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政策对路 饭碗稳牢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属于亿万农民的丰收,是属于14亿中国人的丰收,是党的重农强农政策的丰收。
扎牢“米袋子”,拎稳“菜篮子”,靠的是重农强农政策“先手棋”。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等做出全面部署。今年春节刚过,中央又及时做出部署,明确强调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为提升粮食稳定供应能力、保持物价平稳打牢基础。这对实现今年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两稳两扩两提”目标,起到了政策支撑作用。
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扶持政策贵在有预案、能应变。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反应迅速、行动果断、精准发力,有效克服了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挖掘单位面积潜力,充分利用全国大部农区光温水匹配较好、气象条件总体有利的形势,“以丰补歉”“以秋补夏”,“抢回来”“夺回来”的丰收成为今年粮食生产的“丰收密码”。
夏备冬,冬备夏。年末岁尾,玉米等秋粮收购全面进入高峰。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2023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12月6日起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率先启动。这释放了国家为粮农“托底”的明确信号。目前是冬修水利时节,各地要按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强化财政资金保障,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体系,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明年春耕夯实物质基础。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属于亿万农民的丰收,是属于14亿中国人的丰收,是党的重农强农政策的丰收。
扎牢“米袋子”,拎稳“菜篮子”,靠的是重农强农政策“先手棋”。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等做出全面部署。今年春节刚过,中央又及时做出部署,明确强调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为提升粮食稳定供应能力、保持物价平稳打牢基础。这对实现今年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两稳两扩两提”目标,起到了政策支撑作用。
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扶持政策贵在有预案、能应变。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反应迅速、行动果断、精准发力,有效克服了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挖掘单位面积潜力,充分利用全国大部农区光温水匹配较好、气象条件总体有利的形势,“以丰补歉”“以秋补夏”,“抢回来”“夺回来”的丰收成为今年粮食生产的“丰收密码”。
夏备冬,冬备夏。年末岁尾,玉米等秋粮收购全面进入高峰。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2023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12月6日起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率先启动。这释放了国家为粮农“托底”的明确信号。目前是冬修水利时节,各地要按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强化财政资金保障,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体系,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明年春耕夯实物质基础。
- 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开启(2025-01-07)
- 促进开放共享,释放数据价值——解读《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2025-01-07)
- 加力!外汇领域持续释放改革红利(2025-01-07)
-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就《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答记者问(2025-01-07)
- 中国今年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