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5%左右”的“稳”与“进”
“要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这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
为什么是“5%左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具备哪些有利条件,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把握好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逻辑,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和趋势,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底气。
(一)
“5%左右”,是一个行稳致远的目标。
行稳致远,就是要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坚守底线、着眼长远,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确定“关键一年”的“关键目标”,至关重要。
“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平衡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提出的,是一个具有很强预期性、指导性、引导性的合理目标,体现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要求。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只有稳住大方向、稳住方针政策、稳住战略部署,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才能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坚持稳中求进,就要统筹速度与质量,行稳致远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将不可持续。同样,没有一定的速度,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和改善民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质的有效提升也无从谈起。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1170万人,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完成“12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要求经济增速保持5%左右。反过来看,今年实现“5%左右”的增长,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就有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就能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行稳致远。
坚持稳中求进,就要立足当前和长远,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蓝图,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看,“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的。保持合理增速,一年接着一年干,有利于我们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行。
坚持稳中求进,就要兼顾需要和可能,从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客观实际出发作出理性决策。我国经济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趋势性向好的态势,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至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连续名列前茅……这些年,中国经济体量稳居全球第二,形成了良好稳固的基本面,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依然有5%至5.5%,经济稳定增长有内在支撑。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说,5%左右的增速目标稳健可行,向市场和企业家传递出积极信号。2024年,尽管中国经济仍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但随着疫情“疤痕效应”减弱、相关风险隐患化解、有利因素累积增多、政策效应持续叠加,经济有望加快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5%左右”有望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中实现。
(二)
“5%左右”,是一个求真务实的目标。
求真务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
稳中求进,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这个稳,是主动的稳、积极的稳、进取的稳,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向好态势。这个进,是稳扎稳打的进、担当作为的进、狠抓落实的进,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5%左右”,体现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符合国情、顺应规律,有科学依据,有强大支撑,有现实条件。
从需求侧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依然有着充足动力。
消费潜力大。“国货潮品”备受青睐,冰雪经济火热“出圈”,“消费促进年”活动精彩纷呈……今日之中国,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经济恢复、就业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将支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应用不断成熟,将促进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服务消费稳步扩大,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将推动消费动力不断增强。今年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市场销售继续恢复,消费潜力加快释放。
投资空间广。设备更新、厂房焕新,产业升级有条不紊;穿山越海、长虹飞架,交通基建马不停蹄;寻油找气、追风逐日,能源工程扎实推进;改造小区、更新城市,民生投资接续落地……今日中国,投资空间依然广阔。2023年,我国制造业投资持续向好,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稳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对稳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一国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必须有较高的投资增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破科技等方面瓶颈制约、加快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增加投资,这也意味着今后很长一个阶段,扩大投资仍有不少文章可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将有力撬动制造业投资。推进新型城镇化,补足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短板,将持续带动基础设施投资。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响应“一老一小”需求,社会民生领域投资也将持续扩大。今年前2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显示出投资向好态势。
外贸韧性足。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7万列,“新三样”产品出口首次突破1万亿元……2023年,面对外需收缩等不利影响,我国出口实现正增长,国际市场份额总体稳定。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经营主体抢抓机遇、顶压前行:远洋货轮往来穿梭,跨境电商和海外仓一派繁忙,家电、汽车等重点产品出口订单好于预期……今年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增速重回两位数、达10.3%。扩大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外贸基本盘有望持续巩固。
从供给侧看,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
AI电脑、智能汽车、透明笔记本、可弯曲穿戴手机,日前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一件件未来感十足的“中国智造”,展示出中国企业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经济长期发展最终靠供给推动。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强大的供给优势,让中国经济具备了将创新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有利条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3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13%,数字经济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近年来,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点燃了创新引擎,收获了强劲动能。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肖松直言,“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正在成为前沿技术落地的‘创新场’。”
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经济增长需要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需要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大型国产邮轮开启商业首航、南极秦岭站建成投用、“奋斗者”号创造下潜新纪录……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每天都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中不断向前,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需求端空间广阔、供给端动能充沛,加上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人才红利”逐步显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5%左右”具有诸多支撑条件和有利因素,“稳”的基础将不断夯实,“进”的动能将持续激发。
(三)
“5%左右”,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目标。
积极向上,就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以进促稳,才能掌握战略主动、增强发展韧性,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预期和新的动力。
我们要看到,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来说,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
初步核算,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2024年增长5%左右,增量比大多数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还要多。我国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既非“轻而易举”,也非“遥不可及”。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有利于释放中国经济蕴藏的增长潜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利于进一步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更好凝聚发展共识。
一个“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要求我们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围绕“5%左右”,一系列任务书、施工图和政策清单正加快落地显效。
巩固“稳”的基础——聚焦“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一系列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宏观政策相继落地。
激发“进”的动能——为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为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为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深化国企改革、支持民企发展、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打造“投资中国”品牌,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经营主体开拓创新、拼搏奉献,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关键一年,中国经济起步平稳、稳中有升: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8.3%,货运量增长7.5%,彰显了实体经济“回暖升温”势头。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看来,超大规模的本土市场、极其完善的产业环境、优秀出色的工程师队伍和人才资源、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让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相信,今年中国经济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将给其他国家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
目标已明确,奋进正当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5%左右”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要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这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
为什么是“5%左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具备哪些有利条件,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把握好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逻辑,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和趋势,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底气。
(一)
“5%左右”,是一个行稳致远的目标。
行稳致远,就是要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坚守底线、着眼长远,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确定“关键一年”的“关键目标”,至关重要。
“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平衡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提出的,是一个具有很强预期性、指导性、引导性的合理目标,体现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要求。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只有稳住大方向、稳住方针政策、稳住战略部署,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才能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坚持稳中求进,就要统筹速度与质量,行稳致远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将不可持续。同样,没有一定的速度,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和改善民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质的有效提升也无从谈起。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1170万人,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完成“12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要求经济增速保持5%左右。反过来看,今年实现“5%左右”的增长,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就有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就能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行稳致远。
坚持稳中求进,就要立足当前和长远,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蓝图,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看,“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的。保持合理增速,一年接着一年干,有利于我们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行。
坚持稳中求进,就要兼顾需要和可能,从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客观实际出发作出理性决策。我国经济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趋势性向好的态势,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至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连续名列前茅……这些年,中国经济体量稳居全球第二,形成了良好稳固的基本面,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依然有5%至5.5%,经济稳定增长有内在支撑。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说,5%左右的增速目标稳健可行,向市场和企业家传递出积极信号。2024年,尽管中国经济仍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但随着疫情“疤痕效应”减弱、相关风险隐患化解、有利因素累积增多、政策效应持续叠加,经济有望加快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5%左右”有望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中实现。
(二)
“5%左右”,是一个求真务实的目标。
求真务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
稳中求进,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这个稳,是主动的稳、积极的稳、进取的稳,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向好态势。这个进,是稳扎稳打的进、担当作为的进、狠抓落实的进,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5%左右”,体现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符合国情、顺应规律,有科学依据,有强大支撑,有现实条件。
从需求侧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依然有着充足动力。
消费潜力大。“国货潮品”备受青睐,冰雪经济火热“出圈”,“消费促进年”活动精彩纷呈……今日之中国,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经济恢复、就业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将支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应用不断成熟,将促进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服务消费稳步扩大,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将推动消费动力不断增强。今年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市场销售继续恢复,消费潜力加快释放。
投资空间广。设备更新、厂房焕新,产业升级有条不紊;穿山越海、长虹飞架,交通基建马不停蹄;寻油找气、追风逐日,能源工程扎实推进;改造小区、更新城市,民生投资接续落地……今日中国,投资空间依然广阔。2023年,我国制造业投资持续向好,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稳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对稳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一国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必须有较高的投资增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破科技等方面瓶颈制约、加快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增加投资,这也意味着今后很长一个阶段,扩大投资仍有不少文章可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将有力撬动制造业投资。推进新型城镇化,补足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短板,将持续带动基础设施投资。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响应“一老一小”需求,社会民生领域投资也将持续扩大。今年前2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显示出投资向好态势。
外贸韧性足。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7万列,“新三样”产品出口首次突破1万亿元……2023年,面对外需收缩等不利影响,我国出口实现正增长,国际市场份额总体稳定。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经营主体抢抓机遇、顶压前行:远洋货轮往来穿梭,跨境电商和海外仓一派繁忙,家电、汽车等重点产品出口订单好于预期……今年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增速重回两位数、达10.3%。扩大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外贸基本盘有望持续巩固。
从供给侧看,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
AI电脑、智能汽车、透明笔记本、可弯曲穿戴手机,日前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一件件未来感十足的“中国智造”,展示出中国企业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经济长期发展最终靠供给推动。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强大的供给优势,让中国经济具备了将创新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有利条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3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13%,数字经济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近年来,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点燃了创新引擎,收获了强劲动能。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肖松直言,“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正在成为前沿技术落地的‘创新场’。”
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经济增长需要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需要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大型国产邮轮开启商业首航、南极秦岭站建成投用、“奋斗者”号创造下潜新纪录……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每天都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中不断向前,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需求端空间广阔、供给端动能充沛,加上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人才红利”逐步显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5%左右”具有诸多支撑条件和有利因素,“稳”的基础将不断夯实,“进”的动能将持续激发。
(三)
“5%左右”,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目标。
积极向上,就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以进促稳,才能掌握战略主动、增强发展韧性,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预期和新的动力。
我们要看到,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来说,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
初步核算,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2024年增长5%左右,增量比大多数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还要多。我国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既非“轻而易举”,也非“遥不可及”。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有利于释放中国经济蕴藏的增长潜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利于进一步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更好凝聚发展共识。
一个“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要求我们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围绕“5%左右”,一系列任务书、施工图和政策清单正加快落地显效。
巩固“稳”的基础——聚焦“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一系列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宏观政策相继落地。
激发“进”的动能——为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为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为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深化国企改革、支持民企发展、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打造“投资中国”品牌,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经营主体开拓创新、拼搏奉献,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关键一年,中国经济起步平稳、稳中有升: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8.3%,货运量增长7.5%,彰显了实体经济“回暖升温”势头。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看来,超大规模的本土市场、极其完善的产业环境、优秀出色的工程师队伍和人才资源、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让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相信,今年中国经济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将给其他国家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
目标已明确,奋进正当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5%左右”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 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开启(2025-01-07)
- 促进开放共享,释放数据价值——解读《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2025-01-07)
- 加力!外汇领域持续释放改革红利(2025-01-07)
-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就《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答记者问(2025-01-07)
- 中国今年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