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入园难入园贵”有效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热”明显降温——
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教育部8月3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日前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相关情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的70%。健全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近5年年均增幅超过15%,普通高中建立了不低于100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7000元。相比10年前,生均教学用房面积提升了三分之一,生均仪器设备值增长了2倍,互联网接入率从25%提升至近100%,大班额、大通铺等问题基本解决。
“双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调控,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免试就近入学、中小学“公民同招”全面落地,义务教育“择校热”明显降温。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已达世界中上行列,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优质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育人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主要内容,并设立2个目标:一是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关键在于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着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四大差距,要着力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
对此,《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致力于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特殊教育学生关爱、素质教育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战略、综合改革攻坚共8项具体措施,以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例如,在义务教育强校提质上,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校际差距大问题。一是推进优质学校挖潜扩容,对有条件的、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二是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制定区域优质学校成长规划,倾斜支持帮扶有一定基础的学校,使之加快成长为优质学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三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以提高质量为前提,因地制宜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着力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在特殊教育学生关爱上,主要解决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适宜性不强的问题。一是扩大特殊教育资源,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推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加快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二是推进普惠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
“入园难入园贵”有效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热”明显降温——
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教育部8月3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日前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相关情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的70%。健全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近5年年均增幅超过15%,普通高中建立了不低于100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7000元。相比10年前,生均教学用房面积提升了三分之一,生均仪器设备值增长了2倍,互联网接入率从25%提升至近100%,大班额、大通铺等问题基本解决。
“双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调控,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免试就近入学、中小学“公民同招”全面落地,义务教育“择校热”明显降温。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已达世界中上行列,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优质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育人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主要内容,并设立2个目标:一是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关键在于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着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四大差距,要着力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
对此,《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致力于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特殊教育学生关爱、素质教育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战略、综合改革攻坚共8项具体措施,以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例如,在义务教育强校提质上,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校际差距大问题。一是推进优质学校挖潜扩容,对有条件的、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二是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制定区域优质学校成长规划,倾斜支持帮扶有一定基础的学校,使之加快成长为优质学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三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以提高质量为前提,因地制宜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着力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在特殊教育学生关爱上,主要解决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适宜性不强的问题。一是扩大特殊教育资源,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推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加快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二是推进普惠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
- 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开启(2025-01-07)
- 促进开放共享,释放数据价值——解读《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2025-01-07)
- 加力!外汇领域持续释放改革红利(2025-01-07)
-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就《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答记者问(2025-01-07)
- 中国今年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