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构建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 共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计量是“双碳”战略的底层驱动,在碳排放、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起到了“度量衡”的作用,是推动“双碳”科技创新、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后两年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碳达峰碳中和计量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一、研制系列碳计量基准、标准和标准物质,建立健全碳排放量值传递溯源体系
完善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是确保测量仪器溯源性、测量过程有效性、测量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基础。国际通用碳排放数据获取方法包括核算法和监测法,建立健全碳排放量值溯源体系,对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大量实测数据表明,由于生产工艺和原料成分复杂多样,如果不对关键参数进行量值溯源而是采用默认值,那么传统核算法得到的碳排放数据不确定度或将超过100%;对于排放端监测法,如果缺乏完整的烟道流量和烟气浓度量值溯源,碳排放量数据不确定度平均也可达50%以上。可见,研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建立完善的碳计量溯源体系对于实现碳排放量的准确核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已研制多项碳计量基准装置、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在温室气体浓度计量领域,我国研制了多项“碳标尺”,基本实现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精准溯源。在烟道排放领域,全国首套烟道流量计量标准装置实现了对企业烟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CEMS)的精准量值溯源,将准确度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同时,可移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DIAL)技术研究和应用,解决了开阔空间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精准测量和计量溯源难题,实现了对逸散排放源排放量的高准确度测量。
但要看到,碳计量涉及的参数和领域非常广泛,仍然需要研制大量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来支撑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为此,《方案》提出,面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的需要,布局建设一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名录,持续做好碳相关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工作。
二、研制应用碳计量重大仪器装备,补齐高端设备领域短板
碳计量仪器是开展碳排放监测的硬件基础,加强碳计量仪器的研制和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自主保障能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碳计量领域的地位。目前,我国碳计量仪器研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端碳计量仪器长期依赖进口,各类高准确度仪器尤其是碳计量仪器需求不断增加,亟需加快高端仪器研发进度,加力支持碳计量仪器研发应用,着力补齐短板,提高我自主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此外,近年来国产碳排放连续监测计量器具等仪器设备大量涌入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但其性能参数、计量指标、稳定性、可靠性参差不齐,急需进行综合计量性能测试评价。
为提高我国碳计量仪器装备水平,《方案》提出,加快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仪、光谱仪等碳核算、碳监测相关计量仪器的研制。组织对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CEMS)开展计量性能测试评价。
三、开展重点领域和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推动计量创新协同发展
加强重点领域和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是快速提升我国碳计量基础能力、有效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2019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9次全会通过了《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以下简称《2019清单指南》),首次完整地提出基于直接测量反演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并将该反演方法作为传统清单方法的验证和修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多个城市开展了基于直接测量反演方法的碳清单试点工程,与传统清单实现互验,保证碳清单数据的准确可靠,并获得国际社会认可。
为加强国际衔接,提升我国相关行业领域碳排放数据质量,《方案》提出,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持续开展基于激光雷达、区域和城市尺度反演等碳排放监测计量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烟气捕集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为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在线监测、低碳技术研究等提供计量支撑。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排放直测方法与核算法的比对研究等,不断提升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
四、多措并举,全面发挥计量对“双碳”工作支撑作用
碳计量是一个新兴领域,需要统筹各方资源,有效发挥计量支撑作用。为此,《方案》作出明确部署。一是要加强协同联动,各有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加大经费支持,强化宣贯培训,组织开展碳计量审查等试点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作用,加强“双碳”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三是深化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国专家在国际组织中关键作用。四是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强化国家碳计量中心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建设任务推进。五是编制碳计量相关管理、审查规范,组织对重点领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帮助企业解决节能减排降碳计量难题。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计量是“双碳”战略的底层驱动,在碳排放、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起到了“度量衡”的作用,是推动“双碳”科技创新、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后两年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碳达峰碳中和计量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一、研制系列碳计量基准、标准和标准物质,建立健全碳排放量值传递溯源体系
完善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是确保测量仪器溯源性、测量过程有效性、测量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基础。国际通用碳排放数据获取方法包括核算法和监测法,建立健全碳排放量值溯源体系,对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大量实测数据表明,由于生产工艺和原料成分复杂多样,如果不对关键参数进行量值溯源而是采用默认值,那么传统核算法得到的碳排放数据不确定度或将超过100%;对于排放端监测法,如果缺乏完整的烟道流量和烟气浓度量值溯源,碳排放量数据不确定度平均也可达50%以上。可见,研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建立完善的碳计量溯源体系对于实现碳排放量的准确核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已研制多项碳计量基准装置、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在温室气体浓度计量领域,我国研制了多项“碳标尺”,基本实现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精准溯源。在烟道排放领域,全国首套烟道流量计量标准装置实现了对企业烟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CEMS)的精准量值溯源,将准确度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同时,可移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DIAL)技术研究和应用,解决了开阔空间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精准测量和计量溯源难题,实现了对逸散排放源排放量的高准确度测量。
但要看到,碳计量涉及的参数和领域非常广泛,仍然需要研制大量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来支撑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为此,《方案》提出,面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的需要,布局建设一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名录,持续做好碳相关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工作。
二、研制应用碳计量重大仪器装备,补齐高端设备领域短板
碳计量仪器是开展碳排放监测的硬件基础,加强碳计量仪器的研制和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自主保障能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碳计量领域的地位。目前,我国碳计量仪器研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端碳计量仪器长期依赖进口,各类高准确度仪器尤其是碳计量仪器需求不断增加,亟需加快高端仪器研发进度,加力支持碳计量仪器研发应用,着力补齐短板,提高我自主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此外,近年来国产碳排放连续监测计量器具等仪器设备大量涌入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但其性能参数、计量指标、稳定性、可靠性参差不齐,急需进行综合计量性能测试评价。
为提高我国碳计量仪器装备水平,《方案》提出,加快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仪、光谱仪等碳核算、碳监测相关计量仪器的研制。组织对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CEMS)开展计量性能测试评价。
三、开展重点领域和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推动计量创新协同发展
加强重点领域和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是快速提升我国碳计量基础能力、有效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2019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9次全会通过了《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以下简称《2019清单指南》),首次完整地提出基于直接测量反演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并将该反演方法作为传统清单方法的验证和修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多个城市开展了基于直接测量反演方法的碳清单试点工程,与传统清单实现互验,保证碳清单数据的准确可靠,并获得国际社会认可。
为加强国际衔接,提升我国相关行业领域碳排放数据质量,《方案》提出,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持续开展基于激光雷达、区域和城市尺度反演等碳排放监测计量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烟气捕集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为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在线监测、低碳技术研究等提供计量支撑。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排放直测方法与核算法的比对研究等,不断提升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
四、多措并举,全面发挥计量对“双碳”工作支撑作用
碳计量是一个新兴领域,需要统筹各方资源,有效发挥计量支撑作用。为此,《方案》作出明确部署。一是要加强协同联动,各有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加大经费支持,强化宣贯培训,组织开展碳计量审查等试点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作用,加强“双碳”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三是深化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国专家在国际组织中关键作用。四是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强化国家碳计量中心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建设任务推进。五是编制碳计量相关管理、审查规范,组织对重点领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帮助企业解决节能减排降碳计量难题。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平)
- “1+6”改革制度体系再造银行外汇展业流程——专访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2024-12-28)
- 交通“加速度”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当前交通运输发展(2024-12-28)
- 如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2025年政策着力点(2024-12-28)
- 全力促进工业稳增长,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工业和信息化部详解2025年发力重点(2024-12-28)
- 新华时评:去掉过度检查的"病根",让好政策变成真福利(202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