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等三部门优化完善重大装备及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推出九项全新举措加快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破解首台(套)首批次进入市场初期的推广应用难问题,同时培育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保险市场,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带动企业研发积极性。
险种保费均有创新
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意见》修订重点在扩大保障范围、优化保险费率、完善申报流程、调整概念内涵等方面做了创新。
保险险种方面,丰富险种供给满足用户需求。《意见》将保险险种由原有单一险种模式调整为多险种模式,延伸保险保障范围,丰富保险产品供给,扩大保险保障范围,为首台(套)、首批次提供宽范围、多角度风险保障。支持生产制造单位根据装备、新材料产品特性和实际需要自主选择险种,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保险费率方面,建立市场化差异化的动态调整机制。《意见》明确生产制造单位可以在国家确定的保费补助资金额度内,自主决定装备、新材料产品投保数量、年限和险种。明确首台(套)、首批次保险的费率厘定原则,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本微利”与“精算平衡”原则,开展费率回溯和动态调整,真正发挥保险机制服务、让利生产制造企业的作用。具体操作过程中,生产制造单位可与保险公司自主协商,不同领域的不同装备、新材料产品根据风险特征形成差异化费率。
概念内涵方面,扩大支持数量及年限限制。《意见》考虑装备、新材料产品成熟规律,针对首台(套)装备,将概念范围拓展至“进入市场初期尚未形成竞争优势的整机装备、核心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产品”,扩大支持数量和年限。针对首批次新材料,不再局限首年度购买使用,扩大支持产品数量,同时支持企业和保险公司自主协商延长保险期限。
破解“信任不足”瓶颈
优化完善重大装备及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有何重要意义?
有利于鼓励制造业企业锐意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往往涉及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复杂性高、研发起步资本投入多、首台套或首批次产品出现返工或失败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鼓励制造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就要完善对相关经营主体的风险保障机制。《意见》推动首台(套)、首批次保险保障范围扩大、服务水平提升,目的就在于通过优化保险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破解相关产品进入市场初期因‘信任不足’导致的应用瓶颈。”周民良说。
有利于保险机构提供更优质服务。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与精算系副教授王凯认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往往涉及很多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由于历史数据稀缺和可参考惯例不多等客观因素,保险机构在承保时往往要额外承担一些不可预测的风险。及时对保险公司和投保企业进行适当保费补贴,可以增强该领域风险保障机制的可持续性。“《意见》将让保险业更好发挥自身风险保障职能,服务实体经济。”王凯对本报记者说。
同时,《意见》还通过分步申报稳定各方预期:第一步,明确每类装备、新材料产品投保资格和财政补助资金额度;第二步,生产制造单位自主投保;第三步,根据本年度投保情况申请资金补贴。
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数控滚齿铣棱复合机床亮相展会、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半导体级多晶硅首批产品顺利出炉、东方电气自主研制的首台18兆瓦半直驱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在广东汕头完成吊装……最近,随着工业经济稳步回暖,制造业企业传来的好消息日益增多。
业内人士预计,《意见》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相关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寿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人寿财险公司将积极落实《意见》要求,在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持续丰富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保险产品供给,全面提升相关制造企业服务质效、拓宽服务维度,深入探索市场化、精细化定价模型,守牢合规经营底线,把保险补偿政策用好、用实,更好服务科技企业风险保障与管理需求,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意见》体现了我国推动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定决心,对建设制造强国、创新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周民良说,接下来,执行好保险补偿政策,还需要产业部门严格企业认定、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保险管理,各方联动确保资金更好地用于鼓励创新。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推出九项全新举措加快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破解首台(套)首批次进入市场初期的推广应用难问题,同时培育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保险市场,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带动企业研发积极性。
险种保费均有创新
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意见》修订重点在扩大保障范围、优化保险费率、完善申报流程、调整概念内涵等方面做了创新。
保险险种方面,丰富险种供给满足用户需求。《意见》将保险险种由原有单一险种模式调整为多险种模式,延伸保险保障范围,丰富保险产品供给,扩大保险保障范围,为首台(套)、首批次提供宽范围、多角度风险保障。支持生产制造单位根据装备、新材料产品特性和实际需要自主选择险种,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保险费率方面,建立市场化差异化的动态调整机制。《意见》明确生产制造单位可以在国家确定的保费补助资金额度内,自主决定装备、新材料产品投保数量、年限和险种。明确首台(套)、首批次保险的费率厘定原则,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本微利”与“精算平衡”原则,开展费率回溯和动态调整,真正发挥保险机制服务、让利生产制造企业的作用。具体操作过程中,生产制造单位可与保险公司自主协商,不同领域的不同装备、新材料产品根据风险特征形成差异化费率。
概念内涵方面,扩大支持数量及年限限制。《意见》考虑装备、新材料产品成熟规律,针对首台(套)装备,将概念范围拓展至“进入市场初期尚未形成竞争优势的整机装备、核心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产品”,扩大支持数量和年限。针对首批次新材料,不再局限首年度购买使用,扩大支持产品数量,同时支持企业和保险公司自主协商延长保险期限。
破解“信任不足”瓶颈
优化完善重大装备及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有何重要意义?
有利于鼓励制造业企业锐意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往往涉及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复杂性高、研发起步资本投入多、首台套或首批次产品出现返工或失败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鼓励制造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就要完善对相关经营主体的风险保障机制。《意见》推动首台(套)、首批次保险保障范围扩大、服务水平提升,目的就在于通过优化保险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破解相关产品进入市场初期因‘信任不足’导致的应用瓶颈。”周民良说。
有利于保险机构提供更优质服务。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与精算系副教授王凯认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往往涉及很多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由于历史数据稀缺和可参考惯例不多等客观因素,保险机构在承保时往往要额外承担一些不可预测的风险。及时对保险公司和投保企业进行适当保费补贴,可以增强该领域风险保障机制的可持续性。“《意见》将让保险业更好发挥自身风险保障职能,服务实体经济。”王凯对本报记者说。
同时,《意见》还通过分步申报稳定各方预期:第一步,明确每类装备、新材料产品投保资格和财政补助资金额度;第二步,生产制造单位自主投保;第三步,根据本年度投保情况申请资金补贴。
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数控滚齿铣棱复合机床亮相展会、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半导体级多晶硅首批产品顺利出炉、东方电气自主研制的首台18兆瓦半直驱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在广东汕头完成吊装……最近,随着工业经济稳步回暖,制造业企业传来的好消息日益增多。
业内人士预计,《意见》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相关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寿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人寿财险公司将积极落实《意见》要求,在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持续丰富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保险产品供给,全面提升相关制造企业服务质效、拓宽服务维度,深入探索市场化、精细化定价模型,守牢合规经营底线,把保险补偿政策用好、用实,更好服务科技企业风险保障与管理需求,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意见》体现了我国推动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定决心,对建设制造强国、创新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周民良说,接下来,执行好保险补偿政策,还需要产业部门严格企业认定、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保险管理,各方联动确保资金更好地用于鼓励创新。
- 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开启(2025-01-07)
- 促进开放共享,释放数据价值——解读《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2025-01-07)
- 加力!外汇领域持续释放改革红利(2025-01-07)
-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就《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答记者问(2025-01-07)
- 中国今年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