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温计相关科普知识解析
编者按
在当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测温计等防护用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选购指南、标准介绍、使用指引等各类信息量大且传播广。有读者向本报反馈:这些信息五花八门,甚至说法不一,令人无所适从,难以辨别。为此,本报特邀中国计量院有关专家撰写科普文章,围绕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为大家科学防护提供权威参考。
测温计的主要类型和使用方法
体温是人体一项基本生理指标,是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对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禽流感以及近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大规模流行病的防治和控制,体温的快速准确测定成为必要手段。
通常测量体温的主要部位有:额头、耳蜗、口腔、腋窝以及肛门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温度接近人体的实际温度,但不同部位的实测温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测温准确度来说,口腔、肛门测温优于腋窝、耳蜗测温,最后才是额头测温。此外,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正常体温也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儿童体温高于成人,成人体温高于老人,女性体温高于男性体温约0.3℃。
体温测量设备可分为两大类:接触式测温计和非接触式测温计。顾名思义,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需要接触人体皮肤测量。
接触式测温计主要有水银/液体体温计和医用电子体温计,非接触式测温计包括红外耳温计、红外额温计及红外热成像式体温筛检仪(以下简称红外筛检仪)等。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各类体温计的最大允许误差为:
水银/液体温度计:-0.15℃,+0.10℃
医用电子体温计:±(0.1~0.2)℃
红外耳温计:±0.2℃
红外额温计:±0.3℃
红外筛检仪:±0.4℃
尽管从测温准确度来说,接触式测温计要优于非接触式测温计,但非接触式测温计具有以下明显优点:一是与被测对象不接触,在测体温时不会造成不必要感染;二是测温快速,通常测量时间小于一秒,一般不会超过两秒,因此十分适合应用于疫情防控期体温测量。
非接触式测温计又可称为人体红外测温仪。人体的热量会通过热辐射的形式散发到环境中。人体红外测温仪通过内置传感器探测人体的热辐射,再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推算出人体相应实际体温,从而达到测量体温的目的。目前常用的红外体温测温仪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红外耳温计、红外额温计和红外筛检仪。
红外筛检仪:一般由厂家安装在固定位置,并经专业调试,需由接受过培训的专人来操作。该筛检仪在机场和火车站的进出口使用较多,可对人群密集流动进行大面积远距离监测,自动跟踪、报警高温区域,与视频监控配合,快速找出并追踪体温较高的人员。
红外耳温计:通过测量鼓膜和耳道与探测器间的红外辐射交换测量体温的仪器,测量时需将探头深入耳孔内测量,多人使用时应配备卫生耳套使用,避免交叉感染,适用于医院和家庭保健。
红外额温计:通过测量皮肤与探测器间的红外辐射交换,并经过皮肤发射率的修正测量人体表面温度的仪器,适合对人员依次、快速测温筛查。测量部位可以是人体额头、耳后或者颈脖处。使用时,将温度枪正对测量部位,测量距离建议在3厘米至5厘米之间为佳。
特别提示
工业用红外温度计不适用于测量人体温度。一般工业用红外温度计测量范围较广,准确度较低,在人体温度附近不会优于±1.0℃。因此,仅从测量准确度的要求来看,使用工业用红外温度计来测量人体温度是不太合适的。
红外体温计使用前应确认测量模式是否准确,测量距离或测量位置是否合适,环境温度是否满足使用条件。
红外耳温计的使用环境温度要求在16~ 35℃,环境温度过低可能无法正常启动。测温模式一般通用为“体温”模式,但是现在很多耳温计会有不同年龄段的测量模式选择,需先确认被测对象的年龄段,然后选择合适的模式再测量。测量时,可通过拉扯耳垂使耳道尽可能平直,确保镜头可观测到耳膜,然后将测温头插入耳道,按测温键持续一秒钟左右,等提示音响起就可以读数。若用于体温筛查,红外耳温计一定要选用带一次性耳套的那种,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使用后用酒精棉擦拭机身,测量时注意佩戴手套。
红外额温计有“体温“和“表面温度”两种模式,测量体温时务必要设置在“体温”模式。此外,红外额温计测量的是人体表面温度,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更大,建议红外额温计应在18~28℃恒温无风的室内使用,被测人进入室内后需停留5~10分钟,待与室内温度一致后再进行体温测量。如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为达到体温初筛目的,要在室外使用,那么建议使用人充分考虑环境温度的影响,找到合适的参照物,如长时间处于跟流动人群环境一致的正常体温人士,以他的额温作为参考值,比这个值高0.8℃以上的都可以定为可疑对象,并请进室内接受进一步体温检查。
新购买的红外额温计和红外耳温计使用频繁以及对测量结果有怀疑时,应当对其校准,以确定修正值,尽量消除测温仪的系统误差。机场、车站和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区域的红外筛检仪设备,需要计量技术机构检测人员带着标准设备去现场开展定期校准才能准确可靠。
测温计校准
“黑体辐射源”是校准人体红外测温仪的标准设备。前述三类红外测温仪对黑体辐射源的发射率、控温稳定性和均匀性有不同要求,需配置不同类型的专用标准黑体辐射源装置。黑体温度通常采用铂电阻温度计等接触温度计测量,其温度经过发射率修正后与红外体温计测的值相比较以获得校准值。校准红外耳温计、额温计的黑体还需根据被检温度计的要求专门设计其开口形状和尺寸。目前全国省级和少量地市级计量技术机构已经配置这样的标准器,但大多数地市和县级计量机构还不具备检测能力。
春节前后,中国计量院接到全国各地几十个地市和县的求援电话,急需黑体辐射源装置。中国计量院把这件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高度重视,针对需求指标,利用现有物料,紧急先行制作两台校准用红外测温仪计量标准器,首先提供给疫情重灾区湖北省。中国计量院热工所黑体辐射源校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原本需要30天研制期,在3天内就完成制作。目前,中国计量院正在积极研制另外18台校准用红外测温仪计量标准器,完成后将陆续发往湖北各地(州)市的18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以用于湖北各地红外耳温计检定以及红外额温计和红外体温筛检仪器校准,最大限度地保障湖北省地(州)市以上计量机构具备红外测温检测校准能力。此外,中国计量院正计划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体温计计量校准研制方案提供给一些省级计量技术机构,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研发指导,利用全社会力量在短期内研制更多的、可靠的计量标准器,保障疫情防控一线所需。
从2003年“非典”时期起,中国计量院已为全国计量系统培养了一大批有经验的红外体温计校准技术人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后,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红外体温计检测需求,厂商不同,型号各异,如何正确操作和快速校准,成为全国各省、市、县等计量机构面临的一大难点。
为解决这一难题,1月23日,中国计量院牵头组织全国温度计量技术委员会及相关专家组成咨询小组,为各省市计量技术机构开展技术咨询服务。除电话咨询,每天上午10时,汇聚全国近200名红外体温计一线检测人员的“红外校准技术交流群”还定时发布更新体温计校准模式,中国计量院首席计量师原遵东等专家随时在线答疑解惑。截至2月3日,已汇总并公布49个不同制造商生产的包括耳温计和额温计等152个常用型号红外体温计的校准模式,解决了关于红外体温计使用和校准过程中遇到的计量技术难题40多个。
不仅如此,中国计量院正在抓紧录制红外体温计校准操作的视频培训课件,制作完成后将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开展人员培训,从而让全国一线校准人员在当前特殊时期得到全面系统的规范操作培训,为各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精准计量技术支撑。
编者按
在当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测温计等防护用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选购指南、标准介绍、使用指引等各类信息量大且传播广。有读者向本报反馈:这些信息五花八门,甚至说法不一,令人无所适从,难以辨别。为此,本报特邀中国计量院有关专家撰写科普文章,围绕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为大家科学防护提供权威参考。
测温计的主要类型和使用方法
体温是人体一项基本生理指标,是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对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禽流感以及近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大规模流行病的防治和控制,体温的快速准确测定成为必要手段。
通常测量体温的主要部位有:额头、耳蜗、口腔、腋窝以及肛门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温度接近人体的实际温度,但不同部位的实测温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测温准确度来说,口腔、肛门测温优于腋窝、耳蜗测温,最后才是额头测温。此外,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正常体温也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儿童体温高于成人,成人体温高于老人,女性体温高于男性体温约0.3℃。
体温测量设备可分为两大类:接触式测温计和非接触式测温计。顾名思义,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需要接触人体皮肤测量。
接触式测温计主要有水银/液体体温计和医用电子体温计,非接触式测温计包括红外耳温计、红外额温计及红外热成像式体温筛检仪(以下简称红外筛检仪)等。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各类体温计的最大允许误差为:
水银/液体温度计:-0.15℃,+0.10℃
医用电子体温计:±(0.1~0.2)℃
红外耳温计:±0.2℃
红外额温计:±0.3℃
红外筛检仪:±0.4℃
尽管从测温准确度来说,接触式测温计要优于非接触式测温计,但非接触式测温计具有以下明显优点:一是与被测对象不接触,在测体温时不会造成不必要感染;二是测温快速,通常测量时间小于一秒,一般不会超过两秒,因此十分适合应用于疫情防控期体温测量。
非接触式测温计又可称为人体红外测温仪。人体的热量会通过热辐射的形式散发到环境中。人体红外测温仪通过内置传感器探测人体的热辐射,再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推算出人体相应实际体温,从而达到测量体温的目的。目前常用的红外体温测温仪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红外耳温计、红外额温计和红外筛检仪。
红外筛检仪:一般由厂家安装在固定位置,并经专业调试,需由接受过培训的专人来操作。该筛检仪在机场和火车站的进出口使用较多,可对人群密集流动进行大面积远距离监测,自动跟踪、报警高温区域,与视频监控配合,快速找出并追踪体温较高的人员。
红外耳温计:通过测量鼓膜和耳道与探测器间的红外辐射交换测量体温的仪器,测量时需将探头深入耳孔内测量,多人使用时应配备卫生耳套使用,避免交叉感染,适用于医院和家庭保健。
红外额温计:通过测量皮肤与探测器间的红外辐射交换,并经过皮肤发射率的修正测量人体表面温度的仪器,适合对人员依次、快速测温筛查。测量部位可以是人体额头、耳后或者颈脖处。使用时,将温度枪正对测量部位,测量距离建议在3厘米至5厘米之间为佳。
特别提示
工业用红外温度计不适用于测量人体温度。一般工业用红外温度计测量范围较广,准确度较低,在人体温度附近不会优于±1.0℃。因此,仅从测量准确度的要求来看,使用工业用红外温度计来测量人体温度是不太合适的。
红外体温计使用前应确认测量模式是否准确,测量距离或测量位置是否合适,环境温度是否满足使用条件。
红外耳温计的使用环境温度要求在16~ 35℃,环境温度过低可能无法正常启动。测温模式一般通用为“体温”模式,但是现在很多耳温计会有不同年龄段的测量模式选择,需先确认被测对象的年龄段,然后选择合适的模式再测量。测量时,可通过拉扯耳垂使耳道尽可能平直,确保镜头可观测到耳膜,然后将测温头插入耳道,按测温键持续一秒钟左右,等提示音响起就可以读数。若用于体温筛查,红外耳温计一定要选用带一次性耳套的那种,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使用后用酒精棉擦拭机身,测量时注意佩戴手套。
红外额温计有“体温“和“表面温度”两种模式,测量体温时务必要设置在“体温”模式。此外,红外额温计测量的是人体表面温度,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更大,建议红外额温计应在18~28℃恒温无风的室内使用,被测人进入室内后需停留5~10分钟,待与室内温度一致后再进行体温测量。如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为达到体温初筛目的,要在室外使用,那么建议使用人充分考虑环境温度的影响,找到合适的参照物,如长时间处于跟流动人群环境一致的正常体温人士,以他的额温作为参考值,比这个值高0.8℃以上的都可以定为可疑对象,并请进室内接受进一步体温检查。
新购买的红外额温计和红外耳温计使用频繁以及对测量结果有怀疑时,应当对其校准,以确定修正值,尽量消除测温仪的系统误差。机场、车站和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区域的红外筛检仪设备,需要计量技术机构检测人员带着标准设备去现场开展定期校准才能准确可靠。
测温计校准
“黑体辐射源”是校准人体红外测温仪的标准设备。前述三类红外测温仪对黑体辐射源的发射率、控温稳定性和均匀性有不同要求,需配置不同类型的专用标准黑体辐射源装置。黑体温度通常采用铂电阻温度计等接触温度计测量,其温度经过发射率修正后与红外体温计测的值相比较以获得校准值。校准红外耳温计、额温计的黑体还需根据被检温度计的要求专门设计其开口形状和尺寸。目前全国省级和少量地市级计量技术机构已经配置这样的标准器,但大多数地市和县级计量机构还不具备检测能力。
春节前后,中国计量院接到全国各地几十个地市和县的求援电话,急需黑体辐射源装置。中国计量院把这件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高度重视,针对需求指标,利用现有物料,紧急先行制作两台校准用红外测温仪计量标准器,首先提供给疫情重灾区湖北省。中国计量院热工所黑体辐射源校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原本需要30天研制期,在3天内就完成制作。目前,中国计量院正在积极研制另外18台校准用红外测温仪计量标准器,完成后将陆续发往湖北各地(州)市的18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以用于湖北各地红外耳温计检定以及红外额温计和红外体温筛检仪器校准,最大限度地保障湖北省地(州)市以上计量机构具备红外测温检测校准能力。此外,中国计量院正计划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体温计计量校准研制方案提供给一些省级计量技术机构,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研发指导,利用全社会力量在短期内研制更多的、可靠的计量标准器,保障疫情防控一线所需。
从2003年“非典”时期起,中国计量院已为全国计量系统培养了一大批有经验的红外体温计校准技术人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后,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红外体温计检测需求,厂商不同,型号各异,如何正确操作和快速校准,成为全国各省、市、县等计量机构面临的一大难点。
为解决这一难题,1月23日,中国计量院牵头组织全国温度计量技术委员会及相关专家组成咨询小组,为各省市计量技术机构开展技术咨询服务。除电话咨询,每天上午10时,汇聚全国近200名红外体温计一线检测人员的“红外校准技术交流群”还定时发布更新体温计校准模式,中国计量院首席计量师原遵东等专家随时在线答疑解惑。截至2月3日,已汇总并公布49个不同制造商生产的包括耳温计和额温计等152个常用型号红外体温计的校准模式,解决了关于红外体温计使用和校准过程中遇到的计量技术难题40多个。
不仅如此,中国计量院正在抓紧录制红外体温计校准操作的视频培训课件,制作完成后将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开展人员培训,从而让全国一线校准人员在当前特殊时期得到全面系统的规范操作培训,为各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精准计量技术支撑。
- “针眼螃蟹”被注水是真是假(2024-09-05)
-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黄鳝真是“嗑药鱼”吗?(2024-09-05)
- 运动“能量包” 最美是香蕉 专家提醒:普通人应酌情适量食用(2024-08-15)
- 酱香型白酒新国标明年6月实施 消费者选择更多元(2024-08-06)
- 如何选购密封袋,21款密封袋测评结果来了(202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