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四成家长称游戏平台防沉迷效果一般
南京14岁男孩因沉迷游戏、经常性熬夜,父母不得不装摄像头监控;菏泽10岁男孩在家长不知情情况下为手机游戏充值17000多元;靖江12岁女孩手游中被网友诱骗拍裸照……近年来,类似新闻常常见诸报端。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游戏涉黄涉暴涉赌信息频现等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南都网络内容生态研究中心围绕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生态健康,2020年11月,面向未成年人家长展开调查,共回收800余份有效问卷,深度提取家长及公众对改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生态的诉求。民调数据显示,四成未成年人家长吐槽游戏防沉迷系统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实际效用。在游戏内容上,九成家长称孩子玩游戏曾遇不良信息,但游戏举报机制处理滞后。另外,在对未成年游戏玩家的保护上,七成受访家长认为游戏平台监管缺位。
调查
问题1·游戏沉迷
超四成受访家长反映孩子常玩网络游戏
六成受访家长支持防沉迷系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学龄前触网比例显著提升,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玩游戏是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三类活动之一,各学历段未成年网民玩手机游戏的占比均超过五成,小学生网民玩手机游戏比例达到51.1%。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网络内容生态研究中心针对未成年人家长进行调查发现,超过40%的未成年人家长反映其孩子经常甚至总是玩网络游戏,孩子玩游戏已是常态。另外,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未成年人游戏时间过长,36%的受调查家长称孩子每天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超过1.5小时,也不乏超过3个小时的,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随着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渗透的持续增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愈发突出,并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义乌初二男生沉迷手机游戏跟父母吵架,并扬言要跳楼;惠山16岁少年沉迷手机游戏不听管教,被断网后离家出走并扬言轻生……近年来,因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而引发的社会性新闻层出不穷。数据显示,近九成受访家长对网络游戏持悲观消极态度,认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更大,其中七成担忧未成年人会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五成家长认为网络游戏内含涉黄涉暴涉赌信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何未成年人容易沉迷游戏?75%的家长认为原因是未成年人的心性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还有66%认为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容易沉迷于游戏虚拟世界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而普通公众的观点也类似。另外,绝大部分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的第一场所都在家庭中,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除了自身的原因外,家庭也是另一关键的因素,超三成的普通公众认为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沉迷游戏的主因之一是缺乏家人的陪伴,而游戏的虚拟交友可填补生活的空虚。
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早在2007年,国家层面就已有所动作。2007年4月11日,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方案”首次向公众发布,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要求各网游运营商在所有网络游戏中试行防沉迷系统。
2019年10月,游戏防沉迷新规出台,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游戏企业必须实行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对未成年人设置充值上限。
青少年游戏防沉迷这一话题再度掀起热浪。2020年5月,腾讯、网易等各大游戏厂商纷纷升级防沉迷新规。南都民调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家长对防沉迷系统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实名认证、游戏时长、充值限额等多项系统细则也有基本的了解,仅有4%的受访家长完全不了解。
防沉迷系统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上的实际效用如何呢?对此,未成年人家长最有发言权。有六成家长表示支持游戏的防沉迷系统,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但限制力度有待加强。然而,仍有近四成家长认为目前各大游戏的防沉迷系统流于形式,并未起到实际的限制作用,未成年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绕过,如通过微信等第三方账号直接登录、租用购买游戏账号、使用长辈或网络搜索分享的证件号实名认证等。也有家长直言,不同厂商的游戏防沉迷系统“各自为政”,孩子在一个游戏的游玩时长受到限制,还可以去玩另一个游戏,根本无法有效防止沉迷游戏。
另外,南都网络内容生态研究中心实测也发现,多款热门手游在实名认证、游戏时长时段限制等存在多个漏洞,这其中就包括了网易、三七互娱等多个龙头企业旗下的游戏。
问题2·游戏充值
逾七成受访家长称腾讯游戏诱导消费多
除了沉迷游戏,未成年人在游戏内高额充值消费也一直是家长的苦恼。上网课偷偷登录游戏充值、退款审核取证难、游戏客服推诿、资料等待时间长……“熊孩子”大量“氪金”、家长“退款路”难走的现象层出不穷。调查数据显示,有27.6%的家长担心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不理智充值消费,造成过度的金钱消耗。
事实上,《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早已要求,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然而,南都实测发现,腾讯旗下的“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及网易旗下的“梦幻西游”三款游戏存在未成年人充值消费漏洞,未成年人可轻易绕过防沉迷系统限制超额消费。
南都记者2020年11月,以“未成年人 游戏充值”为关键词在某互联网投诉平台进行搜索,得到了3300余条投诉信息,投诉者多为未成年人家长,称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了大额充值,要求游戏企业进行退款。南都民调数据也显示,四成未成年人家长称曾有过孩子游戏内高额充值的遭遇,但仅有不到三分一的家长退款成功。
另外,不少家长反映部分游戏企业旗下的手游存在诱导充值消费的现象,72.7%的受访未成年人家长表示腾讯旗下的游戏诱导充值消费问题最多,其次是网易、完美世界及游族网络。记者以“游戏诱导充值”为关键词搜索,也得到了近2000条投诉信息,涉及上述几家企业旗下热门手游的投诉信息较多。一投诉案例中,一家长声称11岁孩子在上网课期间偷用手机玩“和平精英”,游戏内不断有活动弹窗消息,孩子按提示一步步操作后充值了1650元。
问题3·不良信息
四成家长吐槽网络游戏传递错误价值观,受访家长仅一成多举报得到平台回应与处理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约达5.36亿,较2019年同期增长近7000万,占手机网民的57.5%。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但无法忽视的是手机网络游戏中暗藏隐患。
近期,南都对“和平精英”“梦幻西游”“剑与远征”等20余款游戏的体验测评,也发现部分游戏中组队板块频繁出现色情广告为黄色网站引流的现象,聊天社交还能看到聊骚、约炮和售卖电子烟等信息,官方社区甚至含低俗、色情擦边同人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通过这些游戏设置的未成年人健康系统进入,也能看到。
与测评结果类似,民调显示,九成受访未成年人家长表示孩子曾在游戏中遭遇不良信息。其中,又以游戏玩家发布低俗色情、性暗示言论及引流第三方平台的色情广告最为严重,各有48.2%和44.6%的家长表示小孩曾在游戏中遭遇过。另外,还有近四成家长称小孩遇到过有游戏玩家散布涉暴言论。
游戏热门,用户体量大,游戏暴露出的问题也越多。当问及具体游戏产品的问题时,近三成受访家长表示腾讯旗下的手游包含较多的色情信息,其次分别是莉莉丝、网易、完美世界及心动网络。另外,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腾讯手游也同样被指含较多赌博不良信息,而网易、巨人网络及多益网络等知名游戏企业也被频繁提及。
除了涉黄涉赌信息外,游戏内传递不良、扭曲价值观信息的泛滥问题也较为严重,四成家长表示孩子曾在游戏中接触此类内容。网络游戏传递错误价值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和对社会的认知,混淆了真实与虚拟,甚至产生不良影响。
此前,重庆就曾发生一起7名未成年人效仿网游角色当“侠盗”,盗窃临街商铺的案件。陶某等人是同一所学校的初中生,长期沉迷于某款网络游戏,久而久之就萌生了效仿游戏中盗窃的想法,于是相约一起“找刺激”。首次偷盗成功的陶某等人尝到了甜头,也感受到了如同游戏角色“侠盗”的快感,便利用偷盗的钱支付网费、充值游戏点券,再趁夜深人静时寻找新目标,继续实施偷盗。另外,玩家群体间侮辱谩骂、封建迷信、“祖安文化”等负面游戏文化屡见不鲜。“祖安”一词源于某游戏同名服务区,该区玩家以爱说脏话、擅长骂人著称,后来“祖安”逐渐演变成讲脏话骂人的代名词,部分未成年人甚至引以为豪。
游戏内含大量不良信息,则是网络游戏内文化氛围不佳的体现。此前,中消协《网络游戏消费者主要投诉问题报告》也显示,网络游戏内文化氛围不良是网络游戏涉黄涉赌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游戏平台遭遇涉黄涉暴涉赌等不良信息应怎么办?超半数受访者表示会直接举报,然而,举报似乎并无显著效果,调查发现,受访未成年人家长多指责游戏平台对投诉的回应不积极、处理滞后,55%的受访家长表示曾对游戏内的不良信息进行举报,但仅有约12.9%曾得到游戏平台对举报内容的及时回应和处理,还有家长甚至从未得到任何回应。
而在未成年人家长看来,除了举报,卸载软件也是必须的。43.9%受访家长称当孩子在游戏中遭遇了不良信息,会果断卸载相应的游戏软件。
把脉
七成受访家长认为游戏平台监管缺位
截至2020年7月底,我国在游戏审批方面已核发游戏版号779款,发展态势良好。游戏产品广受年青一代喜爱,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生态却问题频发。
民调数据显示,七成受访家长称游戏平台对未成年人的游戏生态保护不够尽责。应如何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杜绝不良网络文化的侵害?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七成的家长认为游戏平台应承担首要责任,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完善认证系统。为更好地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受访家长普遍认为游戏平台提高未成年人身份识别技术关键。
针对游戏内不良信息频现问题,有四成左右的受访家长提出,游戏开发者应做好游戏内容建设,如内容分级等,还有49.3%迫切希望游戏平台对游戏内的各类信息尽好审查、清理义务,设立明显便捷的投诉反馈机制,并对违规用户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另外,有三成家长建议游戏企业成立守护未成年人的专门团队,主动沟通解决未成年人异常或高额充值问题。
事实上,2020年10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已明确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同时,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
呼吁
家长希望建立网络游戏强制分级制度
有50.1%受访家长希望政府部门能引导、建立网络游戏强制分级制度,促使游戏企业对网络游戏内部生态及用户言行进行监管。同时,还有四成受访家长建议加快建立国家级网络游戏防沉迷平台,运用最先进的技术采取措施综合治理。
同样,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身的责任也不容忽视。在南都另一份面向普通公众的调查中,数据显示,三成受访公众认为家长在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中一般尽责,甚至有近两成的公众指出家长在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上履责不足,对孩子玩网络游戏的监管、教育不到位。研究发现,在大量未成年人游戏沉迷及超额充值案例中,家长忙于工作,缺乏亲子沟通,疏于教育,也是导致孩子沉迷、不理智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阶段,学校缺乏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教育引导机制,尚无系统、科学、专业的教育方法和固定的课程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有22.9%的受访家长希望学校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提供心理健康咨询。
事实上,只有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多方协作和联动,方能真正为未成年人营造绿色游戏环境。
南京14岁男孩因沉迷游戏、经常性熬夜,父母不得不装摄像头监控;菏泽10岁男孩在家长不知情情况下为手机游戏充值17000多元;靖江12岁女孩手游中被网友诱骗拍裸照……近年来,类似新闻常常见诸报端。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游戏涉黄涉暴涉赌信息频现等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南都网络内容生态研究中心围绕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生态健康,2020年11月,面向未成年人家长展开调查,共回收800余份有效问卷,深度提取家长及公众对改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生态的诉求。民调数据显示,四成未成年人家长吐槽游戏防沉迷系统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实际效用。在游戏内容上,九成家长称孩子玩游戏曾遇不良信息,但游戏举报机制处理滞后。另外,在对未成年游戏玩家的保护上,七成受访家长认为游戏平台监管缺位。
调查
问题1·游戏沉迷
超四成受访家长反映孩子常玩网络游戏
六成受访家长支持防沉迷系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学龄前触网比例显著提升,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玩游戏是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三类活动之一,各学历段未成年网民玩手机游戏的占比均超过五成,小学生网民玩手机游戏比例达到51.1%。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网络内容生态研究中心针对未成年人家长进行调查发现,超过40%的未成年人家长反映其孩子经常甚至总是玩网络游戏,孩子玩游戏已是常态。另外,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未成年人游戏时间过长,36%的受调查家长称孩子每天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超过1.5小时,也不乏超过3个小时的,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随着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渗透的持续增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愈发突出,并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义乌初二男生沉迷手机游戏跟父母吵架,并扬言要跳楼;惠山16岁少年沉迷手机游戏不听管教,被断网后离家出走并扬言轻生……近年来,因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而引发的社会性新闻层出不穷。数据显示,近九成受访家长对网络游戏持悲观消极态度,认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更大,其中七成担忧未成年人会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五成家长认为网络游戏内含涉黄涉暴涉赌信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何未成年人容易沉迷游戏?75%的家长认为原因是未成年人的心性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还有66%认为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容易沉迷于游戏虚拟世界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而普通公众的观点也类似。另外,绝大部分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的第一场所都在家庭中,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除了自身的原因外,家庭也是另一关键的因素,超三成的普通公众认为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沉迷游戏的主因之一是缺乏家人的陪伴,而游戏的虚拟交友可填补生活的空虚。
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早在2007年,国家层面就已有所动作。2007年4月11日,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方案”首次向公众发布,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要求各网游运营商在所有网络游戏中试行防沉迷系统。
2019年10月,游戏防沉迷新规出台,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游戏企业必须实行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对未成年人设置充值上限。
青少年游戏防沉迷这一话题再度掀起热浪。2020年5月,腾讯、网易等各大游戏厂商纷纷升级防沉迷新规。南都民调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家长对防沉迷系统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实名认证、游戏时长、充值限额等多项系统细则也有基本的了解,仅有4%的受访家长完全不了解。
防沉迷系统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上的实际效用如何呢?对此,未成年人家长最有发言权。有六成家长表示支持游戏的防沉迷系统,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但限制力度有待加强。然而,仍有近四成家长认为目前各大游戏的防沉迷系统流于形式,并未起到实际的限制作用,未成年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绕过,如通过微信等第三方账号直接登录、租用购买游戏账号、使用长辈或网络搜索分享的证件号实名认证等。也有家长直言,不同厂商的游戏防沉迷系统“各自为政”,孩子在一个游戏的游玩时长受到限制,还可以去玩另一个游戏,根本无法有效防止沉迷游戏。
另外,南都网络内容生态研究中心实测也发现,多款热门手游在实名认证、游戏时长时段限制等存在多个漏洞,这其中就包括了网易、三七互娱等多个龙头企业旗下的游戏。
问题2·游戏充值
逾七成受访家长称腾讯游戏诱导消费多
除了沉迷游戏,未成年人在游戏内高额充值消费也一直是家长的苦恼。上网课偷偷登录游戏充值、退款审核取证难、游戏客服推诿、资料等待时间长……“熊孩子”大量“氪金”、家长“退款路”难走的现象层出不穷。调查数据显示,有27.6%的家长担心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不理智充值消费,造成过度的金钱消耗。
事实上,《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早已要求,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然而,南都实测发现,腾讯旗下的“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及网易旗下的“梦幻西游”三款游戏存在未成年人充值消费漏洞,未成年人可轻易绕过防沉迷系统限制超额消费。
南都记者2020年11月,以“未成年人 游戏充值”为关键词在某互联网投诉平台进行搜索,得到了3300余条投诉信息,投诉者多为未成年人家长,称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了大额充值,要求游戏企业进行退款。南都民调数据也显示,四成未成年人家长称曾有过孩子游戏内高额充值的遭遇,但仅有不到三分一的家长退款成功。
另外,不少家长反映部分游戏企业旗下的手游存在诱导充值消费的现象,72.7%的受访未成年人家长表示腾讯旗下的游戏诱导充值消费问题最多,其次是网易、完美世界及游族网络。记者以“游戏诱导充值”为关键词搜索,也得到了近2000条投诉信息,涉及上述几家企业旗下热门手游的投诉信息较多。一投诉案例中,一家长声称11岁孩子在上网课期间偷用手机玩“和平精英”,游戏内不断有活动弹窗消息,孩子按提示一步步操作后充值了1650元。
问题3·不良信息
四成家长吐槽网络游戏传递错误价值观,受访家长仅一成多举报得到平台回应与处理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约达5.36亿,较2019年同期增长近7000万,占手机网民的57.5%。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但无法忽视的是手机网络游戏中暗藏隐患。
近期,南都对“和平精英”“梦幻西游”“剑与远征”等20余款游戏的体验测评,也发现部分游戏中组队板块频繁出现色情广告为黄色网站引流的现象,聊天社交还能看到聊骚、约炮和售卖电子烟等信息,官方社区甚至含低俗、色情擦边同人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通过这些游戏设置的未成年人健康系统进入,也能看到。
与测评结果类似,民调显示,九成受访未成年人家长表示孩子曾在游戏中遭遇不良信息。其中,又以游戏玩家发布低俗色情、性暗示言论及引流第三方平台的色情广告最为严重,各有48.2%和44.6%的家长表示小孩曾在游戏中遭遇过。另外,还有近四成家长称小孩遇到过有游戏玩家散布涉暴言论。
游戏热门,用户体量大,游戏暴露出的问题也越多。当问及具体游戏产品的问题时,近三成受访家长表示腾讯旗下的手游包含较多的色情信息,其次分别是莉莉丝、网易、完美世界及心动网络。另外,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腾讯手游也同样被指含较多赌博不良信息,而网易、巨人网络及多益网络等知名游戏企业也被频繁提及。
除了涉黄涉赌信息外,游戏内传递不良、扭曲价值观信息的泛滥问题也较为严重,四成家长表示孩子曾在游戏中接触此类内容。网络游戏传递错误价值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和对社会的认知,混淆了真实与虚拟,甚至产生不良影响。
此前,重庆就曾发生一起7名未成年人效仿网游角色当“侠盗”,盗窃临街商铺的案件。陶某等人是同一所学校的初中生,长期沉迷于某款网络游戏,久而久之就萌生了效仿游戏中盗窃的想法,于是相约一起“找刺激”。首次偷盗成功的陶某等人尝到了甜头,也感受到了如同游戏角色“侠盗”的快感,便利用偷盗的钱支付网费、充值游戏点券,再趁夜深人静时寻找新目标,继续实施偷盗。另外,玩家群体间侮辱谩骂、封建迷信、“祖安文化”等负面游戏文化屡见不鲜。“祖安”一词源于某游戏同名服务区,该区玩家以爱说脏话、擅长骂人著称,后来“祖安”逐渐演变成讲脏话骂人的代名词,部分未成年人甚至引以为豪。
游戏内含大量不良信息,则是网络游戏内文化氛围不佳的体现。此前,中消协《网络游戏消费者主要投诉问题报告》也显示,网络游戏内文化氛围不良是网络游戏涉黄涉赌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游戏平台遭遇涉黄涉暴涉赌等不良信息应怎么办?超半数受访者表示会直接举报,然而,举报似乎并无显著效果,调查发现,受访未成年人家长多指责游戏平台对投诉的回应不积极、处理滞后,55%的受访家长表示曾对游戏内的不良信息进行举报,但仅有约12.9%曾得到游戏平台对举报内容的及时回应和处理,还有家长甚至从未得到任何回应。
而在未成年人家长看来,除了举报,卸载软件也是必须的。43.9%受访家长称当孩子在游戏中遭遇了不良信息,会果断卸载相应的游戏软件。
把脉
七成受访家长认为游戏平台监管缺位
截至2020年7月底,我国在游戏审批方面已核发游戏版号779款,发展态势良好。游戏产品广受年青一代喜爱,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生态却问题频发。
民调数据显示,七成受访家长称游戏平台对未成年人的游戏生态保护不够尽责。应如何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杜绝不良网络文化的侵害?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七成的家长认为游戏平台应承担首要责任,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完善认证系统。为更好地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受访家长普遍认为游戏平台提高未成年人身份识别技术关键。
针对游戏内不良信息频现问题,有四成左右的受访家长提出,游戏开发者应做好游戏内容建设,如内容分级等,还有49.3%迫切希望游戏平台对游戏内的各类信息尽好审查、清理义务,设立明显便捷的投诉反馈机制,并对违规用户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另外,有三成家长建议游戏企业成立守护未成年人的专门团队,主动沟通解决未成年人异常或高额充值问题。
事实上,2020年10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已明确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同时,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
呼吁
家长希望建立网络游戏强制分级制度
有50.1%受访家长希望政府部门能引导、建立网络游戏强制分级制度,促使游戏企业对网络游戏内部生态及用户言行进行监管。同时,还有四成受访家长建议加快建立国家级网络游戏防沉迷平台,运用最先进的技术采取措施综合治理。
同样,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身的责任也不容忽视。在南都另一份面向普通公众的调查中,数据显示,三成受访公众认为家长在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中一般尽责,甚至有近两成的公众指出家长在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上履责不足,对孩子玩网络游戏的监管、教育不到位。研究发现,在大量未成年人游戏沉迷及超额充值案例中,家长忙于工作,缺乏亲子沟通,疏于教育,也是导致孩子沉迷、不理智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阶段,学校缺乏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教育引导机制,尚无系统、科学、专业的教育方法和固定的课程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有22.9%的受访家长希望学校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提供心理健康咨询。
事实上,只有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多方协作和联动,方能真正为未成年人营造绿色游戏环境。
- “全域式购物”成新趋势(2024-10-11)
- 酸奶能加热后再喝吗(2024-10-10)
- 你的“小电驴”将迎新升级(2024-10-10)
- 房屋“养老” 谁来买单(2024-09-03)
- 话费套餐“升易降难”是消费侵权(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