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就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举行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1月25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尹江鳌介绍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先生,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先生,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先生,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尹江鳌先生。
下面,先请肖远企先生作介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 肖远企: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一起沟通交流。我和我的同事都非常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感谢大家对金融监管工作、金融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面,我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图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徐想 摄)
金融监管总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断深化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确保金融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确保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重大决策落地见效。
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维护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支持扩大有效需求和有效益的投资,保障重大工程和民生项目融资需求,助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创产业的支持力度。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支持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强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供给,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升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养老金融,持续推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全力支持健康产业、银发经济发展。加强外贸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扩大和丰富金融工具,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稳妥防范化解重点机构、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把握好时度效,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大力支持“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和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积极配合化解存量地方债务风险,严控新增债务。坚持依法合规开展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推动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坚持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业务结构和增长模式,实现由外延式粗放扩张向内涵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强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稳步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持续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稳步推进金融领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鼓励中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金融监管总局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我先简单介绍这些。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非常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邢慧娜:
现在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澎湃新闻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请问,在房地产金融领域,金融监管总局目前有哪些安排?接下来还将采取哪些举措?谢谢。
肖远企:
非常感谢您提的这个问题,大家都很关心,我们金融监管总局也非常重视。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从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综合施策,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明确了“认房不认贷”的住房信贷政策。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金融16条”支持措施,并研究确立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下调了二套房利率政策下限、引导银行降低存量首套房贷款利率。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稳住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1月份,住房城乡建设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企与金融机构精准对接。
我们都知道,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也息息相关,金融业责无旁贷,必须大力支持。目前,银行对房地产融资主要有这么几个渠道:一是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按揭贷款)。截至目前,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余额分别是12.3万亿元和38.3万亿元,2023年这一年就分别发放了开发贷款3万亿元,住房按揭贷款6.4万亿元,这两项加起来将近10万亿元,这个量还是非常大。二是银行投资房地产企业债券,去年末银行购买房企债券余额4275亿元,银行投资房地产企业发行的债券金额也是比较大,2023年比2022年增长了15%。此外,银行在2023年还向房地产企业提供了并购贷款、存量展期贷款,这两项加起来超过1万亿元。
在保交楼方面,我们积极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做好金融支持。截至2023年底,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绝大部分都已经投放到项目,商业银行还提供了相应的商业配套融资,确保“保交楼”任务完成。
金融监管总局将指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现有的金融支持政策,继续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保持房地产信贷整体稳定,满足合理融资需求,为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贡献和发挥金融力量。近期,我们还将重点开展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在城市政府牵头协调机制下,按照公正公平的原则,向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推送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这在我们跟住建部联合发的通知里已经明确。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评估协调机制推送的支持对象,对正常开发建设、抵押物充足、资产负债合理、还款来源有保障的项目,要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对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能够平衡的项目,不盲目抽贷、压贷、断贷,要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新增贷款等方式予以更大力度地支持。近期,我们还将召开相关工作部署会,要求银行尽快行动起来,在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下,与住建部门一起,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二是指导金融机构落实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昨晚,我们与人民银行一起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的通知》。这个通知非常有针对性,我们前期也做了很多调研,听取了行业、金融机构和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这个通知允许银行发放经营性物业贷款,对经营规范、发展前景良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国性银行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基础上,对这些房企发放的经营性物业贷款,在今年年底之前可以用于偿还房企的存量贷款和他们发行的公开市场债券。
三是要继续做好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支持各地城市政府和住建部门,因城施策进一步优化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指导督促银行更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的融资需求。
四是指导和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并且要求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我想问一下,2023年结束了,整体的银行业和保险业运行情况怎么样?包括风险、稳健性怎么样?另外,对于今年银行业保险业的发展前景,总局是怎么看的?谢谢。
图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徐想 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 刘志清: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感谢记者的提问,下面我就2023年全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情况、经营稳健性情况作一个简单通报。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和主要业务平稳增长,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417.3万亿元,同比增长9.9%,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负债总额38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人民币存款新增25.74万亿元,同比少增5101亿元。2023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29.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通过债券、股票、股权投资等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融资支持25.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9万亿元;2023年赔款与给付支出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农业保险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4.98万亿元。
资产质量总体保持平稳。初步统计,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95亿元。不良贷款率1.62%。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84.2%,保持在较低水平。全年处置不良资产3万亿元,保持处置力度。
风险抵补能力充足。初步统计,2023年商业银行净利润2.38万亿元,同比增长3.24%。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增加4768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5.1%,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15.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5%。其中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17.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1.7%。商业银行杠杆率6.8%,保持稳健水平。保险业偿付能力保持充足,2023年末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6.5%和127.8%。其中,财产险公司分别为236.5%和204.3%,人身险公司分别为186.2%和110.3%。
流动性保持较高水平。2023年末,资产规模2000亿元以上银行流动性覆盖率151.6%,净稳定资金比例125.5%。资产规模2000亿元以下银行优质流动性资本充足率269.4%。各类机构流动性指标均保持较高水平。银行资金来源稳定,各项存款占总负债的比率达到69.2%。2023年,保险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1.71万亿元。
展望2024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创新能力等基本面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绿色转型等方面将形成发展增量,为银行业保险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行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银行业有望持续保持稳健发展势头,机构和功能布局更为合理,金融资源配置将进一步优化。过去三年,保险业总资产平均增速达到8.7%,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保险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服务社会经济大局能力将持续增强,更加有效地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制造业贷款等增速如何?金融监管总局采取了哪些促进措施?还有哪些打算进一步引领银行保险机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谢谢。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 李明肖:
金融监管总局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图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徐想 摄)
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制定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引导将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根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需求,针对性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鼓励丰富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和保险保障模式,努力提升科技型企业“首贷率”。支持在科技资源聚集地区规范建设科技金融专业或特色分支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健全科技贷款尽职免责和不良容忍机制,小微型科技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可较各项贷款不良率提高不超过3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2%,其中,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
在支持先进制造方面,强化重点监测和日常监管,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工作协同,联合发布《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完善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机制化、常态化。通过专题会议、专项培训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把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力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截至2023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1%,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1%。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推动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会同有关部门稳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制造业金融支持举措,指导金融机构落实落细各项政策要求,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支持力度,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金融支撑。谢谢!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金融机构如何优化信贷结构和盘活信贷存量?当前是否存在货币资金在银行间空转的情况?如有,该采取什么措施应对这一问题?谢谢。
刘志清: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力,金融资源更多地用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小微、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刚才我的几位同事已经对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有关数据作了一部分介绍。与此同时,在监管部门大力推动下,银行机构连续多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清收力度。2017年以来,累计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达18万亿元,盘活了大量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将资金投向更有效益、更具前景、更需支持的领域。从资金投向看,绝大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实体经济,积极满足企业、居民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有力支持了经济恢复向好,提振有效需求。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引导支持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着力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谢谢!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要求要“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请问,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在处置相关风险隐患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肖远企:
感谢您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比较关心。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先简单报几个数字。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中小银行3912家,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几类中小银行机构,总资产110万亿元,在银行业整体总资产里面,它的比例是28%。这3912家中小银行,它们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是21万亿元、29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是38%和44%,应该说这些中小银行是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力量。从全国范围看,当前中小银行经营稳健,资产质量都保持稳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资产质量总体上都处于比较好的水平,这些经营和监管指标均处于合理健康水平。当然,也有少部分中小银行在前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一些风险,个别的中小银行风险还是比较高。个别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从全国来看,它的数量和资产总额以及不良资产总额,无论是占整个银行业的比例,还是占中小银行体系的比例都是非常低的。对于这些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我们一方面实施高强度监管,逐步使它的风险收敛,同时,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起“一行一策”,谋划实施改革化险的路径以及相应的举措。整体上是多措并举,稳妥有序化解和处置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其中有相当部分这种银行的风险已经大幅收敛,而且实现了可持续经营,改革化险成效正在显现。
金融监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合力做好中小银行的改革和风险防控,不断提升中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重点从这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强化公司治理,实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优化股权结构,规范公司治理主体的履职要求,建立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要严防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严防利益输送和违法违规的关联交易。
第二,配合地方党委政府,按照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三个过硬”的标准,选配选优地方中小银行的高管和关键岗位的重要人员。加强对高管班子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也采取一些措施,要求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一些头部中小银行,向其他地方中小银行输送人才、输送技术,包括核心客户系统,也包括风控系统,这方面工作已经在做起来了,目前看来效果非常明显。比如,招商银行在风控、人才、信息系统方面,对辽沈银行支持效果非常明显。要加强对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的行为管理,提升其政治素质、法治理念、专业能力,做好依法合规经营。
第三,分类施策深化改革。对于农村信用社这个体系,以转换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功能定位、规范履职行为为重点,“一省一策”启动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这个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有的农信社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有的正在积极组织实施,有的已经开业运行,目前我们做了阶段性评估,都达到了预期目的,效果正在彰显。对于城商行也是多措并举、“一行一策”指导实施改革。总的目标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根本上提升中小银行长期健康经营发展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服务千家万户,更好地防控好风险。
第四,要督促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中小银行必须牢固坚守服务本地、服务小微、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定位,要立足当地做精做细,深耕当地,因为中小银行有天然的熟悉当地的比较优势。对于不顾风险,盲目求快求全的诱惑,中小银行要有抵制和抗拒的意志和能力,要开展差异化特征化的经营,把自己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中小银行有非常多的优势,他在当地对客户非常熟悉,这个优势一定要发挥出来,发挥出来以后中小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第五,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稳中求进、标本兼治,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要严格中小银行准入标准,严把股东、高管的准入资格,要严查资本金的来源,充分发挥资本在控制杠杆、配置资源和吸附损失方面的作用。资本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监管的重点,要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缓释、早处置,要做到“四早”,坚持打早打小。要健全具有硬约束的纠正机制,对中小银行也包括大中型银行的风险,要在防和控上发力,对存量的风险要缓释、要防范,最重要的还是控制新增风险。要聚焦金融风险“关键人”“关键事”和“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坚决打击金融腐败和金融违法犯罪,要激发金融机构防控风险的内生机制,并进一步强化固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把风险防范好、控制好、稳定好。要积极培育弘扬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坚决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谢谢。
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我们知道,近年来,我国在持续推动养老金融机构专业化发展,我国养老金融改革也在稳步推进。想请介绍一下目前相关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安排?谢谢。
图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尹江鳌。(徐想 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 尹江鳌:
这个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金融监管总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商业养老金融改革,在引导养老保险机构聚焦主业转型发展,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支持保险机构发挥长期稳健投资、养老风险管理等优势,不断扩大商业保险年金供给。目前,已积累养老金规模超过6万亿元,覆盖近1亿人。
二是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养老理财产品是采用符合养老需求的资产配置策略,实现投资者养老资金长期稳健增值的理财产品。自2021年9月试点至今,11家理财公司在10个试点城市发行了51个产品,认购投资者约47万,规模超过1000亿元。
三是推动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发展。特定养老储蓄由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在5个城市开展试点,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20年四档,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5年期存款利率。自2022年11月启动试点至今,存款人数约20万人,余额接近400亿元。
四是启动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商业养老金由养老保险公司提供,集养老规划、账户管理与金融产品于一体,为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资金稳健管理服务。自2023年1月起在十省(市)启动试点以来,已累计开户超过59万个。
五是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常态化经营。该产品是投保简便、灵活交费、收益稳健,锁定到60岁后年金化领取的普惠型养老保险。这个试点是2021年6月开始的,2023年10月将其转为常态化经营。截至去年末,保单件数约74万件,累积养老准备金规模超过106亿元。
六是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指导商业银行、理财公司、保险公司等积极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推动建立完善行业信息平台,建设产品展示专区,便利消费者选择。
七是稳步推动养老保险公司专业化发展。大家知道,2023年11月,印发《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养老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强化风险防控等提出明确要求。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和落实银发经济有关政策意见,推动保险机构发挥保险保障优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为抓手,积极满足新产业、新业态人员养老保障需求。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相关金融产品供给,针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特点,研究完善相关业务监管规则。及时总结经验,持续推进商业养老金融试点。稳步推动养老保险公司转型发展,引导推动公司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参与和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谢谢!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想问一下,金融监管总局接下来如何优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结构,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另外,如何综合运用普惠信贷和保险,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谢谢。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 郭武平:
谢谢。发展普惠金融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进步。金融监管总局不断加强监管引领,银行大多设立了专门的普惠金融部门,提高了内部考核比重,持续提升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的服务质效,大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方面,截至去年底,贷款余额是29.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7%。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比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高13.13个百分点;同时,利率逐年下降,去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是4.78%,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普惠型涉农贷款,去年底达1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34%,这个增速也是比较快的,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0.2个百分点,利率也在下降,同比下降0.87个百分点。应该说,这些都是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的具体体现。
图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徐想 摄)
今年,我们将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落实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要求,综合小微企业、涉农主体、民营企业贷款,形成普惠信贷统一的监管口径,开展考核评估和数据披露,同时明确监管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聚焦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资金需求,合理确定信贷投放节奏,力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这两个领域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二是积极发展首贷、续贷,续贷要做到应续尽续、能续尽续,鼓励与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中长期贷款,推广随借随还的循环贷款,满足市场主体多样化融资需求。
三是逐步提升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去年底这个比重达到19.19%,同比提高2.29个百分点。今年我们还将继续引导银行放宽抵押物要求,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
四是加强金融机构在产品销售、信息披露、收费定价等方面的行为监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同时,还要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民营小微企业法人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同时,增加对小微企业法人信贷的支持,提高小微企业法人贷款和户数比重。合理提升县域存贷比水平,将新增县域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为县域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我们在普惠信贷方面,将鼓励银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特点,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信贷决策,积极运用企业科技研发、专利创新、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信息,量身打造专属金融产品,扩大信贷规模。另外,我们还有普惠保险,将鼓励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全生命周期保险服务。比如说,研发设备财产险、产品责任险、产品质量保证险、专利险、出口信用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特色保险产品,助力企业避灾挽损、扩大对外贸易和科技创新。
我们将认真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着力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又普又惠、好用不贵的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在推动绿色金融方面,我国有哪些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激励措施,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李明肖: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工作,我国的绿色金融已走在全球前列。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持续提升绿色金融的服务质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监管引领。推动《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落地落实。强化跟踪监测督导,组织召开绿色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的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会同有关部门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完善工业、建筑、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绿色金融支持举措,指导地方开展绿色金融实践探索,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的措施。
二是完善统计监测。定期组织银行机构开展绿色融资数据统计工作,发挥各类资金的支持作用,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完善绿色保险统计标准,推动保险机构加强对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的风险保障。2023年,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2297亿元,赔款支出1214.6亿元。
三是优化考核评价。组织21家主要银行开展绿色信贷自评价,督促其对照相关监管制度和标准自查绿色信贷工作情况并及时整改。指导银行业协会开展绿色银行评价工作。将绿色金融发展情况作为对银行保险机构日常监管、现场检查和公司治理要求的重要参考,强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约束。
四是丰富产品服务。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和商业可持续基础上,根据绿色低碳项目融资和风险管理需要,立足自身职能定位,开发气候友好型绿色金融产品,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拓宽绿色保险覆盖面,发展绿色信托、绿色租赁,有序拓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引导保险资金支持绿色项目投资建设。
五是强化风险管理。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监管协同。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严把新上融资项目的碳排放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在降碳的同时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督导银行业保险业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金融力量。谢谢。
深圳卫视记者:
考虑到数字金融的迅速发展。请问,目前我国在加强数字金融治理、防控相关风险,以及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新的规划和策略?谢谢。
刘志清: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大家比较关注数字金融发展,也很关心与此相适应的数字金融治理情况。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其中就包括数字金融。我们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大力推动数字金融发展,积极引导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例如,我们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小微、绿色、“三农”、科创、国际贸易等重点业务领域不断丰富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跟踪前期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的落地实施,分阶段推进金融数字转型目标任务,促进机构之间数字化转型经验交流;支持大型机构充分调动集团内部资源,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向中小金融机构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刚才肖远企副局长也讲到了几个合作示例。在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快,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高。
我们将持续加强监管引领,多措并举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效,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一是持续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工作并纳入到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监管评级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加大资源要素投入,实现经营管理和服务变革。
二是增强数字赋能成效。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优化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做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积极拓展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服务渠道,通过数字手段触达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客群,持续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获得性。
三是提升行业风险防控能力。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将数字化风控工具嵌入业务流程,充分运用数字化能力提高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水平。
四是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风险监管。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提高网络安全风险的日常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护数据安全和客户信息,强化数字生态场景下的科技外包风险管理。
五是规范数字创新,守住风险底线。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建立稳健的业务审批流程,对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带来的技术和业务逻辑变化进行评估,确保新技术投产运用的审慎性和合规性,牢牢守住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底线。谢谢!
邢慧娜:
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图为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栾海军 摄)
经济日报记者: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请问金融监管总局如何落实好会议精神,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对外开放?谢谢。
肖远企:
谢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推出了50多项金融对外开放的措施,主要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取消了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包括取消外资参股、收购、增资金融机构的股权比例限制。现在外国资本可以持有银行保险机构100%的股权,实现完全控股。并且已经有这样的机构,有外资独资保险公司、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和外资独资货币经纪公司,还有外资独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些都已经批准开业,目前他们的经营情况都比较良好。另外,《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里关于金融业的相关限制措施目前已经完全清零。
第二,大幅减少外资数量型准入门槛。过去有一些对外资银行、外资保险机构准入中总资产规模的要求,对他们在经营年限的要求,都已经取消了,现在更注重外资投资综合资质评估。还比如说机构的类型也极大地丰富,现在各类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保险、经纪公司、理财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都在我们国家设立起来了,并且经营良好。我们现在已经有5家外资控股的理财子公司,他们在产品设计、风险防控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和做法。还比如说,现在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跟中资已经完全一致,完全实现了国民待遇。
到去年年底,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法人银行、116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和132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量已经有888家,总资产已达到3.86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内已经设立了67家营业性机构和70家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4万亿元,它在境内保险行业市场份额已经到10%,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外资金融机构深度参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运行,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我们会进一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继续坚定推进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欢迎各类外资机构和长期资本来中国展业兴业;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同行在股权管理、产品开发,比如技术以及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同时,我们也非常欢迎那些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资产盘活处置,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绿色金融、可持续经营等方面有专业专长的外资机构来华开展不同形式的全方位合作。我们也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门一定会一如既往,越开越大。
对你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么多。
另外,我简单补充一下前面的一个问题,关于银行信贷结构优化,我再补充一点。我们在监管方面对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方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监管定量措施规则。一是我们有集中度监管,对单一客户、单一集团和单一行业的授信和贷款都跟资本金挂钩,这个比例是非常严的,这样就避免金融资源垒大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监管指标,我们实施了联合授信机制,对同一个企业的授信和融资很多银行都看得到,这样确保既不把企业的债务率推高,同时又能够把金融资源用到最需要的领域,能够满足不同企业、不同个体、不同市场主体真正的、合理的资金需求,避免资金空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我就做这么一点补充,谢谢你的提问,也谢谢刚才每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再次感谢大家对金融工作特别是对金融监管总局监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邢慧娜: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再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1月25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尹江鳌介绍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先生,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先生,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先生,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尹江鳌先生。
下面,先请肖远企先生作介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 肖远企: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一起沟通交流。我和我的同事都非常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感谢大家对金融监管工作、金融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面,我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图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徐想 摄)
金融监管总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断深化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确保金融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确保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重大决策落地见效。
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维护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支持扩大有效需求和有效益的投资,保障重大工程和民生项目融资需求,助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创产业的支持力度。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支持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强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供给,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升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养老金融,持续推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全力支持健康产业、银发经济发展。加强外贸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扩大和丰富金融工具,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稳妥防范化解重点机构、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把握好时度效,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大力支持“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和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积极配合化解存量地方债务风险,严控新增债务。坚持依法合规开展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推动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坚持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业务结构和增长模式,实现由外延式粗放扩张向内涵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强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稳步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持续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稳步推进金融领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鼓励中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金融监管总局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我先简单介绍这些。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非常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邢慧娜:
现在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澎湃新闻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请问,在房地产金融领域,金融监管总局目前有哪些安排?接下来还将采取哪些举措?谢谢。
肖远企:
非常感谢您提的这个问题,大家都很关心,我们金融监管总局也非常重视。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从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综合施策,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明确了“认房不认贷”的住房信贷政策。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金融16条”支持措施,并研究确立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下调了二套房利率政策下限、引导银行降低存量首套房贷款利率。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稳住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1月份,住房城乡建设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企与金融机构精准对接。
我们都知道,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也息息相关,金融业责无旁贷,必须大力支持。目前,银行对房地产融资主要有这么几个渠道:一是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按揭贷款)。截至目前,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余额分别是12.3万亿元和38.3万亿元,2023年这一年就分别发放了开发贷款3万亿元,住房按揭贷款6.4万亿元,这两项加起来将近10万亿元,这个量还是非常大。二是银行投资房地产企业债券,去年末银行购买房企债券余额4275亿元,银行投资房地产企业发行的债券金额也是比较大,2023年比2022年增长了15%。此外,银行在2023年还向房地产企业提供了并购贷款、存量展期贷款,这两项加起来超过1万亿元。
在保交楼方面,我们积极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做好金融支持。截至2023年底,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绝大部分都已经投放到项目,商业银行还提供了相应的商业配套融资,确保“保交楼”任务完成。
金融监管总局将指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现有的金融支持政策,继续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保持房地产信贷整体稳定,满足合理融资需求,为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贡献和发挥金融力量。近期,我们还将重点开展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在城市政府牵头协调机制下,按照公正公平的原则,向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推送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这在我们跟住建部联合发的通知里已经明确。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评估协调机制推送的支持对象,对正常开发建设、抵押物充足、资产负债合理、还款来源有保障的项目,要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对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能够平衡的项目,不盲目抽贷、压贷、断贷,要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新增贷款等方式予以更大力度地支持。近期,我们还将召开相关工作部署会,要求银行尽快行动起来,在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下,与住建部门一起,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二是指导金融机构落实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昨晚,我们与人民银行一起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的通知》。这个通知非常有针对性,我们前期也做了很多调研,听取了行业、金融机构和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这个通知允许银行发放经营性物业贷款,对经营规范、发展前景良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国性银行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基础上,对这些房企发放的经营性物业贷款,在今年年底之前可以用于偿还房企的存量贷款和他们发行的公开市场债券。
三是要继续做好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支持各地城市政府和住建部门,因城施策进一步优化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指导督促银行更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的融资需求。
四是指导和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并且要求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我想问一下,2023年结束了,整体的银行业和保险业运行情况怎么样?包括风险、稳健性怎么样?另外,对于今年银行业保险业的发展前景,总局是怎么看的?谢谢。
图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徐想 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 刘志清: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感谢记者的提问,下面我就2023年全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情况、经营稳健性情况作一个简单通报。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和主要业务平稳增长,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417.3万亿元,同比增长9.9%,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负债总额38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人民币存款新增25.74万亿元,同比少增5101亿元。2023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29.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通过债券、股票、股权投资等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融资支持25.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9万亿元;2023年赔款与给付支出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农业保险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4.98万亿元。
资产质量总体保持平稳。初步统计,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95亿元。不良贷款率1.62%。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84.2%,保持在较低水平。全年处置不良资产3万亿元,保持处置力度。
风险抵补能力充足。初步统计,2023年商业银行净利润2.38万亿元,同比增长3.24%。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增加4768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5.1%,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15.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5%。其中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17.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1.7%。商业银行杠杆率6.8%,保持稳健水平。保险业偿付能力保持充足,2023年末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6.5%和127.8%。其中,财产险公司分别为236.5%和204.3%,人身险公司分别为186.2%和110.3%。
流动性保持较高水平。2023年末,资产规模2000亿元以上银行流动性覆盖率151.6%,净稳定资金比例125.5%。资产规模2000亿元以下银行优质流动性资本充足率269.4%。各类机构流动性指标均保持较高水平。银行资金来源稳定,各项存款占总负债的比率达到69.2%。2023年,保险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1.71万亿元。
展望2024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创新能力等基本面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绿色转型等方面将形成发展增量,为银行业保险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行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银行业有望持续保持稳健发展势头,机构和功能布局更为合理,金融资源配置将进一步优化。过去三年,保险业总资产平均增速达到8.7%,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保险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服务社会经济大局能力将持续增强,更加有效地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制造业贷款等增速如何?金融监管总局采取了哪些促进措施?还有哪些打算进一步引领银行保险机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谢谢。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 李明肖:
金融监管总局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图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徐想 摄)
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制定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引导将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根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需求,针对性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鼓励丰富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和保险保障模式,努力提升科技型企业“首贷率”。支持在科技资源聚集地区规范建设科技金融专业或特色分支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健全科技贷款尽职免责和不良容忍机制,小微型科技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可较各项贷款不良率提高不超过3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2%,其中,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
在支持先进制造方面,强化重点监测和日常监管,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工作协同,联合发布《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完善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机制化、常态化。通过专题会议、专项培训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把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力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截至2023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1%,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1%。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推动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会同有关部门稳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制造业金融支持举措,指导金融机构落实落细各项政策要求,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支持力度,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金融支撑。谢谢!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金融机构如何优化信贷结构和盘活信贷存量?当前是否存在货币资金在银行间空转的情况?如有,该采取什么措施应对这一问题?谢谢。
刘志清: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力,金融资源更多地用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小微、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刚才我的几位同事已经对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有关数据作了一部分介绍。与此同时,在监管部门大力推动下,银行机构连续多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清收力度。2017年以来,累计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达18万亿元,盘活了大量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将资金投向更有效益、更具前景、更需支持的领域。从资金投向看,绝大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实体经济,积极满足企业、居民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有力支持了经济恢复向好,提振有效需求。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引导支持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着力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谢谢!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要求要“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请问,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在处置相关风险隐患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肖远企:
感谢您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比较关心。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先简单报几个数字。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中小银行3912家,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几类中小银行机构,总资产110万亿元,在银行业整体总资产里面,它的比例是28%。这3912家中小银行,它们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是21万亿元、29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是38%和44%,应该说这些中小银行是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力量。从全国范围看,当前中小银行经营稳健,资产质量都保持稳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资产质量总体上都处于比较好的水平,这些经营和监管指标均处于合理健康水平。当然,也有少部分中小银行在前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一些风险,个别的中小银行风险还是比较高。个别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从全国来看,它的数量和资产总额以及不良资产总额,无论是占整个银行业的比例,还是占中小银行体系的比例都是非常低的。对于这些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我们一方面实施高强度监管,逐步使它的风险收敛,同时,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起“一行一策”,谋划实施改革化险的路径以及相应的举措。整体上是多措并举,稳妥有序化解和处置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其中有相当部分这种银行的风险已经大幅收敛,而且实现了可持续经营,改革化险成效正在显现。
金融监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合力做好中小银行的改革和风险防控,不断提升中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重点从这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强化公司治理,实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优化股权结构,规范公司治理主体的履职要求,建立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要严防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严防利益输送和违法违规的关联交易。
第二,配合地方党委政府,按照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三个过硬”的标准,选配选优地方中小银行的高管和关键岗位的重要人员。加强对高管班子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也采取一些措施,要求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一些头部中小银行,向其他地方中小银行输送人才、输送技术,包括核心客户系统,也包括风控系统,这方面工作已经在做起来了,目前看来效果非常明显。比如,招商银行在风控、人才、信息系统方面,对辽沈银行支持效果非常明显。要加强对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的行为管理,提升其政治素质、法治理念、专业能力,做好依法合规经营。
第三,分类施策深化改革。对于农村信用社这个体系,以转换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功能定位、规范履职行为为重点,“一省一策”启动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这个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有的农信社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有的正在积极组织实施,有的已经开业运行,目前我们做了阶段性评估,都达到了预期目的,效果正在彰显。对于城商行也是多措并举、“一行一策”指导实施改革。总的目标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根本上提升中小银行长期健康经营发展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服务千家万户,更好地防控好风险。
第四,要督促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中小银行必须牢固坚守服务本地、服务小微、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定位,要立足当地做精做细,深耕当地,因为中小银行有天然的熟悉当地的比较优势。对于不顾风险,盲目求快求全的诱惑,中小银行要有抵制和抗拒的意志和能力,要开展差异化特征化的经营,把自己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中小银行有非常多的优势,他在当地对客户非常熟悉,这个优势一定要发挥出来,发挥出来以后中小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第五,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稳中求进、标本兼治,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要严格中小银行准入标准,严把股东、高管的准入资格,要严查资本金的来源,充分发挥资本在控制杠杆、配置资源和吸附损失方面的作用。资本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监管的重点,要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缓释、早处置,要做到“四早”,坚持打早打小。要健全具有硬约束的纠正机制,对中小银行也包括大中型银行的风险,要在防和控上发力,对存量的风险要缓释、要防范,最重要的还是控制新增风险。要聚焦金融风险“关键人”“关键事”和“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坚决打击金融腐败和金融违法犯罪,要激发金融机构防控风险的内生机制,并进一步强化固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把风险防范好、控制好、稳定好。要积极培育弘扬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坚决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谢谢。
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我们知道,近年来,我国在持续推动养老金融机构专业化发展,我国养老金融改革也在稳步推进。想请介绍一下目前相关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安排?谢谢。
图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尹江鳌。(徐想 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 尹江鳌:
这个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金融监管总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商业养老金融改革,在引导养老保险机构聚焦主业转型发展,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支持保险机构发挥长期稳健投资、养老风险管理等优势,不断扩大商业保险年金供给。目前,已积累养老金规模超过6万亿元,覆盖近1亿人。
二是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养老理财产品是采用符合养老需求的资产配置策略,实现投资者养老资金长期稳健增值的理财产品。自2021年9月试点至今,11家理财公司在10个试点城市发行了51个产品,认购投资者约47万,规模超过1000亿元。
三是推动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发展。特定养老储蓄由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在5个城市开展试点,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20年四档,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5年期存款利率。自2022年11月启动试点至今,存款人数约20万人,余额接近400亿元。
四是启动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商业养老金由养老保险公司提供,集养老规划、账户管理与金融产品于一体,为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资金稳健管理服务。自2023年1月起在十省(市)启动试点以来,已累计开户超过59万个。
五是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常态化经营。该产品是投保简便、灵活交费、收益稳健,锁定到60岁后年金化领取的普惠型养老保险。这个试点是2021年6月开始的,2023年10月将其转为常态化经营。截至去年末,保单件数约74万件,累积养老准备金规模超过106亿元。
六是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指导商业银行、理财公司、保险公司等积极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推动建立完善行业信息平台,建设产品展示专区,便利消费者选择。
七是稳步推动养老保险公司专业化发展。大家知道,2023年11月,印发《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养老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强化风险防控等提出明确要求。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和落实银发经济有关政策意见,推动保险机构发挥保险保障优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为抓手,积极满足新产业、新业态人员养老保障需求。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相关金融产品供给,针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特点,研究完善相关业务监管规则。及时总结经验,持续推进商业养老金融试点。稳步推动养老保险公司转型发展,引导推动公司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参与和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谢谢!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想问一下,金融监管总局接下来如何优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结构,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另外,如何综合运用普惠信贷和保险,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谢谢。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 郭武平:
谢谢。发展普惠金融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进步。金融监管总局不断加强监管引领,银行大多设立了专门的普惠金融部门,提高了内部考核比重,持续提升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的服务质效,大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方面,截至去年底,贷款余额是29.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7%。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比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高13.13个百分点;同时,利率逐年下降,去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是4.78%,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普惠型涉农贷款,去年底达1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34%,这个增速也是比较快的,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0.2个百分点,利率也在下降,同比下降0.87个百分点。应该说,这些都是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的具体体现。
图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徐想 摄)
今年,我们将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落实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要求,综合小微企业、涉农主体、民营企业贷款,形成普惠信贷统一的监管口径,开展考核评估和数据披露,同时明确监管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聚焦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资金需求,合理确定信贷投放节奏,力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这两个领域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二是积极发展首贷、续贷,续贷要做到应续尽续、能续尽续,鼓励与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中长期贷款,推广随借随还的循环贷款,满足市场主体多样化融资需求。
三是逐步提升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去年底这个比重达到19.19%,同比提高2.29个百分点。今年我们还将继续引导银行放宽抵押物要求,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
四是加强金融机构在产品销售、信息披露、收费定价等方面的行为监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同时,还要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民营小微企业法人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同时,增加对小微企业法人信贷的支持,提高小微企业法人贷款和户数比重。合理提升县域存贷比水平,将新增县域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为县域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我们在普惠信贷方面,将鼓励银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特点,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信贷决策,积极运用企业科技研发、专利创新、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信息,量身打造专属金融产品,扩大信贷规模。另外,我们还有普惠保险,将鼓励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全生命周期保险服务。比如说,研发设备财产险、产品责任险、产品质量保证险、专利险、出口信用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特色保险产品,助力企业避灾挽损、扩大对外贸易和科技创新。
我们将认真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着力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又普又惠、好用不贵的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在推动绿色金融方面,我国有哪些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激励措施,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李明肖: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工作,我国的绿色金融已走在全球前列。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持续提升绿色金融的服务质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监管引领。推动《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落地落实。强化跟踪监测督导,组织召开绿色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的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会同有关部门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完善工业、建筑、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绿色金融支持举措,指导地方开展绿色金融实践探索,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的措施。
二是完善统计监测。定期组织银行机构开展绿色融资数据统计工作,发挥各类资金的支持作用,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完善绿色保险统计标准,推动保险机构加强对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的风险保障。2023年,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2297亿元,赔款支出1214.6亿元。
三是优化考核评价。组织21家主要银行开展绿色信贷自评价,督促其对照相关监管制度和标准自查绿色信贷工作情况并及时整改。指导银行业协会开展绿色银行评价工作。将绿色金融发展情况作为对银行保险机构日常监管、现场检查和公司治理要求的重要参考,强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约束。
四是丰富产品服务。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和商业可持续基础上,根据绿色低碳项目融资和风险管理需要,立足自身职能定位,开发气候友好型绿色金融产品,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拓宽绿色保险覆盖面,发展绿色信托、绿色租赁,有序拓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引导保险资金支持绿色项目投资建设。
五是强化风险管理。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监管协同。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严把新上融资项目的碳排放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在降碳的同时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督导银行业保险业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金融力量。谢谢。
深圳卫视记者:
考虑到数字金融的迅速发展。请问,目前我国在加强数字金融治理、防控相关风险,以及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新的规划和策略?谢谢。
刘志清: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大家比较关注数字金融发展,也很关心与此相适应的数字金融治理情况。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其中就包括数字金融。我们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大力推动数字金融发展,积极引导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例如,我们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小微、绿色、“三农”、科创、国际贸易等重点业务领域不断丰富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跟踪前期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的落地实施,分阶段推进金融数字转型目标任务,促进机构之间数字化转型经验交流;支持大型机构充分调动集团内部资源,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向中小金融机构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刚才肖远企副局长也讲到了几个合作示例。在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快,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高。
我们将持续加强监管引领,多措并举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效,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一是持续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工作并纳入到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监管评级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加大资源要素投入,实现经营管理和服务变革。
二是增强数字赋能成效。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优化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做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积极拓展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服务渠道,通过数字手段触达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客群,持续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获得性。
三是提升行业风险防控能力。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将数字化风控工具嵌入业务流程,充分运用数字化能力提高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水平。
四是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风险监管。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提高网络安全风险的日常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护数据安全和客户信息,强化数字生态场景下的科技外包风险管理。
五是规范数字创新,守住风险底线。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建立稳健的业务审批流程,对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带来的技术和业务逻辑变化进行评估,确保新技术投产运用的审慎性和合规性,牢牢守住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底线。谢谢!
邢慧娜:
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图为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栾海军 摄)
经济日报记者: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请问金融监管总局如何落实好会议精神,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对外开放?谢谢。
肖远企:
谢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推出了50多项金融对外开放的措施,主要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取消了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包括取消外资参股、收购、增资金融机构的股权比例限制。现在外国资本可以持有银行保险机构100%的股权,实现完全控股。并且已经有这样的机构,有外资独资保险公司、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和外资独资货币经纪公司,还有外资独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些都已经批准开业,目前他们的经营情况都比较良好。另外,《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里关于金融业的相关限制措施目前已经完全清零。
第二,大幅减少外资数量型准入门槛。过去有一些对外资银行、外资保险机构准入中总资产规模的要求,对他们在经营年限的要求,都已经取消了,现在更注重外资投资综合资质评估。还比如说机构的类型也极大地丰富,现在各类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保险、经纪公司、理财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都在我们国家设立起来了,并且经营良好。我们现在已经有5家外资控股的理财子公司,他们在产品设计、风险防控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和做法。还比如说,现在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跟中资已经完全一致,完全实现了国民待遇。
到去年年底,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法人银行、116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和132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量已经有888家,总资产已达到3.86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内已经设立了67家营业性机构和70家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4万亿元,它在境内保险行业市场份额已经到10%,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外资金融机构深度参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运行,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我们会进一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继续坚定推进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欢迎各类外资机构和长期资本来中国展业兴业;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同行在股权管理、产品开发,比如技术以及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同时,我们也非常欢迎那些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资产盘活处置,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绿色金融、可持续经营等方面有专业专长的外资机构来华开展不同形式的全方位合作。我们也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门一定会一如既往,越开越大。
对你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么多。
另外,我简单补充一下前面的一个问题,关于银行信贷结构优化,我再补充一点。我们在监管方面对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方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监管定量措施规则。一是我们有集中度监管,对单一客户、单一集团和单一行业的授信和贷款都跟资本金挂钩,这个比例是非常严的,这样就避免金融资源垒大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监管指标,我们实施了联合授信机制,对同一个企业的授信和融资很多银行都看得到,这样确保既不把企业的债务率推高,同时又能够把金融资源用到最需要的领域,能够满足不同企业、不同个体、不同市场主体真正的、合理的资金需求,避免资金空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我就做这么一点补充,谢谢你的提问,也谢谢刚才每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再次感谢大家对金融工作特别是对金融监管总局监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邢慧娜: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再见。
- 我国将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2025-01-10)
- 群众如何安置?房屋缘何受损严重?下一步重点在哪?相关部门回应关切(2025-01-10)
- 《关于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文件解读(2025-01-10)
- 电子计价秤技术新规出台 强化防作弊要求(2025-01-10)
- 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