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战略措施

中国名牌战略发展报告

2006年12月22日 00:00 信息来源:国家质检总局

实施名牌战略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追求高质量的时代。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既为实施名牌战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对名牌产品提出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实施名牌战略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名牌战略发展的沿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名牌战略。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视察企业时就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

在小平同志讲话精神的推动下,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很多企业认识到争创名牌的重要性,提出了实施名牌战略的口号。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1993年,广东、江苏、四川、上海、浙江、河北、黑龙江等地政府和一些行业部门,提出了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实施名牌战略的措施。1994年,一些省份推出了本省的第一批名牌产品。1996年以后,除少数省份外,名牌战略的实施在全国大部分省份普遍开展起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了国家实施名牌战略的设想,并向国务院提出了建议。1996年,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提出:“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振兴民族工业。鼓励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立名牌产品。国家制订名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联合,争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成为各级政府经济质量部门振兴民族工业的重要任务。2001年,按照国务院赋予的职能,国家质检总局会同有关部委、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主要新闻媒体成立了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以质检总局令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并于当年正式开展了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表彰、宣传、培育中国名牌产品的活动。

6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已经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行业部门指导服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名牌战略推进机制。

政府在推进名牌战略过程中,制定培育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表彰宣传名牌产品,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推进实施名牌战略的目标和措施,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名牌产品“十一五”重点培育指导目录》。各级党委、政府普遍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摆在了突出位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名牌战略推进机构,其中,26个省、市、自治区由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担任名牌战略推进机构的领导;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名牌扶持政策,并对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进行奖励;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本地名牌战略发展规划。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95个市、县(区)对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奖励。

企业是推进名牌战略的主体。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许多企业不断增强名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质量为核心,努力争创名牌产品。有的企业提出了“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产品质量;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企业品牌”。很多企业走上了以质取胜、名牌兴企的发展道路。

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联合会)在推进名牌战略中发挥了行业协调、指导和服务的作用。6年来共有100多个部门、行业协会(联合会)参与了名牌战略推进工作,有34个行业协会(联合会)制定了本行业的名牌战略实施规划。各行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了产业素质,促进了行业的振兴与发展。

二、实施名牌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名牌战略的实施,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增强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消费,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实施名牌战略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一)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以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为龙头,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2005年全国工业增加值7.619万亿元中,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25.75%,拉动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4.34个百分点。

我国机械工业“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增加投入、资产重组、专业化生产与协作等方式,组建行业集团,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带动了全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名牌产品评选中有173个为机械类,占总数的12.93%。一批装备类企业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推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沈阳第一机床厂多年来始终坚持实施名牌战略,“数控车床”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后,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使企业经营业绩大幅度提高,销售收入增长66%。

(二)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在名牌的宣传、培育、评价中,着力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从而增强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现有的1338个中国名牌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406个,占总数的30.34%,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

江苏省通过实施名牌战略,省级以上名牌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达到90%。中国世界名牌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典范,每年投入的科技开发资金占销售额的10%以上。2005年,华为公司专利申请量达3409件,90%是发明专利。该公司已拥有国内专利6594件、PCT国际专利和国外专利944件,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促进了出口产品的结构优化和附加值提高。

在现有的226类中国名牌产品中,鼓励外向型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有105类,占46.46%。在1338个中国名牌中,有693个是大量出口产品,占总数的51.79%。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了更多“中国制造”与“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据调查,2003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3年来出口额增长了113.37%。2006年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566个产品,有67%是以自有品牌出口的。中国名牌电视机﹑DVD视盘机﹑移动电话﹑程控交换机﹑空调器﹑集装箱﹑小家电等产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均位居全球首位。

为适应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2005年首次开展了中国世界名牌评价工作。两年来,海尔牌电冰箱、洗衣机、华为牌程控交换机、中兴牌程控交换机、振华(ZPMC)牌集装箱起重机、格力牌空调器、阳光牌精纺呢绒等7个产品荣获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这些产品在世界上的销售量排名都在同行业前5位,成为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争创世界知名品牌的典范。

(四)促进了农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加大了农产品和农资产品的名牌培育力度。在确定名牌产品目录时,优先考虑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产品。在226类名牌目录中,有52类是涉农产品,占23%。2006年新增的农资产品有:尿素、拟除虫菊酯、草甘膦、猪饲料、拖拉机、粉丝、榨菜等21种产品,占新增目录的31.82%。涉农类中国名牌产品共有401个,占总数的29.97%。

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在同等条件下,评价、表彰和宣传名牌产品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藏毯产量突破30万平米,从业人员达到2.2万人,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成为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西的有机硅、吉林的速冻调理禽肉食品、黑龙江的重型数控镗铣床等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200多个产品获得了中国名牌。围绕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形成的产业链,增强了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发展。

(五)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的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一大批名牌产品的推出,引导了消费,为满足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中,消费类产品889个,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在97个家电中国名牌产品中,海尔、TCL、海信、美的、格兰仕等一批家电名牌产品已家喻户晓,彻底改变了洋品牌家电主宰中国市场的局面,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选择的空间;在240个食品类的中国名牌产品中,青啤、燕京、双汇、伊利、蒙牛等一批质优味美、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放心食品品牌,为满足人民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扶优扶强的同时,加大了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开展了“打假保名优”活动,为保护名牌产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三、实施名牌战略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正处于向制造强国进军的发展阶段。面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任务;面对国内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的新情况;中国名牌战略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加快我国品牌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要求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品质量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品档次低,质量差,资源消耗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核心技术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产品较少。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实现技术与品牌的双重跨越,必须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增强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品牌的培育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求和重要途径。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中国品牌遭遇国际品牌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快世界著名品牌的培育步伐。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结束,我国将面临着更加广泛、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出口迅猛增长,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出口贸易效益差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着外贸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加剧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磨擦。由于缺乏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长仍然是以量取胜。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虽然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但缺乏享誉世界的名牌产品;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不到1%。在国内外市场,外国知名品牌凭借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品牌面临着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尽快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三)与世界著名品牌相比,我国品牌的整体竞争力还存在较大差距。

虽然中国国际性品牌正在逐渐涌现,但是我国品牌仍处于追赶和从属地位。在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100品牌排行榜”中,中国大陆没有一个品牌入选。在2006年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含香港和台湾)有22家企业入选,以垄断性行业和资源性行业为主。在竞争性领域,中国大陆只有宝钢、中国一汽和上汽集团。

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积累远远低于世界知名品牌。由于产业技术能力总体上较弱,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只有46%,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不到现行国际标准的千分之四,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远远小于GDP占世界总量的比例。

(四)实施名牌战略,迫切需要企业、政府和全社会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发展很不平衡。一些企业注重眼前利益,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培育品牌的长效机制。个别传统知名品牌在合资过程中被外方买断或“封杀”后逐步走向衰亡。有些企业则安于贴牌生产的现状。大部分企业缺乏国际品牌运作的经验和跨国人才。在总体上,企业对品牌重要性的认识仍须进一步提高。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崛起和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需要政府实施积极的促进政策并建立高效有力的促进机制。韩国由国家主导,通过企业、政府与研究单位产官学三者合作,研究出涵盖全球竞争大方向以及实际可行的政策,在国际市场大力提升韩国自主品牌。新加坡政府制订了品牌援助计划和品牌国际化计划。

在社会层面,中国品牌发展的文化氛围和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年轻消费群体对国外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高;社会上假冒名牌产品现象屡禁不止;以盈利为目的乱评比干扰了企业争创名牌活动;对品牌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够,品牌建设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四、“十一五”实施名牌战略的发展对策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施名牌战略,提高我国产品、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既强调了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也为实施名牌战略指明了方向。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实施名牌战略的指导思想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住宅产业和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体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产品为重点,坚持走以质取胜,自主创新,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道路,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集团,推动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实施名牌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优势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实现名牌产品的带动力明显提升,实现自主品牌出口的比重明显提升。要立足增强国际竞争力,努力形成10个世界级品牌,培育100个向世界级品牌进军的中国自主品牌。

(三)重点培育方向

“十一五”时期实施名牌战略重点产品培育方向是: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升国家技术实力的先进制造业产品;对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大影响的产品;资源节约型产品和环境保护型产品;以自主品牌出口量大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消费品;凝聚中国文化特色的优势产品;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服务业优势品牌。

根据重点培育方向,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名牌产品“十一五”重点培育指导目录》,指导“十一五”期间中国名牌产品的培育和评价工作。

(四)主要对策

鼓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质量管理,争创名牌,走名牌兴企的道路。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化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支持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培育中国世界名牌工程”,在有一定基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领域,培育100家中国名牌企业向世界级品牌进军。

3.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品牌成长发展的环境。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增强全社会品牌意识,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成长的环境。

4.进一步加强对实施名牌战略的组织领导。发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中国名牌产品评价专业委员会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继续完善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

各地政府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名牌发展和培育规划。积极开展“品牌强市”、“名牌兴企”等活动,加快名牌战略的实施。发挥社会力量,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作用,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

返回

Baidu
map