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智慧民航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日前,为全面落实“十四五”民航发展规划,加强智慧民航建设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民航局印发了《智慧民航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印发的背景是什么?其指标体系的设置具有哪些特点?后续将如何落地实施?围绕这些问题,记者对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作了采访。
加强指引 树立标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总体部署,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2022年1月,民航局印发了《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构建了智慧民航建设的总体架构和总体设计,明确了各阶段目标和具体任务,为民航各单位后续加快推进智慧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幅施工图。
《路线图》提出,要加快构建智慧民航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指标评价为抓手引导智慧民航高质量建设。编制发布《指标体系》,就是要发挥指标体系的指挥棒和校准镜作用,全面科学客观评价智慧民航建设进展和成效,通过以评促建、以评提质、以评促经验共享,引导各主体更加注重智慧民航建设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推动《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各项任务措施落实落地。
为推进相关工作落实落地,民航局于2022年2月组织相关单位启动《指标体系》研究工作,经过一年多研究,开展多轮次专家研讨和论证,广泛征求行业各单位意见,在充分吸收各有关方面意见后,编制形成了《指标体系》。
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指标体系》是开展智慧民航建设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引导行业各主体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内在活力、营造良好氛围,扎实推进智慧民航建设的重要抓手,对加快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评估 注重实效
围绕《路线图》的总体架构和场景视点,按照分级分类原则,《指标体系》构建形成了由9个一级指标、24个评价要素、38个评价指标组成的“9+24+38”指标体系。
“各项指标的选择非常注重系统性、代表性。”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指标体系》的9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产业协同、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基础保障及综合成效,各项指标涵盖了《路线图》确定的五大主要任务、四个核心抓手、三类产业协同、十项支撑要素、48个场景视点。具体指标重点遴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典型指标,既能综合反映智慧民航建设进展,又兼具代表性。如“智慧出行”一级指标下设便捷出行、高效物流和综合运输3个评价要素,而“便捷出行”又分为国内航班无纸化便捷出行服务水平、行李全流程跟踪服务水平和易安检服务上线率等3个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设置则在保持各领域总体平衡的基础上,向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影响的指标倾斜,避免因项目投资大小决定指标的重要性。
此外,《指标体系》还突出可操作性、可比性。《指标体系》将《路线图》确立的目标任务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价的指标,并详细阐释了各项指标的含义、适用范围、计算方法、指标类型和数据来源,构建了应用于行业整体和千万级机场的评价方法。其中,行业整体评价侧重于纵向比较,体现发展进程,千万级机场评价既可纵向比较,也鼓励各单位与同等量级机场进行横向比较,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多方协同 推进实施
推进《指标体系》的应用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共同推进。
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后续,民航局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智慧民航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实施:一是稳步推进指标体系评价工作,依据《指标体系》推进实施行业整体评价工作,构建智慧民航建设定期评价机制,鼓励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各参评单位围绕指标体系开展自评价工作,创新数据采集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夯实数据获取能力,拓展数据来源渠道。
二是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加强指标体系的宣贯,鼓励民航有关单位和部门结合指标体系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加强历史纵向对比和主体间横向比较,通过以评促建、以评提质,推动《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各项任务措施落实落地。
三是总结提炼优秀成果案例,以评价工作为抓手,促进智慧民航建设经验的共享和推广,及时发现各地区、各领域智慧民航建设的优秀案例、实践经验和共性问题,总结提炼一批创新性强、示范性好、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成果,为民航各单位高质量推进智慧民航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四是构建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在评价实施过程中,鼓励各单位及时反馈经验意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视情调整完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保持引领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更好适应智慧民航建设需要。
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指标体系》的发布、实施,科学评估智慧民航建设进展和成效,引导加快建成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能协同、开放共享的智慧民航体系,为高质量推进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日前,为全面落实“十四五”民航发展规划,加强智慧民航建设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民航局印发了《智慧民航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印发的背景是什么?其指标体系的设置具有哪些特点?后续将如何落地实施?围绕这些问题,记者对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作了采访。
加强指引 树立标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总体部署,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2022年1月,民航局印发了《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构建了智慧民航建设的总体架构和总体设计,明确了各阶段目标和具体任务,为民航各单位后续加快推进智慧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幅施工图。
《路线图》提出,要加快构建智慧民航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指标评价为抓手引导智慧民航高质量建设。编制发布《指标体系》,就是要发挥指标体系的指挥棒和校准镜作用,全面科学客观评价智慧民航建设进展和成效,通过以评促建、以评提质、以评促经验共享,引导各主体更加注重智慧民航建设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推动《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各项任务措施落实落地。
为推进相关工作落实落地,民航局于2022年2月组织相关单位启动《指标体系》研究工作,经过一年多研究,开展多轮次专家研讨和论证,广泛征求行业各单位意见,在充分吸收各有关方面意见后,编制形成了《指标体系》。
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指标体系》是开展智慧民航建设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引导行业各主体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内在活力、营造良好氛围,扎实推进智慧民航建设的重要抓手,对加快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评估 注重实效
围绕《路线图》的总体架构和场景视点,按照分级分类原则,《指标体系》构建形成了由9个一级指标、24个评价要素、38个评价指标组成的“9+24+38”指标体系。
“各项指标的选择非常注重系统性、代表性。”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指标体系》的9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产业协同、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基础保障及综合成效,各项指标涵盖了《路线图》确定的五大主要任务、四个核心抓手、三类产业协同、十项支撑要素、48个场景视点。具体指标重点遴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典型指标,既能综合反映智慧民航建设进展,又兼具代表性。如“智慧出行”一级指标下设便捷出行、高效物流和综合运输3个评价要素,而“便捷出行”又分为国内航班无纸化便捷出行服务水平、行李全流程跟踪服务水平和易安检服务上线率等3个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设置则在保持各领域总体平衡的基础上,向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影响的指标倾斜,避免因项目投资大小决定指标的重要性。
此外,《指标体系》还突出可操作性、可比性。《指标体系》将《路线图》确立的目标任务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价的指标,并详细阐释了各项指标的含义、适用范围、计算方法、指标类型和数据来源,构建了应用于行业整体和千万级机场的评价方法。其中,行业整体评价侧重于纵向比较,体现发展进程,千万级机场评价既可纵向比较,也鼓励各单位与同等量级机场进行横向比较,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多方协同 推进实施
推进《指标体系》的应用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共同推进。
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后续,民航局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智慧民航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实施:一是稳步推进指标体系评价工作,依据《指标体系》推进实施行业整体评价工作,构建智慧民航建设定期评价机制,鼓励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各参评单位围绕指标体系开展自评价工作,创新数据采集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夯实数据获取能力,拓展数据来源渠道。
二是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加强指标体系的宣贯,鼓励民航有关单位和部门结合指标体系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加强历史纵向对比和主体间横向比较,通过以评促建、以评提质,推动《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各项任务措施落实落地。
三是总结提炼优秀成果案例,以评价工作为抓手,促进智慧民航建设经验的共享和推广,及时发现各地区、各领域智慧民航建设的优秀案例、实践经验和共性问题,总结提炼一批创新性强、示范性好、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成果,为民航各单位高质量推进智慧民航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四是构建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在评价实施过程中,鼓励各单位及时反馈经验意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视情调整完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保持引领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更好适应智慧民航建设需要。
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指标体系》的发布、实施,科学评估智慧民航建设进展和成效,引导加快建成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能协同、开放共享的智慧民航体系,为高质量推进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开启(2025-01-07)
- 促进开放共享,释放数据价值——解读《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2025-01-07)
- 加力!外汇领域持续释放改革红利(2025-01-07)
-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就《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答记者问(2025-01-07)
- 中国今年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