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互联网平台的“杀熟”
300元的酒店房间,老客户就要380元?过去货比三家,如今还要“货比三人”,一些手握大数据工具的商家正在上演真实“坑人新骗术”。近日,有微博网友自述其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引起关注。记者梳理了一下网友评论发现,网络公司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不仅发生于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和打车软件,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通信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中。有专家表示,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若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背道德的操作,则是一个平台的悲哀。(3月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在大数据这样一个当红概念之下,我们享受其所带来的“精准”便利,自然也要承受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前,被各方讨论最多的就是技术赋能之下个人隐私的让渡,即随着我们对技术的依赖增强,我们将有太多秘密掌握在互联网企业手里,喜欢吃什么,爱去哪逛街,每个月收支状况如何……这些都可以被绘成图,然后成为互联网公司更进一步精准营销的技术支撑。这一点几乎不用怀疑,正如有专家所言,大数据只存储不分析变不了现,相当于“只买米不做饭”。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今对企业用户大数据是比其他东西更重要的资产。
当然,我们也不用妖魔化这种操作模式,毕竟大数据战略已逐步证明符合人类世界的发展趋势,数据的广泛采集和精准分析,对效率的带动在很多领域十分明显。不过,就目前网友曝光的情况看,一些尝到甜头的企业在这方面已走入歧途,即用大数据找的不是更隐秘、更刚需的用户诉求,而是快速掘金的漏洞。同样的房间,对消费能力低的人要价300元,对消费能力高的人要价380元,就表明一些企业更想做的还是挣快钱,而非寻找算法技术和用户诉求的有效结合点,让这套生意经走得更长久。事实上,后者不仅更为合规,同时也是更大的生意。
针对这一问题,仅仅批判是没有用的。并且随着消费者对个别平台的依赖性增强,站在人性的角度,这些平台恐怕只会更放肆。其实,随着供求关系等状况的变化,商家调价本身无可厚非,符合经济学常识,而租住酒店、打网约车等新业态当中的消费行为,也不同于其他零售品,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价格。问题在于,对于不同门类的商品,价格浮动的空间是多少,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互联网平台又是否完全接受物价等部门的日常监管,还是存在灰色空间,此一时彼一时,可以随心所欲。一句话,光靠企业自觉是奢望,外部监管对算法的约束得跟上。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我们不能对平台的算法太过自信,以为不同时段、对不同人所展现出来的价格差异完全是算法使然。或许,有些差异正是算法不成熟所致。在这种情况下,最佳消费策略还是货比三家,以此不仅能有效预防被“杀熟”,说不定还能找到平台的漏洞,找到超出预期的低价呢。
300元的酒店房间,老客户就要380元?过去货比三家,如今还要“货比三人”,一些手握大数据工具的商家正在上演真实“坑人新骗术”。近日,有微博网友自述其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引起关注。记者梳理了一下网友评论发现,网络公司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不仅发生于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和打车软件,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通信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中。有专家表示,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若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背道德的操作,则是一个平台的悲哀。(3月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在大数据这样一个当红概念之下,我们享受其所带来的“精准”便利,自然也要承受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前,被各方讨论最多的就是技术赋能之下个人隐私的让渡,即随着我们对技术的依赖增强,我们将有太多秘密掌握在互联网企业手里,喜欢吃什么,爱去哪逛街,每个月收支状况如何……这些都可以被绘成图,然后成为互联网公司更进一步精准营销的技术支撑。这一点几乎不用怀疑,正如有专家所言,大数据只存储不分析变不了现,相当于“只买米不做饭”。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今对企业用户大数据是比其他东西更重要的资产。
当然,我们也不用妖魔化这种操作模式,毕竟大数据战略已逐步证明符合人类世界的发展趋势,数据的广泛采集和精准分析,对效率的带动在很多领域十分明显。不过,就目前网友曝光的情况看,一些尝到甜头的企业在这方面已走入歧途,即用大数据找的不是更隐秘、更刚需的用户诉求,而是快速掘金的漏洞。同样的房间,对消费能力低的人要价300元,对消费能力高的人要价380元,就表明一些企业更想做的还是挣快钱,而非寻找算法技术和用户诉求的有效结合点,让这套生意经走得更长久。事实上,后者不仅更为合规,同时也是更大的生意。
针对这一问题,仅仅批判是没有用的。并且随着消费者对个别平台的依赖性增强,站在人性的角度,这些平台恐怕只会更放肆。其实,随着供求关系等状况的变化,商家调价本身无可厚非,符合经济学常识,而租住酒店、打网约车等新业态当中的消费行为,也不同于其他零售品,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价格。问题在于,对于不同门类的商品,价格浮动的空间是多少,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互联网平台又是否完全接受物价等部门的日常监管,还是存在灰色空间,此一时彼一时,可以随心所欲。一句话,光靠企业自觉是奢望,外部监管对算法的约束得跟上。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我们不能对平台的算法太过自信,以为不同时段、对不同人所展现出来的价格差异完全是算法使然。或许,有些差异正是算法不成熟所致。在这种情况下,最佳消费策略还是货比三家,以此不仅能有效预防被“杀熟”,说不定还能找到平台的漏洞,找到超出预期的低价呢。
- 选购具有应急开启功能的电子门锁(2024-10-10)
- 书包:提质升级大有可为——开学季·学生用品质量观察系列报道之一(2024-09-04)
- 茶饮甜品频现跨界营销 江苏省消保委提醒:要“流量”更要“留量”(2024-08-27)
- 政策助力 让房车出行、低空旅游进入寻常百姓家(2024-08-20)
- 7月汽车保值率报告发布 豪华品牌更保值(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