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投放抓重点补短板
今年上半年,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助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截至6月末,制造业、基础设施领域的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较高水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连续14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普惠小微贷款增速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4.8个百分点。接下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将是重中之重,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长钱解渴重点领域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是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抓手。由于以上两个领域往往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其对于“长钱”的渴望也更加强烈。为此,在金融管理部门的引导下,多家商业银行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做好货币政策传导。
今年上半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较高水平。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7月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0.3%,比上年同期高10.7个百分点,比全部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高22.3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2.15万亿元贷款,同比多增8219亿元。
“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成为首家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3.5万亿元的银行,较年初净增超6000亿元,增速达20%。”中国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突破1.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近34%。
从贷款结构上看,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是投放重点。截至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1.5%,比上年同期高11.5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4835亿元,同比多增1847亿元。“制造业升级发展态势明显,资金技术密集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7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4.4%,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0%、38.9%。
除了制造业,基建投资也持续得到金融支撑。截至6月末,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5.8%,比上年同期高3.3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3.25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有力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与此同时,739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资金支付使用比例已超70%。
“今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聚焦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大中长期信贷投放,重点支持了一批油气管网、光伏、风电等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上半年该行发放能源领域贷款3461亿元,同比增长18%,“下一步,针对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开发银行将持续加大支持力度”。
付凌晖表示,各方面积极推动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成效已持续显现。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2%。其中,铁路运输业、水利管理业投资分别增长20.5%、9.6%;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6.2%。
“但要注意,受外需减弱、全球产业链重塑等影响,纺织、医药、非金属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仍存压力。”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阮健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持续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助力实体经济运行进一步好转。
丰富科创融资渠道
今年上半年,科技创新是信贷支持的另一个重点。截至6月末,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7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598亿元,增速20.4%,连续14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727亿元,增速25.1%。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对于科创企业来说,除了信贷服务,股权融资渠道也有望进一步畅通。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不同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其中,要把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启动会,7家参会银行共同签署了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框架协议。通过该合作机制,投资在线平台与银行信贷系统互联共享,前者将民间投资项目、国家重大项目信息共享至银行,引导银行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后者将项目贷款、建设进度等数据共享至平台,助力投资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项目融资和建设实施情况。
“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丰富金融工具,发展金融市场,健全配套政策,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科技型企业,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为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说,一是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二是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三是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作用,四是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外部支撑,五是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
从信贷服务的角度看,既要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更大力度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也要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完善适应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组织架构和产品服务。
“商业银行要深度应用金融科技,弥补科创企业信用数据较少等不足。”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银行做好信用数据、其他替代性数据的收集工作,也能够为后续的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为了提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债券市场、股权融资市场将“双箭齐发”。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将进一步推动债券产品丰富供给,扩大科技型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另一方面,股权融资市场将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中长期资本供给,规范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作用,拓宽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退出渠道。
还要守好风险底线。“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刘国强说,督促金融机构强化风险管理,推动政府投资基金健全内控机制,完善债券信用评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市场化约束,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投资,积累风险隐患。
精准滴灌“三农”小微
聚焦“三农”、民营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今年上半年,信贷服务更加突出“精准滴灌”特征。与此同时,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最新数据显示,自2022年11月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以来,已累计为民营企业发行284亿元债券提供支持。
“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7月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6月30日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继续用足、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已累计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398亿元,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贷款2.2万亿元。“近期,我们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实施期限从今年6月末延长到了2024年末,并进行优化调整,继续激励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邹澜说。
在各方的协同推动下,今年上半年,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继续“量增、面扩、价降”。截至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7.7万亿元,同比增长26.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4.8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5935万户,同比增长13.3%;5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7%,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截至6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总额的比例超四分之一,本年净增超2300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连续10年净增超千亿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高度重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已成立支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设置乡村振兴及普惠金融管理委员会,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建立“总行统筹、一级分行负总责、市县行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邮储银行上述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行将强化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城乡联动、内外协同,推动“三农”金融数字化、场景化、集约化转型,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生态银行。在线上,目前农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申请贷款;在线下,邮储银行客户经理拿着移动设备送“贷”上门,可实现贷款当场办理、当场签约、当场放款。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做好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工作。”邹澜说,一方面,继续推动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发挥好支小再贷款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投放;另一方面,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增强部门合力,推动健全涉企信息共享、融资担保等配套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小微和民营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今年上半年,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助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截至6月末,制造业、基础设施领域的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较高水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连续14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普惠小微贷款增速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4.8个百分点。接下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将是重中之重,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长钱解渴重点领域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是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抓手。由于以上两个领域往往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其对于“长钱”的渴望也更加强烈。为此,在金融管理部门的引导下,多家商业银行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做好货币政策传导。
今年上半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较高水平。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7月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0.3%,比上年同期高10.7个百分点,比全部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高22.3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2.15万亿元贷款,同比多增8219亿元。
“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成为首家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3.5万亿元的银行,较年初净增超6000亿元,增速达20%。”中国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突破1.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近34%。
从贷款结构上看,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是投放重点。截至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1.5%,比上年同期高11.5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4835亿元,同比多增1847亿元。“制造业升级发展态势明显,资金技术密集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7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4.4%,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0%、38.9%。
除了制造业,基建投资也持续得到金融支撑。截至6月末,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5.8%,比上年同期高3.3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3.25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有力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与此同时,739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资金支付使用比例已超70%。
“今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聚焦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大中长期信贷投放,重点支持了一批油气管网、光伏、风电等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上半年该行发放能源领域贷款3461亿元,同比增长18%,“下一步,针对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开发银行将持续加大支持力度”。
付凌晖表示,各方面积极推动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成效已持续显现。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2%。其中,铁路运输业、水利管理业投资分别增长20.5%、9.6%;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6.2%。
“但要注意,受外需减弱、全球产业链重塑等影响,纺织、医药、非金属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仍存压力。”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阮健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持续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助力实体经济运行进一步好转。
丰富科创融资渠道
今年上半年,科技创新是信贷支持的另一个重点。截至6月末,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7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598亿元,增速20.4%,连续14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727亿元,增速25.1%。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对于科创企业来说,除了信贷服务,股权融资渠道也有望进一步畅通。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不同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其中,要把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启动会,7家参会银行共同签署了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框架协议。通过该合作机制,投资在线平台与银行信贷系统互联共享,前者将民间投资项目、国家重大项目信息共享至银行,引导银行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后者将项目贷款、建设进度等数据共享至平台,助力投资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项目融资和建设实施情况。
“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丰富金融工具,发展金融市场,健全配套政策,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科技型企业,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为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说,一是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二是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三是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作用,四是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外部支撑,五是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
从信贷服务的角度看,既要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更大力度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也要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完善适应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组织架构和产品服务。
“商业银行要深度应用金融科技,弥补科创企业信用数据较少等不足。”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银行做好信用数据、其他替代性数据的收集工作,也能够为后续的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为了提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债券市场、股权融资市场将“双箭齐发”。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将进一步推动债券产品丰富供给,扩大科技型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另一方面,股权融资市场将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中长期资本供给,规范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作用,拓宽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退出渠道。
还要守好风险底线。“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刘国强说,督促金融机构强化风险管理,推动政府投资基金健全内控机制,完善债券信用评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市场化约束,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投资,积累风险隐患。
精准滴灌“三农”小微
聚焦“三农”、民营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今年上半年,信贷服务更加突出“精准滴灌”特征。与此同时,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最新数据显示,自2022年11月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以来,已累计为民营企业发行284亿元债券提供支持。
“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7月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6月30日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继续用足、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已累计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398亿元,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贷款2.2万亿元。“近期,我们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实施期限从今年6月末延长到了2024年末,并进行优化调整,继续激励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邹澜说。
在各方的协同推动下,今年上半年,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继续“量增、面扩、价降”。截至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7.7万亿元,同比增长26.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4.8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5935万户,同比增长13.3%;5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7%,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截至6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总额的比例超四分之一,本年净增超2300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连续10年净增超千亿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高度重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已成立支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设置乡村振兴及普惠金融管理委员会,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建立“总行统筹、一级分行负总责、市县行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邮储银行上述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行将强化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城乡联动、内外协同,推动“三农”金融数字化、场景化、集约化转型,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生态银行。在线上,目前农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申请贷款;在线下,邮储银行客户经理拿着移动设备送“贷”上门,可实现贷款当场办理、当场签约、当场放款。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做好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工作。”邹澜说,一方面,继续推动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发挥好支小再贷款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投放;另一方面,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增强部门合力,推动健全涉企信息共享、融资担保等配套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小微和民营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 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开启(2025-01-07)
- 促进开放共享,释放数据价值——解读《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2025-01-07)
- 加力!外汇领域持续释放改革红利(2025-01-07)
-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就《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答记者问(2025-01-07)
- 中国今年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