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流量“越跑越快”成通病 实际通信资费不降反升
在流量资费下调的大背景下,“偷跑流量”却成为网络热词。“原本1个G够用一个月,如今却挺不过15天。”许多用户开始对手机流量的“非正常消耗”提出质疑。
《经济参考报》记者对部分用户手机流量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用户流量过度消耗、运营商流量计费方式不够完善等现象确实存在,已成为通信资费降低的一大掣肘。
手机流量“越跑越快”
随着5G网络时代临近,现有网络的提速降费成为各方关切。在多方敦促下,各家运营商开始在现有套餐基础上推出流量叠加包、闲时流量包等策略来“迎合”相关降费指标。但在各项优惠措施推行之后,却有不少用户反映手机流量“越跑越快”,实际资费支出不降反升。
在网上的“吐槽贴”中,一位名为“麦卡伦”的网友表示,他的手机有时候一秒钟就用掉了二三百兆流量。向运营商投诉后,客服人员返还了部分流量,但称责任应归咎于用户的手机。
《经济参考报》记者联系到另一位杭州网友“益田”,他说自己平时的流量基本在一个月2GB上下,前两个月特意换了个3GB的套餐,没想到当月才20日流量就用完了。于是又临时加了两个1GB流量包,几天后又接到短信,说流量用完了。
所谓手机流量,简言之即手机与服务器之间交换的数据大小。在质疑运营商“偷跑流量”一方看来,作为移动数据业务价值链的主导方,运营商通过技术手段偷跑用户流量,在技术上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在利益驱动下不难推测出“偷流量”的结论。
流量究竟是如何计算的?据通信专家介绍,用户使用的流量分为上行数据和下载数据,当用户需要访问某网站时,先要发送请求信号,从而产生一定的上行数据流,该网站将相关的信息发送给用户,从而产生下载数据,两部分相加则是用户所消耗的总流量。
目前,在流量使用提醒方面,运营商一方面采取流量费500元或1000元封顶的措施,降低用户因流量使用异常的损失。同时会有短信即时提醒,告知用户流量消耗情况。
运营商“偷”流量说法并不成立
在独立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看来,运营商修改用户流量数据或许得不偿失,假设运营商要“黑”用户的流量,其改造系统所需投入的成本,比偷流量带来的收入要更多。
不少用户表示,运营商无法提供手机流量的精准详单,如同电话详单一样,能够清楚看到每KB流量的具体去处。
据某运营商技术人员表示,运营商流量的统计是通过IP和URL来统计,而不是计算哪个应用程序进行了上网操作。如果向用户展示这些访问的IP和URL,其数据量极其庞大,对于查看是哪个应用或操作导致流量异常的意义不大。
一些用户提出,手机上安装的安全软件统计的流量与运营商的统计为何有差异?专家表示,手机安全软件是根据检测手机网卡产生的数据流来统计用户消耗的流量,而运营商是根据基站等运营商自己的系统进行统计。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属于正常,如果差异过大,则有可能是某一方出了问题。
为此,《经济参考报》记者联系了浙江省质监局和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双方在研究院通信参数实验室进行了通信流量检测试验,以验证运营商对流量测算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在三台多制式无线通信上网流量监测器中随机插入三大运营商SIM卡,下载同一文件,重复测试数为10次,流量检测数据偏差值均为0.1%至0.15%。
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杰表示,监测器没有安装任何其他软件,是一个100%“纯净”的系统。从检测结果对比来看,与运营商提供的流量统计几乎没有区别,因此运营商调整计算方式“偷流量”的说法并不成立。
杭州某运营商市场部负责人黄女士介绍说,运营商对于流量计费有严格规范,每个运营商都有独立的后台计费系统,将用户的流量使用行为生成“详单”,并根据用户套餐内容进行计费,整个过程接受工信部的监督监管。
减少降费“获得感”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虽然运营商“偷跑流量”这一说法主要是由于用户的认知错觉而产生的,但在网速和网络覆盖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用户流量越用越多已是一个必然趋势。
易观分析师赵子明表示,在用户层面,由于流量使用习惯逐渐形成,用户频繁打开数据服务,导致流量消耗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很多手机应用为及时提醒用户更新和推送各类消息,往往会选择自动连接网络并进行更新,此时流量也会悄无声息地“被消耗”。
在360网络安全专家裴智勇看来,除个别大流量“偷跑”事件外,其实流量非正常消耗已成智能手机“通病”,每天都有大量流量在不知情下流失。
裴智勇举例,其团队曾发现过一种植入手机正常应用里的木马病毒,只要用户安装了带有该病毒的手机应用,即使是滑动解锁屏幕这个小小的动作,都会消耗一定流量。“一次解锁消耗0.76MB流量,一个手机用户如果每天解锁150次,就意味着一天额外消耗100MB流量。”
如果出现流量异常增加,很可能是手机中的某个应用程序造成的。比如程序带有病毒,或者有个别应用程序功能设置和开发方面存在问题,某个版本研发的时候存在bug,正好用户点击它,就产生了大量的流量。
“流量偷跑”问题也与手机系统有关。据360手机安全专家介绍,安卓系统对应用权限是开放的,它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运行,即使用户在退出某个程序后,该程序还可能在后台继续运行并消耗流量。
据统计,2017年全国消费者手机流量使用达到235亿GB,比2016年增长166%。同时,用户每月平均使用流量也从2016年的778MB增至1775MB,增幅达128%。在赵子明看来,当用户使用流量的增速超过了资费的降速时,用户的通信支出便会不降反升。
现在,手机、电脑已经成为很多人畅游互联网的“标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一半多的中国人成了网民。因此,网络覆盖、上网速度、流量资费是关乎民生改善的大事。”中国通信业观察家项立刚说。
“事实上,目前的提速降费并非降低消费者的通信费用总支出,而是降低手机、宽带的单位流量资费价格。”独立电信分析师冯远江表示,在降费过程中,运营商并未降低流量售价,而是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多种经营策略,例如附赠本地流量和闲时流量等,用户的月消费总支出没有减少,但流量的使用总量增加了,变相实现了“降费”。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源认为,在对降费的理解上,用户和企业存在差别。用户理解的降费是直接降低通信支出,而企业理解的降费是降低相关业务单价,实现“薄利多销”。因此,移动通信的提速降费在一些方面无法获得用户普遍认同。
对此,杭州某运营商市场部负责人黄女士表示,提速降费工作受业务调整、网络升级、系统改造、渠道落地等众多因素影响,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每一个用户最终享受到相关优惠和感知提升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在流量资费下调的大背景下,“偷跑流量”却成为网络热词。“原本1个G够用一个月,如今却挺不过15天。”许多用户开始对手机流量的“非正常消耗”提出质疑。
《经济参考报》记者对部分用户手机流量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用户流量过度消耗、运营商流量计费方式不够完善等现象确实存在,已成为通信资费降低的一大掣肘。
手机流量“越跑越快”
随着5G网络时代临近,现有网络的提速降费成为各方关切。在多方敦促下,各家运营商开始在现有套餐基础上推出流量叠加包、闲时流量包等策略来“迎合”相关降费指标。但在各项优惠措施推行之后,却有不少用户反映手机流量“越跑越快”,实际资费支出不降反升。
在网上的“吐槽贴”中,一位名为“麦卡伦”的网友表示,他的手机有时候一秒钟就用掉了二三百兆流量。向运营商投诉后,客服人员返还了部分流量,但称责任应归咎于用户的手机。
《经济参考报》记者联系到另一位杭州网友“益田”,他说自己平时的流量基本在一个月2GB上下,前两个月特意换了个3GB的套餐,没想到当月才20日流量就用完了。于是又临时加了两个1GB流量包,几天后又接到短信,说流量用完了。
所谓手机流量,简言之即手机与服务器之间交换的数据大小。在质疑运营商“偷跑流量”一方看来,作为移动数据业务价值链的主导方,运营商通过技术手段偷跑用户流量,在技术上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在利益驱动下不难推测出“偷流量”的结论。
流量究竟是如何计算的?据通信专家介绍,用户使用的流量分为上行数据和下载数据,当用户需要访问某网站时,先要发送请求信号,从而产生一定的上行数据流,该网站将相关的信息发送给用户,从而产生下载数据,两部分相加则是用户所消耗的总流量。
目前,在流量使用提醒方面,运营商一方面采取流量费500元或1000元封顶的措施,降低用户因流量使用异常的损失。同时会有短信即时提醒,告知用户流量消耗情况。
运营商“偷”流量说法并不成立
在独立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看来,运营商修改用户流量数据或许得不偿失,假设运营商要“黑”用户的流量,其改造系统所需投入的成本,比偷流量带来的收入要更多。
不少用户表示,运营商无法提供手机流量的精准详单,如同电话详单一样,能够清楚看到每KB流量的具体去处。
据某运营商技术人员表示,运营商流量的统计是通过IP和URL来统计,而不是计算哪个应用程序进行了上网操作。如果向用户展示这些访问的IP和URL,其数据量极其庞大,对于查看是哪个应用或操作导致流量异常的意义不大。
一些用户提出,手机上安装的安全软件统计的流量与运营商的统计为何有差异?专家表示,手机安全软件是根据检测手机网卡产生的数据流来统计用户消耗的流量,而运营商是根据基站等运营商自己的系统进行统计。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属于正常,如果差异过大,则有可能是某一方出了问题。
为此,《经济参考报》记者联系了浙江省质监局和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双方在研究院通信参数实验室进行了通信流量检测试验,以验证运营商对流量测算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在三台多制式无线通信上网流量监测器中随机插入三大运营商SIM卡,下载同一文件,重复测试数为10次,流量检测数据偏差值均为0.1%至0.15%。
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杰表示,监测器没有安装任何其他软件,是一个100%“纯净”的系统。从检测结果对比来看,与运营商提供的流量统计几乎没有区别,因此运营商调整计算方式“偷流量”的说法并不成立。
杭州某运营商市场部负责人黄女士介绍说,运营商对于流量计费有严格规范,每个运营商都有独立的后台计费系统,将用户的流量使用行为生成“详单”,并根据用户套餐内容进行计费,整个过程接受工信部的监督监管。
减少降费“获得感”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虽然运营商“偷跑流量”这一说法主要是由于用户的认知错觉而产生的,但在网速和网络覆盖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用户流量越用越多已是一个必然趋势。
易观分析师赵子明表示,在用户层面,由于流量使用习惯逐渐形成,用户频繁打开数据服务,导致流量消耗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很多手机应用为及时提醒用户更新和推送各类消息,往往会选择自动连接网络并进行更新,此时流量也会悄无声息地“被消耗”。
在360网络安全专家裴智勇看来,除个别大流量“偷跑”事件外,其实流量非正常消耗已成智能手机“通病”,每天都有大量流量在不知情下流失。
裴智勇举例,其团队曾发现过一种植入手机正常应用里的木马病毒,只要用户安装了带有该病毒的手机应用,即使是滑动解锁屏幕这个小小的动作,都会消耗一定流量。“一次解锁消耗0.76MB流量,一个手机用户如果每天解锁150次,就意味着一天额外消耗100MB流量。”
如果出现流量异常增加,很可能是手机中的某个应用程序造成的。比如程序带有病毒,或者有个别应用程序功能设置和开发方面存在问题,某个版本研发的时候存在bug,正好用户点击它,就产生了大量的流量。
“流量偷跑”问题也与手机系统有关。据360手机安全专家介绍,安卓系统对应用权限是开放的,它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运行,即使用户在退出某个程序后,该程序还可能在后台继续运行并消耗流量。
据统计,2017年全国消费者手机流量使用达到235亿GB,比2016年增长166%。同时,用户每月平均使用流量也从2016年的778MB增至1775MB,增幅达128%。在赵子明看来,当用户使用流量的增速超过了资费的降速时,用户的通信支出便会不降反升。
现在,手机、电脑已经成为很多人畅游互联网的“标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一半多的中国人成了网民。因此,网络覆盖、上网速度、流量资费是关乎民生改善的大事。”中国通信业观察家项立刚说。
“事实上,目前的提速降费并非降低消费者的通信费用总支出,而是降低手机、宽带的单位流量资费价格。”独立电信分析师冯远江表示,在降费过程中,运营商并未降低流量售价,而是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多种经营策略,例如附赠本地流量和闲时流量等,用户的月消费总支出没有减少,但流量的使用总量增加了,变相实现了“降费”。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源认为,在对降费的理解上,用户和企业存在差别。用户理解的降费是直接降低通信支出,而企业理解的降费是降低相关业务单价,实现“薄利多销”。因此,移动通信的提速降费在一些方面无法获得用户普遍认同。
对此,杭州某运营商市场部负责人黄女士表示,提速降费工作受业务调整、网络升级、系统改造、渠道落地等众多因素影响,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每一个用户最终享受到相关优惠和感知提升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