的重金从竞争对手那里“挖老师”,师资流失的机构也需要增加课酬等待遇来稳定现有教师队伍,再加上教师的招聘、培训产生的成本等,最终都会反映在学费上。
——流动资金减少。今年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上海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导致一些培训机构流动资金减少。过去培训机构往往一次性收取半年、一年甚至三年的学费,现在不允许跨年收费了,只能靠涨价来维持经营。
——研发费用提高。各大培训机构都提到了研发费用投入加大,比如研究试题、教学方法等。学而思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新规要求培训机构不能超纲教学,为了降低难度,学而思目前结合科技元素,升级趣味课堂,增加了提供给学员的教具,这都增加了成本。
校外培训价格应由市场调节还是政府定价
广州在2018年5月份摸排校外培训机构6000余所,排查中小学校1200多所,统计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近26万人,相当于每5到6名中小学生中就有1名在上校外培训班。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书娟说:“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依旧,对校外辅导的需求仍然很大。不少培训机构面临整改不能营业,新培训机构进入门槛又提高了,导致市场上提供的培训服务减少,价格自然上涨。”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立营利性的民办学校。但并未把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纳入其规范范畴。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高永安说,大多数校外培训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公司化运作,势必会以市场机制调节收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高政认为,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收费一直以来作为一个市场行为,无需物价部门审批,但在少数培训机构处于垄断地位的情况下,无审批的定价行为很容易虚高,存在价格扭曲。
就现在的市场行情来说,校外培训费用对大部分家庭都形成了负担,不仅是经济上的付出,时间成本也很高。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院长叶显发建议,培训市场仍然需要规范化,一是引入更多的良性竞争以及服务方式多样化;二是对培训机构培训科目、班额、学生数量、学费多少等都要作出适当的规定;三是对少数大型培训机构进行反垄断调查,教育培训这一涉及民生和意识形态的工作不能作为纯市场交易行为;四是对培训机构的整治要形成长效机制,有专门的执法队伍,不能靠运动式治理。
新华网记者近日在广州、武汉等地调查发现,今年9月开学以来,校外培训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涨价,特别是一些大型知名培训机构,不仅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且涨价也“没商量”;升学压力下,不仅孩子们课外负担没有减轻,而且家长们的经济负担还在加重。
机构涨价花样翻新
一些全国性或本地的大型培训机构,涨价幅度从10%-30%不等。记者在广州、武汉等地调查发现,广州新东方平均涨幅接近20%,武汉学而思初中课程从每节课160元涨到200元,一家武汉本地英语培训机构一节课从150元涨到170元,30节课起报。
培训机构各有一些涨价模式,部分采取了老生价、新生价、以老带新价等涨价策略。比如,老生续报,可以保持原价,新生报名则采取上调的新价格;如果新生介绍朋友一起报名,则可以共同享受优惠;如果老生带新生报名,则新老一起享受优惠。
有的通过改变课程包装或者升级课程来涨价。例如,以前3000元的课程现在涨到4000元,老学员需要增加500元才能享受,他们不但不会排斥反而觉得自己赚了。还有的机构表面价格没变,却悄然减少了课时,变向涨价。
广州市民彭女士说,家长对涨价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要么不上,上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几乎没有家长因为涨价而退出培训班的,毕竟是“刚需”。
各有各的涨价理由
关于涨价理由,机构给出的说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价上涨,场地成本增高。广州新东方相关负责人说,为了保障课程完成,他们选择了提高价格,不同地区、时段、老师、科目课程价格可能都不一样。他说:“涨价其实是必然的,店租年年增长,场地成本上升是最大的原因。”
——师资成本上扬。由于今年整治规范力度加大,一些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教师流失。记者发现,今年机构之间“挖老师”的现象比较明显,有的机构花两三倍的重金从竞争对手那里“挖老师”,师资流失的机构也需要增加课酬等待遇来稳定现有教师队伍,再加上教师的招聘、培训产生的成本等,最终都会反映在学费上。
——流动资金减少。今年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上海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导致一些培训机构流动资金减少。过去培训机构往往一次性收取半年、一年甚至三年的学费,现在不允许跨年收费了,只能靠涨价来维持经营。
——研发费用提高。各大培训机构都提到了研发费用投入加大,比如研究试题、教学方法等。学而思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新规要求培训机构不能超纲教学,为了降低难度,学而思目前结合科技元素,升级趣味课堂,增加了提供给学员的教具,这都增加了成本。
校外培训价格应由市场调节还是政府定价
广州在2018年5月份摸排校外培训机构6000余所,排查中小学校1200多所,统计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近26万人,相当于每5到6名中小学生中就有1名在上校外培训班。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书娟说:“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依旧,对校外辅导的需求仍然很大。不少培训机构面临整改不能营业,新培训机构进入门槛又提高了,导致市场上提供的培训服务减少,价格自然上涨。”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立营利性的民办学校。但并未把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纳入其规范范畴。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高永安说,大多数校外培训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公司化运作,势必会以市场机制调节收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高政认为,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收费一直以来作为一个市场行为,无需物价部门审批,但在少数培训机构处于垄断地位的情况下,无审批的定价行为很容易虚高,存在价格扭曲。
就现在的市场行情来说,校外培训费用对大部分家庭都形成了负担,不仅是经济上的付出,时间成本也很高。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院长叶显发建议,培训市场仍然需要规范化,一是引入更多的良性竞争以及服务方式多样化;二是对培训机构培训科目、班额、学生数量、学费多少等都要作出适当的规定;三是对少数大型培训机构进行反垄断调查,教育培训这一涉及民生和意识形态的工作不能作为纯市场交易行为;四是对培训机构的整治要形成长效机制,有专门的执法队伍,不能靠运动式治理。
- “全域式购物”成新趋势(2024-10-11)
- 酸奶能加热后再喝吗(2024-10-10)
- 你的“小电驴”将迎新升级(2024-10-10)
- 房屋“养老” 谁来买单(2024-09-03)
- 话费套餐“升易降难”是消费侵权(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