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公布2024年第四批“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实践案例
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风建设深入开展、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了2024年第四批“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实践案例遴选。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响应,精心组织推荐,最终“上海:企业信息‘自动变更’‘高效办成一件事’”等10个优秀实践案例入选,现予以公布。
1.上海:企业信息“自动变更”“高效办成一件事”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学习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先进理念,以“自动变更”模式创新实现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推出“一表关联”所有联办部门“自动变更”字段、“一库共享”企业变更信息、“一源加工”破解地方部门数据与国家垂直管理系统间的协同难题、“一次告知”实现自动变更新模式。企业除申报变更登记所需信息和材料外,不额外生成申请表格、不新增办事材料、不二次登录确认变更信息。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以较小开发成本体现较大改革成效,依托数据共享为企业和政府双向赋能。企业侧,再造办事流程,真正减掉申请环节,“无感变更”提升企业感受;政府侧,实现跨部门变更信息数据同源、更新同步,为相关部门依法调整属地管辖、税费比例等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自7月1日系统上线以来,累计办件18.1万件,企业获得感强,上线至今保持零差评,相关做法入选国务院办公厅“高效办成一件事”经验交流材料。
2.安徽桐城:“小礼让”促进“大和谐” 探寻“六尺巷”背后的“调解密码”
安徽省桐城市市场监管局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消费维权领域,从“六尺巷”蕴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内涵中汲取智慧,开创性地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适用于消费纠纷调解,探索提炼出“快受理、快办理、快反馈”和“热心接待、精心研判、耐心倾听、尽心办理、诚心反馈”为主要内容的“三快五心”调解法,通过“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将“法理”讲清、“事理”讲明、“情理”讲透,实现调解成功率从85%上升到99.8%。会同28家职能部门和8个行业性调解委员会,将两代表一委员、志愿者等充实到人民调解组织中,创新设立“永红暖心工作室”等“暖心维权站”82个,实现消费维权二维码全域覆盖,打造“5分钟调解圈”。落实诉后回访制度,打造“前端预防、中端调解、末端反馈”的纠纷调解“桐城样板”。
3.宁夏:“六项规范”推进服务型执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厅积极推进服务型执法,制定实施案件查办、系统应用、服务回访、执法监督、信用惩戒、执法形象“六项规范”,出台并形成《行政处罚信息化实时操作规范》《重大案件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三书一函”制度实施办法》《信用修复工作规程》《行政执法人员制式服装和标志管理规定》等一批行风建设“深化拓展”年制度成果。发放执法服务卡,实行重大案件回访,将服务贯穿于执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让行政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截至目前,全区共查办不予处罚和减轻处罚案件1765起,同比增长46%;适用警告和小额罚款的当场处罚案件3812起,同比增长200%。
4.辽宁沈阳:塑造“守护蓝在行动”行风建设品牌
辽宁省沈阳市市场监管局牢固树立“民之所盼、监管所向”工作理念,把“点单权”交给群众,精心打造“守护蓝在行动”行风建设品牌。聚焦社会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广泛征集“民声民意”,大力推行“互联网+执法”,对热点问题实施“突击检查”,以抖音号、微信视频号为载体及时发布,主动将执法场景引入公众视野、进行全景展示,由网上的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在线”,将网红打假“热度”转化为市场监管“力度”。今年以来,全市6000多名外卖骑手、消费者、专家学者等参与行动,发布“突查外卖餐饮店”、零容忍打击“鬼秤”等短视频329个,播放量达596万人次,帮助解决群众身边民生问题23个,市场监管“守护蓝”被广大网友和市民所称赞。
5.四川乐山:开展“换位体验” 优化窗口服务
四川省乐山市市场监管局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高效办成一件事”,坚持陪同体验走流程,会同相关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工作,发现系统对接、流程环节等5类突出问题,落实改进措施11条,推动审批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坚持开放服务纳良策,组建13支体验员队伍参加“政务服务开放日”等活动,收集工作建议137条。坚持厘清需求拓场景,集成一批企业办事应用新场景,形成“体验、反馈、优化、评价”闭环运行体系,打通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部门间信息共享渠道。年内办理企业信息变更、注销等“一件事”8700余件,全程网办事项承诺提速率79.39%,行政审批窗口群众满意率100%,相关做法被新华社刊发。
6.云南:开展“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 构建与企业沟通常态化机制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与省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开展“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制定“挂号”预约、“坐诊”服务等10个工作流程,建立全链条闭环服务工作机制,广泛征集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症结”,精准开出“药方”。聚焦“及时回应企业诉求”,搭建企业诉求“直通车”,15个工作日报告“诊效”,提高解决企业诉求的效率。围绕市场准入与退出、产权保护等主题开展活动5期,为119户企业解决难题116个,破解企业发展“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回应一个诉求、研究一个问题,完善工作机制,推动解决一类问题、一批问题,全面落实服务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助力经营主体发展“轻装上阵”。
7.河南开封:创建“放心消费险” 破解消费维权难题
河南省开封市市场监管局为深入破解消费维权难题,在全国率先建立放心消费保险机制,由开封市市政府每年拨付120万元政府专项资金,为消费者投保责任限额3000万元的“放心消费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导致利益受损,经正常调解无法解决且符合理赔条件的,可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申请理赔。该机制涵盖“吃”“住”“行”“游”“购”“娱”6大方面,为原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提供了机制性补充和权益保障增项,是提升城市消费能级的创新性、长效性制度安排。今年7月机制运行以来,已成功赔付98起,理赔金额8.9万元。该做法先后被光明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市场监管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旅游报等媒体宣传报道,被河南省委深改办列入2024年改革典型案例红榜。
8.甘肃嘉峪关:推行跨部门“一业一查”联合监管模式 助力行业监管提质增效
甘肃省嘉峪关市市场监管局在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基础上,以综合监管为主线,以权责清单为基础,坚持部门联动,强化条块结合,大力推行“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监管新模式,破解日常监管中存在的重复抽查、多头监管、随意监管和监管盲区等问题,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按照“应合尽合、应纳尽纳、应联尽联”的原则,以部门协调联动为推手,注重系统集成,科学配置监管资源,推进“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常态化,实现从“管事项”向“管行业”的转变,融入“一业一查+信用”理念,整合52个行业监管领域,动态更新检查对象名录库519个,建立监管人员名录库362个。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类别实施差异化监管,实施信用分类抽查43次,抽查企业632户,推动跨部门联合监管提质增效。
9.吉林:推行信用修复“线上办、掌上办”
吉林省市场监管厅创新打造高效便捷信用服务方式,建设信用修复线上办理系统,率先制作信用修复微信小程序,实现经营主体可以通过登录电脑上传文件或者通过微信小程序用手机扫描等便捷方式,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信用修复,打造以“一个入口、分流办理、同向反馈、同步修复”为特点的新模式,提升经营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时,高效完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吉林)和“信用中国(吉林)”的信用修复数据协同联动,实现修复结果互认,经营主体只需一次申请,即可同时修复两个系统上的失信信息。2024年吉林省市场监管厅通过信用修复线上办理系统,共助力4.6万户经营主体完成信用修复。
10.天津津南:建立“体检式监管”与“诊疗式执法”机制
天津市津南区市场监管局持续深化服务型执法,将“体检式监管”与“诊疗式执法”有机融合,全面推行“预防为主、轻微免责、重违严罚、过罚相当、事后回访、合规指引”的新型监管方式,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一方面完善“体检式监管”,建立预警提醒机制,通过提醒告诫、行政约谈等方式,进行事前预防干预。另一方面坚持“诊疗式执法”,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精准执法、说理式执法。建立“358”工作模式,即3个目标、5项基本原则和8种方式,让“体检式监管+诊疗式执法”更有操作性。目前,该工作机制已在辖区金角农贸市场成功实践,并向全区推广。2024年8月以来,全区约谈经营主体并规范其经营行为286户次,减轻处罚案件80起,对受罚主体跟进帮扶指导78次,立案件数同比下降39%,罚没金额同比下降71%,投诉举报数量同比下降3%。
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风建设深入开展、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了2024年第四批“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实践案例遴选。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响应,精心组织推荐,最终“上海:企业信息‘自动变更’‘高效办成一件事’”等10个优秀实践案例入选,现予以公布。
1.上海:企业信息“自动变更”“高效办成一件事”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学习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先进理念,以“自动变更”模式创新实现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推出“一表关联”所有联办部门“自动变更”字段、“一库共享”企业变更信息、“一源加工”破解地方部门数据与国家垂直管理系统间的协同难题、“一次告知”实现自动变更新模式。企业除申报变更登记所需信息和材料外,不额外生成申请表格、不新增办事材料、不二次登录确认变更信息。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以较小开发成本体现较大改革成效,依托数据共享为企业和政府双向赋能。企业侧,再造办事流程,真正减掉申请环节,“无感变更”提升企业感受;政府侧,实现跨部门变更信息数据同源、更新同步,为相关部门依法调整属地管辖、税费比例等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自7月1日系统上线以来,累计办件18.1万件,企业获得感强,上线至今保持零差评,相关做法入选国务院办公厅“高效办成一件事”经验交流材料。
2.安徽桐城:“小礼让”促进“大和谐” 探寻“六尺巷”背后的“调解密码”
安徽省桐城市市场监管局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消费维权领域,从“六尺巷”蕴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内涵中汲取智慧,开创性地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适用于消费纠纷调解,探索提炼出“快受理、快办理、快反馈”和“热心接待、精心研判、耐心倾听、尽心办理、诚心反馈”为主要内容的“三快五心”调解法,通过“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将“法理”讲清、“事理”讲明、“情理”讲透,实现调解成功率从85%上升到99.8%。会同28家职能部门和8个行业性调解委员会,将两代表一委员、志愿者等充实到人民调解组织中,创新设立“永红暖心工作室”等“暖心维权站”82个,实现消费维权二维码全域覆盖,打造“5分钟调解圈”。落实诉后回访制度,打造“前端预防、中端调解、末端反馈”的纠纷调解“桐城样板”。
3.宁夏:“六项规范”推进服务型执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厅积极推进服务型执法,制定实施案件查办、系统应用、服务回访、执法监督、信用惩戒、执法形象“六项规范”,出台并形成《行政处罚信息化实时操作规范》《重大案件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三书一函”制度实施办法》《信用修复工作规程》《行政执法人员制式服装和标志管理规定》等一批行风建设“深化拓展”年制度成果。发放执法服务卡,实行重大案件回访,将服务贯穿于执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让行政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截至目前,全区共查办不予处罚和减轻处罚案件1765起,同比增长46%;适用警告和小额罚款的当场处罚案件3812起,同比增长200%。
4.辽宁沈阳:塑造“守护蓝在行动”行风建设品牌
辽宁省沈阳市市场监管局牢固树立“民之所盼、监管所向”工作理念,把“点单权”交给群众,精心打造“守护蓝在行动”行风建设品牌。聚焦社会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广泛征集“民声民意”,大力推行“互联网+执法”,对热点问题实施“突击检查”,以抖音号、微信视频号为载体及时发布,主动将执法场景引入公众视野、进行全景展示,由网上的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在线”,将网红打假“热度”转化为市场监管“力度”。今年以来,全市6000多名外卖骑手、消费者、专家学者等参与行动,发布“突查外卖餐饮店”、零容忍打击“鬼秤”等短视频329个,播放量达596万人次,帮助解决群众身边民生问题23个,市场监管“守护蓝”被广大网友和市民所称赞。
5.四川乐山:开展“换位体验” 优化窗口服务
四川省乐山市市场监管局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高效办成一件事”,坚持陪同体验走流程,会同相关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工作,发现系统对接、流程环节等5类突出问题,落实改进措施11条,推动审批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坚持开放服务纳良策,组建13支体验员队伍参加“政务服务开放日”等活动,收集工作建议137条。坚持厘清需求拓场景,集成一批企业办事应用新场景,形成“体验、反馈、优化、评价”闭环运行体系,打通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部门间信息共享渠道。年内办理企业信息变更、注销等“一件事”8700余件,全程网办事项承诺提速率79.39%,行政审批窗口群众满意率100%,相关做法被新华社刊发。
6.云南:开展“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 构建与企业沟通常态化机制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与省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开展“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制定“挂号”预约、“坐诊”服务等10个工作流程,建立全链条闭环服务工作机制,广泛征集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症结”,精准开出“药方”。聚焦“及时回应企业诉求”,搭建企业诉求“直通车”,15个工作日报告“诊效”,提高解决企业诉求的效率。围绕市场准入与退出、产权保护等主题开展活动5期,为119户企业解决难题116个,破解企业发展“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回应一个诉求、研究一个问题,完善工作机制,推动解决一类问题、一批问题,全面落实服务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助力经营主体发展“轻装上阵”。
7.河南开封:创建“放心消费险” 破解消费维权难题
河南省开封市市场监管局为深入破解消费维权难题,在全国率先建立放心消费保险机制,由开封市市政府每年拨付120万元政府专项资金,为消费者投保责任限额3000万元的“放心消费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导致利益受损,经正常调解无法解决且符合理赔条件的,可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申请理赔。该机制涵盖“吃”“住”“行”“游”“购”“娱”6大方面,为原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提供了机制性补充和权益保障增项,是提升城市消费能级的创新性、长效性制度安排。今年7月机制运行以来,已成功赔付98起,理赔金额8.9万元。该做法先后被光明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市场监管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旅游报等媒体宣传报道,被河南省委深改办列入2024年改革典型案例红榜。
8.甘肃嘉峪关:推行跨部门“一业一查”联合监管模式 助力行业监管提质增效
甘肃省嘉峪关市市场监管局在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基础上,以综合监管为主线,以权责清单为基础,坚持部门联动,强化条块结合,大力推行“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监管新模式,破解日常监管中存在的重复抽查、多头监管、随意监管和监管盲区等问题,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按照“应合尽合、应纳尽纳、应联尽联”的原则,以部门协调联动为推手,注重系统集成,科学配置监管资源,推进“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常态化,实现从“管事项”向“管行业”的转变,融入“一业一查+信用”理念,整合52个行业监管领域,动态更新检查对象名录库519个,建立监管人员名录库362个。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类别实施差异化监管,实施信用分类抽查43次,抽查企业632户,推动跨部门联合监管提质增效。
9.吉林:推行信用修复“线上办、掌上办”
吉林省市场监管厅创新打造高效便捷信用服务方式,建设信用修复线上办理系统,率先制作信用修复微信小程序,实现经营主体可以通过登录电脑上传文件或者通过微信小程序用手机扫描等便捷方式,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信用修复,打造以“一个入口、分流办理、同向反馈、同步修复”为特点的新模式,提升经营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时,高效完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吉林)和“信用中国(吉林)”的信用修复数据协同联动,实现修复结果互认,经营主体只需一次申请,即可同时修复两个系统上的失信信息。2024年吉林省市场监管厅通过信用修复线上办理系统,共助力4.6万户经营主体完成信用修复。
10.天津津南:建立“体检式监管”与“诊疗式执法”机制
天津市津南区市场监管局持续深化服务型执法,将“体检式监管”与“诊疗式执法”有机融合,全面推行“预防为主、轻微免责、重违严罚、过罚相当、事后回访、合规指引”的新型监管方式,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一方面完善“体检式监管”,建立预警提醒机制,通过提醒告诫、行政约谈等方式,进行事前预防干预。另一方面坚持“诊疗式执法”,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精准执法、说理式执法。建立“358”工作模式,即3个目标、5项基本原则和8种方式,让“体检式监管+诊疗式执法”更有操作性。目前,该工作机制已在辖区金角农贸市场成功实践,并向全区推广。2024年8月以来,全区约谈经营主体并规范其经营行为286户次,减轻处罚案件80起,对受罚主体跟进帮扶指导78次,立案件数同比下降39%,罚没金额同比下降71%,投诉举报数量同比下降3%。
- 人民财评:加强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 促进各方主体互利共赢(2024-12-27)
-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文件进一步规范横向经营者集中审查(2024-12-27)
-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2024年第四批“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实践案例(2024-12-27)
- 累计帮扶企业16.5万家 质量技术帮扶行动成绩单出炉(2024-12-27)
- 全国重点民生领域计量监管执法工作推进会召开(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