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中国经济热点问答:中国经济如何激发向“新”力?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中国如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备受海内外关注。
当前,中国经济“新”意如何?如何更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期,记者走进科研院所、产业一线,感受各地向“新”求“质”带来的新气象,也在实地调研中,对中国经济如何激发向“新”力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向“新”而行,态势如何?
通过手柄操控,可以实现自然步态行走;输入指令,能够对物品精准抓取拿放……在北京亦庄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最新研发成果令人眼前一亮。
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个颠覆性产品。从成立创新中心到规划产业配套,亦庄聚焦这个赛道加码发力。
“看准了就争分夺秒。”北京经开区汽车和智能制造产业专班副主任马宁说,园区围绕产业链匹配了一个专班、一个规划、一个平台等,以期多配套、快成长。
亦庄的追“新”谋“智”,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写照。开年以来,各地布局新赛道、挖掘新潜能的势头旺、干劲足:
近日,上海发布2024“投资上海”政策包,设立100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山东烟台集中签约60个项目,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领域;重庆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布局“起航”……
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较去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充电桩、3D打印设备、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7%、40.6%、39.5%。最新发布的多组数据,印证了新引擎的壮大和市场创新求变的热情。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加速演进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要用创新增强经济韧性、掌握战略主动。“对我们而言,新质生产力已经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发展的共识。”采访中,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文海生的一句话,道出业界心声。
开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支持政策接连推出,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等进行了部署。2024年中央财政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04亿元,支持加快突破基础产品、核心技术。从多部门发文合力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到推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一个个举措旨在培育新动能、增强向“新”力。
聚焦硬科技、把准新需求、立足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企业主动作为,持续拓新——
围绕激光产业这个细分领域,武汉光谷正加快从光芯片到国产智能装备的全链条升级。“光通信是我们的‘长板’,要用好显著竞争优势。”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说。
在烟台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内,芳纶涂覆隔膜车间正满负荷运转。泰和新材董事长宋西全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能够明显提高电池安全性能的芳纶隔膜迎来风口,企业正加速建设一体化生产能力,抢占市场。
随着中国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发展,美西方一些政客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指出,产能问题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不同国家在各自强项产业的产能大一些,在其他产业产能小一些,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适度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正是得益于快速发展,短短几年内,电池材料、操作系统等一批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技术进步、产品品质提升,好的供给创造更多需求,这种良性循环让行业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认为,通过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可持续能源等新兴产业,中国将为增强全球经济韧性作出贡献。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全球技术进步营造良好合作氛围。
今年以来,外资竞逐新赛道动作频频,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对中国新机遇的重视和对全球未来市场的预期。
苹果公司将扩大在上海的应用研究实验室;阿斯利康将在江苏无锡高新区投资4.75亿美元新建小分子创新药工厂……今年前两个月,高技术产业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2.2%。
上海美国商会理事会主席安高博说,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让很多美资企业看到了新的增长机会,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一旦把握住中国市场在这些领域的增长机遇,企业在华业务将能‘乘风而起’。”
以“质”求变,着力点在哪?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如何将科技创新力切实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认为。
技术层面要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加快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依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专利技术成立的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主动式半导体控温器件已实现批量供货。
控温器件可以有效保护芯片性能,是发展5G通信、车载激光雷达的关键,从材料到集成技术曾长期依赖进口。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告诉记者,团队瞄准这一“靶点”持续攻坚,掌握了全链条技术体系,在当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下,产品快速进入发展和导入阶段。
目前,我国已建29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效支撑了重大技术装备、重要消费品、新兴领域的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在提升基础、关键领域创新能力的同时,产业链协同机制不断完善。
零百加速2.78秒,实现标配700公里续航,一台小米SU7汽车的背后,有着自研超级电机、一体化电池等全产业链的创新集成。走进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这样的感受更加直观:29个实验室有机配合,关键工艺100%自动化,供应链实现数字联动。
“我们联合上下游和相关方组建了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小米集团有关负责人说,围绕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让小米与“朋友圈”共升级。
“产业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将在重点领域新建5至10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重点产业链中试能力基本全覆盖,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建设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产业层面要统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贵州发耳煤矿的调度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井下生产、通风、运输等实时画面不停地在大屏幕上跳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煤矿智能化改造后,井下人员大幅减少,生产效率提升47%。
新技术更快融入传统产业,才能“呵护”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近日,多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明确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进一步提出,以场景为牵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围绕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相关部门分别制定具体举措。在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方面,明确统筹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我们还要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定期发布前沿技术推广目录,加速成果转化。”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刘伯超说。
企业层面要进一步减负担、多帮扶,持续激发微观主体的创造力——
在位于济南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服务平台,记者现场模拟了一个企业的“数字问诊”:点击屏幕进行“智能评级”,沉浸式体验不同工业场景的转型案例,系统自动匹配解决方案。“有点像淘宝的行为分析,我们通过大数据和大模型为企业‘画像’、推送服务。”平台承建方、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总经理庞松涛说。
从开发推广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到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园区、进企业,当前,一系列降低数字化门槛的实践在各地展开。连日来,多地围绕为企业“松绑”“赋能”推出举措:河南出台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支持办法,安徽推出优化制造业营商环境20条举措等。
金壮龙说,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办法,并将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要素,不断形成产业生态优势。
谋实效见长效,还要迈好哪几步?
形成新质生产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产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效、长效?各地用实践不断探索答案。
“我们这次看了一个做‘灵巧手’的企业,如果能够引进亦庄,对我们完善智能制造产业链将是有力补充。”从深圳出差回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彭锐锋和记者分享了此行收获。
他说,广东3天调研之行,管委会根据重点打造的4条产业链有选择地走访企业、寻找项目,既看技术动向,也挖掘更多合作空间。“要在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的竞争。”
不盲目求“新”,坚持科学方法、因地制宜。
这个春天,多地开启跨省“交流”:贵阳贵安代表团走进合肥,探寻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山东聊城代表团赴北京朝阳,立足区位优势就科技协同发展谈合作……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取经问计”,为的是有针对性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记者一路走、一路看,发现同样是追“新”,不同地区根据各自优势正在谋划不同文章:
在合肥高新区,量子信息未来产业正在数百米长的“量子大道”上“多点开花”,深空探测实验室总部落户合肥“未来大科学城”核心区,一条“逐梦星空”的新赛道正在打开;走进山西晋中市的吉利甲醇重卡总装车间,可见焊接、组装等智能化操作如行云流水,依托成熟的焦炉煤气制甲醇技术和产业基础,晋中加快构建千亿级甲醇经济生态……
我国有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78家国家高新区,今年还将新增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些区域在集成创新、强链补链的同时,也发挥着对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今年以来,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到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出台,多个产业“路线图”进一步明晰。
“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认为,同时还要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在支持创新的时候,将重点放在前端,“补贴等政策要有适时退出机制,更好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题,也是改革题。打通堵点卡点、形成鼓励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让潜能充分激发。
现有在研管线1300项,其中一类新药700项,处于上市申请阶段的产品10余项——上海浦东新区,创新药发展不断“蓄势增能”。
浦东新区科经委总工程师凌刚告诉记者,浦东正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构建从靶点发现到注册上市、委托生产等全要素全链条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通过探索研发用特殊物品便利化通关、启动产医联动综合服务试点区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提速研发和成果转化。
日前,中国资本市场迎来第三个“国九条”。其中明确,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
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到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从出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24条措施到试点扩大电信领域对外开放……开年以来,一系列改革走深走实。
“要进一步推动形成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制度,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外资企业深度参与中国创新攻关,加强产业合作共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说。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中国如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备受海内外关注。
当前,中国经济“新”意如何?如何更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期,记者走进科研院所、产业一线,感受各地向“新”求“质”带来的新气象,也在实地调研中,对中国经济如何激发向“新”力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向“新”而行,态势如何?
通过手柄操控,可以实现自然步态行走;输入指令,能够对物品精准抓取拿放……在北京亦庄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最新研发成果令人眼前一亮。
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个颠覆性产品。从成立创新中心到规划产业配套,亦庄聚焦这个赛道加码发力。
“看准了就争分夺秒。”北京经开区汽车和智能制造产业专班副主任马宁说,园区围绕产业链匹配了一个专班、一个规划、一个平台等,以期多配套、快成长。
亦庄的追“新”谋“智”,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写照。开年以来,各地布局新赛道、挖掘新潜能的势头旺、干劲足:
近日,上海发布2024“投资上海”政策包,设立100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山东烟台集中签约60个项目,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领域;重庆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布局“起航”……
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较去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充电桩、3D打印设备、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7%、40.6%、39.5%。最新发布的多组数据,印证了新引擎的壮大和市场创新求变的热情。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加速演进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要用创新增强经济韧性、掌握战略主动。“对我们而言,新质生产力已经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发展的共识。”采访中,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文海生的一句话,道出业界心声。
开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支持政策接连推出,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等进行了部署。2024年中央财政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04亿元,支持加快突破基础产品、核心技术。从多部门发文合力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到推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一个个举措旨在培育新动能、增强向“新”力。
聚焦硬科技、把准新需求、立足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企业主动作为,持续拓新——
围绕激光产业这个细分领域,武汉光谷正加快从光芯片到国产智能装备的全链条升级。“光通信是我们的‘长板’,要用好显著竞争优势。”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说。
在烟台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内,芳纶涂覆隔膜车间正满负荷运转。泰和新材董事长宋西全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能够明显提高电池安全性能的芳纶隔膜迎来风口,企业正加速建设一体化生产能力,抢占市场。
随着中国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发展,美西方一些政客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指出,产能问题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不同国家在各自强项产业的产能大一些,在其他产业产能小一些,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适度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正是得益于快速发展,短短几年内,电池材料、操作系统等一批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技术进步、产品品质提升,好的供给创造更多需求,这种良性循环让行业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认为,通过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可持续能源等新兴产业,中国将为增强全球经济韧性作出贡献。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全球技术进步营造良好合作氛围。
今年以来,外资竞逐新赛道动作频频,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对中国新机遇的重视和对全球未来市场的预期。
苹果公司将扩大在上海的应用研究实验室;阿斯利康将在江苏无锡高新区投资4.75亿美元新建小分子创新药工厂……今年前两个月,高技术产业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2.2%。
上海美国商会理事会主席安高博说,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让很多美资企业看到了新的增长机会,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一旦把握住中国市场在这些领域的增长机遇,企业在华业务将能‘乘风而起’。”
以“质”求变,着力点在哪?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如何将科技创新力切实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认为。
技术层面要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加快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依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专利技术成立的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主动式半导体控温器件已实现批量供货。
控温器件可以有效保护芯片性能,是发展5G通信、车载激光雷达的关键,从材料到集成技术曾长期依赖进口。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告诉记者,团队瞄准这一“靶点”持续攻坚,掌握了全链条技术体系,在当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下,产品快速进入发展和导入阶段。
目前,我国已建29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效支撑了重大技术装备、重要消费品、新兴领域的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在提升基础、关键领域创新能力的同时,产业链协同机制不断完善。
零百加速2.78秒,实现标配700公里续航,一台小米SU7汽车的背后,有着自研超级电机、一体化电池等全产业链的创新集成。走进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这样的感受更加直观:29个实验室有机配合,关键工艺100%自动化,供应链实现数字联动。
“我们联合上下游和相关方组建了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小米集团有关负责人说,围绕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让小米与“朋友圈”共升级。
“产业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将在重点领域新建5至10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重点产业链中试能力基本全覆盖,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建设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产业层面要统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贵州发耳煤矿的调度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井下生产、通风、运输等实时画面不停地在大屏幕上跳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煤矿智能化改造后,井下人员大幅减少,生产效率提升47%。
新技术更快融入传统产业,才能“呵护”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近日,多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明确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进一步提出,以场景为牵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围绕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相关部门分别制定具体举措。在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方面,明确统筹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我们还要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定期发布前沿技术推广目录,加速成果转化。”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刘伯超说。
企业层面要进一步减负担、多帮扶,持续激发微观主体的创造力——
在位于济南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服务平台,记者现场模拟了一个企业的“数字问诊”:点击屏幕进行“智能评级”,沉浸式体验不同工业场景的转型案例,系统自动匹配解决方案。“有点像淘宝的行为分析,我们通过大数据和大模型为企业‘画像’、推送服务。”平台承建方、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总经理庞松涛说。
从开发推广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到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园区、进企业,当前,一系列降低数字化门槛的实践在各地展开。连日来,多地围绕为企业“松绑”“赋能”推出举措:河南出台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支持办法,安徽推出优化制造业营商环境20条举措等。
金壮龙说,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办法,并将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要素,不断形成产业生态优势。
谋实效见长效,还要迈好哪几步?
形成新质生产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产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效、长效?各地用实践不断探索答案。
“我们这次看了一个做‘灵巧手’的企业,如果能够引进亦庄,对我们完善智能制造产业链将是有力补充。”从深圳出差回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彭锐锋和记者分享了此行收获。
他说,广东3天调研之行,管委会根据重点打造的4条产业链有选择地走访企业、寻找项目,既看技术动向,也挖掘更多合作空间。“要在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的竞争。”
不盲目求“新”,坚持科学方法、因地制宜。
这个春天,多地开启跨省“交流”:贵阳贵安代表团走进合肥,探寻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山东聊城代表团赴北京朝阳,立足区位优势就科技协同发展谈合作……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取经问计”,为的是有针对性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记者一路走、一路看,发现同样是追“新”,不同地区根据各自优势正在谋划不同文章:
在合肥高新区,量子信息未来产业正在数百米长的“量子大道”上“多点开花”,深空探测实验室总部落户合肥“未来大科学城”核心区,一条“逐梦星空”的新赛道正在打开;走进山西晋中市的吉利甲醇重卡总装车间,可见焊接、组装等智能化操作如行云流水,依托成熟的焦炉煤气制甲醇技术和产业基础,晋中加快构建千亿级甲醇经济生态……
我国有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78家国家高新区,今年还将新增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些区域在集成创新、强链补链的同时,也发挥着对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今年以来,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到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出台,多个产业“路线图”进一步明晰。
“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认为,同时还要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在支持创新的时候,将重点放在前端,“补贴等政策要有适时退出机制,更好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题,也是改革题。打通堵点卡点、形成鼓励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让潜能充分激发。
现有在研管线1300项,其中一类新药700项,处于上市申请阶段的产品10余项——上海浦东新区,创新药发展不断“蓄势增能”。
浦东新区科经委总工程师凌刚告诉记者,浦东正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构建从靶点发现到注册上市、委托生产等全要素全链条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通过探索研发用特殊物品便利化通关、启动产医联动综合服务试点区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提速研发和成果转化。
日前,中国资本市场迎来第三个“国九条”。其中明确,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
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到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从出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24条措施到试点扩大电信领域对外开放……开年以来,一系列改革走深走实。
“要进一步推动形成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制度,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外资企业深度参与中国创新攻关,加强产业合作共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说。
- 办法公布!2025年起弹性退休这样实施(2025-01-02)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就《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答记者问(2025-01-02)
- 激活“沉睡”资源,助推产业发展——国家数据局详解近期数据新政策(2025-01-02)
- 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目录解读问答(2025-01-02)
-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解读《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