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十宜十忌”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以大兴调查研究推动察实情、出实招、促发展之际,需要准确把握党中央提出的“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攻坚克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基本原则,工作中做到“十宜十忌”。
在事前准备上,宜“带着问题”,忌“说走就走”。磨刀不误砍柴工,不打无准备之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战前”准备再“出征”。
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调研来说,“粮草”就是调研方案。调研准备工作除了办理出差请示或报备手续外,要精心谋划调研主题、调研目的、调研范围、调研方式、预期成效等,重点围绕了解哪些情况、总结哪些经验、解决哪些问题等拟出调研提纲,并做好相关知识准备,有些还要事先设计好调查问卷或材料模板,带上纸笔或小程序再上路。
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能想一出是一出,一拍脑袋就出发。心中无数、脑袋空空,乱跑莽撞、两眼一抹黑,到了现场光发蒙,只能“临场发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最后肯定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在人员组成上,宜“轻车简从”,忌“层层陪同”。人员少而精,场面小而实。严格控制参加调研的人员规模,能少则少、能减则减、能压缩则压缩,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一律不参加,无关人员一个不要带。
宜厉行节约,低调出行。“轻轻出发”“悄悄前进”“无声无息”,前不设引路车、后不派保障车、中间不加陪同车,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不扰民、不扰官,不打乱群众日常生活、不干扰干部正常工作、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不给调研对象增添麻烦。
忌大张旗鼓,兴师动众。调研人员还没出发,基层人员早已“严阵以待”“反复演练”,途中层层陪同、处处加人,现场彩旗飘飘、前呼后拥,到处是照相机、摄像机“长枪短炮”,导致“出发满满一车子、路上不断加车子、现场频频加凳子、开会整整一屋子”。
在对象选择上,宜“需去则去”,忌“畸轻畸重”。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调研对象的选择取决于调研主题的选择,取决于带着什么问题、解决什么事项、了解什么情况。
宜“大中小”都有,“好中差”都选。既要到先进地区、优秀单位、样板工程去总结成效、提升经验、推广做法,也要到问题集中、矛盾突出、事情棘手的地方去查找原因、分析情况、研究对策。既要到对政策措施持赞成意见的地方去听取建议,也要到对政策措施持反对意见的地方去听取意见。
忌挑肥拣瘦,嫌贫爱富。既不能“一窝蜂”、一阵风,扎堆调研、多头调研、重复调研,又不能有“总是被遗忘的角落”,也不能有喜新厌旧型的偏好性选择、躲开绕过“矛盾窝”型的回避性选择、能增光添彩型的功利性选择,更不能以调研为名搞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等不正之风。
在线路安排上,宜“需改则改”,忌“按剧本演”。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调查研究要做到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广泛性,不能总走经典线路、总去窗口单位、总访富裕家庭。
宜增强自主性,掌握主动权。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增加调研随机性。多加自选线路、多搞“自选动作”、多增“自由活动”,“一竿子插到底”,“需直行就直行”“需转弯就转弯”“需掉头就掉头”“需下车就下车”,让被调研对象“防不胜防”,在“出乎意料”“没有想到”中“满载而归”。
忌总是被安排,被迫当演员。被牵着鼻子走、照着剧本行、看着稿子讲的作秀式、盆景式调研,不仅看不到实情、听不到真话、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引起群众反感和抵触。
在访谈地点上,宜“田间地头”,忌“深宅大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研免不了要进行访谈,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或者多对一、多对多,都要让对方能说话、想说话、愿说话、敢说话,敞开心扉、无所顾忌,甚至“七嘴八舌”。
宜深入犄角旮旯,走到群众身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脱下西装革履,换上便服便装,走到田间地头、走进车间班组,和群众身挨身坐、手拉手聊,一起扯扯柴油米盐、聊聊衣食住行、谈谈生老病死,问问“家长里短事”、听听“鸡毛蒜皮言”,一些带着露水、带着热气、带着泥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急难愁盼,才能原汁原味、自然而然表达出来。
忌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不能总看高楼大厦、习惯楼堂馆所,不看背阴胡同、不愿独辟蹊径。待在车里看、隔着玻璃瞧、坐在台上听,在会议室开开会、露露脸、讲讲话、拍拍照、握握手,那是难以全面掌握第一手情况的。
在方法方式上,宜“解剖麻雀”,忌“蜻蜓点水”。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很多,“解剖麻雀”是其中很重要也很管用的一种。
宜俯下身子,全神贯注。“一脉不顺,周身不畅”。既要仔细观察清楚“麻雀”全貌,检查清楚“眼耳鼻口”“羽毛皮肤”,又要仔细“开膛破肚”,梳理清楚“骨骼肌肉”“血管神经”“五脏六腑”;不仅要检查有没有“肿瘤”“溃疡”“炎症”“出血点”,而且要综合分析日常“气血盈亏”“阴阳五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忌心浮气躁,敷衍了事。既不“望闻问切”,也不“视触叩听”。那种不问诊、不检查、不化验、不找痛点堵点淤点,“雨过地不湿”的作风,只能得出“大概”“可能”“差不多”的“诊断”,很有可能会延误病情、延误战机、铸成大错。
在用心用情上,宜“察言观色”,忌“听啥是啥”。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有时候访谈对象不愿意说真话、说实话,要么拐弯抹角、要么言不由衷、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这就需要“察言观色”,以摸清其真实的意图。
宜身到心到情也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听懂“弦外之音”,领会“言外之意”。既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语气、手势等肢体语言来甄别是否言不由衷,又可以通过穿衣着装、吃喝用度、收入支出来佐证是否心口一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心灵相通、心有灵犀,也是密切联系群众、增进群众感情的重要切入点。
忌“有闻必录”“听风就是雨”。“身入而心不至”,不走心的听、不动情的悟,既无法摸清对方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又难以了解对方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更难以真正兜上来问题、兜上来真问题,甚至会造成材料失真、判断失准,导致南辕北辙。
在材料梳理上,宜“系统翔实”,忌“支离破碎”。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摸透“实事”,科学“求是”。既要防止深度不够的问题,又要避免广度不够的缺陷,还要防止合成中出现的谬误。
宜回看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从过去中看出未来,从全面中突出重点。既梳理前面已形成的成效成果、经验教训,也了解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情况,用长远的眼光、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眼前和现实的问题。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问题、区分轻重缓急、排列优先顺序、明确主攻方向,并就关键事项、核心要素、重要数据反复核对、前后对比,让整个材料轮廓清晰、钩稽关系对应,真正串起来、活起来、立起来。
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眉毛胡子一把抓”,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或放不开、收不拢,一堆材料零零散散、残缺不全、真伪不清,既不见人也不见事,既没场景也没故事,这样的材料是难以发挥应有价值的。
在报告撰写上,宜“客观公正”,忌“过滤美颜”。执笔“三分主”,不可“藏私心”。执笔人手中的笔,重有千钧,一笔一画写下的是调研组的忠诚、责任和担当。有责任有担当,报告才会闪光。
宜坚守党性原则,秉持一心为公。党员干部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报告撰写的立场就是对党的立场,客观公正程度就是对党的忠诚纯度,必须如实汇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党赋予我们调研的使命,责任重如泰山,必须履职尽责,尽心尽力、全心全力,努力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做到“能负责、会负责、负好责”。有时候调研工作也会遇到这种那种的干扰和压力,讲真话、说实话、报实情也会面临风险、遭到非议,需要有不回避问题、不躲避困难、不逃避风险的担当精神,经得起诱惑,扛得住威逼,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忌私心杂念,笔下生花。不能存在“小算盘”“小九九”“小心思”“小聪明”,因怕担责任就写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场面话”,“讲远不讲近,讲虚不讲实”的“空洞话”,“先射箭、后画靶”的“江湖话”,甚至因怕得罪人或者迎合领导、迎合调研对象而粉饰太平、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闭门造车。
在成果运用上,宜“吃干榨净”,忌“束之高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花费一定人力物力开展调查研究,为的是总结成绩推广经验、发现问题寻求良方、掌握情况决策参考。
宜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精心开展顽瘴痼疾靶向治疗。调研工作搞得好不好、调研报告优秀不优秀,不仅仅是看花了多少时间、去了多少地方、访了多少人、写了多少篇报告,也不仅仅是看调研报告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文字文采,最主要的是将成功原因找准能够推广、问题根源找出能够确诊、治疗良方找到能够根治。能解决问题的调研才是好调研,能解决问题的报告才是好报告,能“吃干榨净”的成果才是好成果,能从解决“一件事”而推广到解决“一类事”的调研方法才是好方法。
忌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不能交了报告就算完成任务,评了个奖就算工作成绩。写的报告自说自话、自唱自听,既不接地气,更没有底气,既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更没有多少可操作性,对决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来去空空”,一无所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无效调研,既劳民伤财又败坏风气,更背离了党中央的要求。
在办公室想全是问题,下到基层看都是办法。只有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锚定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吃透上情、掌握下情、了解外情,做到“十宜十忌”,“亲口嚼一嚼馍、尝一尝滋味”,才能发挥好调研的“探头”“前哨”“侦察兵”“千里眼,顺风耳”作用,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以大兴调查研究推动察实情、出实招、促发展之际,需要准确把握党中央提出的“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攻坚克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基本原则,工作中做到“十宜十忌”。
在事前准备上,宜“带着问题”,忌“说走就走”。磨刀不误砍柴工,不打无准备之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战前”准备再“出征”。
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调研来说,“粮草”就是调研方案。调研准备工作除了办理出差请示或报备手续外,要精心谋划调研主题、调研目的、调研范围、调研方式、预期成效等,重点围绕了解哪些情况、总结哪些经验、解决哪些问题等拟出调研提纲,并做好相关知识准备,有些还要事先设计好调查问卷或材料模板,带上纸笔或小程序再上路。
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能想一出是一出,一拍脑袋就出发。心中无数、脑袋空空,乱跑莽撞、两眼一抹黑,到了现场光发蒙,只能“临场发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最后肯定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在人员组成上,宜“轻车简从”,忌“层层陪同”。人员少而精,场面小而实。严格控制参加调研的人员规模,能少则少、能减则减、能压缩则压缩,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一律不参加,无关人员一个不要带。
宜厉行节约,低调出行。“轻轻出发”“悄悄前进”“无声无息”,前不设引路车、后不派保障车、中间不加陪同车,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不扰民、不扰官,不打乱群众日常生活、不干扰干部正常工作、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不给调研对象增添麻烦。
忌大张旗鼓,兴师动众。调研人员还没出发,基层人员早已“严阵以待”“反复演练”,途中层层陪同、处处加人,现场彩旗飘飘、前呼后拥,到处是照相机、摄像机“长枪短炮”,导致“出发满满一车子、路上不断加车子、现场频频加凳子、开会整整一屋子”。
在对象选择上,宜“需去则去”,忌“畸轻畸重”。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调研对象的选择取决于调研主题的选择,取决于带着什么问题、解决什么事项、了解什么情况。
宜“大中小”都有,“好中差”都选。既要到先进地区、优秀单位、样板工程去总结成效、提升经验、推广做法,也要到问题集中、矛盾突出、事情棘手的地方去查找原因、分析情况、研究对策。既要到对政策措施持赞成意见的地方去听取建议,也要到对政策措施持反对意见的地方去听取意见。
忌挑肥拣瘦,嫌贫爱富。既不能“一窝蜂”、一阵风,扎堆调研、多头调研、重复调研,又不能有“总是被遗忘的角落”,也不能有喜新厌旧型的偏好性选择、躲开绕过“矛盾窝”型的回避性选择、能增光添彩型的功利性选择,更不能以调研为名搞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等不正之风。
在线路安排上,宜“需改则改”,忌“按剧本演”。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调查研究要做到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广泛性,不能总走经典线路、总去窗口单位、总访富裕家庭。
宜增强自主性,掌握主动权。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增加调研随机性。多加自选线路、多搞“自选动作”、多增“自由活动”,“一竿子插到底”,“需直行就直行”“需转弯就转弯”“需掉头就掉头”“需下车就下车”,让被调研对象“防不胜防”,在“出乎意料”“没有想到”中“满载而归”。
忌总是被安排,被迫当演员。被牵着鼻子走、照着剧本行、看着稿子讲的作秀式、盆景式调研,不仅看不到实情、听不到真话、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引起群众反感和抵触。
在访谈地点上,宜“田间地头”,忌“深宅大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研免不了要进行访谈,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或者多对一、多对多,都要让对方能说话、想说话、愿说话、敢说话,敞开心扉、无所顾忌,甚至“七嘴八舌”。
宜深入犄角旮旯,走到群众身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脱下西装革履,换上便服便装,走到田间地头、走进车间班组,和群众身挨身坐、手拉手聊,一起扯扯柴油米盐、聊聊衣食住行、谈谈生老病死,问问“家长里短事”、听听“鸡毛蒜皮言”,一些带着露水、带着热气、带着泥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急难愁盼,才能原汁原味、自然而然表达出来。
忌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不能总看高楼大厦、习惯楼堂馆所,不看背阴胡同、不愿独辟蹊径。待在车里看、隔着玻璃瞧、坐在台上听,在会议室开开会、露露脸、讲讲话、拍拍照、握握手,那是难以全面掌握第一手情况的。
在方法方式上,宜“解剖麻雀”,忌“蜻蜓点水”。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很多,“解剖麻雀”是其中很重要也很管用的一种。
宜俯下身子,全神贯注。“一脉不顺,周身不畅”。既要仔细观察清楚“麻雀”全貌,检查清楚“眼耳鼻口”“羽毛皮肤”,又要仔细“开膛破肚”,梳理清楚“骨骼肌肉”“血管神经”“五脏六腑”;不仅要检查有没有“肿瘤”“溃疡”“炎症”“出血点”,而且要综合分析日常“气血盈亏”“阴阳五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忌心浮气躁,敷衍了事。既不“望闻问切”,也不“视触叩听”。那种不问诊、不检查、不化验、不找痛点堵点淤点,“雨过地不湿”的作风,只能得出“大概”“可能”“差不多”的“诊断”,很有可能会延误病情、延误战机、铸成大错。
在用心用情上,宜“察言观色”,忌“听啥是啥”。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有时候访谈对象不愿意说真话、说实话,要么拐弯抹角、要么言不由衷、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这就需要“察言观色”,以摸清其真实的意图。
宜身到心到情也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听懂“弦外之音”,领会“言外之意”。既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语气、手势等肢体语言来甄别是否言不由衷,又可以通过穿衣着装、吃喝用度、收入支出来佐证是否心口一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心灵相通、心有灵犀,也是密切联系群众、增进群众感情的重要切入点。
忌“有闻必录”“听风就是雨”。“身入而心不至”,不走心的听、不动情的悟,既无法摸清对方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又难以了解对方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更难以真正兜上来问题、兜上来真问题,甚至会造成材料失真、判断失准,导致南辕北辙。
在材料梳理上,宜“系统翔实”,忌“支离破碎”。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摸透“实事”,科学“求是”。既要防止深度不够的问题,又要避免广度不够的缺陷,还要防止合成中出现的谬误。
宜回看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从过去中看出未来,从全面中突出重点。既梳理前面已形成的成效成果、经验教训,也了解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情况,用长远的眼光、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眼前和现实的问题。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问题、区分轻重缓急、排列优先顺序、明确主攻方向,并就关键事项、核心要素、重要数据反复核对、前后对比,让整个材料轮廓清晰、钩稽关系对应,真正串起来、活起来、立起来。
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眉毛胡子一把抓”,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或放不开、收不拢,一堆材料零零散散、残缺不全、真伪不清,既不见人也不见事,既没场景也没故事,这样的材料是难以发挥应有价值的。
在报告撰写上,宜“客观公正”,忌“过滤美颜”。执笔“三分主”,不可“藏私心”。执笔人手中的笔,重有千钧,一笔一画写下的是调研组的忠诚、责任和担当。有责任有担当,报告才会闪光。
宜坚守党性原则,秉持一心为公。党员干部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报告撰写的立场就是对党的立场,客观公正程度就是对党的忠诚纯度,必须如实汇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党赋予我们调研的使命,责任重如泰山,必须履职尽责,尽心尽力、全心全力,努力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做到“能负责、会负责、负好责”。有时候调研工作也会遇到这种那种的干扰和压力,讲真话、说实话、报实情也会面临风险、遭到非议,需要有不回避问题、不躲避困难、不逃避风险的担当精神,经得起诱惑,扛得住威逼,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忌私心杂念,笔下生花。不能存在“小算盘”“小九九”“小心思”“小聪明”,因怕担责任就写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场面话”,“讲远不讲近,讲虚不讲实”的“空洞话”,“先射箭、后画靶”的“江湖话”,甚至因怕得罪人或者迎合领导、迎合调研对象而粉饰太平、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闭门造车。
在成果运用上,宜“吃干榨净”,忌“束之高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花费一定人力物力开展调查研究,为的是总结成绩推广经验、发现问题寻求良方、掌握情况决策参考。
宜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精心开展顽瘴痼疾靶向治疗。调研工作搞得好不好、调研报告优秀不优秀,不仅仅是看花了多少时间、去了多少地方、访了多少人、写了多少篇报告,也不仅仅是看调研报告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文字文采,最主要的是将成功原因找准能够推广、问题根源找出能够确诊、治疗良方找到能够根治。能解决问题的调研才是好调研,能解决问题的报告才是好报告,能“吃干榨净”的成果才是好成果,能从解决“一件事”而推广到解决“一类事”的调研方法才是好方法。
忌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不能交了报告就算完成任务,评了个奖就算工作成绩。写的报告自说自话、自唱自听,既不接地气,更没有底气,既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更没有多少可操作性,对决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来去空空”,一无所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无效调研,既劳民伤财又败坏风气,更背离了党中央的要求。
在办公室想全是问题,下到基层看都是办法。只有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锚定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吃透上情、掌握下情、了解外情,做到“十宜十忌”,“亲口嚼一嚼馍、尝一尝滋味”,才能发挥好调研的“探头”“前哨”“侦察兵”“千里眼,顺风耳”作用,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 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开启(2025-01-07)
- 促进开放共享,释放数据价值——解读《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2025-01-07)
- 加力!外汇领域持续释放改革红利(2025-01-07)
-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就《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答记者问(2025-01-07)
- 中国今年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