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消费:“小镇青年”热情高,“00后”男性成主力增长点
今年春节,医美机构成为年轻人追逐的“香饽饽”,“变美三件套”也从过去的美甲、染发、种睫毛,变成了如今的水光针、肉毒素、玻尿酸。
在“三月不变美,四月徒伤悲”的网络话语鼓动下,做一点“小改变”迎接春天的热情仍在持续,求美的群体也发生了变化。
从城市到农村,“小镇青年”逐美热情高
杭州白领陈珊珊春节回河南新乡农村老家过年,她发现已经两年没见的表嫂有点变化。“感觉比两年前见到时年轻了很多,皮肤变好了,眼睛好像也更有神了。”
按捺不住好奇心驱使,她问了表嫂。“原来是在朋友那里打了水光针和玻尿酸。表嫂说因为是开在县里的‘个人工作室’,价格比城市优惠很多。”
陈珊珊有些意外,她曾经以为打针、动刀的医疗美容只是城市里年轻人、有钱人的追求。“小镇青年”对美的追求,与城市人相比丝毫不逊色。
在西部地区甘肃,越来越多公立医院开设了整形美容科,让求美者在家门口就能“变美”。近年来,来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的人络绎不绝,科室每月开展美容及整形相关手术40余台,还定期邀请韩国专家赴兰州开展常规美容手术和技术指导。
该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王永翔也从处理外伤的烧伤科大夫成功“转型”,开展各类整形手术。
“以前正规医院的医生都觉得做割双眼皮、开眼角之类的整容手术是不务正业。”他回忆说,几年前在北京等地参加整形美容行业的学术会议,到会专家寥寥无几,但最近几年都达到了上千人。
从“她经济”到“他经济”,植发产品成“香饽饽”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医美领域男性消费正在崛起。
有咨询机构发布2020年《中国新白领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近两成男性白领每月在医美护肤方面的消费达1131元,与女性的1197元持平。
男性不再是医美消费的“绝缘体”,“他经济”也迎来了“高光时刻”。2020年“双十一”期间,有电商平台录得医美医疗订单量环比增长近7倍,成为最受欢迎的生活服务项目,平均客单价达6300元,这其中有近三成订单来自男性消费者。
在《中国新白领消费行为研究报告》的受访群体中,有72.73%的男白领尝试过面部护理,58.8%尝试过水光针、热玛吉、光子护肤等医美小手术,46.52%尝试过文眉、文眼线、种睫毛等服务……尝试医美的男性群体更加年轻,从19岁-22岁年龄段开始尝试医美的男性比例已经超过女性,“00后”男性成为医美消费的主力增长点。
李嘉伦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整形美容体验派。他做过抽脂,也打玻尿酸、肉毒素,尝试过光子嫩肤和超声刀。对于诸多男性求美者热衷的植发,他在微博上还分享了自己的真实体验。
李嘉伦说,这些分享一方面是自己有脱发烦恼,确实有植发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从专业医生的角度告诉大家真实情况,避免消费者因偏信广告而“踩坑”。
年龄分布“两头化”蔓延,医美行业进入“爆发期”
人们对医美态度在不断变化。最近两年,打玻尿酸、瘦脸针变成了“午餐美容”,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医美也已经常态化。
最小的有十二三岁的,最大的有八十岁的——不少整形医生都有相同感受:尽管年轻人是主流消费群,但医美消费人群的年龄边界不断向两头延伸。
“有带着十多岁女儿来找我咨询祛痣、改善眼睑下垂的妈妈,也有70多岁的老演员,希望通过改善面部皮肤状况延长艺术生命。”李嘉伦说。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综合监督局局长王文军表示,医美消费者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过去是中青年女性为主,现在有低龄化趋势,一些中学生会选择割双眼皮、鼻子整形或消除脸上小瑕疵。老年人则是做除皱、淡斑等微整手术。
常态化医美消费习惯的形成,是中国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受访人士表示,由于医疗美容产业是“美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等特点,以医疗美容为代表的美容消费需求,已成为除基本生活消费以外,继住房、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
部分城市已把医美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点重点打造,比如,成都市正计划打造“医美之都”。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都医疗美容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2030年达到2000亿元。
2020年下半年以来,“医美”概念还成为资本“新宠”。机构发布《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在遭遇疫情冲击情况下,2020年中国新增医美机构5150家,市场规模达1975亿元,占全球比重17%。(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黄筱、梁军、董小红)
今年春节,医美机构成为年轻人追逐的“香饽饽”,“变美三件套”也从过去的美甲、染发、种睫毛,变成了如今的水光针、肉毒素、玻尿酸。
在“三月不变美,四月徒伤悲”的网络话语鼓动下,做一点“小改变”迎接春天的热情仍在持续,求美的群体也发生了变化。
从城市到农村,“小镇青年”逐美热情高
杭州白领陈珊珊春节回河南新乡农村老家过年,她发现已经两年没见的表嫂有点变化。“感觉比两年前见到时年轻了很多,皮肤变好了,眼睛好像也更有神了。”
按捺不住好奇心驱使,她问了表嫂。“原来是在朋友那里打了水光针和玻尿酸。表嫂说因为是开在县里的‘个人工作室’,价格比城市优惠很多。”
陈珊珊有些意外,她曾经以为打针、动刀的医疗美容只是城市里年轻人、有钱人的追求。“小镇青年”对美的追求,与城市人相比丝毫不逊色。
在西部地区甘肃,越来越多公立医院开设了整形美容科,让求美者在家门口就能“变美”。近年来,来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的人络绎不绝,科室每月开展美容及整形相关手术40余台,还定期邀请韩国专家赴兰州开展常规美容手术和技术指导。
该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王永翔也从处理外伤的烧伤科大夫成功“转型”,开展各类整形手术。
“以前正规医院的医生都觉得做割双眼皮、开眼角之类的整容手术是不务正业。”他回忆说,几年前在北京等地参加整形美容行业的学术会议,到会专家寥寥无几,但最近几年都达到了上千人。
从“她经济”到“他经济”,植发产品成“香饽饽”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医美领域男性消费正在崛起。
有咨询机构发布2020年《中国新白领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近两成男性白领每月在医美护肤方面的消费达1131元,与女性的1197元持平。
男性不再是医美消费的“绝缘体”,“他经济”也迎来了“高光时刻”。2020年“双十一”期间,有电商平台录得医美医疗订单量环比增长近7倍,成为最受欢迎的生活服务项目,平均客单价达6300元,这其中有近三成订单来自男性消费者。
在《中国新白领消费行为研究报告》的受访群体中,有72.73%的男白领尝试过面部护理,58.8%尝试过水光针、热玛吉、光子护肤等医美小手术,46.52%尝试过文眉、文眼线、种睫毛等服务……尝试医美的男性群体更加年轻,从19岁-22岁年龄段开始尝试医美的男性比例已经超过女性,“00后”男性成为医美消费的主力增长点。
李嘉伦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整形美容体验派。他做过抽脂,也打玻尿酸、肉毒素,尝试过光子嫩肤和超声刀。对于诸多男性求美者热衷的植发,他在微博上还分享了自己的真实体验。
李嘉伦说,这些分享一方面是自己有脱发烦恼,确实有植发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从专业医生的角度告诉大家真实情况,避免消费者因偏信广告而“踩坑”。
年龄分布“两头化”蔓延,医美行业进入“爆发期”
人们对医美态度在不断变化。最近两年,打玻尿酸、瘦脸针变成了“午餐美容”,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医美也已经常态化。
最小的有十二三岁的,最大的有八十岁的——不少整形医生都有相同感受:尽管年轻人是主流消费群,但医美消费人群的年龄边界不断向两头延伸。
“有带着十多岁女儿来找我咨询祛痣、改善眼睑下垂的妈妈,也有70多岁的老演员,希望通过改善面部皮肤状况延长艺术生命。”李嘉伦说。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综合监督局局长王文军表示,医美消费者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过去是中青年女性为主,现在有低龄化趋势,一些中学生会选择割双眼皮、鼻子整形或消除脸上小瑕疵。老年人则是做除皱、淡斑等微整手术。
常态化医美消费习惯的形成,是中国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受访人士表示,由于医疗美容产业是“美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等特点,以医疗美容为代表的美容消费需求,已成为除基本生活消费以外,继住房、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
部分城市已把医美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点重点打造,比如,成都市正计划打造“医美之都”。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都医疗美容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2030年达到2000亿元。
2020年下半年以来,“医美”概念还成为资本“新宠”。机构发布《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在遭遇疫情冲击情况下,2020年中国新增医美机构5150家,市场规模达1975亿元,占全球比重17%。(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黄筱、梁军、董小红)
- “全域式购物”成新趋势(2024-10-11)
- 酸奶能加热后再喝吗(2024-10-10)
- 你的“小电驴”将迎新升级(2024-10-10)
- 房屋“养老” 谁来买单(2024-09-03)
- 话费套餐“升易降难”是消费侵权(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