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超生鲜线上价比门店贵一倍
无论是入驻外卖平台还是自建配送体系,O2O服务已成为传统商超的标配,但是消费者在享受便利服务的同时,不知不觉也支付了“高价”。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永辉、家乐福等超市门店内的蔬菜、水果等商品价格与其在美团外卖或京东到家等平台的价格存在价差,部分商品的线上价格是门店价格的两倍。据多位零售业内人士透露,线上提价主要是为了覆盖零售商入驻线上需支付的扣点费用。业内专家指出,适当涨价可以理解,但价差幅度还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否则最终会伤害消费者导致双输。
生鲜线上反更贵
便利的体验往往需要“代价”。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实体超市门店,发现不少超市门店内蔬菜、水果等生鲜商品的线上线下价格存在差异。举例来看,家乐福所销售的一款都乐金菠萝在某门店里标价为7.98元/500g,在饿了么、美团外卖平台上的标价为29元/个(约1000g)。麒麟西瓜在门店内的标价为3.59元/500g,在饿了么、美团外卖平台上的标价为38元/个(约2000g),粗略算下来线上单价约为线下单价的两倍左右。北京商报记者现场下单后发现拣货员确实是从门店内的货架上拿取商品送至配送区,表明就这几个品类来说,家乐福在线上线下销售的为同款商品但标价不同。一位店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有的商品线上价格确实比线下高,但是也有的商品在线上打特价时会比线下便宜。
家乐福总部方面对上述情况回应称,超市的线上与线下定价机制确实不一样。不过,仅就西瓜产品而言,是线上标注的重量规格出错,明日将会修正过来。不过,北京商报记者看到有不少按“斤”销售的丝瓜、番茄等蔬菜,线上线下销售规格一致,也同样存在线上价格高于线下的现象。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了永辉超市、京客隆超市等门店发现也有线上线下不同价的类似现象,这种线上提价行为主要集中在生鲜商品上,且在散卖称重的生鲜经营形式中尤为明显。比如,京客隆超市一家门店内的大部分蔬菜、水果都为标准化包装好的形式,线上线下商品销售的品类、规格、价格基本就完全一致,店员也不需要额外拣货称重。但是有部分蔬菜水果仍为散卖形式,线上与线下的价格就有明显差异。比如,长茄子在京客隆某家门店内标价为2.39元/500g,在美团外卖上的价格则为1.5元/200g,线上价格约上涨57%。
配送成本转嫁终端
相比到店购物,外卖配送服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30分钟达”一度成为新零售比拼的标配。但背后的成本对于配送平台和大部分传统零售商来说仍十分高昂,也注定让“便利”和“实惠”还暂时不完全能在这些商家中同时实现。
线上比线下贵,实际上是将“便利”的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一位不愿具名的本土小零售商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他们第一年入驻外卖平台要支付的“扣点”费用为3%,第二年这一费用就涨到了10%。为了不自己补贴这部分成本,只能选择对一些不那么敏感的商品在线上平台进行提价。新零售专家张陈勇表示,部分商家线上价格比线下贵主要是由于快送上面的履单成本较高,一般履单成本都会超过10元/单,重物履单成本更高。而超市的一般综合毛利率只有20%,生鲜类商品毛利率大概在10%左右,在毛利率不高的情况下,商家如果不提价的话就只有自己补贴。
超市发副总裁赵萌也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确实存在一些商品的线上价格高于线下的现象。零售商入驻外卖平台不仅要支付扣点费用,还有门店的人工拣货、包装等方面的费用,线上提价主要就是为了覆盖掉这些额外成本。因为实体超市的毛利水平本来就不高,租金、人力成本也都不低,所以在商家看来线上商品稍微贵一些也是合理现象,不少顾客也愿意为了追求便利接受这个价格。当然,价格也不能超出顾客能接受的范围,赵萌认为,15%-20%的涨幅已经是最大限度。
电商的资源比拼
事实上,线上线下同价与否也反映了不同玩家的电商打法悬殊和资源比拼。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盒马鲜生、小象生鲜等一些自有物流团队的商家则基本上不存在线上比线下贵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很多传统零售商来说,电商配送可能只是一个叠加业务,而一些新零售企业则会重构配送体系,实现线上线下的打通。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抛掉“烧钱”补贴的情况,一些真正供应链和物流基础强的平台会把线上价格涨幅控制的较低,甚至实现线上线下商品价格、结构完全一致,这是品牌线上线下真正一体化的体现,但是部分商家运营能力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赵萌则表示,关于线上线下不同价的问题,实则是配送平台、零售商和消费者三方的博弈。未来这个现象是否会一直存在还要看市场和顾客的接受度。赵萌认为,配送平台对不少商家收取的扣点费用并不足以支撑他们的运营成本,应该还会上涨,这就要看零售商能否接受,而零售商为了降低成品对商品涨价,也要看顾客能不能接受。
张陈勇认为,现在超市快送的主要竞争力还是便利,而不是实惠,未来超市快送则需要同时具备“便利”和“实惠”两个竞争力。在他看来,等以后无人车、无人机等技术成熟运用后,才有机会更好地解决当下快送高成本的问题。
无论是入驻外卖平台还是自建配送体系,O2O服务已成为传统商超的标配,但是消费者在享受便利服务的同时,不知不觉也支付了“高价”。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永辉、家乐福等超市门店内的蔬菜、水果等商品价格与其在美团外卖或京东到家等平台的价格存在价差,部分商品的线上价格是门店价格的两倍。据多位零售业内人士透露,线上提价主要是为了覆盖零售商入驻线上需支付的扣点费用。业内专家指出,适当涨价可以理解,但价差幅度还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否则最终会伤害消费者导致双输。
生鲜线上反更贵
便利的体验往往需要“代价”。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实体超市门店,发现不少超市门店内蔬菜、水果等生鲜商品的线上线下价格存在差异。举例来看,家乐福所销售的一款都乐金菠萝在某门店里标价为7.98元/500g,在饿了么、美团外卖平台上的标价为29元/个(约1000g)。麒麟西瓜在门店内的标价为3.59元/500g,在饿了么、美团外卖平台上的标价为38元/个(约2000g),粗略算下来线上单价约为线下单价的两倍左右。北京商报记者现场下单后发现拣货员确实是从门店内的货架上拿取商品送至配送区,表明就这几个品类来说,家乐福在线上线下销售的为同款商品但标价不同。一位店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有的商品线上价格确实比线下高,但是也有的商品在线上打特价时会比线下便宜。
家乐福总部方面对上述情况回应称,超市的线上与线下定价机制确实不一样。不过,仅就西瓜产品而言,是线上标注的重量规格出错,明日将会修正过来。不过,北京商报记者看到有不少按“斤”销售的丝瓜、番茄等蔬菜,线上线下销售规格一致,也同样存在线上价格高于线下的现象。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了永辉超市、京客隆超市等门店发现也有线上线下不同价的类似现象,这种线上提价行为主要集中在生鲜商品上,且在散卖称重的生鲜经营形式中尤为明显。比如,京客隆超市一家门店内的大部分蔬菜、水果都为标准化包装好的形式,线上线下商品销售的品类、规格、价格基本就完全一致,店员也不需要额外拣货称重。但是有部分蔬菜水果仍为散卖形式,线上与线下的价格就有明显差异。比如,长茄子在京客隆某家门店内标价为2.39元/500g,在美团外卖上的价格则为1.5元/200g,线上价格约上涨57%。
配送成本转嫁终端
相比到店购物,外卖配送服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30分钟达”一度成为新零售比拼的标配。但背后的成本对于配送平台和大部分传统零售商来说仍十分高昂,也注定让“便利”和“实惠”还暂时不完全能在这些商家中同时实现。
线上比线下贵,实际上是将“便利”的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一位不愿具名的本土小零售商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他们第一年入驻外卖平台要支付的“扣点”费用为3%,第二年这一费用就涨到了10%。为了不自己补贴这部分成本,只能选择对一些不那么敏感的商品在线上平台进行提价。新零售专家张陈勇表示,部分商家线上价格比线下贵主要是由于快送上面的履单成本较高,一般履单成本都会超过10元/单,重物履单成本更高。而超市的一般综合毛利率只有20%,生鲜类商品毛利率大概在10%左右,在毛利率不高的情况下,商家如果不提价的话就只有自己补贴。
超市发副总裁赵萌也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确实存在一些商品的线上价格高于线下的现象。零售商入驻外卖平台不仅要支付扣点费用,还有门店的人工拣货、包装等方面的费用,线上提价主要就是为了覆盖掉这些额外成本。因为实体超市的毛利水平本来就不高,租金、人力成本也都不低,所以在商家看来线上商品稍微贵一些也是合理现象,不少顾客也愿意为了追求便利接受这个价格。当然,价格也不能超出顾客能接受的范围,赵萌认为,15%-20%的涨幅已经是最大限度。
电商的资源比拼
事实上,线上线下同价与否也反映了不同玩家的电商打法悬殊和资源比拼。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盒马鲜生、小象生鲜等一些自有物流团队的商家则基本上不存在线上比线下贵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很多传统零售商来说,电商配送可能只是一个叠加业务,而一些新零售企业则会重构配送体系,实现线上线下的打通。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抛掉“烧钱”补贴的情况,一些真正供应链和物流基础强的平台会把线上价格涨幅控制的较低,甚至实现线上线下商品价格、结构完全一致,这是品牌线上线下真正一体化的体现,但是部分商家运营能力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赵萌则表示,关于线上线下不同价的问题,实则是配送平台、零售商和消费者三方的博弈。未来这个现象是否会一直存在还要看市场和顾客的接受度。赵萌认为,配送平台对不少商家收取的扣点费用并不足以支撑他们的运营成本,应该还会上涨,这就要看零售商能否接受,而零售商为了降低成品对商品涨价,也要看顾客能不能接受。
张陈勇认为,现在超市快送的主要竞争力还是便利,而不是实惠,未来超市快送则需要同时具备“便利”和“实惠”两个竞争力。在他看来,等以后无人车、无人机等技术成熟运用后,才有机会更好地解决当下快送高成本的问题。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