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行业屡被点名,该如何规范发展?
受疫情影响,线上教育培训业务快速发展,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种教育培训服务,教育培训线上线下交融取得了良好发展。但教育培训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因退费困难、虚假宣传等问题屡遭消费者投诉。专家建议,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真正做到让教育培训行业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
一段时间以来,退费困难、宣传误导、培训质量不高和合同纠纷,成为消费者吐槽教育培训行业的主要问题,其中退费困难吐槽信息数量最多,占比接近六成。这是记者从消费者网、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近日联合发布的《2020年的教育培训消费舆情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获悉的。
今年以来,教育培训特别是在线教育培训领域因乱象频现、消费投诉居高不下等问题,已被中国消费者协会、江苏省消保委、上海市消保委、深圳市消委会等点名。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重点关注在线教育培训等新兴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
负面舆情退费困难占比近六成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全网共监测到2020年有关教育培训消费舆情信息3847566条。其中,正面舆情信息458997条,占比11.93%;中性舆情信息676431条,占比17.58%;负面舆情信息2712138条,占比70.49%。
“有关教育培训消费的负面舆情超过了舆情总数的七成,这说明教育培训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说。
报告显示,教育培训消费负面舆情主要集中在退费困难、宣传误导、培训质量不高和合同纠纷4个方面。其中,在所有教育培训消费负面舆情中,退费困难舆情信息数量最多,占比接近六成。在1623718条教育培训退费困难舆情信息中,关门跑路问题855234条,占比52.67%;资金链断裂问题405493条,占比24.97%;合同纠纷问题194738条,占比11.99%。
例如,2020年7月,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嗨学网虚假承诺,让消费者陷入交钱容易退钱难的困境。此外,51Talk也被媒体曝出存在退费套路多、收取高额违约金等问题。
师资造假、诱导消费、虚假宣传引关注
“校外线上培训机构教师资质造假、机构无证办学、诱导消费、虚假宣传、霸王条款、解除合同退费难等行业乱象丛生,但消费者维权却十分困难。此外,行业的‘分期贷’问题也饱受舆论诟病。”中消协投诉部主任陈剑说。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4家在线教育机构的广告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原因在于这4家机构请了同一位“老师”为其做广告。这名“老师”一会儿是数学老师,一会儿是英语老师,由此引发消费者对于在线教育机构师资造假、虚假宣传的质疑。
报告显示,宣传误导舆情在教育培训消费负面舆情中排第二,仅次于教育培训退费困难舆情。舆情数据显示,教育培训行业的宣传误导舆情主要涉及价格误导、夸大师资、贩卖焦虑、虚假承诺等4个方面。其中,价格误导问题最为突出,不少培训机构的低价营销活动存在严重误导问题。
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在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看来,教育培训消费问题较多,主要是部分教育培训机构缺乏诚信守法意识。有的教育培训机构为了谋取更多经济利润,不惜采取各种与教育不相称的营销手段,有的培训机构片面夸大师资力量和培训效果,吸引学生和家长报名参加;有的培训机构低价销售教育培训服务后,又通过降低服务标准、更换教师等手段降低经营成本。
如何让教育培训行业规范发展?陈音江认为:“应尽快完善有关教育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明确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对其广告宣传、师资认证、教学质量以及纠纷解决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确保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针对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陈剑指出,一方面需要在线教育机构尽快从资本竞争中回归到教育本位,强化行业自律,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行政监管,联合消协等相关社会组织制定在线教育服务标准,夯实维权制度保障,规范在线教育市场发展。
此外,陈音江提醒消费者,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谨慎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消费者在选择培训机构或购买教育培训服务时,应事先查看培训机构的有关资质,多家比较并试听相关课程,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不要看了广告宣传或听了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就匆忙付款。签订合同时要注意查看相关条款,尤其注意退费和免责等条款内容。如不是必须贷款支付的,尽量不要选择贷款方式。签署合同后,要保留好书面资料等相关证据。在培训过程中,如果遇到权益受损问题,要及时收集好相关证据,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工人日报 记者 杨召奎)
受疫情影响,线上教育培训业务快速发展,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种教育培训服务,教育培训线上线下交融取得了良好发展。但教育培训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因退费困难、虚假宣传等问题屡遭消费者投诉。专家建议,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真正做到让教育培训行业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
一段时间以来,退费困难、宣传误导、培训质量不高和合同纠纷,成为消费者吐槽教育培训行业的主要问题,其中退费困难吐槽信息数量最多,占比接近六成。这是记者从消费者网、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近日联合发布的《2020年的教育培训消费舆情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获悉的。
今年以来,教育培训特别是在线教育培训领域因乱象频现、消费投诉居高不下等问题,已被中国消费者协会、江苏省消保委、上海市消保委、深圳市消委会等点名。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重点关注在线教育培训等新兴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
负面舆情退费困难占比近六成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全网共监测到2020年有关教育培训消费舆情信息3847566条。其中,正面舆情信息458997条,占比11.93%;中性舆情信息676431条,占比17.58%;负面舆情信息2712138条,占比70.49%。
“有关教育培训消费的负面舆情超过了舆情总数的七成,这说明教育培训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说。
报告显示,教育培训消费负面舆情主要集中在退费困难、宣传误导、培训质量不高和合同纠纷4个方面。其中,在所有教育培训消费负面舆情中,退费困难舆情信息数量最多,占比接近六成。在1623718条教育培训退费困难舆情信息中,关门跑路问题855234条,占比52.67%;资金链断裂问题405493条,占比24.97%;合同纠纷问题194738条,占比11.99%。
例如,2020年7月,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嗨学网虚假承诺,让消费者陷入交钱容易退钱难的困境。此外,51Talk也被媒体曝出存在退费套路多、收取高额违约金等问题。
师资造假、诱导消费、虚假宣传引关注
“校外线上培训机构教师资质造假、机构无证办学、诱导消费、虚假宣传、霸王条款、解除合同退费难等行业乱象丛生,但消费者维权却十分困难。此外,行业的‘分期贷’问题也饱受舆论诟病。”中消协投诉部主任陈剑说。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4家在线教育机构的广告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原因在于这4家机构请了同一位“老师”为其做广告。这名“老师”一会儿是数学老师,一会儿是英语老师,由此引发消费者对于在线教育机构师资造假、虚假宣传的质疑。
报告显示,宣传误导舆情在教育培训消费负面舆情中排第二,仅次于教育培训退费困难舆情。舆情数据显示,教育培训行业的宣传误导舆情主要涉及价格误导、夸大师资、贩卖焦虑、虚假承诺等4个方面。其中,价格误导问题最为突出,不少培训机构的低价营销活动存在严重误导问题。
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在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看来,教育培训消费问题较多,主要是部分教育培训机构缺乏诚信守法意识。有的教育培训机构为了谋取更多经济利润,不惜采取各种与教育不相称的营销手段,有的培训机构片面夸大师资力量和培训效果,吸引学生和家长报名参加;有的培训机构低价销售教育培训服务后,又通过降低服务标准、更换教师等手段降低经营成本。
如何让教育培训行业规范发展?陈音江认为:“应尽快完善有关教育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明确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对其广告宣传、师资认证、教学质量以及纠纷解决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确保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针对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陈剑指出,一方面需要在线教育机构尽快从资本竞争中回归到教育本位,强化行业自律,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行政监管,联合消协等相关社会组织制定在线教育服务标准,夯实维权制度保障,规范在线教育市场发展。
此外,陈音江提醒消费者,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谨慎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消费者在选择培训机构或购买教育培训服务时,应事先查看培训机构的有关资质,多家比较并试听相关课程,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不要看了广告宣传或听了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就匆忙付款。签订合同时要注意查看相关条款,尤其注意退费和免责等条款内容。如不是必须贷款支付的,尽量不要选择贷款方式。签署合同后,要保留好书面资料等相关证据。在培训过程中,如果遇到权益受损问题,要及时收集好相关证据,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工人日报 记者 杨召奎)
- “全域式购物”成新趋势(2024-10-11)
- 酸奶能加热后再喝吗(2024-10-10)
- 你的“小电驴”将迎新升级(2024-10-10)
- 房屋“养老” 谁来买单(2024-09-03)
- 话费套餐“升易降难”是消费侵权(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