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义: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
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决定》站在党推进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深化统计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强调了“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等一系列重点任务。统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是实施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依据。统计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理解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丰富内涵,加快推进统计各领域改革,扎实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统计智慧与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实景图徐徐展开
新时代以来,统计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部署要求,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持续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以丰富翔实的统计数据和优质高效的统计信息记录见证了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经济总量大幅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重要关口,2020年、2021年、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100万亿元、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8935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680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2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8万亿元,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2万亿美元,均稳居世界第一。2018—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2023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列全球第12位,比2017年提高10位。研发投入持续扩大,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比2017年增长89.0%。知识产权产出居世界前列,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效发明专利达401.5万件。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2023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达17.73%,比2017年提高2.03个百分点。新产业快速成长,2018—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2%。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协调性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4.6%,比2017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18—2023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需求结构继续改善,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比2017年提高26.6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7年末提高5.92个百分点。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23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6.4%,比2017年提高5.9个百分点;2018—2023年我国以年均3.8%的能源消费速度支撑了年均5.2%的经济增长。环境质量持续优化,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7年下降30.2%;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多年“双增长”,人工林面积全球最大。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居,2022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29%,比2017年末提高2.18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对外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202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8万亿元,规模居世界第一,2018—2023年年均增长7.0%。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23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6万亿元,2018—2023年年均增长5.8%。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202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339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29.2%;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由2017年的28.6%提升至37.3%,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18—2023年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019亿美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三。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2023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19.47万亿元,占外贸总值比重由2017年的26.5%提高至46.6%。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建设成就斐然。就业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8—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7618万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2017年实际增长35.9%;2018—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3%,快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23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比2017年提高0.55年。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加强,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107.1万个,比2017年末增加8.4万个。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2017年末增加1.5亿人、5589万人、7450万人,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3亿人。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和卡点堵点,这些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着力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统筹部署各领域改革任务,旨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释放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油赋能。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改变,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难以持续,同时,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尚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当口,只有一鼓作气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我国经济才能突破瓶颈制约、跨越发展关口,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公共服务领域面临不少难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较为艰巨。只有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乃至“优不优”的问题,形成多样化的供给和保障体系,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有效应对纷繁复杂国际形势的需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低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版图加快重构,一些国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筑“小院高墙”、搞“脱钩断链”,我国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应对各类重大风险挑战,关键在于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只有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大国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
扎实推进统计改革任务落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统计支撑
科学合理的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对全面客观监测高质量发展进程和成效、准确反映高质量发展短板和弱项具有重要作用,是实施科学宏观治理的重要方面。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涉及统计标准指标、调查制度设计、核算体系方法、统计监测评价等统计工作全流程、各方面。统计部门将认真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统计改革任务落实,以深化高质量发展相关统计改革为牵引,加快推进统计各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健全统计标准体系。统计标准是对统计调查对象类别及其从事的经济社会活动、地理区域等进行统一分类和划分的规定,是开展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由1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2项派生产业统计分类、13项其他国家统计标准为主体,部门统计标准为补充的国家统计标准体系。紧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推进情况,及时吸收借鉴联合国最新版《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修订相关派生产业统计分类,持续提升统计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为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提供可靠标准支撑。
健全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统计调查指标设计的科学性、适用性对统计数据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统计调查指标反映了调查对象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指标概念包括名称、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经过收集整理加工计算可得到具体数值。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国家治理新要求和人民生活新需要,要及时增加新的调查指标,优化现行统计调查指标,特别是完善反映结构调整、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绿色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统计调查指标,形成一套覆盖全面、统一规范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
健全行业统计指标体系。行业统计指标体系是系统反映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要完善农业统计指标体系,增加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等方面的统计指标,优化收入、消费等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丰富工业统计指标体系,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完善中小微企业统计指标,研究构建未来产业相关统计指标,增加反映产业升级、先进制造、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等方面的统计指标。充实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反映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指标,增加反映现代服务业和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方面的统计指标。
健全重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丰富科技创新领域统计指标体系,研究设计更多反映技术进步、科技成果运用等方面的指标。健全能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围绕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落实情况,补充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碳排放等方面统计指标。完善消费、分配、流通领域统计指标体系,夯实服务消费、居民消费支出、城乡恩格尔系数等相关指标的数据基础。改进民生领域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细化反映就业容量、就业质量、结构性就业矛盾、人口变动趋势、生育形势、妇女儿童、性别、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等方面的统计指标。
健全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指标体系。依据最新国际标准及时修订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研究探索将数字、环境等新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路径和方法,确保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可比。进一步巩固“三大核算改革”成果,加强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改革成果运用。优化资产负债表和资金流量表编制,为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完善数字经济、“三新”经济、国有经济、服务业等产业和领域统计核算,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统计监测评价是评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完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方法,更加完整准确全面反映各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绩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探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等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数字经济、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服务消费市场、公共服务等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乡村振兴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康义)
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决定》站在党推进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深化统计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强调了“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等一系列重点任务。统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是实施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依据。统计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理解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丰富内涵,加快推进统计各领域改革,扎实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统计智慧与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实景图徐徐展开
新时代以来,统计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部署要求,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持续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以丰富翔实的统计数据和优质高效的统计信息记录见证了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经济总量大幅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重要关口,2020年、2021年、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100万亿元、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8935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680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2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8万亿元,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2万亿美元,均稳居世界第一。2018—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2023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列全球第12位,比2017年提高10位。研发投入持续扩大,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比2017年增长89.0%。知识产权产出居世界前列,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效发明专利达401.5万件。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2023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达17.73%,比2017年提高2.03个百分点。新产业快速成长,2018—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2%。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协调性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4.6%,比2017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18—2023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需求结构继续改善,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比2017年提高26.6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7年末提高5.92个百分点。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23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6.4%,比2017年提高5.9个百分点;2018—2023年我国以年均3.8%的能源消费速度支撑了年均5.2%的经济增长。环境质量持续优化,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7年下降30.2%;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多年“双增长”,人工林面积全球最大。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居,2022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29%,比2017年末提高2.18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对外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202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8万亿元,规模居世界第一,2018—2023年年均增长7.0%。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23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6万亿元,2018—2023年年均增长5.8%。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202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339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29.2%;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由2017年的28.6%提升至37.3%,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18—2023年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019亿美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三。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2023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19.47万亿元,占外贸总值比重由2017年的26.5%提高至46.6%。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建设成就斐然。就业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8—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7618万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2017年实际增长35.9%;2018—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3%,快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23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比2017年提高0.55年。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加强,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107.1万个,比2017年末增加8.4万个。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2017年末增加1.5亿人、5589万人、7450万人,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3亿人。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和卡点堵点,这些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着力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统筹部署各领域改革任务,旨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释放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油赋能。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改变,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难以持续,同时,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尚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当口,只有一鼓作气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我国经济才能突破瓶颈制约、跨越发展关口,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公共服务领域面临不少难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较为艰巨。只有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乃至“优不优”的问题,形成多样化的供给和保障体系,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有效应对纷繁复杂国际形势的需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低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版图加快重构,一些国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筑“小院高墙”、搞“脱钩断链”,我国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应对各类重大风险挑战,关键在于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只有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大国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
扎实推进统计改革任务落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统计支撑
科学合理的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对全面客观监测高质量发展进程和成效、准确反映高质量发展短板和弱项具有重要作用,是实施科学宏观治理的重要方面。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涉及统计标准指标、调查制度设计、核算体系方法、统计监测评价等统计工作全流程、各方面。统计部门将认真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统计改革任务落实,以深化高质量发展相关统计改革为牵引,加快推进统计各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健全统计标准体系。统计标准是对统计调查对象类别及其从事的经济社会活动、地理区域等进行统一分类和划分的规定,是开展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由1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2项派生产业统计分类、13项其他国家统计标准为主体,部门统计标准为补充的国家统计标准体系。紧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推进情况,及时吸收借鉴联合国最新版《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修订相关派生产业统计分类,持续提升统计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为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提供可靠标准支撑。
健全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统计调查指标设计的科学性、适用性对统计数据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统计调查指标反映了调查对象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指标概念包括名称、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经过收集整理加工计算可得到具体数值。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国家治理新要求和人民生活新需要,要及时增加新的调查指标,优化现行统计调查指标,特别是完善反映结构调整、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绿色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统计调查指标,形成一套覆盖全面、统一规范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
健全行业统计指标体系。行业统计指标体系是系统反映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要完善农业统计指标体系,增加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等方面的统计指标,优化收入、消费等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丰富工业统计指标体系,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完善中小微企业统计指标,研究构建未来产业相关统计指标,增加反映产业升级、先进制造、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等方面的统计指标。充实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反映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指标,增加反映现代服务业和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方面的统计指标。
健全重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丰富科技创新领域统计指标体系,研究设计更多反映技术进步、科技成果运用等方面的指标。健全能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围绕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落实情况,补充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碳排放等方面统计指标。完善消费、分配、流通领域统计指标体系,夯实服务消费、居民消费支出、城乡恩格尔系数等相关指标的数据基础。改进民生领域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细化反映就业容量、就业质量、结构性就业矛盾、人口变动趋势、生育形势、妇女儿童、性别、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等方面的统计指标。
健全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指标体系。依据最新国际标准及时修订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研究探索将数字、环境等新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路径和方法,确保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可比。进一步巩固“三大核算改革”成果,加强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改革成果运用。优化资产负债表和资金流量表编制,为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完善数字经济、“三新”经济、国有经济、服务业等产业和领域统计核算,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统计监测评价是评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完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方法,更加完整准确全面反映各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绩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探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等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数字经济、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服务消费市场、公共服务等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乡村振兴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康义)
- “1+6”改革制度体系再造银行外汇展业流程——专访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2024-12-28)
- 交通“加速度”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当前交通运输发展(2024-12-28)
- 如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2025年政策着力点(2024-12-28)
- 全力促进工业稳增长,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工业和信息化部详解2025年发力重点(2024-12-28)
- 新华时评:去掉过度检查的"病根",让好政策变成真福利(202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