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农办权威解读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印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办有关负责人回应了如何更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民增收等问题。一起来看——
如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更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是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是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文件强调,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帮助能进城愿进城的农民更好融入城市。
二是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农民进城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城市还没有扎下根之前,不要着急断了他们回乡村的后路。必须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
三是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这些年,县域城镇化持续较快发展,农民到县城就业居住、向县城集聚更加普遍。文件强调,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关键是要两手发力,一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抓好县城这个龙头,发挥对乡村辐射带动作用;一手适应乡村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既要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又要避免村子刚建好、人都迁走了,造成浪费。
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搞好家庭经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文件还提出,健全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多品种联动调控,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稳价格、促增收。同时,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政策导向,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更好地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
二是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支柱。文件强调,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文件提出要加强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当前正是岁末年初关口,有关部门正在开展整治欠薪的专项行动,全力以赴让农民工兄弟过个安心年。
三是拓展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是一般农户特别是低收入人口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文件强调,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把给农民的各项补助补贴补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四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财产性增收还有较大潜力。文件提出,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房屋、“四荒地”等资源资产,创造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当前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要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城镇化趋势,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的分类指导。
二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要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让农村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三是补上基础设施短板。针对农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列出清单,一项一项解决好。文件针对有的地方饮水安全保障问题,要求分类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针对农村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情况,要求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针对有的地方农村房屋抗震性差的问题,要求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让农民住得安全放心。
四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回应农民群众关切。教育上,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医疗上,强化医疗资源向乡村倾斜的导向,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让农民群众就医用药更加便利。养老上,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解决后顾之忧。
五是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乡村建设要突出为农民而建,重在可持续。
中央一号文件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
“两个确保”,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点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重点是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三个提升”,就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是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重点是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重点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安宁。
“两个强化”,就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重点是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重点是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好。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印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办有关负责人回应了如何更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民增收等问题。一起来看——
如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更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是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是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文件强调,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帮助能进城愿进城的农民更好融入城市。
二是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农民进城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城市还没有扎下根之前,不要着急断了他们回乡村的后路。必须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
三是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这些年,县域城镇化持续较快发展,农民到县城就业居住、向县城集聚更加普遍。文件强调,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关键是要两手发力,一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抓好县城这个龙头,发挥对乡村辐射带动作用;一手适应乡村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既要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又要避免村子刚建好、人都迁走了,造成浪费。
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搞好家庭经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文件还提出,健全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多品种联动调控,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稳价格、促增收。同时,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政策导向,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更好地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
二是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支柱。文件强调,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文件提出要加强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当前正是岁末年初关口,有关部门正在开展整治欠薪的专项行动,全力以赴让农民工兄弟过个安心年。
三是拓展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是一般农户特别是低收入人口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文件强调,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把给农民的各项补助补贴补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四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财产性增收还有较大潜力。文件提出,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房屋、“四荒地”等资源资产,创造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当前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要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城镇化趋势,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的分类指导。
二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要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让农村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三是补上基础设施短板。针对农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列出清单,一项一项解决好。文件针对有的地方饮水安全保障问题,要求分类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针对农村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情况,要求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针对有的地方农村房屋抗震性差的问题,要求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让农民住得安全放心。
四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回应农民群众关切。教育上,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医疗上,强化医疗资源向乡村倾斜的导向,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让农民群众就医用药更加便利。养老上,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解决后顾之忧。
五是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乡村建设要突出为农民而建,重在可持续。
中央一号文件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
“两个确保”,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点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重点是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三个提升”,就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是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重点是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重点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安宁。
“两个强化”,就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重点是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重点是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好。
- 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开启(2025-01-07)
- 促进开放共享,释放数据价值——解读《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2025-01-07)
- 加力!外汇领域持续释放改革红利(2025-01-07)
-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就《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答记者问(2025-01-07)
- 中国今年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